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名家画松作品赏析——明 周臣

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卓越的人格品质和气节。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者。

研读历代名家画松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从五代后梁的荆浩,到北宋的李成、郭熙,宋代的李唐、马远,元代的王蒙,清代的弘仁、石涛、梅清等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画家,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松的画法以及笔墨、构图呈现出各异的形态。

本平台共收集历代名家经典画松作品近400幅,并分别对画家及每件作品从作品意境到创作特色、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内容十分丰富,供方家闲阅。

明 周臣 松下高士图

周臣,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字舜卿,号东村。吴门人(今江苏苏州)。主要活动于成化至嘉靖年间。明中期著名职业画家。擅画山水,画法渊源于南宋院体,好李唐、刘松年,师承陈暹,其画山石坚凝,章法严谨,用笔纯熟,曾与戴进并进,互有所长,山水外兼擅人物,古貌绵密,极有意态。周臣画作整体来看是文人传统与院体的有机融合。唐寅、仇英皆师从之而青出于蓝,周臣可谓是当时的书画家和教育家。

明中期,吴门画派在苏州崛起,并出现了“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虽同一地域,且往来酬答,相互器重影响,但还是各不相同。可以说,唐寅、仇英一路并非是沈文所倡领的“吴门画派”风格所能概括,这种区别就在于师承不同、艺术道路不同。唐、仇的老师周臣,其画路从南宋院体中来,且终身居于乡村,为职业画家,其画作中精妍平实为多,且讲究画面的经营布置细节,是明中期游离于吴门派之外的典型风格。在其弟子唐寅、仇英手中,这种职业画家的精妍彩绘与文人情致的水墨渲澹融合得到发展,终于青出于蓝,声名远播。

《松下高士图》款识:东川,周臣。” 印鉴看不清。

本图不仅是一幅院体士气、行家兼利的山水佳作,更是画者本人高洁性情的艺术表现,弥足珍贵。

图中描绘向江层崖斜欹背抱之处,一片平谷之中,古松三株俯仰生姿之貌。《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文人墨士常借松之岁老而青,象征高洁坚贞的人格。画中皴染松树、刻画的枝干粗犷,尽显古拙,其针叶则攒点染秀,温秀如翠。松树之下,凭立二人,一裹头巾微倚松干,一戴幞头貌肘拄松干而坐。二人皆仰面眺望,所望处,松枝盘旋伸展于搓牙峭壁之前。间有山艳点缀,松萝缠绕。四周崖壁层加皴染,精细不苟。石青石绿色彩粲然,与古秀松树相辉映。崖半腰处,有茅亭一座,亭外便临着浩淼江水。远处陂岸汀渚,意境冲远。

整幅画作设色明艳典雅,讲究细节呼应,颇有宋院画风采,而古松润秀,与人物相映照之意,则饱含着浓郁的文人情怀。

画幅右上题诗:

密荫参差透夕阳,层崖飞瀑泻山梁。

抚松日暮溪山静,一壑香风满鬓凉。

[注]

透夕阳:夕阳透过树荫照射下来。夕阳,傍晚的太阳。由于接近黄昏时,太阳通常为橙红色。多比喻晚年、失意的岁月。晋·庾阐《狭室赋》:“南羲炽暑,夕阳傍照。”晋·刘琨《重赠卢谌》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李周翰注:“夕阳,谓晚景,喻己之老也。”唐·杜甫《上白帝城》诗:“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唐·白居易《秦中吟》:“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抚松:抚拍松树。喻人与松相怜也。

日暮: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唐·杜牧《金谷园》诗:“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交河有书生,日暮独步田野间。”

香风:带有香气的风,惬意之风,有意之风。南朝·梁简文帝《六根忏文》:“香风浄土之声,宝树铿锵之响,於一念中,怳然入悟。”唐·杨师道《赋终南山用风字韵应诏》:“登临日将晚,兰桂起香风。”

鬓凉:清凉之双鬓,谓衰老也。南宋·刘辰翁《浪淘沙·秋夜感怀》句:“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朱晓偏醒。”宋·张孝祥《浣溪沙》三○首:“晚雨潇潇急做秋。西风凉鬓已飕飕。”

松泉诗思图

《松泉诗思图》114.6X5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嘉靖甲午(西元一五三四年)中秋旣望。东邨周臣仿静菴笔意。”

此图用秃笔勾勒树石,干墨皴擦,描绘松针则用笔尖,可看出画家的特有风格。

松泉:松壑鸣泉。长满松树的山谷里,泉声淙淙。松壑,生有松树的山谷。唐·牟融《题徐俞山居》诗:“岚锁巖扉清昼暝,云归松壑翠阴寒。”

诗思:做诗的思路、情致。唐·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诗:“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宋代诗人方回《诗思》:“野眺荒山外,诗愁细雨中。肯令一字俗,已拼百年穷。病体皮肤皱,寒庖糗饵空。戎葵独何事,故作向人红。”清·王夫之《乍开梅》诗:“底事花魂多荏苒,逼人诗思在些些。”《古今诗话》中有一则关于晚唐诗人郑絮的记载:“相国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何以得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名家松树合集
灞桥风雪与驴背诗思
灞桥风雪:从柳絮到冬雪
【历代名家画花鸟画松与鹤】
[经典欣赏]挺直脊梁耐岁寒:历代名家家笔下千姿百态的松树(上)
历代名家写“春”,开启最美好的春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