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名方:上海一代名医谢利恒的经验方
谢利恒(1880-1950年),名观,晚年自号澄斋老人。江苏武进罗墅湾人。伯祖兰生,祖葆初,均为孟河名医。谢氏幼承家学,熟诵《内经》、《难经》、《伤寒论》及方书、本草。又工古文辞,精究经书、历史舆地之学。甲午战争(1894年)后入致用精舍(原名龙城书院)学习新学。尝从苏州名医马培之学医。1901年肄业于东吴大学。1905年任教于两广优等师范学校,1911年前后两度供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辑地理、医学图书。历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神州医药总会附设中医大学校长;又曾任上海市国医公会、中央国医馆等学术团体职务。1929年民国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时,中医界公推谢氏为赴宁抗争之首席代表,历时数月,终于迫使当局收回禁令。

   谢氏博记多闻,治学功深,向为医林所景仰。1917年丁甘仁等创设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率先延聘谢氏为该校校长。谢氏制定课时,编写讲义,亲自授课,从学弟子甚众,如秦伯未、张赞臣等都出其门下。他一生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近贤陈存仁撰《谢利恒先生传记》中有云:“凡同道中有一长可取者,辄乐与周旋,罔论儒医世医,即草泽铃医,亦殷勤询访讨论,不肯放弃也。”谢氏撰著较多,如《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杂著》等均已刊行。其中《中国医学源流论》为其代表作,书中纵论历代主要医籍、学派及医学各科发展史,揭示中医与儒学的发展关系,倡言治医者要略涉自然、社会诸科学。谢氏曾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在中医学界影响相当深远。辞典博引古今医籍3千余种,旁及日本、朝鲜等方书。他曾考讹订谬,去芜存精,词目3万7千余条,计350余万字,历时八载,书乃告成。谢氏平素重视整理方剂及卫生保健之术,曾于1925年编印《家用良方》问世。该书为谢氏取其平日所得各种方法,参以诊病之经验而成,共分卫生、内科、妇科、幼科、救急六类。
 
一、百御丸
组成:
真茅术(米泔浸、米拌炒)600g   生甘草300g   炙甘草300g   半夏(姜制)300g  云茯苓300g   白扁豆(炒)300g 厚朴(姜汁炒)300g   麦芽(炒)300g   九制香附300g   山楂炭300g   广藿香300g   神曲300g   陈皮240g   枳壳(麸炒)240g   黄芩(酒炒)240g   防风240g   桔梗240g   苏叶240g   薄荷240g
上药各研细末和匀,以生姜、大枣煎汤为丸,如梧子大。每次服6g,温开水送服。病轻者日服1次,病较重者日服2次。
功效:祛风散寒,化滞燥湿。

临床应用: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食滞,腹泻身疼,黄疸湿浊。加味法:若症见寒热往来,关节烦疼,有汗者,加用葛根3g煎汤送服;但无汗者,仍用白开水送服。若一身尽痛或不痛,而不能转侧者,加用桂枝3g,有汗者,加用生米仁9g,均分别煎汤送服。若症见胸满谵语者,加用焦山栀3g  豆豉6g;腹胀腹泻者,加用煨木香9g;面目及一身俱黄者,加用茵陈蒿6g 焦山栀3g;身黄发热者,加用焦山栀3g 黄柏1.5g;足跗肿或一身俱肿者,加用木通、猪苓(各)3g,以上均分别煎汤送服。本方由《和剂局方》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及《古今医鉴》保和丸等组合化裁,并以茅术发汗除湿为君,共奏解表和中之功。

二、谢订万应灵丹
组成:
川芎(瓦上焙脆)30g   石菖蒲(瓦上炒)9g   白芷(去梗净)18g   羌活(晒)24g   苏叶(去梗净)18g   茅术(生切晒脆)30g   半夏(生用,姜汁拌晒)9g   薄荷24g   大黄(生用)30g  木香(晒脆)15g  川乌、草乌(均汤泡去芦皮)(各)15g  葛根18g  独活(晒脆)12g   当归30g   细辛9g   胆星(另研)15g   生甘草15g   牙皂(生研)9g   蟾酥(另研)15g   明矾(另研)15g   麝香(另研)3g
上药各研细末,和匀。用鬼箭羽60g煎浓汤滴为丸,如粟米大小,以飞雄黄为衣,晒干瓷罐贮存,勿令泄气。服时视病之重轻每次服20~30粒至40~50粒,老幼剂量减半,温开水送下;再研丸药数粒,嗅鼻取嚏。忌食鱼腥、生冷、面食及难消化之物。孕妇忌用。
功效:祛暑辟秽,理气化湿,豁痰开窍。

临床应用:
主治受暑感风,冒寒夹湿,气闭发痧,肚腹胀痛,呕吐泄泻,山岚瘴气;又主痰迷气逆,头风心痛,中邪中恶,厥气迷闷,羊癫诸风及妇人产后惊风,小儿急、慢惊风等症。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神术散、三生饮及《急救异疫奇方》雷击散诸方化裁组合而成。方中川芎功能上行头目,下调月经,中开郁结、为血中气药,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故用为君药。其与当归配用,“可以生血脉而贯通营阴”。(参见《本草汇言》)羌活、独活、白芷、苏叶、茅术、半夏、薄荷、葛根、甘草等可疏邪化湿;川乌、草乌、细辛等以祛风寒湿邪,温经止痛;石菖蒲、胆星、牙皂、明矾、麝香等以豁痰开窍;大黄、木香以理气通下宽胀。又鬼箭羽破血祛风,能疗“卒暴心痛或中恶气毒痛”,故取其浓汤滴丸以助药力。

三、齿痛汤方
组成:
石膏12g  生地6g  荆芥3g  防风3g  丹皮3g  生甘草1.5g  水煎服。
功效:疏散风热,祛瘀止痛。

临床应用:
主治风火牙痛。本方由《兰室秘藏》清胃散、《景岳全书》玉女煎、《外科证治全书》牙疼饮等方衍化而来,并综合了古今治疗牙疼方的经验。方中石膏、荆芥、防风,以疏风,生地、丹皮合生甘草以凉血祛瘀,缓急止痛。谢氏指出:“以此四味为主,再按各经加药”。若上4门牙痛,属心,加川黄连、麦冬;下4门牙痛,属肾,加黄柏、知母;上左尽牙痛,属胆,加羌活、龙胆草;下左尽牙痛,属肝,加柴胡、山栀;上右尽牙痛,属大肠,加枳壳、大黄;下右尽牙痛,属肺,加黄芩、桔梗;上两侧牙痛,属胃,加白芷,川芎;下两侧牙痛,属脾,加白术;左右两口角各上2齿痛,加香附、川芎;下两口角各2齿痛,加赤芍、白术。

四、古方玉真(珍)散治疗刀伤经验
组成:
明天麻、羌活、防风、白芷、生南星(姜汁炒)各一两,生白附子十二两
上药各研细末,和匀,瓷瓶收贮备用。遇有刀伤流血,以药末满盖创口;伤重者用黄酒冲服二钱~三钱。
功效:祛风化痰,定搐止痉。

临床应用:
主治刀伤出血、跌打损伤、破伤风。本方载见《家用良方》,原名“玉珍散”,与《外科正宗》玉真散组方药物全同。方中白附子、生南星祛风化痰,镇痉为主药;由羌活、防风、白芷、天麻辅助主药疏散经络之风,导邪外出;黄酒可助药力。本方源出宋许叔微《本事方》,原方仅有防风、南星2味,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加用白附子、天麻、羌活、白芷,增到6味,各等分。谢氏配制本方又有所改进,增用白附子达360g,其剂量与5味药物的比例为12:1.这是由于白附子性味辛甘纯阳,善治风痰,能行药势,故视为要药而予以重用。谢氏在临床应用时,还在如下经验:如伤口已肿烂有脓者,则以温茶洗净敷之;若皮不破而青肿者,烧酒调敷。

五、十制香附痛经丸
组成:
十制香附480g  当归身(酒炒)150g  川芎(炒)90g  山药(炒)120g  川郁金(炙)45g  益母草(晒干)120g  杜仲(盐水炒)90g  陈皮(炒)60g  肉桂15g  紫石英(醋炒)15g  艾绒(醋炒)15g  砂仁(炒研)90g  白芷(炒)9g  生地(酒炒)150g  甘草(炙)30g  红花(炒)15g  枳壳(炒)60g  白芍(炒)120g
上药研细蜜丸。每次服12g,用黄酒加一半白开水(或红枣5~7枚煎汤)送下。
附:十制香附法1次,童便浸炒2次,盐水拌炒3次,白芷9g,煎汁拌炒4次,酒拌炒5次,泽兰30g,煎汁拌炒6次,醋拌炒7次,艾绒15g,煎汁拌炒8次,红花15g,煎汁拌炒9次,小茴香18g,煎汁拌炒10次,生姜汁拌炒。

功效:调理冲任,温通经脉。

临床应用:
主治妇女经来腹痛、经前腹痛、经行不畅而有紫色血块。方中香附为解郁调经要药、配以郁金、广皮、砂仁、白芷、枳壳等以理气止痛;当归、川芎、生地、白芍、益母草,养血活血;甘草与白芍合用则缓急止痛,更加山药、杜仲、官桂、紫石英、艾绒,合上药以补肝肾,调冲任,暖胞宫;而后痛经可愈。

 六、大水行舟方
组成:
熟地、黄芪(蜜炙)(各)30g  当归身12g  茯神9g  败龟版(醋炙)30g  党参12g  川芎3g  白芍3g  枸杞子12g 
上药配2~3剂,浓煎加文冰糖适量收膏,贮存备用。
功效:大补气血,滋肾助产。

临床应用:
主治临产而胎久不下者,俟临产时以开水频频化服,至胎儿产出为止,以后不可再服。方中黄芪、党参合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以大补气血,龟版、枸杞子以滋阴益肾,茯神宁心安神,气血旺盛,则有助于胎儿产出,犹如“大水行舟”,因取作方名。

 七、锅焦丸
组成:
锅焦(炒黄)750g  神曲(炒)60g  山楂肉(蒸)60g  莲子肉(去皮心)60g  砂仁(炒)30g  鸡内金(炙)15g。  
上药共为细末,加白糖、米粉和匀,焙饼食用。
功效:健脾消食。

临床应用:
主治脾胃不运或食欲减退。本方可供小儿经常食用,方中锅焦(即饭锅焦之简称)性味苦甘平,配以莲子肉、砂仁,能醒脾开胃,配以神曲、山楂肉、鸡内金,可消食导滞。其组方虽较平淡,但疗效确实。
 
                                                  文章来源: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名家谢利恒验方
治风方之清上蠲痛汤
美容皮肤科经典处方集系列—川芎茶调散
治风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牵正散、玉真散、消风散}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白芷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白芷图片,中药白芷的用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