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王国维“境界”的内涵及其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运用“境界(意境)”来分析古代诗文(部分文学作品)的能力。

2、理解作家修养与生活、文学创作的关系;理解读者修养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关系,增强提高个人修养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领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在启发基础上的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如郁达夫、琦君、徐志摩等)。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下面我们透过课文,来学习王国维鉴赏诗词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鉴赏诗词的水平、能力。

二、合作学习

第一则原文: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崇高的格调),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探究问题:

本节强调了什么?什么是境界?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状况。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作者对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写境与造境”、“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和“景境与情境”。

本则强调指出有境界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论断有力,言简意赅。

第二则原文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探究问题

什么是“造境”和“写境”?

“造境”是 “按主观理想虚构而成”,“写境”是“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

至于“举例说明”可以从自己学过的诗词或文章中选择,可以事先提供一些已经学过的诗文,有助学生根据理解进行辨别、判断。

第三则原文:

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问题探究:

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第三则对比分析词的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原文: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问题探究:

“于静中得之”与“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如何理解,有何区别?

所谓的“于静中得之”意思是“超越世俗,去除妄念,宁思息虑,离情绝欲,以散淡静谧的心境(甚至是无心)来看待外物”;而“于动之静时得之”意思是“在强烈的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写”。另外,这对于学生写作有些帮助。当情感发生的时候(心念的动),我们往往为情所牵,沉浸在情感之中而无法自拔。而当情感过去了以后,我们也顺其自然,没有及时去“观照”,去“体验”。要写好作文,及时地“反观自身的起心动念”是必须的。

第五则原文;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

境界并不是只指景物,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文章)能写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情感的,就称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为没有境界。

第六则原文: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译文: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简析:

问题探究:

读五六两则,讨论:王国维认为做到哪些方面才能使诗词出境界?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像。

第七则原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译文: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探究问题:

作者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全班一起背诵这三种境界。体味了人生哲理,再来学习他在诗词鉴赏方面的成就。

亦可做如此概括:

借用形象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的历程,综述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取得成功的基础。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练,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你能豁然领悟。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

第八节原文: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译文: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问题探究:

你同意作者关于“东坡词旷”和“稼轩词豪”的说法吗,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说它难倒不在于理解,更多的是体会。如何是“旷”,如何是“豪”对于学生来说,体会起来有些难度。

第九节原文: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译文: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诗词都这样。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可说没有大的误差啊。

第十节原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从姜白石以来,对这两件事都梦想不到了。

问题探究: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提升个人境界?方法是什么?

第10则,谈诗人修养与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谈的实际是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写作过程中,即要深入生活,充分了解、把握写作的对象,又不能完全受写作对象的限制。

理解“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这对于提升写作水平有什么启发?

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理解畅所欲言。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文章,作为读者的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境界?

引导学生明白,提高个人修养是读懂作品,深入把握作品的途径。

四、作业

自选一篇学过的诗词或文章,从“境界”的角度写一篇赏析文章,字数不少于300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书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鉴赏_man余文乐
王国维《人间词话》32句,体会诗词与人生的美妙,受益匪浅
我读《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评析——转(1)
《人间词话》:尽显诗词风流,藏着人间至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