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现状

肺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据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15全球癌症统计》»,2012年全球约有1.41千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肺癌180万,占癌症发病数的13%,是全球男性、发达国家女性癌症死亡率之首,在发展中国家女性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女性肺癌发病率为20.4/10万。在我国,通过1988年至2005年10个肿瘤登记处资料统计显示,肺癌年增长率1.63%,其中男性为1.30%,女性为2.34%,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占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二位,女性肺癌发病率增高的幅度更为明显。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肺癌的首选,但临床上只有20%-30%的肺癌患者能够早期发现并手术切除。肺癌患者合并并发症的比例也相继增高,大多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在配合综合治疗的同时,亟需一种治疗局部肿瘤的方法。射频消融RFA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不可切除的肺癌和肺转移瘤的有效替代治疗手段。

肺部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原发性肺癌和肺转移瘤。根据病理学特征,原发性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SCLC与NSCLC相比,肿瘤分裂增殖快,较早发生血行及淋巴道转移,确诊时已有60%至88%患者发生全身转移,病情发展快,预后差。SCLC约占原发性肺癌的15%,且对放化疗较为敏感。由于国内外对SCLCRFA报道较少,因此本文侧重报道NSCLC及肺转移瘤的RFA治疗进展。

01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肺癌的消融治疗可分为完全性和姑息性两类,完全性消融是指消融治疗使肿瘤组织完全坏死,并尽可能达到治愈的目的,而姑息性消融的目的在于减轻肿瘤负荷,结合综合治疗,延缓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可适当地调整适应证。

完全消融的适应证

不能手术治疗的周围型孤立性早期NSCLS,肿瘤最大径≤3cm,淋巴结和远处无转移。单侧转移瘤总数≤3个,双侧转移瘤总数≤5个,最大径≤3cm的肺转移瘤,且原发病灶得以控制。

姑息性消融的适应证

达不到完全消融适应证的患者,如最大径>3cm、病灶多发,可多次、多针、多点进行消融,结合综合治疗,延缓肿瘤进展。综合治疗失败后的肺部肿瘤,如肿瘤进展或复发。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50×109/L。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相对禁忌证:高危部位的病灶,如与大血管或主支气管的距离小于1cm;心脏起搏器植入者、体内金属植入物。

02

操作步骤

①体位与穿刺路径:根据病灶位置,以最短穿刺路径、安全、患者舒适为原则,选择仰卧或俯卧的体位。穿刺路径的选择时,穿刺针在人体的体表投影,尽量与人体的横轴或纵轴平行,减少穿刺过程中需要调整的矢量,并考虑患者皮肤距胸膜的厚度是否足以对穿刺针的固定。

②麻醉:常规局麻,对于贴近胸膜的病灶或疼痛敏感的患者,可选择全麻。

③定位穿刺:以最为常用的CT引导为例,穿刺电极针在CT引导下插入肿瘤内部,CT三维重建确认肿瘤在电极针消融范围内,开始消融。

④治疗后处理 消融结束,收回射频电极做针道消融,减少出血及针道种植转移可能,全胸CT扫描,了解病灶消融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

03

RFA在治疗肺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2015版《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中指出,我国肺癌治疗应遵循分期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原则,综合分析患者的机体状况、临床分期和疾病的进展趋势,合理运用手术、放疗、化疗、生物靶向治疗等手段,标准化与个体化相结合,以达到治愈或最大程度控制肿瘤进展的目的。对于机体状况较差,无法接受外科手术切除的早期NSCLC患者,可选择根治性RFA治疗。

早期NSCLC

根据第7版肺癌TNM分期,I期肺癌分为IA和IB期,而IA又分为T1aNOMO和T1bNOMO,T1aNOMO病灶≤2cm;T1bNOMO病灶>2cm,≤3cm;IB期则为T2aNOMO,病灶3-5cm,均无淋巴结转移。早期NSCLC要求达到无瘤生存,手术切除依然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治疗,但临床上仍然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于是有学者借鉴RFA治疗肝癌的经验,运用RFA治疗早期肺癌,初步效果令人鼓舞。

AmBrogi等报道了57例患者共80次RFA治疗的不能手术治疗I期NSCLC患者的回顾性研究,9次在超声引导下,其余皆在CT引导下,原病灶肿瘤复发平均间期为25.9个月,肿瘤相关生存期为41.4个月。平均随访47个月,中位生存期33.4个月,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83%(89%)、40%(59%)、25%(40%)。

AmBrogi等回顾分析了62例不能手术切除的I期NSCLC的RFA疗效与59例行楔形切除术的I期NSCLC疗效的对比研究,10例行RFA的患者因原消融病灶残留或复发进行了多次消融,共进行了79次RFA。其中5次手术在超声引导下,其余手术皆在CT引导下进行。行RFA的患者与行楔形切除术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2个月、36个月、1年、2年、5年的生存率(无瘤间期)为93%(87%)、72%(63%)、35%(55%)与100%(96%)、96%(90%)、52%(76%)。分析提示T2期是影响肿瘤复发及预后的危险因素。虽然总体生存率RFA不及外科手术切除,但对于不能行外科手术的患者,RFA可作为一种有效选择,特别是对于T1N0期患者。

中晚期NSCLC

Ⅱ期及以上肺癌病灶均大于5cm,均伴有周围组织侵犯或转移。对于中晚期肺癌,RFA主要的目的是减轻瘤负荷,配合综合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

Li等回顾分析了49例已接受系统化疗,将RFA作为一种补充治疗手段的晚期NSCLC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其中ⅢB期28例,Ⅳ期21例,61个消融病灶共进行了67次消融,其中23例部分缓解,26例病情稳定。中位随访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为19个月和16周,结论认为CT引导下的RFA可以作为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后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蒲德利等报道了32例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周围型NSCLC,16例在CT引导下行RFA,术后1周行吉西他滨、顺铂 (GP)方案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16例对照组为单纯行GP化疗方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个月和1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缓解率分别为81.3%和4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为RFA联合GP化疗方案治疗周围型NSCLC安全有效。综上,对于中晚期的NSCLC,RFA联合放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RFA虽然是微创手术,但相对于放化疗而言,治疗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保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对于确诊时已出现了远处转移的肺癌患者,已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虽然化疗新药推陈出新,但由于存在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很难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而放疗虽然多采用立体定向放疗,作用于局部,全身性反应较轻,但也存在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不敏感,造成肿瘤控制率不佳,而且肿瘤组织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放疗抗拒细胞,放疗后残余的这些放疗抗拒细胞更具有侵袭性。RFA利用高温物理破坏病灶,不存在不敏感与放射抗拒等问题,因此,对于放化疗效果欠佳的肿瘤的局部治疗,RFA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但处于中晚期的患者,往往兼有不同的全身状况,化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局部治疗与全身化疗相结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肺转移癌

肺是多种恶性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仅次于肝,对于全身状况相对良好的患者,为了延长生存时间,肺转移瘤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首选,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肺转移瘤手术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大约是55%。但对于此类患者,常伴有多器官病变而不能外科手术,而RFA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De Baere等回顾了566例共1037个肺转移瘤在CT引导下行RFA治疗的报道,其中结肠癌191例(34%),直肠癌102例(18%),肾癌68例(12%),软组织肉瘤51例(9%),甲状腺癌19例(3%),乳腺癌19例(3%),其他来源119例(22%),中位随访时间为35.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62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为92.4%、67.7%、51.5%,5年生存率与报道的手术切除生存率相近。以上表明对于肺转移瘤的患者,只要原发病灶控制良好,RFA可以作为非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选择。外科手术切除创伤性大,对于复发的肿瘤,二次手术率较低,而RFA,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好,可多次进行手术,无论是在标准治疗前或是标准治疗后,RFA都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延缓肿瘤进展。 

04

并发症

总体而言,RFA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微创治疗手段,但依然有些并发症的发生。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气胸、胸腔积液或积血、胸壁血肿、反应性胸膜增厚、肺炎、咯血;罕见并发症包括针道种植转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梗死、支气管胸膜瘘、空气栓塞。气胸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13~75%,影响因素主要有穿刺深度、穿刺次数及患者自身的肺功能状况,大部分可自行吸收,仅约10%的患者需要行胸腔穿刺抽吸或闭式引流处理。胸腔积液或积血发生率大约在20%,积液或积血一般1周左右可吸收消散,对于大咯血或是活动性出血,保守止血无效,则应立即介入栓塞出血动脉或外科手术。因此,为保证安全,病灶距离大血管或气管至少1cm以上。针道种植转移极少有报道,手术操作过程中,消融针进入病灶位置不理想,多次调整,可引起肿瘤细胞脱落引起种植转移。Eichel等在消融肾肿瘤的动物模型中提到“煮沸效应”,即在行热消融(主要包括RFA和微波消融)治疗时,加热升温的肿瘤组织液随蒸汽沿针道流出,这些组织液可能含有活性的肿瘤细胞,虽然肺与其他实体器官相比较,组织液相对较少,消融温度也相对较低,但仍有可能发生此类针道转移,因此,术毕应做针道消融,既可防止针道转移,也能减少肺内的穿刺针道出血。

05

​影像学在RFA中的应用

影像学技术在RFA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方面,术中的影像引导和术后的影像评估及随访。

在手术的操作过程中,常用的引导设备有CT、DSA、C臂CT、B超。各种影像引导方式各有其特点,DSA透视引导的经皮肺消融操作相对简便,可实时观察穿刺的深度和角度,辐射剂量较低,但对于邻近血管或纵隔的病灶,DSA透视难以分辨,并且对轻微并发症不能及时有效发现。CT引导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影像引导模式,CT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穿刺比较精确、安全,但不能实时监测穿刺过程及其狭窄的扫描机架空间是CT最大的不足。B超引导穿刺可完全在实时动态监测下进行,且无辐射损害,但B超对距胸壁>20mm的病灶不宜选用。

在术后的影像评估中,主要用到的检查手段包括CT平扫及增强、PET及SPECT。后两者作为代谢性检查,在特异性及敏感性方面,CT相比较,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其高昂的费用及放射性药物的使用,不宜作为常规手段。术后严格规范地进行影像学检查,分析判断消融术后的影像表现,有助于对肿瘤的消融程度及复发的判断。CT是较为理想的复查手段,主张术后即刻行CT平扫,了解其术后并发症,及时做出相关处理,以及观察病灶的影像表现。术后的表现以毛玻璃样改变为主,1个月后复查,毛玻璃样改变基本吸收,平扫显示病灶以增大表现为主,Suh等研究指出水肿和凝固性坏死是病灶增大的主要原因,增强扫描可帮助其判断病灶是否仍具有活性。3个月后水肿坏死吸收,消融病灶显示较为清晰,此后的复查中,根据比较病灶与术后第1个月的影像表现是否增大缩小及强化方式,即可判断肿瘤是否进展。WHO也推荐了判断RFA术后疾病复发或进展的标准:①消融病灶在术后3~6个月内有增大;②增强扫描时,180S后消融病灶有大于50%基准的增强,大于15mm结节样强化或大于15HU的中心增强;③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肿大和肺内或胸外新发病灶同样提示肿瘤有复发。Belfiore等强调单一的CT随访,有可能会高估RFA的疗效。笔者认为,对于肿瘤标志物提示肿瘤进展,而CT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推荐敏感性更高的代谢学检查。同时也有研究表明,30%的肿瘤复发通过在术后第3个月的CT增强检查,根据其强化方式被发现。因此第3个月这个随访时间点,是判断消融成功与否的最早时间,同时也是再次干预治疗的最早时间。

06

问题及展望

自2000年DuPuy等首次开展肺RFA至今,RFA治疗肺恶性肿瘤取得长足的进步。RFA作为一种局部的物理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可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可多次消融、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肺恶性肿瘤非手术切除的有效替代手段。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特别是近年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发展起来的分子靶向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虽然RFA的临床应用前景得到了肯定,但仍然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讨论与解决,如RFA虽然已经成为肺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的重要手段,但何时、如何介入综合治疗之中,还需要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以及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术后的影像学疗效评价标准、如何降低复发率、术后复发再次介入的时机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献来源

邹旭公,李晓群.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现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年7月第25卷第7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波消融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现状
肺结节消融解读(一)
【新提醒】奇迹网
尚建中_射频消融术
2015年版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
【专题笔谈】经气道介入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的现状与挑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