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饿马摇铃”针法治疗早期老年黄斑变性:随机对照研究
*
李桂敏1,邵玉红2,殷建权1*
(浙江省人民医院1.针灸推拿科,2.眼科,杭州311000)
老年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眼病,也是西方国家导致老龄人低视力的首要原因[1]。其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现有研究已证实该病与代谢失调、循环障碍、炎性反应损伤等多种病理机制有关。目前,AMD的探索性治疗方案较多,包括激光光凝术、手术、放射、药物等,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寻找一种操作较为便捷、疗效较为确切、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2-3]。中医学中无AMD病名,根据其症状,判断其应属“视瞻昏渺”范畴。基本病机为年老体衰,肾精亏虚、脾虚失运,而致痰湿蕴结、瘀血闭阻清窍[4]。针刺治疗AMD具有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首过效应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探索。目前,针刺治疗AMD的临床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以“饿马摇铃”针法治疗AMD,并与常规针刺对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以浙江省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10例(149眼)AM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AM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眼视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制定的AMD诊断标准[5]:湿性AMD:①一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急降,或视物变形扭曲。②早期黄斑区玻璃膜疣,可相互融合;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或玻璃体出血;后期色素紊乱、机化。③Amsler表格检查:中心暗点和视物扭曲。④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早期黄斑区绒球状、花边状或车辐状脉络膜新生血管影像,随后明显渗漏,与出血、色素对应处荧光遮蔽;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表现为热点或异常粗大的脉络膜血管。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见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不规则局限性增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突破视网膜、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脱离。干性AMD:①一眼或双眼发病,视力缓慢下降。②黄斑区玻璃疣不融合,色素萎缩与局灶性增生。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黄斑区玻璃膜疣和透见荧光,部分可见背景荧光显现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表现荧光遮蔽。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变薄,各层光反射轻微增强。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制定的AMD诊断标准者;②年龄≥50岁,且≤90岁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屈光不正者;②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等眼底病变者;③晶状体混浊超过核色2级(NC2)、核混浊2级(NO2)、皮质浑浊2级(C2)、后囊下混浊1级(P1)者;④病理性
力、类型和患病程度这3项以患眼数为基数进行计算。其中双眼患病的患者患病程度以较重一侧为准。
近视、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等视网膜病变者;⑤眼外伤及眼部手术史者;⑥眼内炎与高眼压者;⑦眼底黄斑部萎缩或瘢痕者;⑧配合不佳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取穴:攒竹、翳明、肝俞、脾俞、肾俞。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患者先仰卧位,穴取攒竹、翳明,留针30 min;再俯卧位穴取肝俞、脾俞、肾俞,不留针。穴位针刺手法均为“饿马摇铃”针法,即右手拇指与示指捻针,前后捻转,即一次拇指向前,一次拇指向后,拇指向前时用力较大,捻转幅度也大(270°~360°),拇指向后时用力较小,捻转的幅度也小(90°~180°),操作过程要求缓慢(频率30~60 r/min)而用力柔和。攒竹与翳明得气后行“饿马摇铃”补法连续9次,留针30 min后缓慢出针;肝俞、脾俞和肾俞得气后行“饿马摇铃”捻转补法连续9次,不留针,缓慢出针。背俞穴均直刺,针刺深度为15 mm;攒竹45°斜刺,针尖方向向对侧眼球;翳明直刺。攒竹和翳明进针深度为10 mm左右。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
2.2  对照组
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行常规针刺法,穴位留针时间与观察组一致。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参考《中西医结合眼底病学》[6]中平补平泻刺激手法行针,针刺者自觉针下沉紧,患者有酸胀感为得气。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患眼视力: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与视网膜功能息息相关,当眼的屈光介质(如角膜、晶体、玻璃体等)变得混浊或存在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时视力降低。AMD患者普遍存在视力低下的情况。正常人群的视力水平为1.0~2.0,低于1.0被认为视力差。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定,该量表是以E字为视标,其笔划宽度与间隔均为1分视角,视标E的边宽为5分视角,缺口宽度为3分视角,视标排列共12行,视标的递增率为调合集数,视力为等差级数,以小数记录。检查远视力时,检查距离为5 m,视力表放置高度应以1.0行视标与受检者眼平行,照明度应当合适。检查一眼时,另一眼可用遮眼匙遮盖。被检查者眼睛必须睁大,不能眯眼、斜视或歪头。检查时由上而下指视标,如回答正确再指点下一行视标。
(2)眼底黄斑区疗效:参照《中医眼科学》第7版[7]制定的AMD眼底黄斑区疗效标准,显效:眼底病变基本消退,中心光反射不清改善,黄斑区玻璃膜疣减少、萎缩灶或视网膜深浅层出血、盘状色素上皮或神经上皮层脱离消失;有效:眼底病变趋向好转,中心光反射不清无变化,黄斑区玻璃膜疣无明显减少、萎缩灶或视网膜深浅层出血、盘状色素上皮或神经上皮层脱离好转;无效:眼底病变无好转,黄斑区玻璃膜疣、萎缩灶或视网膜深浅层出血、盘状色素上皮或神经上皮层脱离无明显变化,甚或加重。
(3)黄斑区视网膜结构: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力最敏感区,负责视觉和色觉的视锥细胞就分布于该区域,无论是干性AMD还是湿性AMD,均有典型的黄斑区视网膜病变,且其病变程度直接关系到AMD的发病程度。采用OCT技术检测黄斑部神经纤维层(macular nerve fiber layer,MNFL)、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neurepithelium layer,RNL)及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pigment epithelium and choroid capillary composite layer,PECCL)厚度。AMD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脉络膜新生血管穿过布鲁赫膜,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或视网膜神经皮下生长,普遍黄斑区出现视网膜增厚的现象,故MNFL、RNL、PECCL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
以上观察指标均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后3个月)进行测评。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不同时间点的数据为重复测量数据,行一元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者进一步行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1)患眼视力
治疗前,两组患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患眼视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视力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后差值及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黄斑视网膜结构
两组治疗前MNFL、RNL、PECC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MNFL、RNL、PECCL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和随访时MNFL、RNL、PECCL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眼底黄斑区疗效
治疗后和随访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和86.3%,对照组分别为63.2%和67.1%,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患眼数
时间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5
73
治疗后
11
50
12
83.61)
随访时
11
52
10
86.31)
对照组
55
76
治疗后
7
41
28
63.2
随访时
8
43
25
67.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81岁。初诊日期:2015年10月10日。主诉: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伴视物变形3年余。查视力:右眼矫正视力为0.15,眼底可见片状出血。Amsler方格表变形、中断。OCT:视网膜结构紊乱,色素上皮层增厚,上皮脱离伴出血,见图1A。诊断: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右)。采用“饿马摇铃”针法治疗3个月后,患者右眼矫正视力0.3,眼底无明显出血,Amsler 方格表变形、中断减少;OCT:视网膜结构紊乱,色素上皮层反射仍较强,趋于平复,无明显出血,见图1B。随访时(治疗后3个月),右眼矫正视力0.25,眼底无明显出血,Amsler方格表变形、扭曲;OCT:色素上皮水肿减轻,隆起变平,中心凹形状显现,见图1C。
5  讨论
老年黄斑变性(AMD)是西方国家老年人群的主要致盲性眼病,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MD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我国第三大致盲原因[8]。目前,中药制剂治疗AMD的临床研究开展较多[9],但针刺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报道尚少。随着对针灸治疗眼病经验的积累和取穴配方日臻完善,部分学者以针刺疗法治疗AMD取得了良好成效[10-11]。常规针刺多以捻转结合提插的平补平泻刺激手法行针治疗该病,笔者在前人研究和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建立防治AMD的“饿马摇铃”技术,发现“饿马摇铃”针法在AMD的临床治疗中较传统针刺疗法效果显著。
本研究穴取攒竹、翳明、肝俞、脾俞和肾俞。攒竹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睛明穴之上,主治一切眼部疾病[12]。翳明属于近端经外奇穴,专治眼部疾病,具有活血化瘀祛湿之效[13]。这两个穴位在眼科疾病中的疗效已基本明确,且相较于球后、睛明等离眼球较近的眼周穴,安全性更高。另外,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分析,该病源于老年后肾、脾、肝亏虚[14],故选取肾俞、脾俞、肝俞治本,连同攒竹、翳明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本课题通过治疗前后的视力检测、眼底检查、OCT检查评估疗效,以期在无创伤性、老年患者易接受前提下,对治疗效果进行全面观察。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视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结束后随访时,其视力水平也无退化。考虑到AMD同时合并眼底病变,本研究参照《中医眼科学》第7版制定的AMD疗效标准,对视盘、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和黄斑区均做了评估,证实了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此外,研究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也做了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是衡量AMD病理变化和病变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部分学者指出其水平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密切相关,能反映组织代谢状态及循环血流灌注[15-16]。就病理类型而言,AMD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前者发病初期以地图状萎缩及玻璃膜疣为主要病理特征,后者以脉络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特征,随着病情进展,干性AMD也会生成脉络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穿过布鲁赫膜,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或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生长,导致黄斑区视网膜增厚[17]。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后和随访时,两组的MNFL、RNL、PECCL均有所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该结果从视网膜结构方面证实针刺疗法治疗AMD能取得相对持久的效果,且“饿马摇铃”针法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探索建立了治疗AMD的“饿马摇铃”针刺法,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综合评估,证实该技术治疗早期老年AMD疗效确切,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但是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针刺疗法疗程较长,需要长期坚持,对于行动不便,又不能住院治疗的患者,适用性较低;另一方面,本研究只随访了3个月,尚缺更加远期疗效的评估。再者,行针强度未进行量化。因此,需要进一步简化或者改善治疗流程,可以考虑与皮内埋针和穴位贴敷结合治疗,以便于增加患者依从性,延长随访时间。本研究证实了“饿马摇铃”针刺技术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这不仅为针刺治疗AMD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针刺手法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选自《中国针灸》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文: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外伤性黄斑出血30例临床观察-中大网校临床医学论文网
什么是眼底【转载】
老年人患眼底出血能治好吗
什么是眼底病?常见的眼底病有哪些表现
眼底出血能运动吗/有没什么不良反应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困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