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战国七雄之兴亡


论战国七雄之兴亡

《资治通鉴》周纪五卷及秦纪三卷,论述战国七雄之兴亡,现略作分析。

【前言】

战国时期,铁器之用于农耕,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从半耕半牧转入到农耕社会,随着人口增多,土地有限,故而土地之兼并日烈。战国七雄正值以土地兼并为特色之诸国混战时期,国富兵强、政治修明、内部团结方可立于诸侯之林而不被兼并,乃至可以趁机兼并他国一统中原。【战国时代之特征

战国七雄强国之道


战国七雄强国之道前已提及,摘录如下(原文链接

魏文侯通过尊贤、守信、和邻、为仁、审官,内修政治,外和邻国,以致强盛;

楚悼王以吴起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齐威王重用人才,烹阿大夫,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行之十年,民富国强,第二次变法,建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统一斗桶权衡丈尺,迁都咸阳,建立强大之国基;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重用人才,兵虽强,土地虽广,国未真富,故而支持不了连年扩张之战争;

燕昭王图强,重用乐毅,合诸侯之兵,攻破骄横之齐国,新王登基,乐毅奔走,前功尽弃。

1. 仅强兵未真正富国,内修政务,把有限资源有效用于战争攻伐而已,魏文侯、齐威王、韩昭侯、赵武灵王、楚悼王、燕昭王是也。

2. 不仅强兵,且富国,真正奠定国家富强之根基者,秦孝公(商鞅变法)是也。

真正“富国强兵”者,有望统一中原,观周纪五卷,六国相继由盛而衰,土地兼并与互相攻伐之时代特征,为西方之秦国所乘,乃至各个击破、逐步蚕食、六国俱弱,强弱之形,显而易见,正如《孙子兵法》所说,胜兵若“以镒称铢”,待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举而灭六国矣。

略谈七国之亡

 


(附:七国形势图)

1. 燕国之亡,战国七雄中燕国、韩国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强国,燕国图强是为了灭齐复仇,结果灭齐不成被齐反攻,从此一蹶不振,而且燕国远离中原,且有北边外敌侵扰,无暇顾及中原之事。其灭亡之原因,燕国君主多不贤明,虽有燕昭王与乐毅,也只是昙花一现。燕国有北边外敌侵扰,却时常与齐赵相攻伐,秦商鞅变法富强了自己不会学者变法强国。偏安一隅,坐以待毙而已。其亡主要在于无人才,坐以待毙。

2. 韩国之亡,战国七雄中燕国、韩国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强国,韩国处中原四战之地,又有国土与秦交接,强大秦国逐步蚕食,韩国处于互相兼并攻伐之乱世,仅能不得已自卫,内无贤明君主长期执政与贤臣来归,外有敌国之入侵。苟且存在而已。

3. 魏国之兴亡,自三家分晋,魏文侯率先图强,尊贤才,励耕织,富国强兵,和睦邻国,一时强盛于中原。可惜继位者魏武侯却不知“在德不在险”之道,继位之初即与邻为怨,构怨韩赵,后世君主皆不明三晋合一以抵抗外敌之道,反而互相攻伐,让秦坐收渔翁之利。观韩赵攻魏(魏惠王),欲二分魏国使不得强于宋国卫国,可见三家分晋,韩魏赵变成了一般诸侯,并且还互相攻伐,更加削弱了抵抗外敌入侵之力量。地处中原之中心,为四战之地,魏惠王还构怨四邻,遭致齐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从此一蹶不振。秦之统一中原,实乃始于三家分晋也。观吴起之强楚、商鞅之强秦,二者皆魏国人,实乃魏国用人识人之弊也。魏国之亡,亡于三家分晋、不明合众抗敌之大道,亡于人才之流失

4. 赵国之兴亡,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国,却因继承人问题被饿死沙丘宫,从此后世君主不晓赵武灵王另路抗秦之策略,陷入诸侯互相攻伐之混局,可悲。虽然赵国在五国俱弱时,赵国独强,但已成孤立之势,以区区赵国之国土国力,怎能对抗拥有巴蜀富饶之地之秦国。赵国之亡,亦始于三家分晋也。赵国新君继位时常发生动乱,包括赵武灵王之父赵肃王亦是经历了诸公子之变,赵国虽有人才,而党派之事,自我削弱,何谈及时扩张强国以抵抗秦国。终战国期间,赵国无多大扩张与国力增强,本来三家分晋已三分晋国之力,而秦国则不断扩张强大,彼长我消,五国皆弱,又不明合众之策,怎能抗秦。三家分晋之形势图,国土镶嵌,也注定了三家容易互相攻伐,在混战中,诸侯君主们早已抛弃春秋五霸合众抗敌之大道,虽有虞卿、鲁仲连、信陵君等明此大道,而当时利益众横之游说早已掩盖了得道者之声音赵国之亡,始于三家分晋、弱于诸公子之争、错于不能及时扩张与图强、失策于不能让明春秋大道之贤臣主政

5. 楚国之兴亡,楚地方六千里,江南当时虽不富庶,然而聚少成多,国库丰厚,曾经问鼎中原,可惜陷入吴楚之战争,至楚平王时曾一度覆国,虽赖秦得以复国,仅能苟存,楚悼王用吴起,强国一时,仅是对有效资源进行整合而已,结果触犯了既得利益者,以至于身死政熄,此乃六国变法图强之主要特点也。秦国兴起,楚国安于南方,不求变革图强,加之楚怀王之昏聩与软弱,竟被秦惠文王与张仪多次欺骗,又被秦昭襄王所诱执,楚怀王在位期间正是秦国图强扩张之时,安于现状,错失良机,被迫东迁,后世君主无大作为。观楚国之亡,君王昏聩软弱,忠臣得不到重要,春申君此等满口利益众横之辨士主政,岂知仁义之大道,时代已变,政治未变,六千里地,不懂大道,落后挨打,属于必然

6. 齐国之兴亡,最早在齐桓公称霸,至田氏代姜齐,齐威王整顿吏治而强国,齐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齐国强于天下。齐国虽有山东泰山之固与鱼盐之利,然而三面临海,一面泰山,远离外敌之秦国,形势本身也使得齐国后世普通君主偏安一隅,无视中原征伐,乃至被秦国各个击破,而灭亡。齐国之亡,应当亡于不知唇亡齿寒之道,亡于没有齐桓公一匡天下之志

7. 秦朝之兴亡

秦之统一中原内因主要是自秦孝公略定关中之域,迁都咸阳,废除封建井田,分配土地与民众,解放广大生产力,东守函谷关,南守武关,俯视中原,秦惠文王南并巴蜀,北并义渠,奠定了逐步蚕食与吞并六国之基,后赖秦昭襄王56年之扩张削弱六国,至秦始皇时,奋六世之余烈,吞并了六国,统一中原。外因则因为三家分晋,三晋互相攻伐,大大降低了秦国东出之障碍,六国诸侯不明春秋合众抗敌之大道,反而互相攻伐,假使三晋仍为一国,则秦人亦将如荆楚难于入侵

秦之灭亡非秦制之不好,乃施行秦制操之过急,如果能学汉初之分封兼勤俭建国,岂会二世而亡。又由于北备匈奴、内兴土木,过度使用民力,而迷信皇权之高压,造成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各地豪杰起而灭秦。秦之亡有似于隋之亡,由于防备外敌入侵与国内大兴建设,国库过度消耗、民力过度使用,以至于灭亡

试论国家兴亡之大道

 
 

国家之兴亡,无外乎内忧与外患,而国之灭亡多是内忧外患并起,而内忧外患之客观形势又更在于人之应用与挽救,明君贤将用之或可复兴,昏君庸臣临之或许加速灭亡

内忧主要为内部党派之争或昏君辈出,进而政治混乱,竞相占有资源,造成财政消耗过大,民力使用过度而产生农民起义而亡国,或有外在力量趁机灭之。

外患可以说是一国之外之一切敌对因素或潜在敌人。需知,没有永远的朋友,从春秋无义战当知之矣。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时期就有北戎狄南荆楚,秦汉时北边匈奴强盛,汉匈百年大战仅能驱逐匈奴远去而已,后有五胡乱华,隋唐有突厥,乃隋唐明君离间分化突厥方可较快地削弱之,五代时期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于契丹,以至于整个宋朝皆面临北边民族之侵扰,契丹(辽国)、金国、蒙古相继兴起,起而灭宋矣。至于元朝则明显的由于内乱而亡。至于明朝,国库空虚,民众压力倍增,又逢倭寇入侵,抗倭援朝耗尽了国库民力,进而各地农民起义,清人乘虚入关灭明矣。无奈清朝统治者不明治民大道,以皇权压制民心,民虽口不敢言但心怨之,乃至整个清朝时期“反清复明”如星火燎原,太平天国起而势如破竹占据南京矣,观鸦片战争,可说是满人与外敌之较量,汉人旁观而已,可见清朝实未能收天下之民心也,其不堪一击也尽然。

内忧外患并起,在历史上清朝、明朝、宋朝、两晋、以及三晋(韩魏赵),皆属焉。

即兴之作,

疏漏难免;

留言补之,

实为乐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战国七雄的兴亡看企业当代发展,不可不看的企业兴亡之道
中山国兴亡的警示
战国七雄的兴亡之战,一战可以兴国,亦可以亡国,战国风云
为什么秦国灭了韩国后没有五国攻秦,而齐国却遭到了五国伐齐?
春秋战国年表及战国七雄年表
地图上的战国七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