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养生】《辅行诀》 疏解系列之四(辨肺藏病证文并方)


本文為易潼美容美容体验中心顾问独孤园丁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本文最终解释权归易潼美容体验中心所有。


独孤园丁,易潼美容文化机构顾问,民间中华文化的探索者,於儒、道、释均有涉猎,尤重道家文化,主研古中医。


原文:

辨肺藏病证并方

解读:

肺藏病证指包括肺藏和其腑大肠,以及它们所系的经脉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病变的症状。



原文: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解读:

本条源于《内经》。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灵枢·本神》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此两条经文,与本条文义相同,仅虚证多出少气不能报息


所谓少气,应为呼吸之气少,即吸入和呼出之气均减少,如现代所谓之肺活量减少(呼吸浅)。


所谓不能报息,是指呼吸迫促的表现。

是指呼吸时,将空气吸入后,有一瞬间的停顿时间,才能有呼气动作,此一瞬间即是

不能报息就是不能显示出呼气和吸气之间的一瞬息之停顿,气吸入后马上呼出,表现为呼吸急促的状态。


本条所言鼻息不利,即呼吸之气不能顺利通过鼻腔(包括堵塞不通);另一种情况,吸气时自觉鼻腔及咽部过度通畅,有凉的感觉;这两种情况都是鼻息不利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灵枢·本神》云:肺藏气,气舍魄。


以上所言,一曰藏,一曰藏,故知肺乃藏精气。此精气包括两部分,一是吸入之气的精华部分(废而不精者从呼气中排出);二是由脾上传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


按陶氏以体病为实,用病为虚之通则,因呼吸之用不足所致的鼻息不利为虚证。

故而此条之虚证与一般以鼻塞为实证的概念不同,而是把鼻塞和过于通利都视为虚证。


其实证则是由肺所藏之精气不足,乃由吸入的非精华部分不能排出所致,故肺中清、浊之气混杂,表现为纳入困难的咳喘。咳逆也是排出肺内废气废物的自身本能反应。

简而俗言之,虚证是肺空间变小;实证是肺中有废物(气,痰浊),致精气少。




原文: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厥阴内血者。

解读: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厥阴内血者。为抄本记录。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为实证,在此为省略文体。


肩息:抬高和下垂肩部以帮助呼吸的动作。

本条源于《素问·藏气法时论》。


肺实者,所藏精气不足则不能行肃降下行之令,因而气机上逆而为喘。

人身体本能要排出废物,故而咳。抬肩有利于胸部的扩张而容纳吸入之气,垂肩有利于肺部的内收和下降,使肺中积蓄之废气容易呼出。《灵枢·经脉篇》云:是主肺所生病者……气盛有余则肩背痛,实证体不足而用太过(气盛),故背痛。


肺主皮毛,肺之精气虚少则卫阳不固而毛孔疏,故汗出恶风。

肺虚者用不足则呼吸失常,纳入之气少而呼吸加快而见急促,呼出之气少则壅塞于内而胸中满痛。


鼻窍与咽耳近邻而窍络相通,故耳窍不利而听力减(耳聋)。

肺不能布津于咽,故咽干。




原文: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傍,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解读:

本条源于《灵枢·五邪》。

邪在肺,皮肤痛,发寒热,说明由外感六淫之邪而成,为实证。

皮肤为一身之表,外邪之入,皮肤首当其冲,邪气客之则痹而作痛而发寒热。

所谓寒热一词,在古代医学中是一个概念相当广泛名词。它不仅指六淫中的,还是一类病证的总称。


《内经》列专篇以论之,其《寒热》篇首列皮寒热、肌寒热和骨寒热之病,直接以寒热命名,此三寒热病是外感六淫之邪,闭拒肌表,至表里阴阳失和,邪正搏争,而为寒热表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露风乃

生寒热,也强调了寒热的六淫致病因素。

本条之寒热皮肤痛一证,故所指当为《寒热》篇之皮寒热病,即外感之邪在于皮表(亦在肺)的病证,外邪并于卫阳则发热,并于营阴则生恶寒(指外感)。


《伤寒论》论外感首创以六经辨证,提出外邪之传经次第的一般规律: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然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


一是按上述《内经》所论,外邪袭人首当在表,故发皮寒热,而肺主皮毛,故其邪在肺,此为肺之病。病发并非由太阳经受邪而依次传来,而是首发。

而《伤寒论》则以太阳病括之,言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并未言太阴病。


二是按《内经》运气七篇大论所言,外感五运六气偏盛为病,是由天人相应,五藏与五运五气(暑为火与湿之合)之对应关系按照同气相求之理相感所致,并且直中藏腑,并非依六经之传变而来。


三是按《伤寒论》定义,太阳病系太阳经受邪所致。然太阳经有二: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伤寒论》多言足太阳膀胱经及其腑病证治,未言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治,然手太阳小肠经发病亦多。如小肠受寒,可导致多种病证,且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小肠受寒,可直通心藏,故导致心藏病,心胞病。同时,心藏病则火不生土(或曰心兼火土),导致脾藏及其它藏功能受损而病。


若依《内经》及《汤液经》之理,六经(五藏)受病,只因所病之藏(含其腑及所属经络)之虚,按照《易经》同气相求之理,与外邪(五运六气偏盛或不及)相感,按五行(五藏)生克之理而发病,且五行病本,六气病标。其间并无由表及里相传之说。


依《内经》所论,阴阳升降,司天在泉,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地理之应;标本不同,气应异象,逆顺变生;太过不及,悉能病人。所谓时气者,皆天气之变也。若能知五行地理本气,后以六气加临为标,有胜有复,则可随气治疗,悉见病原矣。

如此,按日历治病,可也!然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运气同,便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庶乎得运气之意矣。。张子和此妙论,已泄天机。若能先觉预防者(此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上智也;能因机辨理者,明医也;既不能知,且云乌有者,下愚也。


《辅行诀》以五藏辨证统领内伤病;以六合辨证(六神方)统领外感天行病。


背部取肺俞穴,主治肺之精气虚少之咳喘(实证)。

以手按之快然有二个作用:一是选穴。快然,即有舒服爽快之感,说明已选中了穴位;二是印证病与穴适应,可刺。

因此,以手按之,不仅是验证选穴准确与否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触诊辨证之手段。

取缺盆以越之:本条病证为六淫之邪客于肌表(肺)之皮寒热,邪在表在上,故治之应引而越之,使邪由外或上越而解。

缺盆穴主治为咳嗽、哮喘、痛等。宜浅刺卫分发越表邪。




原文: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解读:

肺之气法于秋,秋之气上承长夏之湿热,转为凉燥之气。

肺徳在收,所收者乃湿热之气。其湿为土中所渗之湿;其热乃阳光积蓄之热。


肺藏气而司呼吸,布散所藏天之阳气与脾上输水谷之精气。


五味之中,唯酸者能收。


肺之气以降为顺,若气机上逆,可用辛味药(肺之化味)开其毛孔肌肉纹理闭塞,使肺气宣畅而通降,其气上逆诸证可解。


即毛孔,又曰玄府,遍及全身,亦是出气纳气之路,作为辅助呼吸器官,与一元之真气是相互通达融会的,是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之一。




原文:

小泻肺汤(散)。

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枳实(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胸中满者,加厚朴二两;喉中水鸡声者,加射干二两;食噎者,加生姜二两;喘而汗出者,加麻黄二两;矢气不转者,加炙甘草二两。

芒硝禹粮石白矾各三两

解读:

方中加法为抄本记录。

方中枳实,追记本为芍药,依本条之证,用枳实更为切要。

肺藏气,以气为体。此气为天阳之精气和水谷之精气。


肺所藏之精气不足则为肺实病,所谓精气内夺则邪气居之。

其病除喘咳之外,以气上冲逆,胸中迫满为特征,乃肺之精气不足,痰饮结聚于内,肃降无力,转而上逆冲胸,故治之者应以咸软逐痰水为之主药,而佐以酸收之药以助其肃降邪气,收藏精气。

故方中以葶苈子(火中金)为君,以大黄(火中土)为辅臣,枳实(金中水)为监臣。


追记本所用之芍药,乃除血痹之药,与大黄同用,一治阴结,一治阳结,甚妙!然本条诸证尚未涉及血,且芍药之用宜下忌上(上为气结,下为血结),故用枳实代之。若用芍药也不失大法,但不如主气之枳实更为切要(枳实治气结,芍药治血结)。




原文:

大泻肺汤(散)。

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秘,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大黄枳实(各三两)生姜(切)甘草黄芩(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芒硝禹粮石白矾各三两伏龙肝石膏代赭石各一两

解读:

方中生姜、甘草,追记本为干姜、炙甘草。


气利:泄时有气随大便而出的症状。


小泻汤证以气机痞塞(气结)为主。大泻汤较小泻汤症状加剧,已有痰涎之有形聚结,除胸部症状外,又扩延至下焦及全身。

下焦之大小便不通,欲使积气与大便一齐排出,气不化水而出现身面水肿。


诸症表明,大泻肺汤证已由气及水,由上及下,由表及里,由肺及肾。

其治,应在小泻肺中加入小泻肾汤之药。


方中生姜味辛,为小泻肺之化味,以助肺之气化功能。生姜比干姜散热,宣畅上下,更切本证,故代干姜。


黄芩、甘草为肾之用味、体味。


生甘草利小便而泻火,与此条病机相符,故代炙甘草。




原文:

小补肺汤(散)。

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治胸有积饮,咳而不利,喘不能息,鼻癃不能闻香臭,口舌干燥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夫花(各三两)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口干燥渴者,倍麦门冬为六两;咳逆少气而汗出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咳痰不出,脉结者,加旋覆花一两半;胸中苦闷痛者,加细辛一两半;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粉三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咳逆作呕者,加乌梅三两。

石绿曾青硝石各三两砒石一两

解读:

治胸有积饮,咳而不利,喘不能息,鼻癃不能闻香臭,口舌干燥者方。为抄本记录。

方中加减法,为抄本记录。


此方所治,乃肺用不足之证。

收敛之气不足,则津液外泄而汗出;

津液外泄则内燥而口渴;

气不降纳于下,则上冲为喘促且呼吸无力;

肺收纳天阳及水谷精气不足则胸部失荣而痛;

肺之精气不足则血行无力而脉虚。


胸中有饮故咳而不利,喘不能息

鼻窍失精气荣养而鼻塞不通,不闻香臭;

口舌不得津液敷布而口舌干燥


方中麦门冬为君,五味子为辅臣(二药酸为用味),旋覆花为监臣(咸为体味),细辛为佐使(辛为化味)。


麦门冬主上焦之证,本方主证皆麦门冬所能治,故取之为君药;

五味子味酸,性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并有纳气归肾之功,正合肺之德,故为方中佐臣;

旋覆花味咸,能下水气,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故为方中佐监之臣;

方中细辛,味辛中空而能通窍。肺及其鼻,与所属之毛孔,皆为中空之器,细辛之性味,皆能通之。在皮可以宣汗,在鼻可以除寒,在肺可以通肺止咳,正是助肺气化活动之药,其味辛为肺之化味,且细辛之辛开,与五味子之酸敛,一开一合,正是肺呼吸运动之方式,可启动肺之气化活动力。


方后加减法中:

口干舌燥者,胃有燥热。若伤络则咳血。故加麦门冬清肺胃之热而润燥;

咳痰不出,脉结者,为痰水内阻,故加重旋覆花,下水气,消痰结,通血脉;

胸中苦闷痛者,为胸气不宣而结,故加细辛散结止痛;

若胸中烦热者,为有热,故去细辛之辛热,而加咸寒祛痰之蛤粉;

若烦渴者,是内热而燥,故去细辛之温烈,加粳米益气止烦,引热中之水以止渴;

涎多者,为水饮结而上逆,故仍用细辛。




原文:

大补肺汤(散)。

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速者方。

治肺劳喘咳不利,鼻癃,胸中烦热,心下痞,时吐血出者,此为尸劳。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地黄各三两细辛竹叶炙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石绿曾青硝石滑石各三两砒石白垩土石英各一两

解读:

治肺劳喘咳不利,鼻癃,胸中烦热,心下痞,时吐血出者,此为尸劳。为抄本记录。


大补肺汤较小补肺汤证较为深重,就在于病已涉肾。

肾主水液,水不济火则烦热,肾不纳气则喘而无力,肾水不能上承则口干,肾窍不通则耳聋,肾虚内热则脉数。

较小补肺汤方中所加三味药即小补肾汤去化味(泽泻)。

地黄、竹叶味苦为肾之用味;炙甘草味甘为肾之体味。


(未完待续)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医生自养记 |《厥阴病》
中医人必备的入门口诀,句句经典!
乌梅丸1,2,3
盘点2013:我用过的11张经方(古朴中医)
中医经典语录(摘录2)
《神农本草经百种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