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村红白喜事中的那些事

中国两大事,结婚、添丁为喜事,去世为丧事。现在的大部分结婚喜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变成“四不象”了,依稀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丧事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保留着各自的传统和特色,但一直在与社会现实相较劲,估计过不了多少年也有消失的危险。

我家在鲁西南农村,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自孔子就有守孝三年之礼。据考证,在以前的朝代,上到皇亲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还继承这一传统,到现在还有这一制度,不过成了一种形式。原先守孝三年变成了三周年再举办一次稍微大点的祭奠仪式,就算是守孝三年完毕,三年期间基本上没有了守孝的内容了。

丧事看似是一件死了人发个丧,逝人“入土为安”的一件形式上的事,其实丧事中蕴藏着许多传统。

人情世故

死人的事是家庭中的大事,也是村里的大事。村里有专门管事的班子和人,现在叫红白理事会,有相对固定、分工相对明确的的人员专门负责,领头的叫“总理”,干活的叫“忙人”。哪家死了人,除了本家都参与外,其他外姓家族都必须有人参加,这叫约定俗成。如果说别人家有事,你不帮忙,轮到你家有事时,别人也不去帮忙,你会很没有面子,所以每个姓的家族都会派人主动靠上去当“忙人”。这个时候非常和谐团结,原先有些小矛盾的人现在也能够“搭腔”了。

主家为了把事办好,对“总理”“忙人”非常客气,又是磕头,又是递烟倒水,一般是“总理”几个人与主家商量办丧事的主基调,主家根据家庭财务状况及亲戚多少,向“总理”们“透个底”,“总理”们听后,再提提建议,问问关键问题,基本上确定后,“总理”们就会说:“您们放心!这个事就交给我们了,绝对把老人家的事办好!”主家也边递烟边非常殷勤地说:“请老少兄弟爷们们多费心!多费心!拜托各位了!”

商定后,“总理”们会召集“忙人”们开会安排分工,有负责送书的,有负责内柜外柜的,有负责礼制的,有负责坟地的,有负责抬棺看殓的,有负责做大席的,有负责涮锅烧水的等等,具体到事具体到人,“总理”们随时可以调遣人员吩咐临时工作。这些都是人情,体现了农村相互协助、相互支持、共同承担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感情的积淀。

烧纸磕头

为了体现对逝者的哀悼,为了体现儿女的孝心,为了体现家庭的面子,我们那边丧事中的礼仪程序还是比较复杂的,不过仍比原先简化不少。一般是三天的事,老人一咽气,首先通知娘家人,抓紧来吊唁,其他亲戚陆续通知。第一天得到信的人基本上都要去吊唁一次,第二天叫“开门”,算是正式进入程序了,这一天所有的亲戚朋友一早就应该去,特别是娘家人必须去,先去哭一场,然后分亲戚亲疏远近分别配给不同的“孝”衣或帽。

烧纸磕头哀哭需要两天的时间,孝子和亲戚烧纸磕头一天需要至少5、6遍,这个有点多。第一天,烧纸磕头完吃饭,火化前1次,火化前要组织亲戚看殓,火化回来1次,“送行”1次,晚饭前后再1次。第二天一直到下葬前都要烧纸磕头。烧纸磕头是有顺序的,孝子先来,孝子贤孙们披麻戴孝全场哀哭磕九个头,而后是儿媳侄媳孙媳,再是闺女外孙女外孙媳妇。后边就是娘家人的兄弟、侄们和兄弟媳妇、侄媳妇们,这时需要孝子孝媳出来丧屋跪接。再后来是闺女婿、侄女婿等,最后是邻朋。烧纸磕头中是有讲究的,一般是磕头九次,前四次算第一部分,第五次要上前敬香敬酒,后四次是第二部分,磕头后需到丧屋跪下再哭几声,执丧人喊一声,可以起身撤离。磕头不能太快,显得不尊重逝者和主家。哀哭也是有讲究的,孝子孝媳们需全程痛哭,其他亲戚前四次磕头时不用哀哭,从第五次敬香敬酒后,需要哀哭,其他邻居朋友则磕头就行。“送行”也是讲究的,出丧屋走西南,孝子拿着老人的一件衣服,其他上手中拿着点燃的香,“忙人”拿着扎的纸马纸轿等,一帮人在“忙人”抬着案板,边点燃“元宝”边扔到地下的引领下,口中念叨着既定的话,缓缓走到指定地点,进行简单的烧纸磕头后,一把火烧了所有拿过去的东西返回。

第二天,早上吃过饭,开始在内柜上礼金,亲戚关系相同的一块商量上多少钱,然后走到内柜交钱记账,包括钱、帐子、花圈、贡品等详细记录。

中午吃饭前的一次烧纸是最重要的。娘家人地位很高,丧事办的圆满不圆满,娘家人最有发言权,真要是主家丧事办得稀里糊涂,娘家人真敢当场让你下不了台。烧纸时需要孝子在外边老远的地方接娘家人,孝子走几步就转回身磕个头。娘家人一般走得很慢,有的走到丧棚需要很长时间。可累坏了端贡品和吹唢呐的人,但也不白累,需要接的亲戚给“忙人”送烟拿钱,不然不给你轻易端贡品引路,面子不好看。亲戚多的人家,这次烧纸需要1、2个小时。中午吃饭时,娘家人需坐到最前头,其他随意,吃饭过程中,孝子来磕头感谢所有的人,叫“谢饭”。

直到下葬圆坟才算结束。“十里不同乡,八里不同俗”,丧事中的许多细节规则不尽相同,但大体程序差不多。

农村大席

一提起“农村大席”,就会垂涎三尺。我们那儿的红白喜事上的大席是最好吃的菜系之一,一般都是在家自己做,非常接地气,也算是饮食文化的传承。前几年,喜事有去饭店办席的,索然无味了,又回来了。丧事基本上是现场做,现场吃,就出现了一批奔走在各大事之间的厨师班子。农村的丧事办的好不好,一般人的评价,那就是大席做得好不好,要是有人说哪家大席做得没法吃,那基本上就算是这个事办的不成功。

我们那儿的丧事大席叫“杂菜汤”,一般在路上碰见熟人问上哪儿去,如果他说“喝杂菜汤去”,意思就是去奔丧。早二十年开外,生活不富裕,那时最主要的那一顿席才8个碗。

家里有人去世之后,主家和“总理”商量着能来多少亲戚,大约办多少桌、办多少钱的席,焗匠拉个菜单子,然后有人去采购。“忙人”们忙着支锅、找板凳桌椅、找盘子找碗,烧火的、洗碗的、端托盘的等分工协作。那时焗匠是免费帮忙的,一般5、6个人,主家对焗匠那必须要客客气气,做得好吃不好吃一是看厨艺,二是看他心情好不好,所以必须客客气气的。最后还得请焗匠喝场酒,再送点烟酒,就算主家会办事。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面子越来越重要,有第一家办席好的,后边的事基本上不能差,不然,农村人爱背后议论,做得不好会被戳脊梁骨。现在丧事的大席大多直接大包给专门做大席的人,减少主家不少麻烦。大席的档次与喜事的大席差不多了,讲究几个盘子几个大件,烟酒档次也不低。说实话,有些不符合农村勤俭节约的精神,应该适当规范一下,不主张“一刀切”。但话又说回来,这些也算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再慢慢变化的。

喇叭班子

喇叭既唢呐,我们那儿叫“吹喇叭的”,是优秀的民间艺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发起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唢呐、竽、弦子等之所以能保留到现在,离不开农村红白喜事这个平台。因为需要,产生了一批农村的唢呐艺人,让这个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如果没有这个平台,这项民族艺术会很快在民间消失。大部分农民还去不了大雅之堂去欣赏唢呐演奏。

喜事用唢呐体现喜庆,“喜丧”用唢呐寄托哀思。如果农村的红白喜事没有喇叭班子捧场,显得非常冷清,没有应有之意,就像现在唱歌如没有音乐伴奏,歌手不会唱,听起来也乏味。尽管在社会现实的要求下,农村人从心底里还是想用喇叭班子,图个热闹,特别是农村的老头老太太们更是期待,晚上现场听老戏能听到半夜,有时还要求再唱一段。前几年,喇叭班子出现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影响情绪,需要规范,正儿八经的吹就行,别搞歪门邪道。

随着农村得发展,80后的年轻人很少在农村住了,也基本上不会种地了,更别说农村红白喜事中的一些道道规矩,他们不屑去问、去学,更无心去继承。等老一辈同志们百年之后,红白喜事中的那些事不用现在规范,就会慢慢自然消失。建议好的传统能让他多保留一天就让他保留一天,毕竟失去的东西再找回来还是有难度的。

作者:刘继国

壹点号 远山的呼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白喜事中,司仪喊鞠躬时,是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还是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农村俗语“喜事叫, 丧事到”, 其中有什么含义吗?
??农村唢呐办丧事,看看吧!
★不同民族丧葬习俗
刘太年 | 丧 葬 习 俗 与 程 序(一)
农村办喜事或丧事的时候,为什么吹唢呐的要去给大厨打个招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