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心源》白话读本卷一至四小结1

  2014-02-03 23:08阅读:3,420

  原文地址:《四圣心源》白话读本卷一至四小结1

  原文作者:海边osj

  卷一至四小结 1

  丰子

  根尘不偶老师讲解《四圣心源》节选 整理:月射寒江 江南 明锦-双子座 猫熊 无所住 校对:山上月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X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您现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不能转动了,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得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这帖子是个网友提供给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惊。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就这么个方子,基本属于食疗的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我给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

  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

  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

  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

  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

  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

  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

  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方子。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得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黄元御对人体奥秘的研究,是以宇宙基本的真理大道为基础,以太极模型、阴阳、三五之道的五行为运筹和协原理,把气候、地理、医术各学科统一成整体,从而把人体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的研究联系起来。黄氏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和源,“天人相应”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故有“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的论述。同时,他用象数易的哲理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毛发、空窍、精神等都赋以阴阳的属性,并解释的透彻入微。

  黄氏崇尚《内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观点,提出“未识天道、焉知人理”的见解,并做“天人解”,并以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及精神化生等十六个方面阐述了天人观。黄氏以太极精微,阐明五行精微,认可五行“皆以气而不以质”,指出“成质则不能生克矣”。并按照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成金,天九成之;天五成土,地十成之”的术数理论,来解释五行的生成数。指出阴阳的生成数,是出于阴阳匹配变化。从而论证了古人的“天地生成,莫不有数”的论断。同时对《尚书·洪范篇》“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土爰稼穑”,及“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从秉气和气化方面作了解释。综上所述,由于黄氏对《周易》研究极深,从而洞悉了自然规律的真理大道,控制了术数运筹和协的原理,达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事”的深度和广度。故此,在医学上有很大的成就。昭先圣之大德,作人生之大卫

  中医的理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而天地之间无非一气而已。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简洁而完美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中医大家。

  黄元御先生提出的“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它是一种真实的境界,是一气周流的真实写照,是天人合一的真实描述。这种境界,心神静笃的时候,是可以直观地感受得到的。

  当然,“一气周流”是有很多层次的,也就是《内经》“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意思,然而这所有的层次,又都是相似的,完全可以概括合一,成为一个简洁统一的“一气周流”体系。开则林林总总,合则不过一气。因此“一气周流”理论,既是概括的,又是具体的,真实完美地阐述了天地间的一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运行状态。

  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与《内》《难》《伤寒》等经典著作一脉相承,从最本质的气的层次,来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行,因此它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可谓由源到流,高屋建瓴。黄元御对中医理论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仲景而后,无出其右者。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赞黄元御“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确立了经典中医理论的框架结构,树立起了中医理论的标准。中医绝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凡艺或可殊途,惟医必归一致,各家中医学派殊途同归的源头,就是黄元御先生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以此为准绳,则历代医家流派的是非优劣,一目了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其实都是讲了“一气周流”理论的某一个方面,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偏,但都可以纳入“一气周流”的体系当中,成为“一气周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彭子益先生学习了《四圣心源》中的“一气周流”理论,并在一年二十四节气这个层次上进行具体化的阐述,提出了通俗易懂的圆运动理论。圆运动医学的源头,其实就是《四圣心源》。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只是黄元御先生“一气周流”理论的一个层次,相当于“一气周流”理论的简化普及版本。正是圆运动理论的简单易懂,普及较广,才使得我们今天顺利推广黄元御先生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彭子益先生对黄氏学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以郑钦安先生为首的火神派,也是深谙一气周流底蕴的学派,辨证治疗直接从阴阳上下功夫。人体元阳是自身一气周流的动力和源头,火神派善于从元阳的角度来治疗疾病,可谓是擒贼擒王之术,因此见效快捷,疗效突出。但如果一味依赖温壮元阳来治病,就失去了一气周流的细致和周密,对临床问题的处理,就不如“一气周流”理论更灵活和全面。

  黄元御先生的“一气周流”理论,从人体一气周流的全局出发,准确判断一气周流发生郁滞的环节,灵活采取全局性的治疗方案,往往可以四两拨千斤,以普通寻常之药,取立竿见影之效。

  也有学者认为黄元御先生处处以“水寒土湿”立论,用药多偏温燥,因而认为黄氏理论过于偏颇。却不知“一气周流”理论完全符合《内经》“动则为阳,静则为阴”的道理。人体的一气始终在周流不息,一气的本质原本是一股阳气,寒则阳损,湿则气滞,水寒土湿正是一气周流郁滞为病的最主要原因。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讲,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不过是一气周流的方向不同而已,连阴阳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何来立论偏颇一说?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非常的圆融,合于天地之道。认为黄氏立论偏颇的学者,实际上是对阴阳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气周流的高度。

  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

  《四圣心源》这本书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代表了他的顶峰之作,是他所有的医学体悟、理论体系的一个汇总,集大成者。那么《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如果详细一点来说,就是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他在写《伤寒悬解》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写《伤寒悬解》、《伤寒说意》,他就认为外邪和自身的正气这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他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立论的根源。所以他讲所有的疾病,他阐述对疾病的认识,他的立方,他的方意,全都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所有的论点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的,这是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么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模式呢?我们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一转,转起来了,成为一气,这就是理论体系。那么他这个理论体系结构模型实际上来源于《内经》里面“天人合一”的这种观念。所以他为什么在《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的是《天人解》,我们知道《天人解》是黄元御好几年之后最后写成的,为什么他放在第一章,就是来讲明白讲清楚《四圣心源》这本书的理论体系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的。那么人主要是人自身的正气,所以他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不是没有,不以这个为重点。所以他所有的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所以也有人认为黄元御属于目前所讲的“火神派”,实际上是不一样的。黄元御本身他是一个很圆融的大家,他即不是推崇温阳,也不是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他是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他是从这个角度讲的,只不过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的,并不单纯偏向哪一方面。所以他这个理论非常地圆融,或者你说他中庸也好,很完美,没有偏颇。

  很多人反映,说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候效果还不错,有时候没有效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对《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体系了解地还不够透彻。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来写的这本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我们去邪气的时候,你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或者你甚至看不到效果。这并不是说黄元御讲错了,而是我们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所以有些疾病我们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我们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这个体系运转着,你时刻要保护好它。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那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我们临床治病,无非就是虚实正邪这两端。我们要知道,我们用的任何药物,不管是扶正的药物还是驱邪的药物,实际它取效的根本就在于你本身还有正气,如果本身正气不行了,用上扶正的药也吸收不了,用驱邪的药邪气也排不出来;只不过就是我们在正气尚可的情况下,本身正气还可以,这个时候我们选择是先驱邪还是先扶正,这是有技巧的,我们临床的很多疗效,感觉疗效不好的时候,要去思考,是我们驱邪的药物选的不对还是次序搞错了?有的需要先驱邪,有的可能需要先扶正,可能次序不对,用的方向不对,但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黄元御老先生他讲的本气为病这个基础,这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连这个根本都把握不住,所以我们说包括用驱邪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顺着一气周流的方向找一个最佳的契入点,用这个驱邪的药物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这样咱们在临床上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打个比方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受凉感冒咱们知道张仲景常用的方子——麻黄汤。外感伤寒,麻黄汤解表发汗就好了,但是从黄元御的角度来讲,他认为外感伤寒是有根基的呀,如果你本身正气足够强,可能不会得这个伤寒,正因为你中阳比较虚,土气比较虚,正气比较弱,所以你才受凉了没有抵抗住寒气,得了风寒感冒。所以黄元御觉得治疗风寒感冒用他的理论来讲啊,他就认为不要忘了健中土,要把这个中土运转开,中土土气强了,自己能升发了,自己就好了,他是这个意思。那么要是按照他这个思路,外感风寒感冒不用麻黄汤治疗,用理中汤,用黄芽汤来治疗,有没有效果呢,从临床上去验证,应该是没有效果,是不是黄元御说的就是错的呢?不是这样的。打个比方说,如果是一个体质很弱的人,一旦受了风寒感冒,阳气很虚,直接用麻黄汤的话,可能把很虚的阳气全都散掉了,可能会引起阳脱,可能会出现阳脱危症,是治不好的。这个时候,黄元御讲的这一点,他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你必须要顾及到他的中土。这时候你要运转中焦的药,把中土守住,慢慢转起来,这个感冒慢慢就好了。这种情况比较少,这样的案例大家可能碰到的比较少,但是一旦真的碰到一个了,你就知道黄元御观点的重要性了。我们平常在治病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忽视了这么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就是我们用药的基础就是病人的这个正气,中焦这个土气,还能转得动。没有这个作为基础,什么药都是白搭。就像在石头上用药一样,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当我们看到经方一剂已,一剂见效,经方奇效如神的时候,不要去迷信经方。要去想想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并不单纯是这个药、这个经方好,而是病人本身这个体质还能够耐受这个经方的药力,他还能够支持经方在这里发挥作用,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想当然的认为任何一个病人来了之后,他的正气就能够支撑我的任何药物,病越重,我用的药就应该越多,这是错误的。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例子。

  有一个肾病的患者,病情比较重,所以有个朋友给他治疗,给他用的药刚开始量还比较小,发现效果不明显,慢慢的把药量加大,药量越大,他得用这个化痰、利湿、温通,按说路子也是对的,药量越大最后发现效果越差。后来我跟他讲,我说久病体虚这个患者身体比较差,你把所有的药量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再慢慢用,方子不变,结果这个人这个病慢慢就好了,慢慢就好转起来了。所以我们说黄元御这套理论体系,它的重要性,在于他看到了问题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在于一气还在周流。治病的根本在于一气它在周流的时候还能够接受药物的引导,还能够承受药物的作用。所以黄元御讲的时候主要是讲了正气,从正气的角度来讲,他没有讲过多的讲驱邪这一块,他主要是从扶正的角度讲的。要是从临床的效果来讲,《四圣心源》本身的原方,确实效果不好。

  我基本上不用《四圣心源》的原方,这是很客观的事情。但并不是说原方用了效果不好,他就是胡说八道,就没有意义,不是这样的,他是讲出了问题的关键。我们用经方的同时,要注重温其根本。所以,就像我刚才讲的麻黄汤,麻黄汤里面的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甘草这一味药算是固中焦的,按黄元御的理论来讲,这是固中焦的一味药。那么这一味药,如果碰到体质很壮的小伙子,风寒外感很重,这味甘草可以不用,他中土很盛,完全可以不用,直接麻黄、杏仁、桂枝可能也就好了。相反碰到一个体质比较弱的,那么麻黄的量就不能超过甘草的量,甘草必须得用。体质比较好的可用麻黄的量多一些,甘草的量少一些;体质再弱一些的,老弱病残的,麻黄都不能用了,麻黄可能改成苏叶,改成薄荷,改成荆介,甚至,中土可能光用甘草还不行,还需要加点人参,这就变了,千变万化,经方并不是说不能变,经方也不是说拿到哪里都合适,经方也有它的适用范围。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在哪里呢?在正气这里,你的正气是强是弱,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在那里。就这个问题,我可能罗嗦的比较多,就是跟大家讲,不要因为黄元御《四圣心源》里面这个方子好像用着没效果,不如经方的效果好,就有所怀疑,不要这么去想。当我们把黄元御讲的这一套理论理解透了的时候,把这个正气的重要性理解透了,再去用经方,用《伤寒论》的经方,用张仲景的经方,你就会更加的圆融,所有的经方都可以灵活的变通,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加减。我这样的解释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的了,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卷一至四小结 2

  根尘不偶老师讲解《四圣心源》节选 整理:月射寒江 江南 明锦-双子座 猫熊 无所住 校对:山上月

  前面的四卷理论部分是什么呢?第一卷是《天人解》,是最重要的,全书的精华、理论,是基础的基础。第二卷是《六气解》,讲五运六气的。第三卷是《脉法解》,讲脉法,临床诊病,第四卷讲的是《劳伤解》,《劳伤解》实际上就是所有疾病的病理基础。如果《天人解》是生理基础的话,《劳伤解》就是病理基础,都是基础性的东西。所以《四圣心源》整体的内容结构是这样的。那么当年黄元御把杂病,包括后面的七窍,疮疡,妇人,这些内外妇科的疾病都解释完了,都写完了;然后又把运气、脉法、劳伤等基础性的东西也写完了。他觉得还意犹未尽,这本书还没有完工。所以最后又加了一个《天人解》,以成全书,他认为现在这本书终于可以成书了,算是写完了。所以他最后写成的《天人解》放到书的最前面,作为一本书的统领,这本书的灵魂就在《天人解》这里。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天人解》,可以这么讲,你把《天人解》领会透了,再把《劳伤解》领会透了。《天人解》相当于讲生理,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劳伤解》是从人体自身的小的范围里讲一气周流,范围小,或者说一个生理,一个病理,把这两件如果能完全理解透了的话,后面的具体疾病的讲解,你不看都没有问题。我们讲解的重点我想也都放在《天人解》和《劳伤解》,后面具体的杂病我们讲的可能相对粗略一些。学医,咱们读书、做学问主要是学他的精髓,不是单纯的研究他的文字,那只是一方面。如果大家看《四圣心源》这本书,关于文字上面的注解,文字上的一些问题呢,今天我不去讲这些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前辈麻瑞亭老师、孙洽熙老师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书里面都已经做了一些必要的也比较详细的注解。需要大家去查阅的东西他都提前给你查好了,都给你注解出来了。大家如果手头有这本书,只要你碰见不理解的字词,一般他都有注解,看一下就可以。基础的文字方面的东西,就不作为重点来讲。主要是讲医理和学术思想。

  黄元御写《四圣心源》,他每一卷之前都有一个简短的引文或者小小的序也好。打个比方说,《天人解》,打开书看到,《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刚开始他有一段,不是正文,有段引文。他讲,我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要写,写这一点有什么意义。这么一段小小说明性的文字,咱暂且把它叫做引文吧,正文前面一段小小的引文,那么《四圣心源?天人解》的引文,大家可以看一下前面这几句:“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那么你看,通过这简短的引文啊,咱就知道,黄元御先生《天人解》的主体,主要想说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讲天人合一,通过这一篇,让大家来学习天人合一的精髓,所以这一篇是从天讲到人,天人合一,他的模式,他怎么合的啊,合在一起是什么形的啊,什么结构啊?

  主要是讲这个,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这也是《四圣心源》这本书他的灵魂所在,我们知道《内经》里面它讲究天人合一。所以黄元御他这《四圣心源》并不是说自己杜撰的一个理论,他在写第一本书:《素灵微蕴》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四圣心源》的影子在里面,只是没有《四圣心源》里面写的这么详细,结构体系这么清晰、这么有条理,已经有这个意思了。当时他读《伤寒》,三年就悟透了,当时为什么没有写《四圣心源》呢。他就是想,我虽然悟透了,但到底符合不符合天道,符不符合古圣经典,所以他要去求证。拿出那么多年的时间来去学习《内经》,学习这些经典,去到源头上去求证,最后发现自己的理解跟古人,跟经典是完全一样的,是合于天道的。所以他才敢著书留说,所以说《四圣心源》,《天人解》他这个高度是很高的,跟中医的经典:《内经》,《伤寒》,《难经》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为什么叫《四圣心源》啊,四圣就是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位先圣。《四圣心源》就是把他们的心血继承流传下来了,我这《四圣心源》就是源于古圣先贤啊,不是我自己闭门造车自己创造出来的,黄元御他讲了自己理论的源头,是有传承的,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只不过他变了一个说法,把非常深奥不容易理解的医学理论,用一个更清晰,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形式给表达出来,这一点,黄元御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件事。可以看到,他在书里,不仅在《四圣心源》,以及《伤寒》、《金匮》这几本书里面经常看到他对历代中医指指点点,甚至有的是,点名大骂,所以说他这个理论高度在这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自负,确实有他的真东西在这儿。

  那我们看《天人解》前面的引文呢,除了讲他对每一卷主要内容做一些介绍性的内容以外,有很多是黄元御写书时的心情表达,表达一些当时写书时的情怀。像下面这一段,我就不念了,就是说经典著作,后人都理解不了,理解都是错误的,没人能够很好地学习继承,为老百姓解决病痛,他很痛心,所以他才写出《天人解》来,希望能够解救老百姓于病痛的深渊,能够让医学传承兴旺。这是他的初衷,里面有他的愿望,也有他的很多悲天悯人或者说无奈的心情吧。因为他自己也是因为受到庸医的误治导致左目的失明,所以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很多引文里面对自己这种心情的表达比较多,所以以后我们对引文不做重点来讲,大家自己看一下就行了。有人可能觉得看得不习惯,没准觉得黄元御在发牢骚,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讲,是在发牢骚。但是呢,人都是有感情的,黄元御尽管是一代大家,他也有思想的人,有感触的人。牢骚多一点就多一点吧,咱主要是学习他的医学理论。至于他其他方面的东西,了解一下就可以,自己看一下就可以。

  主要是看下面的正文。那么他首先讲的是什么呢,一小节一小节的,第一小节讲的是阴阳变化,我们《四圣心源》怎么讲呢。我也一直在想,这个怎么样跟大家把这个东西学习的,一个是学习的比较轻松,不要把学习搞得很累。再一个是把里面精神学起来,所以咱不是照着一句话一句话去讲,我就想一小节,每一小节整体内容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这样大家学起来有所帮助的话,也就达到我们一起学习的目的了。

  那么《天人解》的第一小节《阴阳变化》,咱们看这一节,这一节讲了什么呢,这一节讲了《四圣心源》这一本书这个的理论模型——土枢四象。讲了这个理论模型,这一小节,就是画龙点睛的一节,全书最重要的一节。那么他讲这个阴阳,这一小节的题目叫《阴阳变化》,实际上他讲的是一气周流,看这一节的中间这一部分有一句话,叫做: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所以他讲的是一气的变化规律,天人合一是从一个什么层次上合一?天就是天,人就是人,天和人合为一体了。有些人就不理解,天在上面,我人站在地上,它怎么跟天合在一块,这么说的话,天人合一确实也合不了,所以我们要理解,它是在不同的层次上,什么层次上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呢?是在气的层次上,是在无形之气,不是在咱们身体这个层次。身体这个层次它是分开的,所以他首先讲了阴阳变化的时候,他讲阴阳未判,一气混茫,那么这一句话,就是讲了我们天人合一,是从一个什么层面,是从一气的层面,一起就是无形之气,天地之间无形之气。《内经》里面讲: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是讲的阴阳升降的问题,他是从这个大的天象来讲,说这一气它是有升降的。那么这个一气升降的规律是什么呢,就是轻则浮升,浊则沉降,这实际上是《内经》里面讲的,《内经》里面的原文,应该是: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跟黄元御讲的“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这个意思是一样的。黄元御他讲的这每一句话,一方面他是源于经典,源于中医的源头;另一方面他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是客观评述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那么天地之间的一股气,它在升降沉浮之间,就会产生阴阳变化。什么叫阴,什么叫阳,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接着黄元御就提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了,我们不要把阴阳理解成两个相对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有人说阳气就是热的,阴气就是凉的,这么说也不能完全错,这么就理解的有点死板了。我们要知道这天地,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间这股气,它始终是在动的,是在变化的。用黄元御的理论来讲它是在周流的,所以所有的阴和阳都是动态的,都是时刻都在变化的,所以从这个动态的角度来讲,最准确的描述就是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概括来讲,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就是阳;凡是偏降的、偏收的,这就是阴。所以阴阳它是两种态势,是两种运动的趋势,我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阳,阳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一个不变的状态,不是一个不变的东西,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阴也是这样的,什么叫阴啊,阴就是往下走,往里收,这种趋势,这叫阴。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它们不是两个不变的状态,两个不变的东西。

  那么这阴和阳,是两种变化的状态。是什么在变化,一气的变化,天地之间的一气在变化,人体的一气也在变化。那么,这一气它在不停的升降浮沉,在不停的演变,一会儿称为阴,一会儿成为阳,都是这一股气。就像一个人一样,白天醒了出来上班去了,晚上回家睡觉,还是你这个人,白天你就是活动的,晚上睡着不动了,就是这个意思。不管它是阴还是阳,它都是这一气,都是人体的一气,都是天地间的一气。那么这一气,源头在哪里,这一气,一气从哪里来的呢?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这就是土生万物,我们把这股气,阴阳升降不停变化,不停地升降浮沉,这股气的源头在哪里,在中间啊,这就是土气,我们都讲土生万物嘛。你看地球上的土地养育了万物,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人体也是这样的。

  人体对应脾胃,人体每天都要吃喝啊,脾胃是中土。一天不吃饿得慌啊,中土这股气是中气,在里面循环,升降浮沉,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体自身的一气周流。所以这个中气,只是从位置上来讲它属于中气,还是这一气,还是人体这一气,只不过说呢,一气的源头在中间,是在脾胃这一块对人体来讲。那么这股气,中土这股气,它往上升就成了生发之气,往下降就成了敛降之气。我们根据它升降的不同,它在变化,根据它变化的不同,给它取了几个名字。中土这一股气,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这就是讲,这股气,它在升降周流,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往上升,这股气慢慢地就成了一股阳热之气,慢慢地上去就成了一股火气,由中气——平和之气变成了火热之气。如果往下降,就由这股平和的中气变成寒凉之气。

  把他升降的过程再细分一下,往上升,升了一半还没升上去给它取个名字叫木气。木气是生发之气,它生发的力度很大,很有劲,就像一个小伙子,生发之气很强盛,但木气是偏温的,还不热,有股生气。到了火气,已经大热,像到了夏天一样。木气呢,像春天。化火之后,再慢慢往上升,越来越热,成了热气,名字就叫火气。然后这股火热之气慢慢降下来,慢慢又变凉,变凉这股气就叫金气。这股金气慢慢继续往下降就变成了寒凉一股气,就叫水气。这就是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实际上还是这股气,它只不过是升上去就成为一股温热之气,降下来就成为寒凉之气,它在变化的。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状态,所以有不同的名字。实际上还是这一股气在变化,所以黄元御先生接下来就解释水火金木这四象,不过就是阴阳的升降,阴阳升降不过就是中间这一股气的浮沉。分开而言就是水火金木四象,合起来说不过就是阴阳,再合起来说不过就是中气,一股气而已。那么这个模型就是中医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理念,你都可以按这个模型去解释,这就像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似的。

  那么这个理论呢,它是符合于天象,符合于事理,也符合于人情,都是这个规律。下面黄元御就从一年四季的角度把这个四象阐述了一下,在一年四季这个层面上,讲了一下这个四象是怎么变的。一年春天时,万物生发,气温慢慢回暖,这就是木气生发。而夏天时,天气炎热,慢慢的这股火热之气升极而收,慢慢的就变成秋天了;到了秋天,这股气就凉爽下来了,慢慢的万物开始藏起来了,这就是秋天的金气;到了冬天万物收藏,天寒地冻,收藏之气就成了水气。这股气是中土之气,它是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土气。如果从这个四运之时,那么在六月,阳历来讲就是七月,相当于是夏秋之交,湿气,相当于我们说这个桑拿天,湿气最重的时候,那是中气。土枢四象,四运五行,这就是黄远御先生从他理解的土枢四象的角度来讲的五行。我们学中医都想学这个五行,木火土金水,实际上它不是平起平坐的四个名词,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土位于中间,土气斡旋,升降变化出这个木火金水。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说这个五行非得说是五条路,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这一节黄元御先生主要是从他个人的理解,从他理解的高度跟我们讲的这个中医,五行理论。

  它是一个什么模型呢,就是我们所说的土枢四像,中间是土,是中土,是中土的一气;然后中土这一气,升降变化,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寒,热,温,凉,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四象,取个名字叫木,火,金,土。这个模型,这个理论结构我们在这个军医版的《四圣心源》里面,封面,扉页,还有这个封底都有一个图,上面就是黄元御先生讲的土枢四像的模式图。中间是己土戊土中土,己土上升变为木火之气,戊土右转变为金水之气,整个一气不停的周流,有这么一个图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给加上两句话,左边那句话是“阴升为阳”,右边那句话是“阳降为阴”。这两句话很多人念的时候不会念,左边那句话要从下往上念,按着它周流的那个方向去念,右边那句话是从上往下念,有些人不会念以为这两句话写错了,这两句话没写错。这个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式图,它是用一个非常简洁,统一的模式来阐释中医理论这个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一气周流这个概念。它更多地是讲中气的升降盈缩,一气周流这么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它从天人合一这么个角度,它是在很多层次上都存在的。

  在人体来讲合于人体的五脏,脾胃在中土,肝气属木,心气属火,肺气属金,肾气属水,它就和五脏联系在一块了,这是从人体的角度来讲。后面我们会经常提到关于人体这个土枢四象这个模式,是我们用的比较多的这么一个层面。其他层面呢,黄元御先生在这个一年四季这个层面讲了土枢四像这个模型,包括后代包括彭子益先生,他学习了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之后,写了这个《圆运动的古中医》里。他也讲,也是在一年四季,结合二十四个节气讲得更细一些,也是讲土枢四象。四象论,土枢四象,从一年,年周期的层面讲了讲他这个结构,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其他的结构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层次,也有。你比方说我们如果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个个朝代的中气,兴衰中气,它也是有这个规律的。当然我不是很懂历史,大家熟悉历史的可以自己去研究,看我这句话说的对不对,他都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另外从运气的角度来讲,运气呢,运气的周期是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个轮回,它这个是更大的一周期,也是按照土枢四象这个规律来讲的,从这个比较大的角度来讲。如果从一个小的角度,从一个植物的生长,到它的衰老,也是有这么一个土枢四象有这么一个过程。各种动物也有,小到一个细胞,如果学西医的,学细胞的生理,如果去研究一下,你会发现细胞的生理也是符合这个土枢四象,斡旋周流,它也有这个变化规律。只不过西医,他没有这种意识,它可能是更多地从这个电解质、质子泵,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实际上研究它的一些规律。你要是把这些资料概括一下,我以前也做过一些初步的学习,了解了一下,也确实符合这个黄元御讲的土枢四象这个规律。

  《阴阳变化》这一节讲了全书的理论结构模式,主要是讲这个东西。它是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角度,从天人合一的层面来阐述整个天地这一气,它的自然客观的运动规律。所有的这一气,不管它是天地之间的一气,还是人体的一气,还是某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的一气,它的变化规律都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环往复,变化不已,都是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以后治病,用药,理论根源就在这儿。所以这个模式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要深刻的去体会、去理解它的真实含义。怎么用我说一下,我们这里讲的是土枢四象,是五行。实际上这个一气的变化,它是连续的,它并不是像四个台阶一样,一下从水到了木,从木一下到了火,火一下到了金,金一下就到了水。它不是这样的,它是慢慢的变化,是一个的连续的过程,所以给它取名叫金木水火,实际上是便于描述、理解。实际上没有水火金木,也没有中土,都是一气,浑然一体的一气在连续周流不已。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状态不太一样,就是说一气周流这个变化,你看我在书上画图的时候,画的是这个圆啊,没有画成一步步的,圆就是这样连续的很均匀地在变化,所以我们把他分成四步,我们叫它四象,分成五十步我们叫他五十象,分成一百步就是一百象,都可以,它分的很细很细。

  但是这个大象,有代表意义的,有转折点的就只有这四象。比方说这个中土它要升了,刚刚升起的时候是水气,水中之火,这个水气升到什么时候成为木气。这个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如果从一天的角度来讲,半夜子时,子时阳动,这就是水气开始动了,开始升了。到了清晨七八点钟的时候,这个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天气就开始转暖了啊,这就是成了木气啊,这是从一天的角度。你说从半夜一点是水气,到早上八点是木气,这中间三、四点是什么气,它是连续的。大家要知道这四象就跟拐点一样,到木气的时候可能天就亮了,木气之前可能天还没亮,它是一个拐点。但是,它的变化是连续的。假设从温度的角度来讲,半夜零下十度,中午零上十度,秋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零度,它是一度一度在上升,连续变化。对于一气周流的模式,一方面我们要知道,它是有一些大的象,很明显不一样的状态,有四象。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实际这四象是连在一块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连续变化,不管是四象还是一象都是一气周流变化而已,这个变化是连续均匀的,很圆融地存在在,那么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后来给大家讲脉法的时候,就会给大家讲到连续性对学习脉象有多么重要。如果你机械地认为只有这么四象,中间是土,外面是水火金木四象,只有五个东西,你看这中医也就可能学到死胡同去了,不是这样的。这只是大概讲了这么一个模式,用土枢四象这个模型来概括、来描述这个变化的过程。而真正的变化过程就是一气在不停的周流,很圆融地在周流,不停的变化。阴升为阳,阳降为阴,中土斡旋,是这么一个过程,并没有截然不同的水火金木这么四块,它不能叫四块东西连在一起,它是一个整体,这一点要和大家交流清楚。这样的话有一个什么好处呢,我们对这个模型、对这个一气周流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在摸脉的时候,我们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在诊断疾病的时候,直接看到的是这一气,不是看的土枢四象,不是看的五个东西,看的是一个东西。

  打个比方,就像一辆车在路上跑,你就看到一辆车,一会儿跑的快,一会儿跑的慢,不管跑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他,路上如果有十辆车在跑,你一会儿就看花眼了。我们讲的这个五行,土枢四象就相当于五象了啊,它不是五个东西在跑,它就是一气在转,是一个东西,只是转到不同的地方他叫不同的名字而已。那么有了这么一个概念,有了这么一个模式,我们在去下一步学习的时候,就简单很多,就轻松很多。你就想着我就站在一个高高的立交桥上,看马路上跑的汽车,我就只看到一辆车,愿意看宝马看宝马、愿意看奔驰看奔驰,一看就一辆车,不管它跑到哪里你都盯着它,这样它就跑不了了,它在哪你都能看的很准,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它。所以这一点,是《四圣心源》这一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它讲了天地之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清升浊降。

  那么这个清升浊降这个过程,黄元御先生把它总结成土枢四象这个模式。这一股气由中土出发,升则为木火降则为金水,中土作为它作为一气的相当于是后天的来源,斡旋不已,不停地升降,维持着这一气的周流,这是他讲的一气周流这个模式。讲得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呢,它是连续、圆融、浑然一体的这么个模式,不是分成五块。并且这个模式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所有的这个变化的东西事物都适用这个规律。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都可以去验证一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大家学的时候要学灵活,学以致用,你现在就可以拿着这个理论去用,去判断。一个人一生的运程,他也是有这个规律的。更多的我讲是要从气的这层次去判断,不要从有形的这个形体去判断。气这个层次就是一个无形的变化规律相当于是,这个气对人体而言是正气,对天地而言是天地正气。所以,我说《天人解》主要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一些基础理论,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的理论核心就是这个一气周流,所以《阴阳变化》这一小节主要是讲了这个模型。我们今天就主要讲这个理论模型,讲这一小节,别的不讲。

  那么强调的重点就是,一个就是一气周流这个规律存在的层次是在气的层次,不是其他的层次。无形之气,所有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气,气聚而有形,是《内经》讲的。我们看到所谓有形的东西,都是无形之气演变而来的。所以内因决定变化的规律,现在科学研究很多东西,他研究的原子、电子、分子、基因,他们也在找这个源头。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这个真正的源头,真正的源头是什么,是看不见的一气,你就是研究到电子、研究到原子,它还是这个有形的东西。所以现在科学的有些东西,看着貌似很高深,实际上他离事物的源头还差得远。中国的传统文化直接从无形之气这个高度,这个高度已经远远超过目前一般科学的高度了,所以它对很多事物概况出来的规律,应该说是层面更高一些,更科学一些。

  所以我们学得这个一气周流,它是研究事物包括疾病还有身体的变化规律,它是从这个气,从无形之气,从一气的这个层面来研究的。我们知道他这个理论的高度在哪,在一气这个高度,在一气这个层面上,这是第一,要学习的第一点,这个要搞清楚。第二点就是,一气周流模型是中土的一气——中气,升降周流,升则化火,降则化水,升降往复,不停变化,从而形成一气周流,它的变化规律、变化模式就是这样的。用土枢四象,用五种象五个状态来简单概括这种变化规律,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它并不是分成截然不同的四个阶段,本质还是一体的,是一个连续的浑然一体的周流变化。

  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层面上,一天的层面上,在一个人的层面上,在历史的层面上,什么时候都是存在这种规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佛法的角度来讲,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有这种成住坏空的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也是土枢四象的模式,也是这个规律,是一样的。所以,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的模式,他是从中医的经典理论里面提炼出来的,用自己的体会把它很精练很通俗地表达出来,便于我们这后人来学习,但它适用的范围并不仅仅是医学是中医,它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适用于天地之道。大家知道,如果我们学了《四圣心源》这个一气周流学了半天,只知道用它来看病,那就是说你领会的还不够好,不是最好,这个《四圣心源》学好了应该什么都可以学好。只要你有这个能力,你是这块人才,什么都可以做的很好。今天晚上就交流这么多,剩下还有一点时间大家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们互相探讨一下。

  看到有些朋友提出了一些问题,咱们一起再讨论一下,看一下。光生朋友提了几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她是对黄元御讲这个《阴阳变化》这一节,对阴阳的定义提出了一些质疑。那么接触过周易的都知道,易有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不动就既没有阴也没有阳,一动同时就有静,一动就阴阳同时出来了,不是说动的话只有阳没有阴,一动的话阴阳同时就出来了,因为有动必然就相对有静,是相对的。她问的是为什么一气含阴阳,气含阴阳是什么,没有说清楚,问了这么个问题。

  这个一气跟周易中讲的太极有点像啊,气含阴阳,刚才我讲阴阳是两种变化,它不是两个东西。那么气含阴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中气变化、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呢,气含阴阳实际上指一气的变化,它包含了阴和阳这两种变化趋势,可以这么理解。那为什么一气会内含阴阳,就是它还说没有动的时候,还是一气的时候,为什么说含着阴阳呢,为什么有阴阳这个东西?刚开始说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实际上就是太极的状态。这个东西,如果大家有自己的静坐的经验的话,有时候能体会到这个状态,太极的状态,太极的状态这个一气相当于停止运转,不周流了。我们知道这个生命,它是一气周流的一个过程,一气周流一旦停止,生命就终止了。但正因为一气有一个周流有一个变化,所以它就有这个生老病死,不可能长生不老。所以古人,尤其是道家,他想求长生,怎么办?他就要逆天而行,因为天地之道是阴升为阳,阳降为阴,是在周流往复,循环而动,有变化就有生长化收藏,就有生老病死,就没有永恒。要想永恒,要想长生不老,只有达到一个状态没有变化了,没有生化就没有破坏,就没有生死,就可以永恒了。

  所以在《内经》的第一篇,大家可以去看,《上古天真论》里面,讲上古有真人、上古至人、上古圣人、上古贤人。不同层次的古代先贤,他们修行的境界在不同的层次,他们有不同的自己的境界。其中有个真人的层次,可以寿同天地,无有绝时。一个人的寿命能同天地一样长久了,那么肯定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了。他只有达到一种先天太极的那种状态,没有生化,所以道家的修炼讲究什么呢?讲究炼气化精,炼精还神,炼神还虚,我凭记忆讲一下,也不知道准不准。我研究得也不是很深,就是说他把我们外在的气血精气,慢慢地通过静坐这样的或是一些练功的方式,把人外在的精气神循环往复变化的东西慢慢地收敛,往回收,让他不动,慢慢的化成无形的元神,最后可能就是回复到太极的状态。这个人他就可以没有生死,长生不老,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里讲的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里讲的一气呢,应该是讲的从太极的这个状态,这个一气应该是太极状态的那个一气。我们如果从这个先天后天的角度来讲,太极之上是先天,太极之下就是后天了,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可能就是人的心念一动,心念不动,如如不动,如一的时候,也是没有阴阳。一气混茫,实际就是浑然一体,是这个意思。一旦心念一动,一旦一气开始周流,阴阳自然跟着就出来了。那么这个阴阳就是一气它动的两个不同的趋势,阴阳实际上是一气的从后天角度来讲一气的这种变化。所以光生说中阴阳产生了升降浮沉,这句话本身是错的,不是阴阳产生了升降浮沉,而是说升降浮沉,一气的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我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阴阳,是这个意思。阴阳本身它不会产生升降浮沉,本来也没有阴阳这两个东西,我们在学黄元御这个《四圣心源》的时候,千万不要死于句架,不要执着于字面的意思,应该去理解他讲的真正的含义。光生提的这个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也非常好,咱们正好一块讨论一下,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化一下。因为黄元御写书很讲究对称,很讲究文字的优美,往往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说的反而比较啰嗦,难免有些朋友可能会在这方面有些被误导,这是有可能的。所以咱们去读书的时候,“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也是很对的,一定要去好好理解他的真正的含义。不要去较真这个字面意思,那样可能就出不来了,学中医还是要灵活一些。这个问题就是一气和阴阳的关系,先说到这里。

  卷一至四小结 3

  丰子

  根尘不偶老师讲解《四圣心源》节选 整理:月射寒江 江南 明锦-双子座 猫熊 无所住 校对:山上月

  我们知道,《四圣心源》整个理论的核心,就在第一卷《天人解》这里面,他这个理论模型,就是黄元御先生在这个《阴阳变化》这一小节里面讲的这个土枢四象这样一个模型。中医讲究天人和一,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模式。这种结构体系,它在整个天地间都是存在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人作为天地的一员,人本身的这五脏六腑也是一气,这一气必然也符合这种一气周流的模式。《四圣心源》主要就是讲医术,讲这个治病,所以黄元御先生接下来又从人与天地相参的角度,人体本身脏腑气血的角度,继续来阐述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在人体上的具体表现,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反复阐述这个问题。所以咱们说《天人解》这第一卷,实际上就讲了一个问题,就是讲了一气周流的结构——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就这么样一个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它是天地人,整个天地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规律。在任何一个层面都存在,在人体上,它也分很多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它都是存在的这个规律。在后面黄元御先生就是在从不同的层面来反复给我们阐述这个问题,阐述一气周流的结构体系,阐述这个模型,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反复理解建立这这么一个立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后面这些东西,咱们在讲解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觉得有些重复的,反过来复过去,就说这么一个事,黄元御先生也是煞费苦心,希望为我们讲得更透彻,更圆融一些。所以咱今天呢,可能讲的内容会相对多一些。

  那么往下看第二小节,《五行生克》这一节。什么叫五行呢?在第一节,黄元御先生已经说了,中土斡旋,土枢四象,这个中土升降斡旋演变成水、木、火、金四象。四象轮旋,一年而周,从一年的角度给阐述了土合四象,这就是五行。中土,还有这个四象轮旋,合起来,这就是五行。所以咱们《内经》讲的这个五行,中医讲的传统的这个五行,实际上呢,它并不是天然的五块,它实际上也是一个整体,也是一气的不同的变化,叫它一行也可以,实际上它就是一行,就是一气。

  后面的五行生克,实际上是,黄元御先生从五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气周流与五行生克是什么关系呢?五行相生,由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你看这一圈,这一圈实际上就是这个气,从升到降,由降到升,转了一圈。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所以这五行相生,实际上就是一气,按正常的次序,正常的周流,它在不停的变化,慢慢的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由阴出阳。然后反过来再由阳入阴,由上向下,由外向内,是一个动态的周流变化、动态盈缩的这么一个过程。

  再就是相生,一个发展成另一个,春夏秋冬就跟个这季节交替是一样的,它是慢慢变化的,这就是相生的过程。那什么是相克?黄元御自己说,咱们这个学过五行嘛,学过中医基础的这五行相克都知道,我也不再念。我说一下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我说的也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这个相生呢,大家好理解。这一气呢,它本身就像一股生气一样,它本身就是生发的,它就是流动的,它自然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它就是天然有这个周流转动的这个趋势,它只要在周流,五行就一直在相生,跟接力一样,就跟那个接力赛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它就转起来了,这就是相生。

  那相克呢?相克实际上是,这木气不能升得太过,升得太过就降不下来了,所以它要金克木要降下来。为什么金能克木?都知道金克木,这为什么金会克木,这个道理在哪里?那我个人理解,这就要从这个一气周流的模式上来理解,这个一气周流,它是这股气来源于中土,中土之气它本身是斡旋升降的,中土的土气,本身它就在升降、在转,在转动升降的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的由中焦向外周,向外边的脏腑流通,它慢慢的就演变成外面的四象,演变成外面的这个金、木、水、火,这四象。

  所以大家知道一个,在外面四象的根源,它在中土,这个一气从后天的角度来讲,从后天一气的角度来讲,这股气它的根源在哪儿呢?在中土。中气足,一个人中气足的时候,说话很有力量,道理是一样的。只要你这个中气一气足,很充足的时候,外面这个四象它周流得也很通畅。打个比方说,像一个人放风筝一样,只要这根线它是在我的手里,这个风筝不管往哪飘,不管往哪飞,它跑不了,它始终是围着我飞,围着我转,跑不了。所以这一股气,往上升,升到一定的程度,还能降下来,木气升发,变为火气,火气那就到顶了,不能往上升了呀,就是开始往下降,慢慢变演变成金气,往下敛降。为什么能降下来呢?就在于这个中土之气,在那收着呢,这一圈呀四象的这股气,木火金水这四象之气,实际上它的根都在中土这儿。中土不散,这个气它跑不出去的,这下你可以理解它这个四象。这股气就好比风筝,中土就是放风筝的人,气血经络就是放风筝那根线,所以这四象,这气,它不管是升也罢,降也罢,它始终离不开那个土气,围着中土这股气在转,所以,所谓的相生相克,它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这个气机的这股升降。这个气,由升到降,顺序相生,四气周流这个角度来讲相生,从这个气不会摆脱中土这个核心,一直围绕着中土在运行,所以它肯定是升上去也会降下来,放出去还会收进来,肯定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因为他是围着一个中心在转。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有相克的一方面,而且这个相克讲的是气机的这个升降,相对的,相反的,有升就有降。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相克,它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中土,没有中土的这个根基,没有中土这个基地来坐镇的话,无从谈上生、克,也就没有所谓的升降。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升降、相克的根源在中土,但是具体它这个实现是在外周脏腑。比方如肺气,主降,如果没有肺气,没有肺这个器官,没有肺经这股气,它也降不下来。你看很多在临床上很多抽烟的人,肺部患病的人,他往往都肾虚,气短,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这一股气,他在经气这一块,不能直行,一气沿上的功能,如果中土这块,这是枢纽,要求你要给我降下来,但是它自己执行不了,没有这个执行能力呀,所以它也降不下来,这就是标和本的问题。大家知道这个相克,不管是相生还是相克,它的根基,是中土这股气,但是具体的实现这个一气周流,实现这个功能的,它还是要靠四象,靠五脏各自的功能来顺序实现这些功能,这就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

  那我们在治病的时候,会遇到不升的时候,也会遇到不降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不能单纯去升,单纯去降,要考虑到中土的虚实,要考虑到斡旋中土,否则的话单纯升降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效果的。根源在哪里呢,就在这里。升降,它的基础是中土,黄元御这个理论,好在什么地方呢?他把问题的核心给我们讲透了。万一在临床上我们遇到问题,能看得很清楚,知道该怎么处理,尽管这个《四圣心源》,他的方子,有时候你直接照搬的话,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这并不是说,这个方子就没用,或者说只是花拳绣腿,只是好看,他不是这样。他就是给我们一个方法,就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教给我们是治病的方法,全都是这些东西,而不是具体的这个头痛怎么治,脚痛怎么治。这个后面会有疾病的治疗,他大部分还是从方法论这个角度去讲的。

  很多朋友,说到这里我多说几句,这个《四圣心源》原方,有时用上效果也不是很好,学它有什么用,学了我还是治不了病。这说明,咱们对《四圣心源》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运用还不够圆融。打个比方说,有人说张仲景的《伤寒》、《金匮》,经方效果很好,只要用对了,一剂而愈,覆杯而愈,其效如神,这个好。实际上经方,它的适用范围也是很严格的,要碰上正好是经方这个症,它用上是很好。如果你碰上不是经方这个症,不完全吻合的话,你用上照样没有效果。不能说,感冒了,风寒感冒,我用上那个麻黄汤没有效果,这是经方肯定没效了,经方是假的,没有用的,不能这么理解。实际上经方,它的适用范围很窄,必须是非常确切的这个症用法才是效果非常好,才会是效如桴鼓;一旦不符合经方的那个症,用上可能一点效果都没有。大家如果在临床上,用过这个经方的就会有这个体会,经方并不是说所有的病没有问题,都可以通治,也不是,有时也需要灵活运用,灵活化裁的。那么《四圣心源》里面的方子也是这样的,更多的是从调治正气,就是调节一气周流,人生的正气的角度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就是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你就走这条路,就没有问题,但是针对具体的疾病,你还是要灵活的去区别对待,这个方子还是要灵活化裁的。

  当然如果说,单纯的虚症,没有很多的郁结的话,《四圣心源》的原方,它也必然是有效的。比如说,效果也会常好,跟经方一样也是其效如神,也有,不是说,他所有的方子都没有效,所有的方子都是有效的,只不过就是,完全对症的情况比较少。因为临床上的病症非常复杂,并不是像书上讲的,这个症就用这个方子,这种情况比较少。一旦碰见这样的情况,《四圣心源》上面的方子也都是经方,也都会效果非常完美,非常的理想的,都是这样的。所以我说《四圣心源》的方子,效果在临床上用着,有时候不是很理想,并不是说这个方子没有用。《四圣心源》这个方子对这个病症,只是某一方面的症,他跟临床上真实的病情不完全一一对应,所以你要是单纯照搬的话,有时候效果是差一些。你如果会灵活运用的话,那么他的方子都是经方,都是效果非常好的。这是多说了几句,那么黄元御呢,从五行生克的这个角度,又把这个一气周流讲了一遍。这样的话,咱们就把这个中医的传统的五行理论跟一气周流的模式完全结合在一块了,成了一体了。大家后面这几节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天人解》这第一卷里面每一小节都是从一个层面来讲,把这所有的层面实际上都是这同一个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给你不停的讲、反复讲,最后你把这所有的层面都能够给它融合到一块去,成为一个框架成为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算是把《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体系基本上掌握了,从理论的角度我们应该是理解得就不错了,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就很好了。

  所以这一卷讲了这么多,这么多小节,他不是讲了很多东西,他讲了一个问题,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反复讲而已,这一点大家如果能够理解就达到目的了。这是讲五行生克,也是一气周流。后面下一小节是《脏腑生成》,因为这个五行生克呢,还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天地、四季的角度来讲,而到了脏腑生成,那么就是从人体的角度来讲了,直接进入到人体了,人体这五脏,中土脾胃,然后呢,其他的四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那就是人体的这个五行。人体这五行,跟咱刚才讲的这个天地之间的五行生克是完全一样的,它也是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然后心火生中土,中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那么其中这个中土,它处在中间的位置,实际上呢?它这个真正的周流模式,它是中土这股气,脾土,就是己土,胃土就是戊土,己土左转,戊土右降;中土就一气在中焦这么一斡旋一升降,那么气血就随着在一身周流开来。水生木,木生火,火气在中土的这个收引、潜藏下,中土就像中枢一样,它是对这一切,整个周流的这一气都是有一个无形的引力一样,转到心火这个位置,火气它就开始往下降了,就变成金气,金气往下降,降到下面,再往里收,就成了肾气。所以这个所谓的木火之气往上升,实际上就是脾土的气往上升。外在的表现,从中焦周流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同时戊土,戊土这股气它往下降,它实际上表现出来就是肺金和肾水这股收藏之气,那么这是从人体五脏的角度阐述人体这一气。

  这股周流、运行的模式,还是咱们前面讲的天地之间一气周流的这种模式,这是直接从人体五脏的角度来讲的。那么当然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所有的讲的这个模型,运转规律为什么都一样呢?因为他都是从气的这个层面来讲的,就是从这个无形之气,天地有天地之气,万物都有自己的气。人本身也有自己的气,天地万物为什么能相互沟通,能够天人合一,不光是天人合一,天地和万物都是合一的。之所以能够相互沟通,就在于这股气是想通的,无形之气是相通的。你看这个人和人之间,不同国家的人讲话都不一样,语言不一样,需要翻译,但是我们说,一个人哭和笑的时候都不需要翻译,我们都能懂,这就是层面不一样,哭和笑是人类共同的一些东西,所以不需要翻译,你都能懂。无形之气就是天地万物之间相通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天地万物都是相通的。所谓的合一,天人合一,就是说这股气是相通的,可以按共同的规律在周流,在这个运行规律上是一致的,就跟一个整体一样,这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并不是说人和天真的成了一个东西了,至少从这个形体的角度来说,人还是人,天还是天,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从气的角度来讲,它确实是融会贯通,是可以像一个整体那样,符合相同的规律,在那共同运行的。

  从人体的内部讲一气周流结构体系、这个规律的时候,大家也知道,它主要是从气的这个层面来讲的。有时候是从神的层面,神就是比气的层面更高一些,就是从无形的角度来讲,它不是从有形的角度。有形的角度你说这个肝脏和肺脏从西医来讲具体的器官它各自有各自的组织结构,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那是不一样的,但是整个这个生理之气,它是融会贯通的,是可以成为一个整体的。所以咱们理解的时候一定要从这个气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这个气,会意一样,讲究这个神气,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讲了这个人的脏腑,脏腑的功能,脏腑的规律,它这个脏腑之气的运行规律,也是一气周流的时候。

  下一个小节《气血本源》,越讲越细,还是讲的这个一气周流在人体之内的这个规律、模式。他讲这个气和血,血为阴,气为阳,阴升为阳,所以血是温升的;气是凉降的。肝主血,肺主气,气血也都是从中焦化生而来。后天的饮食,中焦消磨,化为气血,这就是说为什么中焦是一气的根基、来源呀?后天的一气、气血都是我们每天的吃饭、饮食,都是从脾胃来的,从这儿来的,所以它是一个中枢。首先讲这个气血它也是相对而言,气血也都是一气的不同形式。这一气呢,由阴出阳的时候就是由血变成气,由阳入阴的时候它就会由气变成血,气血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中医里面气血也是相关联的,可以相互化生的,也是一气的不同形式。所以讲肝血就是往上升的,由下往上,往上升;肺气就是往下降。血升为阳变成气,气降为阴变为血,它们都是来源于中土的化生,中土脾胃化生气血。脾土主升,所以它就主生血,胃土主降,所以它主生气。这么讲的这个道理,实际只是为了说明一气周流的模式,实际上一个人血虚的时候,你给他补血的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路升的这个力量,就是说血虚的人左脉都是偏细、偏虚的,你要给他养血养阴的时候,还是要从中土的角度来给他运中土,通过中土的化原来补。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气虚的时候,他右脉,特别是右寸脉肺脉都是偏虚的,摸着比较软。那么你给他补气的时候也要注意给他运中土,中土运转有力,可以消磨水谷,化生气血的时候,他这个气血自己就补上来了,所以补中益气汤是很好的方子,它为什么能够有比较好的效果呢?其中有一个道理,就是它有这个运中焦的药。我们要知道气血呢,咱们要知道从这个脏腑的角度来讲,肺主气,肝藏血,但是它的源头还是在中土。那么这一小节就是从气血化生,气血由中土化生,气血本源的角度来阐述人体一气周流,它在各个脏腑之间存在的这种模式,实际上还是讲了人体五脏本身这个一气周流的模式,还是中土斡旋,肝升肺降,心散肾藏,还是这个模式,他不过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反复给你讲,就是这个道理。

  下一节这个《精神化生》也是,那么这个从气血的角度来讲呢,精神化生呢,就是从神气的角度了,神气发于心。黄元御讲,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精。肾精之气,它来源于肺的阴魄,这是从这个人的精神层面来讲。肾精上升,下焦发动演变成肝木的阳魂,由阴出阳,就是魂,魂魄的魂;再往上升,就演变成心神,心神在中土,中土是脾藏意,在中土的吸引斡旋下,它会演变成肺的这个阴魄,肺藏魄;继续往下降,它就演变成这个肾藏精,肾的精。这是从精神的层面来讲,精神呢,我个人理解这个就是说人体的一气,它是周流五脏六腑,既执行全身一气周流的路线,同时它在五脏六腑就相当于周流不同的路径,又体现了五脏六腑不同的功能,也体现了这个一气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部位,它相应的一些特点。为什么叫肝木,因为它在这一块的时候,它生发之气强,生发之力旺盛,由阴出阳往上走,所以叫肝木。肝木呢,它在精神层面就是这个魂的这个层面,就是说这一气周流在不同的脏腑的时候,它会在相应的脏腑的这个精神层面也有相应的表现。这个,实际上是从一个外在表象,因为人的这个精神、精神面貌、神情,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可以看得出来的。它这个不同的变化,它的根基,它的根源实际还是来源于一气周流。所以为什么给我们讲的这么细,从不同的层面来讲,就是方便我们来判断这个病情,了解这个理论体系。它的这个更细致的在各个层面的这个相通的规律,让我们了解的更细致,让我们去在临床上诊断疾病的时候,来了一个病人,他某一方面的神智不一样,我们通过望诊,我们就知道他的一气周流,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主要起这么一个作用。

  我们要知道神志也是一气,它的周流变化在神志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的精神这种变化,不同的精神面貌实际上它也是一种连续的变化,也是一气周流的体现。所以我们学习《四圣心源》,黄元御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一方面煞费苦心,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反复给我们讲。另一方面因为这个结构体系很圆融、很对称、很完美,所以他用词的时候,遣词用句都很对称、很有美感。念他的文章念他写的这个书很有节奏、很压韵、很对称,看这样的书,你看着看着就会有这种感觉。书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理论结构、天地之间这种天然存在的这个规律,它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看书、念书、看文字,通过这种外在的象,表象也可以间接地体会到这种意境。黄元御先生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写,他是有他的深意在里面的。他希望大家通过看书就能体会到这种意境,体会这种结构,从形式到内容到内涵,他实际上都是统一的。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讲,也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各个层面它这个理论体系都是存在的,都是统一的,这是气血流通在各个五脏、在不同的脏器演变成脏器的功能。脏都藏神啊,演变成人体的神气的时候,它依然也是符合一气周流这个规律,所以这一节《精神化生》讲了这么个问题。

  那么《形体结聚》呢,讲得就更具体了,讲得就更细了。前面讲五脏,然后讲了五脏的神气,现在继续讲五脏跟人体各部位很细微的东西,爪甲毛窍具体的组织结构,这都是《内经》的东西。《内经》讲:肝主筋,其容爪,其色青,其味酸等等,五脏各有所主,实际上这些都是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体系在一些非常具体的脏腑器官层面的一些体现。那么,前面我们讲了,一气周流它只是在无形之气的角度存在,它为什么在这个有形的器官上它依然存在呢?这不是矛盾吗?这就牵扯到一个气聚而成形的理念。《内经》讲:气聚而有形,人体之气聚在一起它就成形了,聚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聚的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的形。木气它聚结在内脏这个层面,它就是肝;聚结在外周爪甲它就是手指甲、身上的筋,就是这样。它还是这股木气,只不过这个木气它在周流、在人体生成的过程当中,在演变的过程当中,它就会慢慢的由无形之气演变成有形之体。在演变的过程当中它保留了一气周流的这个特点和规律,所以它有这个具体的五脏,五脏是有形的,但它的功能还是由无形的一气来流通串联在一块的。外在的指节毛窍,外在的爪甲毛发它是内外相应的,也都是分成五大块一样,它实际上也是一气周流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脏器、不同细节上的一些体现,所以它虽然外观不一样,指甲、毛发它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它实际上也是一气在不同脏器、外在的小节上的相应体现。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指甲,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肝气的好坏,看一个人的头发能看到一个人的肾气的好坏,一看这个人的白头发,肯定是肾气不足。所以这个气它是由内到外,由内在的脏腑到外在的器官爪窍,它都是相应的,《形体结聚》这一节讲了这个问题,讲了这个人体具体的组织器官跟五脏也是相应的。同样的道理,它跟一气周流也是相应的,也具备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四象轮旋,这也具有这个相同的规律。讲这么多,也是便于我们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一看,假设我不能感受到一气周流,那你就靠看靠望诊,看这个人的外在表现,外在表现跟内在的脏腑是相对应的:头发反应肾气的问题,体表的毛发反应肺气的问题,身体肌肉的厚薄反映了中土的问题等等,所以这个一气,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人体的不同的器官上、不同的内外组织上,这个规律都是同时存在的。黄元御反反复复来讲,就是告诉我们这些,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体会这个规律。

  再下一节《五官开窍》,前面讲的外在官窍,这节主要是讲开窍的。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它也是五脏的精气外融,向外伸打,舒达于外,产生五窍精气的来源。黄元御讲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耳鼻目口舌它的功能来源于五脏,精气还是是来源于五脏,五脏的精气疏散于外,会产生官器的功能,所以我们治疗五官这方面的疾病时,你还是要从五脏的角度。不能单纯的像鼻炎,现在很多孩子都有鼻炎,单纯治鼻炎有时可能效果不好,你要知道它这个鼻炎它的根源还是在五脏,不但是肺脏。不同的小孩它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可能是单纯的肺虚,有的可能是中土虚,有的可能是木气郁滞,有的可能是肾虚,它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治疗效果就很好,比单纯治鼻炎效果要好得多。

  讲五窍,讲五窍的功能,它也是有阴有阳有升有降,主要是清气清阳之气来荣养着五窍。所以精气不足的时候,浊气在上面瘀滞的时候,五窍都会出问题,治疗的时候就要从补益五脏、祛除瘀滞、流通五窍,从这些思路来治。它的根基还是人体本身这个一气周流,人体本身这个一气周流的基础是以五脏为基础的,内养五脏嘛。五脏就是根是人体的根本,中土澣旋,四象,就是外在的四脏——心、肺、肝、肾,四象轮旋,形成这个一气周流,这是人体一气周流大的基础,大的模式。那么具体到某一个层面,官窍、形体、精神、气味都是一些不同的细微的层次,一气周流的规律它是怎么体现的,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讲。

  那么再下一节呢,《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等等,这是《内经》里的东西,你看我们学《内经》,学阴阳五行的时候,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至于它为什么会这样?黄元御是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给我们讲,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味道的变化、声音的变化、体液的不同;不同的状态,代表了一气在不同脏腑的功能。打个比方说,脾土,其味甘、其嗅香,甘甜、香甜,人饮食靠脾胃,我们都喜欢吃甜的,小孩都喜欢吃糖,吃饭我们要吃色香味俱全,甜甜的,中土它就是这个特点。如果我们觉得不香了,吃什么都没味了,这首先第一条肯定是中土出现了问题了,要想办法去运中土。

  正常情况下,一气周流圆融的时候,感觉不到这个一气的存在,相当于合而为一了,土枢四象、这个五行啊、很圆融的成为一行,感觉不到五行,五象也成了一象了。一旦生病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这就是一气周流不圆融了分裂开了。所以正常情况下,嘴里是没味的,感觉不到异味,当你觉得有不对的味道,总觉得有酸味,有的觉得嘴里是咸味,有的觉得嘴里是火辣辣的,这都是相应的脏器出了问题。打个比方说,心脏不好的人,心阳虚,这样的人,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很多人会觉得舌头好象抹了辣椒一样,这股火气怎么都下不去,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这就是心阳虚比较重的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一看到这个火气大的时候,舌头又辣又苦,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呢,所以我们就要温养心阳,温通心阳,大剂量,剂量少了可能纠正不过来。这些东西都是供我们临床辨证用的,碰到什么症状,我们知道它是哪一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它在哪个位置,这就是讲生理。

  给我们讲在正常的情况下,一气周流来流通、来轮旋,一旦生病了,它可能就表现出来啦,所以就他知道哪儿病了,所以一气周流的体系,相当于定位,它定的是那个位置。在不同的层面它都存在这个规律,疾病它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来,就说明第一疾病是在这个层面上,比方说是在官窍这个层面,还是在体液这个层面,还是在气味的层面,会到不同的层面。然后它具体的定位,在四象中土的角度讲它是在中土?还是在周围的四象?在哪一个部位,你也就知道了。一个是一气周流的哪个环节?大的部位一定,然后具体根据疾病症状的表现,它是在那个层面上也就知道了,那么就会有这针对性地去用药,首先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疏通,是升还是降?然后针对它这个疾病,在不同的层面我会用一些相对应的药,比方说在肌表的时候,那我可能用些走表的药,在脏腑的时候我会用些入里的药。但是呢,可能同时升,感冒了往上升不上去,我可能会用麻黄,如果内脏升不上去我可能会用黄芪会用升麻,不一样,但是治疗的走向是确定的。所以你看《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体系,它是一个很精确的治病定位的一个东西,很准确的,不光能能将疾病定位到一气周流这一圈的哪个位置,还能定位到你这个具体疾病的哪一个层次,你这个疾病表现在哪方面,它就在哪个层次。当然治疗的时候,很多时候,还是因为脏腑是根本是基础,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要从脏腑这个角度来入手来治疗。

  相应地根据不同的疾病层次,也会相应地用一些不同层次的药物,不同的药,它入的层次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临床你用药如果用得比较熟练的时候,可能也不难,很灵活的一件事。一看这个病,在哪个层面你就该知道用哪个药,因为每个药,它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是偏走表、偏于走里,还是半表半里,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同的药物它可能都是往某一个方向,疏通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作用的层次不一样。治疗不同的病时它就有不同的效果。把最符合的药用到最恰当的病上,那就会有一个最好的效果。所以《四圣心源》它本身的方子,大部分都是从脏腑的层面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性的处方,我们不能所有的情况都照搬呀,你用上肯定有时也有效果,但有时候如果疾病的层面不一样的话,你照搬这个方子有时效果就差一些。就要灵活变化一些,是这个意思。

  后面的这几个小节,《五味根源》,还有这个《五情缘起》,《精华滋生》啊,后面这几节,我就不细讲了。跟大家讲一下,都是一个道理,从味道的角度来讲,它也是一气周流的表现,也符合这个规律;从人的这个五情,从人的情志,喜怒悲忧恐,从这个来讲,它同样反映了一气周流的这个规律;从《精华滋生》它还是和那个《气血本源》是一样的。在《精华滋生》这个节里,其中有一句,“五谷香甘,颐养脾胃”,最后这一段,“土气充盈,分输四子”,这句话你看,大家把这个理解了。人吃五谷杂粮,香甜入脾土,养脾胃呀,养中土,那么中土这股气,土气充盈,很充足的时候化生气血,那么它就是升降斡旋,周流、流通出来了,分输四子。四子就是四脏、四象,肝、心、肺、肾啊、木、火、金、水啊!所以你看,从人体五脏这个层面来讲,一气周流,脏腑层面来讲就是基础。中土脾胃,作为一个气血化生的来源,它升降斡旋,化生气血,气血周流,输送到五脏,输送到外面的四脏,然后完成这个一气周流。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每个五脏所对应的这个气血呀、精神呀、形体呀、官窍呀、神志呀,等等,只要是它们相对应的这些东西,全部它的基础是一气周流这个根源,都是从这儿化生过来的。

  所以不管我们从那一个层面,只要见到属于一气周流那一个阶段的问题,我们就知道它是出现是升不上去还是降不下来,我们就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然后再根据它不同的层面,疾病表现的不同的层面,那么它会有一些相对来说不太一样的药物,来去调整它。好比都是往东走,我是在一楼,或者在二楼,或者在三楼,它是不一样的。一、二、三楼用的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层面用的药有一些区别,但是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一气周流大的模式首先是有一个大的定位,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是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位,这就很详细地把疾病给你精确地标注出来了,和全球定位系统是一样的。定出来之后你就知道该用什么药,来帮助它流通,让一气恢复圆融呀!恢复圆融就是把这一气合二为一,五象变成一象,五行变成一行,这个时候就是正常的状态,疾病也就治好了。

  所以你看它这个理论体系,它很简单,又很圆融,又很完美。没有任何的偏颇,既不偏阴也不偏阳,升为阳降为阴,我是阴阳并重的,而且独重中气。中气也是后天的根源呀,所以再后面就是讲了这个什么奇经部次,营气运行呀,卫气出入呀,这就从经脉、营卫的角度来讲这个,包括还有这个经脉的起止,包括传导,后面我就不说了。大家自己看一下,总而言之,这也是讲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的,全部都是符合一气周流这个规律的,就讲了这么一件事。

  大家回过头来看这个《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黄元御先生不辞劳苦,不嫌罗索,反反复复从不同的层面,来讲这一个问题,讲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讲这个规律,为什么?就是希望我们理解他的用心,理解他的意思,一气周流这个规律不光在天地之间存在,在人体本身也存在。在人体来讲,那么它这个流通的基础就是五脏,以五脏为基础,五脏的一气周流作为一个根本。然后它会在不同的层面,人体的这个五官百骸、指甲毛窍,在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层面呀,气血、味道呀,通通这一些,全都有这相同的这个规律,都符合一气周流这个变化规律,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意思。

  所以我们知道《天人解》,黄元御先生把这个《四圣心源》写完了,一直迟迟没有把这个书做一个终结,他觉得这个一定要把《天人解》写完之后才认为把这本书写完了。后面讲这个内、外杂病的时候,早就写完了呀,为什么一直要把这个《天人解》写完才觉得我算是把《四圣心源》这本书算是写明白了,因为他要把这个规律讲清楚,就是希望我们能够理解得更细致,更透彻一些。

  咱们学习卷一《天人解》,主要就是学习《四圣心源》一气周流的这个精髓,这个结构体系,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主要就是中土斡旋、升降流通、一气周流。这一个体系,在人体任何一个层面都存在,以五脏为基础,任何一个层面都存在,是这么一个结构体系。整个这一卷,全都讲了这一个问题,不同的层面反复讲,我们只要把这个理解透了,后面的所有问题都好理解,都好学了。所以卷一《天人解》是《四圣心源》这个精华中的精华,精髓、灵魂。

  \严重口腔异味,只用1招搞定!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天人解一:阴阳变化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第一课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网 -
黄元御《四圣心源》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三)
【第三讲】小结 课后交流(2016-02-06 05:59)
四象阴阳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