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人的“玉炉”,真的是玉做的吗?|青瓷|白瓷|香炉|汝窑|龙泉窑|范成大|粉青釉

茶道丨香道丨诗词丨文学丨人文丨养生


宋人的春天,在一盏香炉中

昨日惊蛰,春天的第三个节气

一声惊雷,人间春醒

身在岭南,虽无一川烟雨

却有满城花事

■ 惊蛰,宋人的春天

古人是很关注物候变更的,写惊蛰的诗词一直也有很多,今天想说一首。

近日翻阅吴清老师的书《廿四香笺》时,在“惊蛰”一篇里,注意到他提到的一首词,来自南宋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在这首词中,既描写了宋时的惊蛰风光,也记录了古人春日的焚香雅事。

写景的部分比较好理解,时节到了惊蛰,天上浮云汇聚成一团,轻微的雷声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就能听到。


冬去春来,这是今年春天的第一声惊雷,动植物们也被唤醒了。

斑鸠鸟在花枝上鸣叫得很欢快,绿意盎然的柳枝被春风吹拂,在水面上不断摇摆。墙边的杏花开得纷繁烂漫,燕支花(一种可以做胭脂的花)好像被打湿了一样,颜色也更浓艳了。


■ 惊蛰,宋人的香炉

而“玉炉烟重香罗浥”这一句,便是宋人香事的重现了。

最近喜欢研究古人瓷器,所以看到这首词时,第一反应便是疑问:宋人喜欢用的这个“玉炉”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看到网络上有一些翻译,把它说成是“玉做的香炉”,这就有点过于直接了。

其实,宋人并不流行使用白玉制作成的香炉,而是比较崇尚青瓷或白瓷。


宋代的白瓷,主要以北方定窑的白瓷为主(今河北保定),从颜色来看,似乎更像“玉炉”?而且定窑有民窑也有官窑,宋时的士人平民都会经常使用。

但是想想时代背景,范成大生活的南宋时期,定窑所处的北方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

而范成大是苏州人,定窑若流通到南方,数量必然很少,即使有,价格肯定也会昂贵,非常人所及。


那么,这“玉炉”,会不会是青瓷呢?如果是的话,宋代青瓷有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那么多种,又会是哪一种青瓷?

若说宋代的汝窑青瓷,也确实有“似玉非玉”的美称。

不过汝窑即使在宋代时,也是极其珍贵的,宋徽宗只烧了几十年,一般都只能是宫廷御用,或者赏赐给能臣。北宋灭亡,后世便再也烧不出来了,若非顶级富贵人家,那也是无法得见。


图丨北宋汝窑天青釉莲瓣纹熏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动脉影摄

■ 龙泉青瓷,宋人的审美

而南宋时,还有另外一种青瓷,也以“如冰似玉”著称,那便是浙江龙泉市附近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原本只是南方的民窑,当宋室南渡之后,政治权利中心南移,才开始“遇到风口”,大放异彩。

龙泉青瓷有梅子青、粉青、豆青等诸多种的釉色,而且胎薄釉厚,特别是粉青釉,会呈现出乳浊状的釉色,从而产生一种“如玉”般的朦胧美,接近宋人所崇尚的那种简淡、含蓄、自然的趣味。


图丨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故宫博物院藏,徽月摄

范成大曾经担任过处州知州的官职,知州,也就是龙泉青瓷的原产区浙江丽水。而且他又是一位“田园诗人”,追求清新自然的文风和生活方式。唾手可得的龙泉青瓷香炉,应该是最贴合他的性情和精神世界了。

其实,玉,一直是东方人追求的最高美学,也是中国君子精神内在的标准。但是宋人追求的“玉”,倒不必一定是外在形式上的玉质,而是一种“神似”的品性。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龙泉青瓷香炉所带给人的朦胧美、静谧美,更能代表范成大、代表南宋文人的内心精神追求。


图丨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故宫博物院藏,徽月摄

■ 龙泉青瓷鬲式炉,尚古的情怀

而这个龙泉青瓷香炉,又会是什么款式?

我想起了前些天在香港故宫看到的两款鬲 (lì) 式炉,是宋代龙泉窑最经典的作品。

宋时有尚古之风,鬲式炉便是仿造商周的青铜器样式而制成,所以气质上是非常端正沉稳的。直口束颈,折沿圆腹,底下还有三只脚,看似笨重,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挺拔秀逸,文人气十足,典型的“刚中有柔”的特质。

或许,这就是范成大在春日里最喜欢用的那一只“玉炉”了。


图丨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故宫博物院藏,徽月摄

不要以为范成大只是个没什么力量感的“田园诗人”。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他曾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被俘去的北宋皇帝的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终于凭借自己的气节和能力,不辱使命,完成了谈判。

所以不难想象,小小一只龙泉青瓷鬲式炉,香云缥缈之间,既承载了他的文人风骨,也寄托着自己对国土家园、对皇室君臣的忠贞情怀。


■ 潮湿的春天,玉炉烟重

至于为什么说是“玉炉烟重”,在潮湿天气里用过香炉熏香的人,大概才能体会到这种感受。

范成大所生活的江浙地区,遇到惊蛰时节,总是少不了江南春天常见的烟雨天气。

因为空气太过潮湿,就连香炉里的烟也变得很浓重,低低萦绕在香炉的炉孔周围,不像平时那样轻盈飘逸地飞升起来。


所以当词中的美人在这样的时节焚香时,她感觉到自己身上穿的绮罗衣料(“香罗”),好像也被浓厚徘徊的炉烟给沾染得湿润了,香气久久氤氲不去。

再配上窗外被雨打湿的燕支花,颜色那么浓艳,仿佛就像自己脸上的红晕一般,透露出春天闺中人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深重。

香浓情深的时节,她在思念谁?或者说,词人借美人的思念,在诉说着自己什么样的惦念?


或许是已然失落于金人之手的定窑,或许是对北宋诸帝客死异乡的怅恨,或许也有自己晚年告休退隐故土、当个“田园诗人”之后,对往日风华的追忆。

无论如何,这样的情绪必然是低沉的,所以龙泉青瓷香炉里面的烟气,也就必然是沉沉萦绕、久久不散的人生尾音。

再看词的最后一句,镜头从室内的香炉,逐渐拉开了远景,面对着江南春天的大好美景,他眼中没有花枝圆满,却偏偏在“花梢缺处”,才能看到“画楼人立”。

人世无常,“缺处”有美,却也有太多的无奈。如果能够选择,谁愿意只安顿在半壁江山呢?


■ 桃李

抬头再看眼前的天空,是800多年之后岭南的天空,没有阴霾的烟雨,阳光格外明媚。而疫情肆虐的三年也终于过去,到处是出门赏花的青春面孔,无论年景恢复得怎么样,眼前总还是有大好光明。

在这个响亮的日子,那就愿你有桃李春风,也有一炉香暖,晴光似梦吧!


参考资料:

1、马未都,《瓷之色》,故宫出版社

2、大肉庄,《龙泉之美是阴翳中的若即若离,是山水间的若青若绿》

美物推荐

微博@松月轩生活美学

淘宝店@松月轩生活美学

注:本文来源于松月风物(ID:songyuefw) , 本号转载授权获得,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关注【清韵美学】

琴棋书画

诗酒人生

一起探索生活之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陶瓷史上青瓷最兴盛的三个阶段
龙泉窑莲花炉与供养款铭文
瓷言片语(106)元龙泉窑印花莲纹梅瓶残件标本
龙泉窑:凝釉堆脂,色翠类冰
首都博物馆 龙泉窑青瓷艺术展
龙泉窑梅子青与粉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