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类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分析 | 《吾守尔大爷的冰》



序言


拍摄《吾守尔大爷的冰》的导演、摄像师分别是何明和李光华,这部时长42分钟,却跨越了一整年拍摄时间的纪录片,讲述了和冰结下不解之缘的77岁维吾尔族大爷吾守尔的故事,他游走于城市、乡村、巴扎五十多年,而陪伴他的正是延续了几百年的维吾尔族传统冰镇饮料“沙朗刀克”的制作秘密。


这一纪录片以一位喀什普通老人的生活记录,展现了维吾尔族乐天崇商的性格和神秘古朴的风土人情,也勾勒出了一幅中国西域多姿多彩的巴扎画卷,同时借助拍摄这一维吾尔族文化的浓缩物,讲述新疆的人文情怀和悠久民俗。


关于纪录片《吾守尔大爷的冰》的创作、拍摄初衷和灵感,何明表示,一开始就想以系列纪录片《大巴扎》的形式,来反映喀什老、中、青三代依托巴扎生存和发展的故事,主要以巴扎为社会环境背景,以人为主体,讲述当地人的经营理念和生活状态。不料拍摄计划遭遇变动,正苦恼时,他在巴扎上喝到了一碗清凉的冰镇饮料“沙朗刀克”,周身的燥热顿时一扫而光,同时也勾起了无限的好奇心,这土造冰镇饮料的秘密是什么?冰来自哪里,又是如何储存、制作?于是,他下定决心通过记录吾守尔老人的生活,掀开这一神秘面纱。



正文


一.选题表达

 

1.主题鲜明具有特色


通过揭开夏日解暑特制的冰镇饮料“沙朗刀克”的神秘制作过程为序幕,拉开了以吾守尔大爷为主的一家人从凿冰,运冰,铺冰,饮料制作过程,结合巴扎为背景,来展现了维吾尔族乐天崇商的性格和神秘古朴的风土人情,也勾勒出了一幅中国西域多姿多彩的巴扎画卷,同时借助拍摄这一维吾尔族文化的浓缩物,讲述新疆的人文情怀和悠久民俗。


2.人物的选取

 

1)人物选择共性与个性共存


纪录片《吾守尔大爷的冰》中所有人物可以连结一个完整的圈系,核心人物便是吾守尔大爷,逐渐扩大为他的儿孙,到巴扎上的邻里。核心人物的选取首先具有共性,大爷是众多维吾尔少数民族的一员,具有少数民族都有的经商头脑与勤恳态度,是很普通的百姓,没有特殊的身份,本身具有很好的传达效果,人物朴实贴近现实。



图一  吾守尔大爷在取冰


其次个性鲜明,吾守尔大爷已经77岁了,退休之后从事这个工作已有几十年,主人公自身具有多年经验,面对镜头不会从容不迫,指挥能力强,管理旁人干活条理清楚,角色符合生活规范,减少了拍摄者的干涉,从而显得更加真实,代表维吾尔族乐天崇商的性格和神秘古朴的风土人情;对待家人真诚包容,从正反两个面来烘托,正面是当他的意见被儿子否定之后,经验老道的父亲并没有生气,而是选择理解,他在片中这样说,“反正以后都是你干,就听你的吧。”反面是女儿看到父亲下入冰窖,担心其手脚不便,催促旁边的孙子下去帮忙。

 

2)人物形象自然


人物角色符合生活的自然现实,看不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痕迹,既有内心的心理根据又有外在的活动流程。比如今年挖冰比往年已有延误,加之上面不同意,吾守尔大爷没等到儿子回来,就召集人去涝坝,现场儿子的反对也是情真意切丝毫不做作。排除万难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可以去巴扎做生意了,吾守尔大爷流露的高兴也是有感而发,面对众多邻里他大方赠送也符合人之常情。


饮料的制作程序简单粗糙,没有说为了拍摄效果而选择干净的地点,或者用干净的木板,在杯子限量的情况下重复多次使用,没有使用纸杯子,因为纸杯子污染环境而且成本大。逛巴扎心情自然悠闲,符合生活常态。


拍摄者跟拍大爷,旁人感到好奇盯着摄像头看,对着摄像头温暖羞涩的笑容,这一幕很真实,如果他们不盯着看反而说明了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提前打好招呼,有安排情节的嫌疑。大家聚在一起吃抓饭时,是真的用手抓,果然原生态。



二.叙事结构

 

《吾守尔大爷的冰》以凿冰开端,从最合适的冰上为开端。从冬季到夏季,拉开纪录片吾守尔大爷与冰的序幕,交代清楚,自然发展;收放适宜,待问题解决后或者观众疑团解开以后,马上结束拍摄。事件的发展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新问题,再次解决来一步一步地达到事件的高潮,通过生活日常介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穆斯林教徒的礼拜,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事前准备工作,完毕去巴扎做生意是高潮,随着人群逐渐稀少,天色渐渐晚去,吾守尔大爷与冰的故事就进入了尾声。


开篇便出现不少问题,一是今年挖冰时间晚于往年三四天,吾守尔大爷很着急,加上乡政府出于安全问题不允许他们在大牙郎水库挖冰,吸引观众关注接下来的发展。而还没有等到儿子带回乡政府的同意,吾守尔大爷就召集年轻人去涝坝干活了。


二是乡里没有同意他们的做法,由于儿子坚决反对,涝坝挖冰的工作又停了下来。在这些问题都没得到解决时,大爷决定去巴扎散心备货,这是比较温暖舒心的一个情节,老人去巴扎会朋友叙旧情,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温暖,使事件的发展节奏慢下来,结合巴扎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人文情怀,比如探亲访友,购物消遣,谈情说爱,热情豪爽,喜欢扎堆。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去巴扎可以找到幸福。热衷的逛巴扎五十多年即使冬天也照样,带动了观众情感共鸣,作为一个新疆人看到这一幕心里是很温暖的,这是多年形成难以更改的习惯。大爷常年以来在巴扎卖点零食小商品,其中还介绍了维吾尔族的主食——馕,以及婚庆时节必备的抓饭等特色饮食。拍摄了熟人热情握手的见面礼仪,老人唠嗑的慈祥面容,丰富少数民族的生活常态。


随后签订了安全责任保证书,乡政府不同意这件事终于得到了解决。随着大爷宰羊庆祝,凿冰又拉开序幕。水库上十几户人家争先恐后凿冰体现了局势的紧张,串联大爷现场指挥深化人物个性,孤单却富有人情味,年迈却身强体壮。接着从儿媳与大女儿做饭介绍了少数民族饭前一定先净身的风俗习惯,以及大爷作为虔诚教徒,宁肯不吃饭,也要去做礼拜的态度。


通过运冰,码冰,老大爷们用自己的语言唱国歌,喊加油体现了人物的有趣生动,他们的团结友爱。夏季终于来到,吾守尔大爷带着家人去牲口市场卖冰水和冰淇淋、沙朗刀克。揭开了冰镇饮料“沙朗刀克”的制作工序,随着夕阳西下,大爷赠送冰水的时刻到来,同时也是落幕的尾声。


三.拍摄剪辑

 

1.多种镜头综合运用


开篇将摄影机镜头代替观众的眼睛,随着被拍摄者的脚步逐步前进,吸引观众,好奇感将会带领观众继续看下去。



图二  仰拍镜头


仰拍老人踏着沉重的步伐在冰面上行走,一方面通过他们高大的形象来表现他们的勤劳与奉献;另一方面只有两个人衬托挖冰的风险,即使杵着拐杖也很可能滑倒,让观众不由得为他们担心。



图三


仰拍与俯拍相结合,充分再现场景,仰拍冰窖上的人指挥,俯拍冰窖下的人铺冰,带给观众极强的画面感,上面下面一起干,衬托大家团结积极的心态。


特写镜头运用也比较广泛,结合背景虚化更加衬托主体。尤其是凿冰的过程中,给以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增加了纪录片的真实感,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现场感,好像冰面在眼前被击碎,将每一个过程细节一览无遗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图四   空镜头


空镜头的运用,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比如大爷家里的鸭子在清晨随着他们忙碌的脚步在嘎嘎叫着,好像在为他们加油,无形中加快了拍摄进程,为下一幕作转场使用。



图五 固定镜头


固定镜头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于“静”的心理反应,给观众以深沉、庄重、宁静、肃穆等感受。其中一幕大爷的儿子不同意他在屋后的涝坝挖冰,采用固定镜头拍摄大爷的儿子送工人出去,现场气氛严肃,表达他们的工作进程陷入了困境。


推拉摇移特写跟一起上,通过这个方式来展现巴扎上的热闹景象,各种带有民族特色商品小吃呈现在观众眼前,带领观众领略了一番他们的传统美食,以及独特的见面礼仪,让观众对这个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

 

2.各种景别强化表达和画面效果


远景描绘整个冰面上大家的辛苦劳作,以及吾守尔大爷挺拔身姿挥斥方遒的景象,表现事态的紧张以及在大爷指挥下有效率的行动。


近景中景综合运用在描绘巴扎市场上,展现巴扎上的热闹景象,拥挤嘈杂的人群,大家忙忙碌碌做生意,展现少数民族热情好动的性格。



图六  全景


全景全面展现现场画面,画面感极强,将观众带入其中,仿佛可以听到大家叫卖的喧闹声。


 

3.色彩运用衬托和谐气氛


色彩可分两大色调体系:暖色调(白红黄紫黄色为主),冷色调(黑蓝绿灰蓝色为主)


本片主要采用暖色调。不仅衬托在寒冷的冬季以吾守尔大爷为首的众人干活身上是发热的,心里是暖的,说话是温馨的,气氛是和谐的,就连嘴里冒出的烟都是热的。


 

4.画面与解说词有机结合


解说词出现的时间并不多,观众可以通过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来理解他们交流的方式以及心情的变化。解说词出现的时机恰好,当画面难以再现,解说词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当大爷坐在椅子上发呆的时候,观众可能不是清楚地猜到他心里在想什么,解说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情绪变化,做某件事的初衷。还可以通过介绍往事来让我们更加了解大爷的成长经历,发展过程。通过与画面结合介绍维吾尔族的传统美食,苞谷馕以及麻糖等特有的食物。冬季的天气变化不明显,这时解说词起到了交代时间和地点的说明作用。


5.同期声处理极佳


声音该小的时候机会相对较小,比如现场嘈杂的声音可能会盖过吾守尔大爷的声音,剪辑的时候会适当突出重点。当大家干完工时拖拉机的响声响起预示着他们的付出收到了回报。往冰窖倒冰发出的声音具有很强的现场给感,给人置身其中的假象。

 

6.剪辑技巧


全片的剪辑自然合理,转场利用空镜头、特写与黑幕的结合,没有与之无关的无用片段,一气呵成。通过时间事件的先后发展顺序贯通全片,没有运用特殊的技巧。从冬季凿冰时出现的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出现新问题,环环相扣,全片有趣不枯燥。随着的夏季的到来,大爷终于可以到巴扎去卖自己特制的冰镇饮料“沙朗刀克”了,现场热闹气氛也是跟随时间的脚步逐渐热络起来,以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叫卖声、抢占摊位、大爷劝阻、开始制作饮料、人们纷纷购买、人群渐渐散去的顺序来进入尾声。

 


结语


纪录片《吾守尔大爷的冰》已经不是第一个以描写新疆的风俗习惯和特色美食的电视节目,但是他通过吾守尔大爷与冰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了少数民族的礼仪和风俗,让观众从多个角度更进一步了解新疆,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


纪录片讲述年届七十七岁高龄的吾守尔大爷五十多年游走城市乡村巴扎,依然乐此不疲地延续几百年维吾尔族传统冰镇饮料杏干冰水的制作秘密,带观众体会神秘的新疆之旅。



参考文献:


 http://news.hexun.com/2014-06-20/165901652.html 


http://news.hexun.com/2015-01-13/172329819.html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03285/ 





纪录片分析 | 《大同》


序言



 纪录片《大同》,又名《中国市长》,它以曾经的山西大同市市长耿彦波为核心人物,记录了他从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大同任职期间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2015年11月,《大同》荣获第52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而影片导演周浩成为第一个蝉联两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导演,周浩上一届获奖作品是《棉花》(2013年)。豆瓣对《大同》给出了高达9分的评价。其实早在2015年1月,《大同》就入围了美国圣丹斯电影节的世界纪录片竞赛单元,圣丹斯电影节专为独立电影人和影片而设,创立于1984年。2015年2月,该影片还成功销售给英国广播公司(BBC),得以在其第四台首次播出。但该片目前仍无在中国主流电视台与视频网站上播放。

 


图一  大同


《大同》是一部对单个人物进行深度挖掘的作品,周浩以耿彦波为核心人物,长期进行跟踪拍摄,通过展示耿的个人生活从而延展出整个中国官场的缩影与大转型时代中国的官民关系。不管是其主题表达还是其获得的国际关注度,都是中国纪录片创作中非常少见的。本文则以纪录片创作中最重要的选题表达,叙事结构,与拍摄剪辑三个方面对该纪录片进行分析,以求探讨出其运用在人物纪录片创作上的一些共性特点。

 

正文


一、纪录片《大同》的选题表达


1.人物的选择极富个性


当拍人物纪录片时,我们首选遇到的问题就是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物进行拍摄。只有人物才是该纪录片类型的核心。选对了人物,往往该类型纪录片就成功了一半,所谓适合做纪录片的“好人物”,往往该人物身上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典型特质,有着丰满的个性与生动的故事。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政治体制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官员,尤其是市长这一级别的官员往往带有一丝丝的神秘色彩,不为外界所熟知。而当时的大同市市长耿彦波,因其个性鲜明、个性鲜明,施政理念超前而饱受争议。



图二  大同市市长耿彦波


2008年1月,耿彦波开始主政大同,开始了其长达五年的“造城运动”,虽然城市面貌得以极大提升但也留下了不少债务,至今褒贬不一。职业的敏感、地位的典型、性格的鲜明,这些影像表述的人物要素,都可以在耿彦波身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周浩也对此跟踪拍摄了三年,对其人物特质进行了深度挖掘。

 

 纵观周浩的纪录片作品,其每一部题材都十分精准、真实、具体甚至触目惊心,广泛的底层群像和值得深度挖掘的个体,可以说是构筑其影响世界的两块重要基石。《大同》捕捉的是耿彦波在进行大同城市改造中的大量影像片段,影像中又不少耿卸下市长身份的个性姿态,从他的角度可以展现出中国城市改建中的诸多细节,是目前处于转型期复杂中国的一个缩影。


甚至可以这样说,是耿彦波鲜明的个性成就了这部纪录片。在观众看这部纪录片时,往往会因表现的政治尺度而感到惊讶。首先拍摄一个地级市市长的日常生活就很罕见,而且镜头记录的是城市建设中最敏感的部分——拆迁。周浩还原了大同的变迁,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了一座城市在社会转型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2.表现主题极具社会普遍性


陈氓曾说过:“选择了选题,并不代表选择了主题”,人物纪录片主题的表达,关键是对其主要人物的个性刻画与人物关系的表述,在《大同》中,周浩并不是单一地对耿进行跟踪拍摄,里面还有大量的群体描述。其中市长耿彦波与众多市民构成了其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而正是这组社会关系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影片最广大的社会群像表达。

 

从一个人看到整个社会,通过耿彦波,我们看到了他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通过他工作牵扯的方方面面,我们又可以看到其所反映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在耿对大同的建设管理中,这其中涉及了地区招商引资、拆迁建设、纠纷调解、城市转型等等中国时下最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普遍性,但观众却极少有机会能从一个地方决策者的细部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而《大同》正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去了解整个中国的社会生态。

 

而正是从这样一个从细部到整体的社会关系主题表达中,使得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众生像”表露无遗:

 


图三  理发师大妈


 理发师大妈:她代表的是众多老城区群众的态度,不反抗,照搬照做,默默接受这个城市的改变。他们没有意见,也无能为力。外面的世界正在匆匆忙忙地拆迁,面对拆迁她似乎早已接受了这个事实,她仍不慌不忙地为老主顾刮胡子、剃头,嘴里还不停地讲述着自己的理发生涯。

 


图四 老年妇女


跪求市长的老年妇女:她是外地户口,得到第一套房之后,立马以“楼层太高,身体不便,上不去”为借口想得到第二套房,看上去是弱势群体,但此时此刻却成为了一个要挟政府的贪婪之人。影片中还有些人虽已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但出于对“补偿”的不满意,均认为自己应得到更多,故拒绝搬迁。从片子中可以看出,搬迁政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死板,反道是展现了一些人的贪欲,至于这贪欲从何而来,影片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但这却很值得社会深深思考。

 


图五 小产权房持有者


小产权房持有者:她所反映的是大同的知识分子对拆迁的态度与做法。她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与财产,可在整个中国的大背景下,她显得却是那么渺小无力,当他与市长据理力争的时候,市长也没有从法律层面解决她的问题。

 

二、叙事结构:双线结构易于主题表达


在人物类纪录片中对叙事结构的运用,是塑造人物形象性格,凸显全片精神内核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对纪录片进行叙事结构与模式分析,有利于我们弄清导演主题表达的脉络与方式。在《大同》中,由于导演周浩想要表达的是通过对大同市耿彦波的生活记录从而表现出一种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状与缩影。


而耿彦波作为纪录片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当事人,虽然其人物本身的鲜明就很容易吸引受众,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型纪录片“由典型看到普遍”的主题本质决定了主要人物在其中只是充当了一个“镜子”或线索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其人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人物纪录片就很容易流于一种对人物日常生活流水账似的叙事表达。

 

 在纪录片《大同》中,我们不难看出周浩采用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线性结构的叙事方法,但其中也会插入小部分访谈,通常这种叙事结构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将人物所经历的事件进行串联,因其便于操作性,被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称为“万能架构法”。


但如果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大同》所采用的并不是一种呆板的单线叙事,更多而是采用了一种能承载更多意义的双线结构叙事。耿彦波日常的忙碌的工作生活是一条显而易见的主线,但“大拆大建”对大同市民的影响与市民对耿的态度也是另一条主线,对此影片也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表述大同老百姓的生活现状。

 

两条主线在故事发展中不断穿插组合。使影片在得以表现主人公耿彦波鲜明而极受争议的人格特质时也能拥有深厚的现实意义。正可谓是将广泛的底层群像与值得深度挖掘的个体相结合,这既是周浩纪录片特征的展现,也是其纪录片被誉为“中国当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的深刻体现。

 

三.纪录片《大同》拍摄剪辑手法分析

 

1.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法



图六  片中大量运用手持拍摄


“直接电影”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强调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毫无疑问,《大同》正是借鉴采用了这样的手法。一般观众在观看《大同》时,最大的体会是影片几乎全程使用山西方言,全程跟踪拍摄,大量运用手持镜头,没有重演,没有使用解说词。这正是一种类似于“墙壁上的苍蝇”的直接电影拍摄手法,使全面极其富有现场感与真实性。

 

2.剪辑上力求戏剧化


对于长期以时间顺序跟踪拍摄的素材,鉴于其多而繁杂特性,通常将其如何重组剪辑是众多人物纪录片创作者的难题之一。而在《大同》里,剪辑手法上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表现戏剧化的冲突为目的。



图六  空景镜头


 通过组建大批的大同城建空景镜头,在这些镜头中,一座过去拥有3000余年历史的古城在今天却被日益边缘化,可这座城市的市长敢想敢为,年轻时有过“文艺梦”,想“再造大同”,这种“化学反应”具有极强的戏剧效果。在城市改建的大背景下,耿彦波用大手笔的拆迁和建设塑造着鲜明的个性。



图七  耿离开大同时


耿彦波说自己的压力都是自己驱动的,不是来自上面,也不是来自下面,使他选择了一个可能激起民愤也可能收获人心的方式,然而影片在剪辑上依照双线叙事结构对素材进行组合,使他的选择夹杂在“上”与“下”之间,下面既有真正困难的老百姓,也有借拆迁机会想占便宜的市侩;上面是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其中还常常伴有手下的懒惰与开发商偷工减料而带来的种种麻烦。将这种种有机结合在一起,十分具有真实情境下的戏剧张力。



结语


因为《大同》,周浩成为第一个两次蝉联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将的导演,但他并没有出现在颁奖典礼的现场,只是简简单单地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朋友圈:“像做梦一样,梦醒了还得继续拍片,除此之外,再无赘述。


《大同》这部片子,周浩跟拍耿彦波长达三年,以至于时间一长,耿彦波都忘记了摄像机的存在,甚至在拍摄介绍的时候他问周浩:“你究竟拍了些什么?”


然而,大部分观众观看完大同之后,都会有着这样一个类似相同的感受,即可以从影片中清晰地体察到以个体命运为参照的大转型时代下中国社会的现实,然而,却很难对这种社会现状做出一种概况性的评价,这源于周浩对于纪录片创作的态度:“不批判,不苛刻,以一种客观直接的视角尽力呈现复杂社会,而不是夹杂明显的情绪与观点。“


而在《大同》里,这种态度得到了充分展现,对于耿彦波,影片并没有一个直接的评价,在对于观众,每个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耿彦波与对中国当今社会的洞察与看法。或许这才是纪录片的最大魅力。



参考文献:


《周浩:纪录片是我跟世界发生关联的方式》,周凤婷,中国新闻周刊


《周浩和他成功选题的纪录片——以“大同”为例》,崔芳菲,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人物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与叙事机构模式透析》,任颖子,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人物类纪录片分析总结


看完《大同》《吾守尔大叔的冰》等优秀的纪录片发现好的作品的共同之处不会因为内容或者拍摄者的差异产生分歧,正所谓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选题表达叙事结构或是拍摄剪辑,都有相当多的相同点。


第一,就是选题表达上的共性。


  从选人物表来看,人物作为主体那么选择人物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大同》《吾守尔大叔的冰》中选择的主人公看似平常,跟其他人却又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处在“敏感”时期的市长,一个是拥有古老手艺的倔强老人,没有哪一个在神台,在片子里一个个人物就是色彩丰富的拥有不同性格人,跟生活中的普通大众一样要吃饭生活、有困难冲突,他们就跟我们一样,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弗拉哈迪说:“故事来源于生活,而不是单一的情节”,来源于生活有了,还差有故事没有发现。所有的人都是一张脸上两个眼睛一张嘴,我们怎样区分,是眼角的痣,还是嘴边的疤,但不论怎样你记住的都是他与众不同最有色彩的一点。中国的市长很多,但是在检查居民住房地面愿意抠地砖抓泥土的市长却很少;喀什八旬维吾尔老人不稀罕,稀罕的的是八旬老人坚持五十年依旧赶巴扎卖传统特色饮料,人物色彩感就是纪录片主要吸引力的来源,我们做纪录片就是自然地放大主人公的色彩,用艺术的手法让一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东西。


选主题极具神秘色彩,是独特吸引力;先是政治上敏感的“拆迁市长”,外界对他褒贬不一,那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又怎么处理拆迁这种棘手问题,再说年年赶巴扎的八旬少数民族大叔传统手工饮料“沙朗刀客”究竟是什么做成的,他又是怎么坚持那么多年的。种种问号就是吸引大家看下去的动力,这也是人物纪录片的依托之物,从一件事来看人,远远比直接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更有吸引力,也许没人关注别人一生怎么渡过,但会对敏感话题与民族特色饮品情有独钟。


 选题具有冲突性:自古“官与民”“医与患”是最有冲突的关系的人物,当“拆迁市长”遇到各种嘴脸的市民,在戏剧化的冲突中市长的表现是大家最关注的,市长关系处理的理性展现体现了人物性格,从矛盾中侧面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饱满充实。再说吾守尔大叔做“沙朗刀客”,导演并没有仅仅展示它的做法和配料,而是从最初的原材料采集开始讲,“挖冰”是制作“沙朗刀客”重要环节,而在这一问题上吾守尔大叔与家人产生分歧,而这个分歧中吾守尔大叔的睿智表现才是片子的重要刻画点。


第二,叙事结构的共性。


两部片子用的都是线性叙事结构,两者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为主线进行拍摄拍摄的,其他很多的人物纪录片也是按这种方式记录的,比如央视的《人物》中大部分作品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故事发展顺序来讲述人物。


两位导演都采取人物与故事相融合的方式来安排拍摄进程的,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在叙事故事中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中体现,以一种艺术手法来展现他们的人物形象,两部片子表面上看一个讲“拆迁问题”一个说制作“沙朗刀客”,但引出来的确实很现实的种种问题。


一个“拆迁问题”涉及中央政府和大同市区人民的命运,耿彦波作为市长穿插在这两股矛盾中,既要完成中央政府强势方针又要面对各类市民的繁杂矛盾,在这种冲突下恰恰突出他的重要性。在大背景下写一个人,看似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要表达的都是一群人当时的状态,具体而微悲伤才是最有影响力,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大同拆迁中的劳苦大众所承受的不公正、不平等,不人性化的待遇反射出中国大转型所面临的深刻问题、教育、经济、贪污还有文化发展方向,片子里所展现几十人所受的困境放大到全中国可能就是几十万人,所以拆迁不仅是“拆迁问题”,更是预示着一种中国未来发展路上会遇到的“沼泽”。


“沙朗刀客”如此有异域特色的名字,只是听上去就很有故事,整个制作过程要从前一年冬天开始准备,围绕制作过程来拍摄吾守尔大叔的生活,详细讲述“沙朗刀客”制作中的吾守尔大爷与儿子和弟弟之间的分歧。采冰过程一路艰难走来中吾守尔大爷勤劳善良爱热闹的人物性格形象也显现出来,其中问到吾守尔大叔为什么这么大岁数还要赶巴扎,大叔很淡然的表示是妻子过世,一个人在家里没意思,巴扎上可以见到很多朋友,在巴扎上能找到幸福,全喀什都知道吾守尔的冰。


从表面看制作冰饮是吾守尔的拿手活,“沙朗刀客”以前是生存技能、解渴佳酿,而我看到一瓢瓢的“沙朗刀客”却是老人深深的无奈和无尽的寂寞。片子中出现最多的的人是吾守尔的孙子,无论采冰还是赶巴扎,一直陪伴的都是孙子,不怎么会表现的小胖子一直忙碌着不怎么说话,这不是表演,而是真实的老人生活。


老人岁数大了没什么娱乐活动,然后老伴过世,家里没什么人可以说说话,只有去巴扎上见见老朋友,去以前自己的风光的巴扎上找存在感,一种英雄迟暮的苍凉感随着他风中凌乱的灰白胡子映在观众的眼里,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到的是冰天雪地中一个老人佝偻身子花白的胡子融在素色的风雪中仍旧孤独的坚持,冰面的倒影凸显着偌大的国家养老成患的悲哀。


再说叙事表达上的共性,两位导演巧妙运用他人表现来体现人物个性,没有同期声的形容词主观评价和影响,只是从各个侧面反映真实的主人公。描写“拆迁市长”中体现他过度操劳只为人民服务这一品质中最典型的是他夫人打电话找他这件事。他妻子电话找不到耿彦波就找到他开会的地方,责备他回家太晚,休息时间太少,气的说他“死了算了”,他不动怒,耐心解释晚归原因,安抚妻子。这段他与妻子的交流透露出的消息让观众明白市长一天只休息6个小时,一心扑在工作上,妻子恼怒,侧面反映市长尽职尽责,废寝忘食的工作,为民解决困难的敬业精神。


吾守尔大爷的“沙朗刀客”在巴扎上解暑散热,解说词没有描写它的味道,导演也没有拍摄食客大大夸赞的镜头,只是用冰块的渐渐消融和围坐着的食客喝下“沙朗刀客的”舒爽神态来表达“沙朗刀客”的美味,从而体现吾守尔大爷制作冰饮技术高超。


第三,拍摄剪辑


都是用的直接电影手法,《大同》《吾守尔大叔的冰》两者都是作为一个无关的看客,理性的的看发生的故事,没有任何干预事件,同期声的有无都不影响片子观看,就像粘在主人公身上的苍蝇静静地记录一切。


两部片子的声音很有代入感,挖掘机嘈杂的声音,走路才在地板的声音,刨冰叫卖的声音,就是很真实的在我耳边,不加修饰,不做特效,让我们能从艺术中看到社会的真实。


两部片子拍摄思路节奏紧凑,把故事中的情节像项链上的珠子一样顺序列,片子没有多余一秒空镜头,总想知道下一步发生什么,按故事发展拍摄,却避免流水账似得记录。


《大同》导演选中市长日常市务其中亮点情节进行剪辑,每段情节中的人物都代表一群人,从他们的阶层了解市长,他们有喜有忧,但他们在耿彦波的政治生涯中的零星一点,市长政务在片子里展示的只是冰上一角,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做的更多,这位不苟言笑的市长随着拆迁的进展和文化建设推进也把他深深的印在大同人的心里。


吾守尔大爷的“沙朗刀客”从采冰到下锅到赶巴扎开张一直总有问题出现,紧密的矛盾安排一直把故事往上推直到中午烈日升起吾守尔大爷的吆喝才点破紧张的氛围,渐渐下沉的夕阳也是吾守尔大爷的冰,化在了他心尖上。





关于人物类纪录片的思考题


1.什么是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2.什么是线性叙事结构?它在人物类纪录片创作中何优缺点?


 线性机构即以事情发展顺序为主线进行拍摄剪辑。是纪录片中最为常用的叙事结构之一。其优点是简单易操作,试用范围广,因其可用套用在任何单一人物的叙事上,被称为“万能架构法”。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①.单一按时间顺序排布,容易给人平铺直叙,不明确的整体观感。.当人无经历发展不连贯或不均衡时,弱仍套用这模式,就会容易出现叙事上断档或结构失衡的问题。3.由于线性叙事有时间上的顺序性,如果出现在其人生不同阶段中有关联性时间时,就很难跳出来进行活跃的非线性叙述。


3.纪录片中常用的声话关系有哪几种?各声话关系有何特征?


常用的声话关系有:声话合一、声话分立与声话对位。


①声画合一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声画结合形式,它是指镜头中的视觉形象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②声画分立是指镜头画面中视觉形象和它发出的声音互相离异的声画有机结合形式。人们在听觉上的感受习惯与视觉上的感受习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画面的突然切换在感觉上可以很自然,但当声音突然消失、出现和转换时,往往会在观众的身上产生很大的困扰,但有的时候要求一切声音与画面机械一致反而会降低作品的信息量或艺术感染力,而采取声画分立的方法,则可增加作品的信息量或艺术感染力。

③声画对位是指镜头画面中视觉形象和声音分别表达内容,二者按照各自的规律去发展,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涵义的声画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强调声音与画面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对列效果,产生某种声画自身原本所不具备的新的寓意,拓展了作品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连续式蒙太奇与平行式蒙太奇有何区别?


连续式蒙太奇的优点是有头有尾,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观众的姐理解方式、认知习惯等基本思维逻辑,但它不宜处理多条线索同时发展的情节,不利于省略多余过程,有时易造成平铺直叙感,缺乏艺术表现力,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与其他形式交叉融合。


交叉式蒙太奇,它是平行蒙太奇的发展,行式蒙太奇一般只注重情节的单一、主题的统一,重视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平行发展。而交叉蒙太奇强调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具有严格的同时性、密切的因果关系、迅速频繁的交替表现,其中一条线索往往影想或决定其他线索的发展。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不断强化矛盾冲突,引起悬念,推动剧情发展。




组员:周大顺  况玉娇  邓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型历史人物纪录片
纪录片|《大同》:中国好市长的文艺复兴之路
大同的冰与火
幻灭与重生 ——读《去洞庭》
这部以市长为原型纪录片,就是当下复杂中国社会一个缩影
王杨:《中国市长》的中国寓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