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8—20世纪初广州的外销艺术品

作 者:广州市博物馆馆长 程存洁   

 

 

   两千年来广州一直是我国著名的南方贸易大港。随着中古时期陆上丝路渐趋阻绝后,原有的海上丝路逐渐繁荣起来。清乾隆22年(1757)广州成为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之后,广州的对外贸易进入了全盛时期,而西方世界为了打开通向中国的商路,于1600年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两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荷兰、法兰西、丹麦、瑞典、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等相继在广州建立“商馆”。于是,伴随中西贸易的开展,我国艺术风格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叶横扫欧洲,使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并对欧洲的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艺术,甚至对哲学及政治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艺术品主要通过广州口岸销往欧美。这些外销艺术品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广州生产的外销艺术品。

  

   清政府规定,来华贸易的外国人只允许与清政府特许的行商进行交易,并指定在广州城西十三行商馆区一带和黄埔港进行。行商主要经营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商品贸易,兼作油画、水彩画、玻璃画等外销画的经营。从18世纪起,欧美开始追求我国生产的漆器、家具、墙纸、雕刻、牙雕、外销画(水彩画、玻璃画、通草画、油画)等艺术品。这类艺术品的贸易主要由散商经营。广州商人应时在广州同文街(即新中国街)或靖远街(即旧中国街)开设店铺,创作和生产上述艺术品,并大量外销。这些人成了中西方艺术贸易和交流的担当者。

  

   目前我馆收藏的外销艺术品种类较多,有外销瓷700余件、广州彩瓷409件(号)、象牙雕刻66件、贸易画351幅(其中玻璃画5件、纸本水彩画34幅、线描画1幅、通草片水彩画305幅、布本油画4幅、象牙油画2幅)。这批藏品是数个世纪以来广州对外交往中遗留之珍品,也是外销艺术品原产地广州生产的物品,它反映了当时广州外销艺术品的繁荣状况。

 

   一、外销陶瓷

  

   经由广州口岸外销的陶瓷主要有两类:青花瓷和广彩瓷。前者主要出现于18世纪中叶以前,以景德镇生产为主;后者主要出现于18世纪中叶以后,以色彩艳丽、纹饰优美闻名于世。

  

   所谓青花瓷,就是指在素胎上用钴蓝料绘画后施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制而成,具有光洁致密、清洗方便、釉色持久的特点和素雅瑰丽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畅销海外。广彩瓷初创于清康熙晚期至雍正早期,成熟于乾嘉时期,也是主要的外销瓷。广彩瓷的素胎瓷来自江西景德镇,运抵广州后,经当地艺人彩绘后经低温烧制而成。因广彩瓷制作需要较大的场所,故从18世纪起就一直设在广州珠江南岸一带。19世纪外国人威廉·希克(WilliamHickey)参观广州珠江南岸广彩加工工场时对广彩的制作给予了如下生动的描述:“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工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    

  

   外销瓷器一个显著特点是,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均已考虑外国人的审美趣味,并明显地出现了异国情调。其纹饰既吸收了中国传统瓷器的描绘技艺,又仿照西洋画的表现手法,别具特色。如梧桐山水图通常绘在整套的青花瓷餐具中,迎合了欧洲上流社会的品味和需求(图1)。康熙青花竹石花卉图剃须盘是西方男士刮胡须的器具(图2);康熙青花描金牡丹竹石图夜壶是西方女士在教堂做礼拜时使用的尿壶(图3);广彩珊瑚红花卉纹奶壶专为西方人使用的物品(图4)。还有一类非常独特的瓷器,无论是碟、碗、盘、茶杯、糖盅,还是奶壶,都会在器物正中央或边缘绘有贵族盾形族徽、名门家族纹章或者公司商标图案,有些纹章的下方还缠绕着各色飘带,上面用墨彩写着公司、省郡、王室的名称或者西方著名的格言,这类瓷器被称为“纹章瓷”,是属于外销瓷中的“订烧瓷”类,是由欧洲商人预先订制,再由中国工匠按样彩绘烧制而成。如广彩纹章人物图盘属来样订货的“纹章瓷”(图5)。这类纹章瓷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约烧制于1930年的广彩徽章纹双耳糖盅,主纹饰为双海狮执权杖及帆船铁锚图案,正是1926年12月10日才被确定的英国劳埃德船级协会(TheCorporation ofLloyds)纹章,纹章下方还有“HUSNM”字样紫红飘带H代表订购者姓名的首字母,US代表国家(美国),NM是non-maritime的意思,通常指涉及的保险类型(图6)。1922年海关报告明确提写道,“河南制造之瓷茶具,人颇乐用,驾乎日本产之上”。“河南制造之瓷”是指广州彩瓷,比日本生产的瓷器更好、更受欢迎。

  

   为了适应长途海运,外销瓷一般都是以不易破碎的厚胎瓷为主。外销瓷的种类有瓶、罐、盒、碗、盘、杯、壶等。由于外销瓷得到欧洲人持久的青睐,销路大,利润高,刺激和推动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

 

   二、象牙雕刻

  

   “象牙加工之后称为象牙制品。中国人用象牙制作的物品数量很多;由于他们的技艺精湛,象牙制品在市场上需求很大;这表明象牙的消费量是很大的,而且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中国人用象牙制作的圆球和微缩船艇,是雕刻艺术的最好样板。”这是瑞典第一位驻中国的总领事龙思泰对清代广州象牙雕刻的一段描述。当时,西方人士到访广州时,都会买上一件名贵的牙雕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

  

   其实,广州牙雕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南越国时期,而辉煌时期是清代。到20世纪上半叶,受人造象牙的影响,广州牙雕业急速衰弱。

  

   诚如瑞典龙思泰所述,广州制作的牙球和微缩船艇,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华之作。如馆藏微缩船艇为清代广州上贡给慈禧太后作四十寿辰的贺寿礼品,船体通身用象牙薄片镂空雕刻而成。这种船模亦是当年出口欧美各地的主要外销品种。广州的镂空透雕象牙工艺最为出名。如馆藏牙雕女红盒即是这种工艺的代表作,牙雕女红盒每面都雕有人物及亭台楼阁,并伴有茶花和菊花图案,盒子内还配有全套的牙雕纺锤、线轴及线盒等80余件,分别装入大小不一的13格中,每格又以雕有花鸟图案的象牙板作盖,一盖一钮,盒子底层又有抽屉,并配有银制的锁及钥匙。这件牙雕女红盒一直珍藏于英国,近年才从国外购买回国(图7)。类似的作品,本馆还收藏有一件,只是盒子为漆盒,也是近年从国外购回的作品(图8)。象牙刻扇也曾大量出口,馆藏清代象牙雕缎面绣花鸟扇是广绣和牙雕工艺融为一体的佳作(图9)。

  

   为了适应外销需求,广州牙雕的图案趋向写实,并受西方风格影响。

 

    三、贸易画

  

   从18世纪起,许多广州艺术家按西方人士的喜好,将港口风景、市井生活、风土人情、轮船、刑罚、花卉、动植物等各类题材,描绘在纸本、油布、玻璃、象牙、通草等各种材料上,让来广州贸易的西方人士带回本国,馈赠亲朋好友。这类画被现代学者称为外销画或贸易画。

  

   虽然我们今天无法清楚当年从广州外销的贸易画的出口总量,但是“差不多每个英国人回欧洲时,都会购买一幅广州风景画回国。”这批贸易画在摄影技术流行前深受西方人士的喜爱,成了他们了解东方风情的最佳媒介。

  

   在贸易画中,油画是比较昂贵的一种,携带也较难。一般来说,油画是通过两种渠道流向西方,一是行商将自己的肖像画在布本或象牙上,视为名片,馈赠外商,扩大影响,利于做生意;二是本地画家或外国画家将广州风情风景画在布本或象牙上,卖给到访广州的外国人。

  

   我馆收藏的油画共有6幅,有两幅是画在象牙上,题材分别为黄埔锚地和外国商人,其中外国商人油画为一9.4×7.3厘米规格的椭圆形盒子,盒子内镶嵌的绸布上有Hinqua标识(图10),表明这幅作品出自Hinqua之手。Hinqua的绘画时间是1810-1825年,是广州的一名油画家。Qua的广州对音为“呱”或“官”,意为先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19世纪,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行商和散商都习惯以某某呱自称。另四幅是画在布本上,题材为广州珠江北岸风景、十三行商馆、黄埔锚地和广州怡和行行商浩呱的花园。值得一提的是浩呱花园油画(图11)。浩呱是指怡和行行商伍秉鉴(1769—1843),字成之,号亚浩,祖籍福建,康熙年间来广州,落籍南海。乾隆48年(1783)其父伍国莹创建怡和行,行号位于今广州市人民南路与仁济路之间的怡和大街,并以其号为商行名,因此被外商称为Howqua(浩呱)。伍秉鉴自嘉庆6年(1801)执掌怡和行务,大力扩展伍氏家业,到嘉庆18年(1813),清政府在行商中设总商,伍秉鉴位居众商之首。道光14年(1834),美国《华尔街时报》称:广州十三行洋商伍浩呱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他拥有资产2600万银两。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美国商人欠浩呱七万两千元银票,因而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浩呱当面把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了,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所以伍浩呱之名在美洲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他在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美国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名“浩呱”。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还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的富有在当时举世瞩目。从这幅浩呱花园油画可以看出,当年的浩呱花园可谓东西合璧、富丽堂皇。这一题材亦常见于西方各大报纸,可见浩呱花园是到访广州的外商向往之地,深受外商喜爱。1859年3月26日《伦敦时事画报》评论这是个“迷人的地方”。与此相关的一件文物亦值得一提,是伍秉鉴第五子伍紫垣即伍崇曜1810—1863 生前使用的一枚玉印,印文为伍氏紫垣,阳刻(图12)。国内有关十三行洋商的文物极少。伍紫垣家富于财而喜结交文人,轻财好客,且致力于搜书、藏书、刻书,并建“粤雅堂”辑书和校书,辑刻的书籍有:《岭南遗书》六集,59种,343卷;《粤十三家集》13种,182卷;《楚庭耆旧遗诗》三集,74卷;《粤雅堂丛书》三编三十集,185种,1347卷;《舆地纪胜》200卷;《金文最》120卷,总计260种,2266卷,是当时全国私人刻书家中的佼佼者。

  

   除此之外,玻璃画也十分珍贵,不仅工艺来自海外,而且制作难,玻璃画画面十分优美。18世纪中叶,英格兰对以中国本土风景和人物为题材的玻璃画需求极大。玻璃画的特色是画家把图案以相反的方向描绘在玻璃背面,此技巧在18世纪传到中东、西非的塞内加尔、印度、东南亚、日本和中国。馆藏广州十三行商馆玻璃画极为珍贵,年代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目前国内仅见的一幅以十三行商馆为题材的玻璃画(图13)。馆藏玻璃画的题材还有莲生贵子、仕女及山水人物等。

  

   而几近被遗忘的通草片水彩画,因笔法相当细腻精致,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写实性强,色彩异常亮丽,加上价格便宜,在19世纪盛极一时,为来访广州的西方人士所钟爱。他们购买这类画回国,作转售或馈赠亲朋之用。长期以来,人们将这类画误认为“米纸”(Rice-paper)画,直到近年,我们通过田野考察,才将这类画正名为通草片水彩画。通草片水彩画可以说是广州人对我国绘画史的一大发明创造。历史上,通草片是用来治病和制作人造花,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人才发明用通草片来绘水彩画。通草片是由通脱木树茎切割而成。在馆藏300余幅通草片水彩画中,有两幅格外引人注目,描绘的是广州十三行一支消防救火队正在使用先进的消防车在救火(图14)。据记载,早在19世纪上半叶,这种先进的消防车已从英国传入广州,在十三行一带使用。

 

   四、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地和作者

  

   19世纪,广州艺术品店铺一般开设在广州的同文街(即新中国街)和靖远街(即旧中国街)。随着1856年商馆区被焚毁,广州外销艺术品的制造和贸易场所发生了转移,到20世纪上半叶,制造和交易场所转移到了广州大新街,1768年到访广州的威廉·希克(WilliamHickey)记载了当时十三行附近有各色工匠:“玻璃画工、制扇工匠、象牙工匠、漆器匠、室石匠及各种各样的手艺人。”表明十三行附近是当时广州外销艺术品的制造和贸易中心。而贸易画随着摄影技术的传播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些外销艺术品的作者,我们能知道的寥寥无几。象牙业,除知道19世纪广州新中国街5号有一位钟兴是珍珠母象牙玳瑁雕刻家和20世纪上半叶广州出现了一位驰名中外、号称南国第一雕刻名家的冯公侠外,其余艺匠的姓名就无从得知。玻璃画家,可知的有史贝霖(Spoilum),绘画时间是1765-1805年;蒲呱,绘画时间是1780?-1800年;Chitqua另一个名字叫Shykingqua ,1769-1771年曾造访伦敦,绘画时间应是18世纪后期;法呱,绘画时间是1810-1830年代。Hinqua,油画家,绘画时间是1810-1825年。通草水彩画画家,有啉呱,绘画时间是1820?-1855年;新呱,绘画时间是1830s-1865年;庭呱,绘画时间是1830s-1870年;煜呱,绘画时间是1840-1870年;兴呱,绘画时间是19世纪50年代;钟呱,绘画时间是19世纪50年代;Cheungqua,绘画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30);发呱,绘画时间是1800-1825年;周呱,绘画时间是1850-1885年;钟和和容呱也是通草画家。上述画家有的又是油画家。广彩鼻祖是杨快和曹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广彩艺人可知者有关精、谢培等29人。正是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人物,最早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冶熔一炉。这些外销艺术品浓缩了18、19世纪东西方艺术的精华,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昔日海外贸易的繁荣与辉煌,也是明清时期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2006年6月28日5版)

作 者:广州市博物馆馆长 程存洁        两千年来广州一直是我国著名的南方贸易大港。随着中古时期陆上丝路渐趋阻绝后,原有的海上丝路逐渐繁荣起来。清乾隆22年(1757)广州成为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之后,广州的对外贸易进入了全盛时期,而西方世界为了打开通向中国的商路,于1600年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两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荷兰、法兰西、丹麦、瑞典、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等相继在广州建立“商馆”。于是,伴随中西贸易的开展,我国艺术风格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叶横扫欧洲,使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并对欧洲的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艺术,甚至对哲学及政治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艺术品主要通过广州口岸销往欧美。这些外销艺术品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广州生产的外销艺术品。      清政府规定,来华贸易的外国人只允许与清政府特许的行商进行交易,并指定在广州城西十三行商馆区一带和黄埔港进行。行商主要经营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商品贸易,兼作油画、水彩画、玻璃画等外销画的经营。从18世纪起,欧美开始追求我国生产的漆器、家具、墙纸、雕刻、牙雕、外销画(水彩画、玻璃画、通草画、油画)等艺术品。这类艺术品的贸易主要由散商经营。广州商人应时在广州同文街(即新中国街)或靖远街(即旧中国街)开设店铺,创作和生产上述艺术品,并大量外销。这些人成了中西方艺术贸易和交流的担当者。      目前我馆收藏的外销艺术品种类较多,有外销瓷700余件、广州彩瓷409件(号)、象牙雕刻66件、贸易画351幅(其中玻璃画5件、纸本水彩画34幅、线描画1幅、通草片水彩画305幅、布本油画4幅、象牙油画2幅)。这批藏品是数个世纪以来广州对外交往中遗留之珍品,也是外销艺术品原产地广州生产的物品,它反映了当时广州外销艺术品的繁荣状况。    一、外销陶瓷      经由广州口岸外销的陶瓷主要有两类:青花瓷和广彩瓷。前者主要出现于18世纪中叶以前,以景德镇生产为主;后者主要出现于18世纪中叶以后,以色彩艳丽、纹饰优美闻名于世。      所谓青花瓷,就是指在素胎上用钴蓝料绘画后施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制而成,具有光洁致密、清洗方便、釉色持久的特点和素雅瑰丽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畅销海外。广彩瓷初创于清康熙晚期至雍正早期,成熟于乾嘉时期,也是主要的外销瓷。广彩瓷的素胎瓷来自江西景德镇,运抵广州后,经当地艺人彩绘后经低温烧制而成。因广彩瓷制作需要较大的场所,故从18世纪起就一直设在广州珠江南岸一带。19世纪外国人威廉·希克(William Hickey)参观广州珠江南岸广彩加工工场时对广彩的制作给予了如下生动的描述:“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工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           外销瓷器一个显著特点是,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均已考虑外国人的审美趣味,并明显地出现了异国情调。其纹饰既吸收了中国传统瓷器的描绘技艺,又仿照西洋画的表现手法,别具特色。如梧桐山水图通常绘在整套的青花瓷餐具中,迎合了欧洲上流社会的品味和需求(图1)。康熙青花竹石花卉图剃须盘是西方男士刮胡须的器具(图2);康熙青花描金牡丹竹石图夜壶是西方女士在教堂做礼拜时使用的尿壶(图3);广彩珊瑚红花卉纹奶壶专为西方人使用的物品(图4)。还有一类非常独特的瓷器,无论是碟、碗、盘、茶杯、糖盅,还是奶壶,都会在器物正中央或边缘绘有贵族盾形族徽、名门家族纹章或者公司商标图案,有些纹章的下方还缠绕着各色飘带,上面用墨彩写着公司、省郡、王室的名称或者西方著名的格言,这类瓷器被称为“纹章瓷”,是属于外销瓷中的“订烧瓷”类,是由欧洲商人预先订制,再由中国工匠按样彩绘烧制而成。如广彩纹章人物图盘属来样订货的“纹章瓷”(图5)。这类纹章瓷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约烧制于1930年的广彩徽章纹双耳糖盅,主纹饰为双海狮执权杖及帆船铁锚图案,正是1926年12月10日才被确定的英国劳埃德船级协会(The Corporation of Lloyds)纹章,纹章下方还有“HUSNM”字样紫红飘带H代表订购者姓名的首字母,US代表国家(美国),NM是non-maritime的意思,通常指涉及的保险类型(图6)。1922年海关报告明确提写道,“河南制造之瓷茶具,人颇乐用,驾乎日本产之上”。“河南制造之瓷”是指广州彩瓷,比日本生产的瓷器更好、更受欢迎。      为了适应长途海运,外销瓷一般都是以不易破碎的厚胎瓷为主。外销瓷的种类有瓶、罐、盒、碗、盘、杯、壶等。由于外销瓷得到欧洲人持久的青睐,销路大,利润高,刺激和推动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    二、象牙雕刻      “象牙加工之后称为象牙制品。中国人用象牙制作的物品数量很多;由于他们的技艺精湛,象牙制品在市场上需求很大;这表明象牙的消费量是很大的,而且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中国人用象牙制作的圆球和微缩船艇,是雕刻艺术的最好样板。”这是瑞典第一位驻中国的总领事龙思泰对清代广州象牙雕刻的一段描述。当时,西方人士到访广州时,都会买上一件名贵的牙雕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      其实,广州牙雕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南越国时期,而辉煌时期是清代。到20世纪上半叶,受人造象牙的影响,广州牙雕业急速衰弱。      诚如瑞典龙思泰所述,广州制作的牙球和微缩船艇,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华之作。如馆藏微缩船艇为清代广州上贡给慈禧太后作四十寿辰的贺寿礼品,船体通身用象牙薄片镂空雕刻而成。这种船模亦是当年出口欧美各地的主要外销品种。广州的镂空透雕象牙工艺最为出名。如馆藏牙雕女红盒即是这种工艺的代表作,牙雕女红盒每面都雕有人物及亭台楼阁,并伴有茶花和菊花图案,盒子内还配有全套的牙雕纺锤、线轴及线盒等80余件,分别装入大小不一的13格中,每格又以雕有花鸟图案的象牙板作盖,一盖一钮,盒子底层又有抽屉,并配有银制的锁及钥匙。这件牙雕女红盒一直珍藏于英国,近年才从国外购买回国(图7)。类似的作品,本馆还收藏有一件,只是盒子为漆盒,也是近年从国外购回的作品(图8)。象牙刻扇也曾大量出口,馆藏清代象牙雕缎面绣花鸟扇是广绣和牙雕工艺融为一体的佳作(图9)。      为了适应外销需求,广州牙雕的图案趋向写实,并受西方风格影响。    三、贸易画      从18世纪起,许多广州艺术家按西方人士的喜好,将港口风景、市井生活、风土人情、轮船、刑罚、花卉、动植物等各类题材,描绘在纸本、油布、玻璃、象牙、通草等各种材料上,让来广州贸易的西方人士带回本国,馈赠亲朋好友。这类画被现代学者称为外销画或贸易画。      虽然我们今天无法清楚当年从广州外销的贸易画的出口总量,但是“差不多每个英国人回欧洲时,都会购买一幅广州风景画回国。”这批贸易画在摄影技术流行前深受西方人士的喜爱,成了他们了解东方风情的最佳媒介。      在贸易画中,油画是比较昂贵的一种,携带也较难。一般来说,油画是通过两种渠道流向西方,一是行商将自己的肖像画在布本或象牙上,视为名片,馈赠外商,扩大影响,利于做生意;二是本地画家或外国画家将广州风情风景画在布本或象牙上,卖给到访广州的外国人。      我馆收藏的油画共有6幅,有两幅是画在象牙上,题材分别为黄埔锚地和外国商人,其中外国商人油画为一9.4×7.3厘米规格的椭圆形盒子,盒子内镶嵌的绸布上有Hinqua标识(图10),表明这幅作品出自Hinqua之手。Hinqua的绘画时间是1810-1825年,是广州的一名油画家。Qua的广州对音为“呱”或“官”,意为先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19世纪,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行商和散商都习惯以某某呱自称。另四幅是画在布本上,题材为广州珠江北岸风景、十三行商馆、黄埔锚地和广州怡和行行商浩呱的花园。值得一提的是浩呱花园油画(图11)。浩呱是指怡和行行商伍秉鉴(1769—1843),字成之,号亚浩,祖籍福建,康熙年间来广州,落籍南海。乾隆48年(1783)其父伍国莹创建怡和行,行号位于今广州市人民南路与仁济路之间的怡和大街,并以其号为商行名,因此被外商称为Howqua(浩呱)。伍秉鉴自嘉庆6年(1801)执掌怡和行务,大力扩展伍氏家业,到嘉庆18年(1813),清政府在行商中设总商,伍秉鉴位居众商之首。道光14年(1834),美国《华尔街时报》称:广州十三行洋商伍浩呱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他拥有资产2600万银两。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美国商人欠浩呱七万两千元银票,因而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浩呱当面把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了,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所以伍浩呱之名在美洲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他在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美国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名“浩呱”。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还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的富有在当时举世瞩目。从这幅浩呱花园油画可以看出,当年的浩呱花园可谓东西合璧、富丽堂皇。这一题材亦常见于西方各大报纸,可见浩呱花园是到访广州的外商向往之地,深受外商喜爱。1859年3月26日《伦敦时事画报》评论这是个“迷人的地方”。与此相关的一件文物亦值得一提,是伍秉鉴第五子伍紫垣即伍崇曜1810—1863 生前使用的一枚玉印,印文为伍氏紫垣,阳刻(图12)。国内有关十三行洋商的文物极少。伍紫垣家富于财而喜结交文人,轻财好客,且致力于搜书、藏书、刻书,并建“粤雅堂”辑书和校书,辑刻的书籍有:《岭南遗书》六集,59种,343卷;《粤十三家集》13种,182卷;《楚庭耆旧遗诗》三集,74卷;《粤雅堂丛书》三编三十集,185种,1347卷;《舆地纪胜》200卷;《金文最》120卷,总计260种,2266卷,是当时全国私人刻书家中的佼佼者。      除此之外,玻璃画也十分珍贵,不仅工艺来自海外,而且制作难,玻璃画画面十分优美。18世纪中叶,英格兰对以中国本土风景和人物为题材的玻璃画需求极大。玻璃画的特色是画家把图案以相反的方向描绘在玻璃背面,此技巧在18世纪传到中东、西非的塞内加尔、印度、东南亚、日本和中国。馆藏广州十三行商馆玻璃画极为珍贵,年代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目前国内仅见的一幅以十三行商馆为题材的玻璃画(图13)。馆藏玻璃画的题材还有莲生贵子、仕女及山水人物等。      而几近被遗忘的通草片水彩画,因笔法相当细腻精致,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写实性强,色彩异常亮丽,加上价格便宜,在19世纪盛极一时,为来访广州的西方人士所钟爱。他们购买这类画回国,作转售或馈赠亲朋之用。长期以来,人们将这类画误认为“米纸”(Rice-paper)画,直到近年,我们通过田野考察,才将这类画正名为通草片水彩画。通草片水彩画可以说是广州人对我国绘画史的一大发明创造。历史上,通草片是用来治病和制作人造花,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人才发明用通草片来绘水彩画。通草片是由通脱木树茎切割而成。在馆藏300余幅通草片水彩画中,有两幅格外引人注目,描绘的是广州十三行一支消防救火队正在使用先进的消防车在救火(图14)。据记载,早在19世纪上半叶,这种先进的消防车已从英国传入广州,在十三行一带使用。    四、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地和作者      19世纪,广州艺术品店铺一般开设在广州的同文街(即新中国街)和靖远街(即旧中国街)。随着1856年商馆区被焚毁,广州外销艺术品的制造和贸易场所发生了转移,到20世纪上半叶,制造和交易场所转移到了广州大新街,1768年到访广州的威廉·希克(William Hickey)记载了当时十三行附近有各色工匠:“玻璃画工、制扇工匠、象牙工匠、漆器匠、室石匠及各种各样的手艺人。”表明十三行附近是当时广州外销艺术品的制造和贸易中心。而贸易画随着摄影技术的传播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些外销艺术品的作者,我们能知道的寥寥无几。象牙业,除知道19世纪广州新中国街5号有一位钟兴是珍珠母象牙玳瑁雕刻家和20世纪上半叶广州出现了一位驰名中外、号称南国第一雕刻名家的冯公侠外,其余艺匠的姓名就无从得知。玻璃画家,可知的有史贝霖(Spoilum),绘画时间是1765-1805年;蒲呱,绘画时间是1780?-1800年;Chitqua另一个名字叫Shykingqua ,1769-1771年曾造访伦敦,绘画时间应是18世纪后期;法呱,绘画时间是1810-1830年代。Hinqua,油画家,绘画时间是1810-1825年。通草水彩画画家,有啉呱,绘画时间是1820?-1855年;新呱,绘画时间是1830s-1865年;庭呱,绘画时间是1830s-1870年;煜呱,绘画时间是1840-1870年;兴呱,绘画时间是19世纪50年代;钟呱,绘画时间是19世纪50年代;Cheungqua,绘画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30);发呱,绘画时间是1800-1825年;周呱,绘画时间是1850-1885年;钟和和容呱也是通草画家。上述画家有的又是油画家。广彩鼻祖是杨快和曹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广彩艺人可知者有关精、谢培等29人。正是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人物,最早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冶熔一炉。这些外销艺术品浓缩了18、19世纪东西方艺术的精华,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昔日海外贸易的繁荣与辉煌,也是明清时期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2006年6月28日5版) 


作 者:广州市博物馆馆长 程存洁        两千年来广州一直是我国著名的南方贸易大港。随着中古时期陆上丝路渐趋阻绝后,原有的海上丝路逐渐繁荣起来。清乾隆22年(1757)广州成为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之后,广州的对外贸易进入了全盛时期,而西方世界为了打开通向中国的商路,于1600年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两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荷兰、法兰西、丹麦、瑞典、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等相继在广州建立“商馆”。于是,伴随中西贸易的开展,我国艺术风格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叶横扫欧洲,使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并对欧洲的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艺术,甚至对哲学及政治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艺术品主要通过广州口岸销往欧美。这些外销艺术品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广州生产的外销艺术品。      清政府规定,来华贸易的外国人只允许与清政府特许的行商进行交易,并指定在广州城西十三行商馆区一带和黄埔港进行。行商主要经营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商品贸易,兼作油画、水彩画、玻璃画等外销画的经营。从18世纪起,欧美开始追求我国生产的漆器、家具、墙纸、雕刻、牙雕、外销画(水彩画、玻璃画、通草画、油画)等艺术品。这类艺术品的贸易主要由散商经营。广州商人应时在广州同文街(即新中国街)或靖远街(即旧中国街)开设店铺,创作和生产上述艺术品,并大量外销。这些人成了中西方艺术贸易和交流的担当者。      目前我馆收藏的外销艺术品种类较多,有外销瓷700余件、广州彩瓷409件(号)、象牙雕刻66件、贸易画351幅(其中玻璃画5件、纸本水彩画34幅、线描画1幅、通草片水彩画305幅、布本油画4幅、象牙油画2幅)。这批藏品是数个世纪以来广州对外交往中遗留之珍品,也是外销艺术品原产地广州生产的物品,它反映了当时广州外销艺术品的繁荣状况。    一、外销陶瓷      经由广州口岸外销的陶瓷主要有两类:青花瓷和广彩瓷。前者主要出现于18世纪中叶以前,以景德镇生产为主;后者主要出现于18世纪中叶以后,以色彩艳丽、纹饰优美闻名于世。      所谓青花瓷,就是指在素胎上用钴蓝料绘画后施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制而成,具有光洁致密、清洗方便、釉色持久的特点和素雅瑰丽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畅销海外。广彩瓷初创于清康熙晚期至雍正早期,成熟于乾嘉时期,也是主要的外销瓷。广彩瓷的素胎瓷来自江西景德镇,运抵广州后,经当地艺人彩绘后经低温烧制而成。因广彩瓷制作需要较大的场所,故从18世纪起就一直设在广州珠江南岸一带。19世纪外国人威廉·希克(William Hickey)参观广州珠江南岸广彩加工工场时对广彩的制作给予了如下生动的描述:“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工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           外销瓷器一个显著特点是,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均已考虑外国人的审美趣味,并明显地出现了异国情调。其纹饰既吸收了中国传统瓷器的描绘技艺,又仿照西洋画的表现手法,别具特色。如梧桐山水图通常绘在整套的青花瓷餐具中,迎合了欧洲上流社会的品味和需求(图1)。康熙青花竹石花卉图剃须盘是西方男士刮胡须的器具(图2);康熙青花描金牡丹竹石图夜壶是西方女士在教堂做礼拜时使用的尿壶(图3);广彩珊瑚红花卉纹奶壶专为西方人使用的物品(图4)。还有一类非常独特的瓷器,无论是碟、碗、盘、茶杯、糖盅,还是奶壶,都会在器物正中央或边缘绘有贵族盾形族徽、名门家族纹章或者公司商标图案,有些纹章的下方还缠绕着各色飘带,上面用墨彩写着公司、省郡、王室的名称或者西方著名的格言,这类瓷器被称为“纹章瓷”,是属于外销瓷中的“订烧瓷”类,是由欧洲商人预先订制,再由中国工匠按样彩绘烧制而成。如广彩纹章人物图盘属来样订货的“纹章瓷”(图5)。这类纹章瓷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约烧制于1930年的广彩徽章纹双耳糖盅,主纹饰为双海狮执权杖及帆船铁锚图案,正是1926年12月10日才被确定的英国劳埃德船级协会(The Corporation of Lloyds)纹章,纹章下方还有“HUSNM”字样紫红飘带H代表订购者姓名的首字母,US代表国家(美国),NM是non-maritime的意思,通常指涉及的保险类型(图6)。1922年海关报告明确提写道,“河南制造之瓷茶具,人颇乐用,驾乎日本产之上”。“河南制造之瓷”是指广州彩瓷,比日本生产的瓷器更好、更受欢迎。      为了适应长途海运,外销瓷一般都是以不易破碎的厚胎瓷为主。外销瓷的种类有瓶、罐、盒、碗、盘、杯、壶等。由于外销瓷得到欧洲人持久的青睐,销路大,利润高,刺激和推动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    二、象牙雕刻      “象牙加工之后称为象牙制品。中国人用象牙制作的物品数量很多;由于他们的技艺精湛,象牙制品在市场上需求很大;这表明象牙的消费量是很大的,而且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中国人用象牙制作的圆球和微缩船艇,是雕刻艺术的最好样板。”这是瑞典第一位驻中国的总领事龙思泰对清代广州象牙雕刻的一段描述。当时,西方人士到访广州时,都会买上一件名贵的牙雕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      其实,广州牙雕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南越国时期,而辉煌时期是清代。到20世纪上半叶,受人造象牙的影响,广州牙雕业急速衰弱。      诚如瑞典龙思泰所述,广州制作的牙球和微缩船艇,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华之作。如馆藏微缩船艇为清代广州上贡给慈禧太后作四十寿辰的贺寿礼品,船体通身用象牙薄片镂空雕刻而成。这种船模亦是当年出口欧美各地的主要外销品种。广州的镂空透雕象牙工艺最为出名。如馆藏牙雕女红盒即是这种工艺的代表作,牙雕女红盒每面都雕有人物及亭台楼阁,并伴有茶花和菊花图案,盒子内还配有全套的牙雕纺锤、线轴及线盒等80余件,分别装入大小不一的13格中,每格又以雕有花鸟图案的象牙板作盖,一盖一钮,盒子底层又有抽屉,并配有银制的锁及钥匙。这件牙雕女红盒一直珍藏于英国,近年才从国外购买回国(图7)。类似的作品,本馆还收藏有一件,只是盒子为漆盒,也是近年从国外购回的作品(图8)。象牙刻扇也曾大量出口,馆藏清代象牙雕缎面绣花鸟扇是广绣和牙雕工艺融为一体的佳作(图9)。      为了适应外销需求,广州牙雕的图案趋向写实,并受西方风格影响。    三、贸易画      从18世纪起,许多广州艺术家按西方人士的喜好,将港口风景、市井生活、风土人情、轮船、刑罚、花卉、动植物等各类题材,描绘在纸本、油布、玻璃、象牙、通草等各种材料上,让来广州贸易的西方人士带回本国,馈赠亲朋好友。这类画被现代学者称为外销画或贸易画。      虽然我们今天无法清楚当年从广州外销的贸易画的出口总量,但是“差不多每个英国人回欧洲时,都会购买一幅广州风景画回国。”这批贸易画在摄影技术流行前深受西方人士的喜爱,成了他们了解东方风情的最佳媒介。      在贸易画中,油画是比较昂贵的一种,携带也较难。一般来说,油画是通过两种渠道流向西方,一是行商将自己的肖像画在布本或象牙上,视为名片,馈赠外商,扩大影响,利于做生意;二是本地画家或外国画家将广州风情风景画在布本或象牙上,卖给到访广州的外国人。      我馆收藏的油画共有6幅,有两幅是画在象牙上,题材分别为黄埔锚地和外国商人,其中外国商人油画为一9.4×7.3厘米规格的椭圆形盒子,盒子内镶嵌的绸布上有Hinqua标识(图10),表明这幅作品出自Hinqua之手。Hinqua的绘画时间是1810-1825年,是广州的一名油画家。Qua的广州对音为“呱”或“官”,意为先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19世纪,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行商和散商都习惯以某某呱自称。另四幅是画在布本上,题材为广州珠江北岸风景、十三行商馆、黄埔锚地和广州怡和行行商浩呱的花园。值得一提的是浩呱花园油画(图11)。浩呱是指怡和行行商伍秉鉴(1769—1843),字成之,号亚浩,祖籍福建,康熙年间来广州,落籍南海。乾隆48年(1783)其父伍国莹创建怡和行,行号位于今广州市人民南路与仁济路之间的怡和大街,并以其号为商行名,因此被外商称为Howqua(浩呱)。伍秉鉴自嘉庆6年(1801)执掌怡和行务,大力扩展伍氏家业,到嘉庆18年(1813),清政府在行商中设总商,伍秉鉴位居众商之首。道光14年(1834),美国《华尔街时报》称:广州十三行洋商伍浩呱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他拥有资产2600万银两。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美国商人欠浩呱七万两千元银票,因而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浩呱当面把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了,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所以伍浩呱之名在美洲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他在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美国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名“浩呱”。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还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的富有在当时举世瞩目。从这幅浩呱花园油画可以看出,当年的浩呱花园可谓东西合璧、富丽堂皇。这一题材亦常见于西方各大报纸,可见浩呱花园是到访广州的外商向往之地,深受外商喜爱。1859年3月26日《伦敦时事画报》评论这是个“迷人的地方”。与此相关的一件文物亦值得一提,是伍秉鉴第五子伍紫垣即伍崇曜1810—1863 生前使用的一枚玉印,印文为伍氏紫垣,阳刻(图12)。国内有关十三行洋商的文物极少。伍紫垣家富于财而喜结交文人,轻财好客,且致力于搜书、藏书、刻书,并建“粤雅堂”辑书和校书,辑刻的书籍有:《岭南遗书》六集,59种,343卷;《粤十三家集》13种,182卷;《楚庭耆旧遗诗》三集,74卷;《粤雅堂丛书》三编三十集,185种,1347卷;《舆地纪胜》200卷;《金文最》120卷,总计260种,2266卷,是当时全国私人刻书家中的佼佼者。      除此之外,玻璃画也十分珍贵,不仅工艺来自海外,而且制作难,玻璃画画面十分优美。18世纪中叶,英格兰对以中国本土风景和人物为题材的玻璃画需求极大。玻璃画的特色是画家把图案以相反的方向描绘在玻璃背面,此技巧在18世纪传到中东、西非的塞内加尔、印度、东南亚、日本和中国。馆藏广州十三行商馆玻璃画极为珍贵,年代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目前国内仅见的一幅以十三行商馆为题材的玻璃画(图13)。馆藏玻璃画的题材还有莲生贵子、仕女及山水人物等。      而几近被遗忘的通草片水彩画,因笔法相当细腻精致,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写实性强,色彩异常亮丽,加上价格便宜,在19世纪盛极一时,为来访广州的西方人士所钟爱。他们购买这类画回国,作转售或馈赠亲朋之用。长期以来,人们将这类画误认为“米纸”(Rice-paper)画,直到近年,我们通过田野考察,才将这类画正名为通草片水彩画。通草片水彩画可以说是广州人对我国绘画史的一大发明创造。历史上,通草片是用来治病和制作人造花,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人才发明用通草片来绘水彩画。通草片是由通脱木树茎切割而成。在馆藏300余幅通草片水彩画中,有两幅格外引人注目,描绘的是广州十三行一支消防救火队正在使用先进的消防车在救火(图14)。据记载,早在19世纪上半叶,这种先进的消防车已从英国传入广州,在十三行一带使用。    四、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地和作者      19世纪,广州艺术品店铺一般开设在广州的同文街(即新中国街)和靖远街(即旧中国街)。随着1856年商馆区被焚毁,广州外销艺术品的制造和贸易场所发生了转移,到20世纪上半叶,制造和交易场所转移到了广州大新街,1768年到访广州的威廉·希克(William Hickey)记载了当时十三行附近有各色工匠:“玻璃画工、制扇工匠、象牙工匠、漆器匠、室石匠及各种各样的手艺人。”表明十三行附近是当时广州外销艺术品的制造和贸易中心。而贸易画随着摄影技术的传播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些外销艺术品的作者,我们能知道的寥寥无几。象牙业,除知道19世纪广州新中国街5号有一位钟兴是珍珠母象牙玳瑁雕刻家和20世纪上半叶广州出现了一位驰名中外、号称南国第一雕刻名家的冯公侠外,其余艺匠的姓名就无从得知。玻璃画家,可知的有史贝霖(Spoilum),绘画时间是1765-1805年;蒲呱,绘画时间是1780?-1800年;Chitqua另一个名字叫Shykingqua ,1769-1771年曾造访伦敦,绘画时间应是18世纪后期;法呱,绘画时间是1810-1830年代。Hinqua,油画家,绘画时间是1810-1825年。通草水彩画画家,有啉呱,绘画时间是1820?-1855年;新呱,绘画时间是1830s-1865年;庭呱,绘画时间是1830s-1870年;煜呱,绘画时间是1840-1870年;兴呱,绘画时间是19世纪50年代;钟呱,绘画时间是19世纪50年代;Cheungqua,绘画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30);发呱,绘画时间是1800-1825年;周呱,绘画时间是1850-1885年;钟和和容呱也是通草画家。上述画家有的又是油画家。广彩鼻祖是杨快和曹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广彩艺人可知者有关精、谢培等29人。正是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人物,最早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冶熔一炉。这些外销艺术品浓缩了18、19世纪东西方艺术的精华,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昔日海外贸易的繁荣与辉煌,也是明清时期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2006年6月28日5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味旧日市井百态 一览鲜活广府风情
一起来逛两百多年前广州街市 | 崇正2021春拍
中国精品艺术牙雕鉴赏【组图】
古代镂空象牙雕龙船的震撼之美,如今已成绝版!
73年广州的象牙雕刻 留到现在不知道值多少钱了
清朝岭南外销画——不灭时代的艺术风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