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二、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
如:
①吾爱之,不吾叛。(《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④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无尔诈”就是“无诈尔”,“无我虞”就是“无虞我”,其余各例可以类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如“君主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重伤”的中心语是“伤”,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间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词
如:
①项王日:“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归去来兮辞》
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焉”、“何”均为疑问代词。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
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词
如:
①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以”和“与”都是介词,它们的宾语“何”和“谁”是疑问代词,都要放在前面。“何以幸教寡人”就是“以何幸教寡人”,“谁与为亲”就是“与谁为亲”,“何以至此”就是“以何至此”。
(三)、陈述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陈述句中有些代词宾语可以不需要其他语法条件而放在动词前。
格式:宾+动
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徵而不复,寡人是问。
其中“是微”、“是问”按陈述句的语序应该是“徵是”、“问是”。
(四)、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无论是名词、代词,或其他词都可能前置。
格式:宾+介+动
如: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叶公好龙》)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勾践灭吴》)
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
④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
上面几例中的“以”就是介词,其中“钩以”、“凿以”、“一以”、“一言以”就是“以钩”、“以凿”、“以一”、“以一言”。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了。现代汉语中许多词语至今还保留了这种用法。如:夜以继日(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五)、用“之”、“是”作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是放在动词后面的,但是,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之”、“实”、“焉”强调。这.种宾语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也可以是代词。“是”、“之”、“实”、“焉”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格式:主+宾+之(是或实)+动词
如: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唯马首是瞻。(《冯婉贞》)
④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
⑤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有时候还在提前的宾语前面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说法,进一步表示强调。
如:
①孤臣唯命是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②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许多词语至今还保留了这种用法:唯命是听(成语)、唯才是举、惟利是图(成语)、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唯你是问……
(六)、动词谓语后用代词“之”字复指宾语,原宾语则置于动词之前
如:
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②以小舟之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例①中,“珍宝”是宾语,“有”是谓语,“之”复指珍宝,为了强调珍宝;将它提到谓语“有”之前;例②“死”是宾语,“付”是谓语,“之”复指“死”,为强调“死”,将它提到“付”之前。
(七)、“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翻译为“你、我、他”,这时“相”是作为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应后置
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孑L雀东南飞》)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八)、“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翻译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应后置
如: ,
①府吏见丁宁(叮嘱我),结誓不别离。(《孔雀东南飞》)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背弃了我——“去世”)。(《陈情表》)
现代汉语中至今还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望见恕(宽恕我),有何见教(指教我),让你见笑了(笑话我),望见谅(原谅我)。
(九)、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
①亚父南向(面向南)坐。(《鸿门宴》)
②至于北海,东面(面向东)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十)、代词“自”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
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知道自己/杀了自己)
②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孑L雀东南飞》)
现代汉语中这种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扪心自问、自杀、自刎。
要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旬除了熟悉上面的各种句型结构外,最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多读文言文,通过渎课文去掌握宾语前置句,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特点是用“者”煞尾,意为“的”,或用“之”做后置的标志。
(1)表数量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做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之后。例: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坐在桂公塘围堤里,数千敌骑从围堤门口经过,差点儿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2)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大多要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助词作为形式上的标志。
主要格式如下: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报秦王的人。
例句中“可使报秦”做“人”的定语。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马,吃一顿可能吃尽一石粟。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佩带着闪光的长剑啊,带着高耸的切云帽。
四、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词组,这个词组叫“介词结构”,也称做“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上把它称为介宾短语后置。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称为状语后置,因为这种结构有时做状语,有时做补语。
常见的格式如下:
(1)[乎……]介词“乎”与后面的词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做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提前做状语,有的依旧做补语。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强悍的差吏来到我们乡下,在东西南北,呼号咆哮,横冲直撞。
(2)[于……]由“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①表示比较。例:长于臣。(《鸿门宴》)——(项伯)比我(张良)大。
②表示处所。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③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溺爱的人所困厄。
④对象。例: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皇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
(3)[以……]介词“以”带宾语,一般做状语,有的做补语。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五亩的住宅,用桑树种在它的周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体系
人教版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 句式
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文言文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