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激励起人们心中向善的热情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收集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全体公民都要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社会公德的共同性是指全社会的所有成员,无论其民族、党派、年龄、职业,只要是在公共场所,只要是在公共生活中与他人发生交往,就要受到社会公德的制约。比如,当你进入公园游览时,你的身份就是游客,你就必须遵守公园的公共秩序,保持环境卫生;当你进入影剧院时,你的身份就是观众,你就应该按照影剧院的规定,不大声喧哗,不乱丢果壳,当一个文明观众;当你进入图书馆、阅览室时,你的身份就是读者,你就应当爱惜图书报刊,保持安静的环境,如此等等。不论你的职位高低、年龄大小、职业背景如何,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须共同遵守这些公共生活准则。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论述,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1.文明礼貌  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几千年来,尽管社会形态更迭变换,但讲究文明礼貌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文明礼貌是人的道德修养的反映,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不可能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文明礼貌也与文化素质有关,一般说来,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容易懂得文明礼貌,正所谓“知书达礼”;而有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往往仪表不整,举止随便,不太注重文明自身、礼貌待人。
文明礼貌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主要包括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待人有礼、平等交往、相互尊重等。每个公民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与人互敬互谅,即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法规,又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2.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指人们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人以无私的帮助,并为此感到极大的幸福和满足的一种道德情感。它的最大特点是无私的、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它要求人们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作为崇高的道德义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3.爱护公物  爱护公物就是对社会、集体的财物采取爱护、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公共财物是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保证公共生活正常进行的物质设施。因此,爱护公共财物应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以主人翁的精神,关心、珍惜和爱护公共财物,树立爱护公共财物的道德风尚,并坚决反对一切破坏和损害公物的行为。
4.保护环境  这里所讲的保护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是人类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保护环境的教育和宣传,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5.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也就是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纪律,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遵纪守法作为社会公德的内容,首先,它要求人们遵守国家的法令法规,不做违法乱纪、损公害人的事,这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所必须的。公民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地遵守与维护法制,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法律责任。其次,它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各项纪律。纪律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规则。
激励起人们心中向善的热情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收集
社会公德意识的核心,强调的是超越眼前、个人利益之上的为公意识,是无须旁人监视下的自觉自愿,即一种“慎独”的境界。说到深处,公德意识体现的是一种渗透到人的血脉的教养。
连日来,有关社会公德的新闻报道相继出现在各大媒体。一种检点公德意识的不足、呼唤良好社会公德的舆论氛围正在形成。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靠公众舆论及个体良心来维系的社会公德,于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意义何在?
社会公德,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发展,人们的公共交往领域在不断扩展,人际交往半径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复杂。与之相应的,规范人际间行为的规范也必然相应丰富、庞杂,有的纳入强制的法律规范之中,有的则以社会公德的形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所以说,是时下公共交往领域急剧扩张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在法律法规之外,调整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
我们知道,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可以说,社会公德是对公共领域中个体行为绝对自由的一种边界厘定。社会公德意识的明晰与日渐丰富,某种程度上是不断积淀的文明进化过程,也是人们对某些危险、消极因素的不断认知、设防过程。如,当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屡屡为他人失信而付出沉重代价后,人们渐渐认识到信守承诺的重要。当一个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一些人不必调动全部精力维持个体生存之后,一种超越谋生动机之上的志愿服务才可能成为一些人的乐趣和追求。于是,我们将那种无私地、不图回报地为他人提供帮助的精神,称为志愿精神,将具备这种志愿服务精神视为现代社会公民的良好公德品质。
当然,一种社会公德意识在公众中的养成,可能会遭遇某些传统与现实因素的制约。比如,自古以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之中讲究一种差序格局,即按血缘、亲缘、地缘等讲究远近、亲疏有别,对熟人、朋友或老乡与对陌生人奉行不同的处事规则。所谓与人为善,多指在熟人圈子里,而对陌生人,一些人与人为善的动机则可能大大削弱。而社会公德意识的核心,强调的则是超越眼前、个人利益之上的为公意识,是无须旁人监视下的自觉自愿,即一种“慎独”的境界。说到深处,公德意识体现的是一种渗透到人的血脉的教养。
再如,我们提倡见义勇为,但如果我们的某些制度不尽完善,导致见义勇为者往往要面对流血又流泪的困境,那么,这样一种公德意识能走多远,即成为不少人心中的问号。我们提倡拾金不昧,但如果拾金不昧者为返还拾得物,不得不搭进过多的精力、时间等,却得不到适当的补偿,这样的公德意识又能激励起多少人心中的向善?社会公德的培植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但它又不是自发生成的。它不仅需要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同时也离不开相关制度的保障。激励起每一个公民心中向善的热情与欲望,应该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内在品质。
随喜恭请
本图文转载 智慧人生网
音图框引用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申论热点 | 治理公德失范要双管齐下
公德意识·公共伦理·公共精神
孩子也是社会人公德意识须养成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讲座
职业道德与法律指导提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