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往事回眸


    一部小说《水浒传》,让梁山好汉的江湖忠义故事广为传播。

    而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1959年,有3万梁山群众移民到东北边陲参加伊春林区开发建设,作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业绩。

    伊春林区位于黑龙江东北部,属于小兴安岭腹部,面对松嫩平原,背靠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境内有400万公顷林业施业面积,其中红松林占120万公倾,故有“红松故乡”之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3.4% ,是地球上一块祖母绿,被誉为“绿色伊春”、“中国林都”。

    但在 1959 年,伊春的条件还相当艰苦。那么,梁山人当时为什么要移民到这里?那又是一段怎样的往事?

    一次新版“闯关东”

    故事要从治理黄河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问题就摆上了党中央的重要工作日程。

    1959年秋天,为落实治理黄河的“两项决定”,国务院组织山东省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将山东省梁山、东平境内的15万人,一次性移居黑龙江,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负责安置。梁山移民去向提前得到安置,其中3万人直接移居伊春林区,由伊春负责安置。黑龙江省为此拨出移民安置专款。

    那时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已经11个年头,但城市基础设施、人民生活基本条件还比较落后,可以说还属于“ 条件艰苦”、“ 人烟稀少”、“ 气候恶劣”的开发地区。

    今年已经73岁的梁山移民、原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人事局局长李世荣回忆说:“当听到山东、黑龙江移民工作队的队员到村里动员,村民最初犹豫,走还是不走?最终,梁山人还是以治理黄河为重,以国家大局需要为先,都开始整理起家当,准备踏上移民的路程。”

    今年75岁的梁山移民、原伊春市史志办副主任宋益和回忆说:“当年,我们村的移民,以最便宜的价格变卖了自己家的农具,打好最简易的行装,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吃奶的娃娃,男女老少随着出村的移民队伍,眼含热泪乘上了开往济南或济宁方向的汽车。当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的时候,尤其是那些上了岁数的人,复杂心情更是难以言表,一方面,他们对自己可爱的家乡无限留恋,另一方面,又对即将建立的东北新家怀有美好憧憬。”

    1959年中秋节前,梁山3万移民每人手里拿着政府发放的60 元搬迁费,携带简单行李,分别从济南、济宁乘上闷罐“专列”。经过4天4夜的长途旅行,他们终于到达伊春国营林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我国的移民史来讲,梁山这次移民,是一次规模比较大、时间比较集中、人员比较多、路途比较远的移民,是一次新版的“闯关东”。

    迎难而上战林区

    当时,梁山移民乘坐的十几节闷罐车厢,每到一个林业局甩一节。不管到什么地方,一节车厢的人都下车,然后在当地安家。

    今年76岁的梁山移民、原伊春市百货大楼营业员商传芝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到伊春下车后,有的老妈妈都哭了,因为她们面对的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开发建设初期的林区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移民们没有一座称心的房子,对冬季零下40度的寒冷气候也不能立即完全适应,所吃的蔬菜也只有冻白菜或者是一些干菜。新鲜蔬菜,只能等到逢年过节靠火车从外地运进。主食则是高粱米、玉米面,白面、大米很少。”

    梁山移民到了林区,首先遇到的生活问题是没有房子。他们克服困难,靠手工作业,来到林区的第一年就搭建起木刻楞简易住房25000平方米,修筑森林铁路69公里,还建起了 4个木材出河场。

    在冬季天寒地冻没有取暖设备的情况下,梁山移民就在“木刻楞”里烧起从来没有烧过的大铁炉子。虽然他们在山东住惯了木板床,到了林区以后,也搭起了火炕。

    在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林区承担的木材生产任务还十分繁重,因为在国家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木材,尤其是小兴安岭提供的优质木材。

    林区开发初期的木材生产作业,是肩挑人扛,基本属于手工作业。在抬木头归楞、装车的时候,上跳板是最关键的一步,两人一杠,抬木头的四个或六个或八个人中,如果有一个抬了半截,没有坚持住,那么,前面整个抬木头的活就白干了。

    梁山移民、原伊春市友好林业局副局长徐衍会说:“林业作业的艰难困苦并没有使梁山人退却。他们与 1952年来参加林区建设的林业三师、山东支边青年一样,也有一句叫响的口号: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不仅是一句简明的誓言,也有实实在在的行动。3万梁山移民与 20万伊春林区开发初期的大军,一道投入到建设国有林区的历史洪流中。”

    在伊春林区开发初期,翠峦林业局组成“保尔小工队”,其中三分之一是梁山人。他们在每年的4 月份,就开始穿着棉衣棉鞋在冰冷的河水里作业,虽然脚上穿着靴子,但全身上下湿透是常有的事,乍看上去都像个冰人。这个小工队创造了一个夏季流送木材3100立方米的成绩,在当时的伊春林区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输送木材的奇迹。

    大丰林业局有一个“女子集材队”,40名铁姑娘中一半是梁山人,她们用4年时间集材45000立方米,还负责整理两个红松苗圃,因此,成为全国林业战线唯一一个由女子组成的红旗队。

    实现身份转变

    梁山移民这个来到伊春林区的新劳动力群体,很快适应了当地水土,熟悉了林业作业,实现了身份转变。

    梁山移民、原伊春市红星林业局汤南林场集材拖拉机司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秦守柱,当年来到林区时只有18岁,因为劳动积极肯干,人们都称他为“铁孩子”。他说:“回忆50 年的移民史,身在伊春林区的梁山移民都感慨万端。他们在林区开发建设初期,克服重重困难,硬是由农民变成了林业工人。经过林区党政组织的培养,他们有的成为拖拉机手、内燃机车手、油锯手和修理各种林业机械的技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林区各级不同部门负责人。”

    身份变了,但在林区开发建设的 50 年中,梁山移民始终如一地秉承顾全大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努力开拓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融入了林区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的实践中。

    当国家需要木材的时候,梁山移民与伊春人民一道,生产了 2.7亿立方米木材。如果把一列列装有原木的火车车皮接起来,可以从北疆的漠河连续到南端的三亚,如果把一根根原木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六圈半。1959年,伊春林区曾把一万立方米优质木材运往北京,建造“十大工程”。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伊春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又把九万立方米木材紧急运往唐山。因此,完全可以说伊春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梁山移民们所作出的贡献,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梁山移民精神”

 □边志新

    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 1959年,梁山移民到伊春国营林区参加开发建设这一行动,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可贵的精神。梁山移民、原伊春市红星林业局党委书记、省劳动模范唐家军说:“ 50年来,3万梁山移民所做出的贡献,已成为伊春为国家做出贡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移民史,让当年的‘老梁山’难以忘记,让第二代、第三代的‘新梁山’永存心间。当年梁山移民开发建设伊春林区的历史,经过风风雨雨的洗礼,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可以说已经铸就出一种梁山移民精神:义字当先、广纳百川、勤奋努力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坚忍奋斗的创业精神,忠诚守信、任劳任怨、亲睦和谐的无私奉献精神,务实拼搏、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

    2009年中秋节,100余位梁山老乡相聚一起,召开“山东梁山移民开发建设伊春林区 50周年座谈会”,交流感情、沟通乡情、增进友情、传送亲情。参加座谈的“新梁山”人,则表达了进一步弘扬传承梁山移民精神,扎根林区、建设边疆、为国有林区发展继续做出更新更大贡献的心愿。

    梁山县的人民也没有忘记那些移民伊春的梁山老乡,梁山与伊春的乡情没有断。 2000年,时任伊春市西林区委书记的秦瑞峰同志,代表伊春市同乡回梁山进行拜访。 2001年,时任梁山县委书记韩军同志率领包括梁山县委主要负责人在内的60人,带着家乡 72 万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专程去伊春看望慰问梁山同乡。梁山和伊春之间的互访,使伊春的梁山人与自己的家乡联系更加密切起来,同时,更为伊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伊春国营林区各级党组织的培养下,梁山人的政治进步也得到充分肯定,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在领导岗位上。截至目前,从伊春林区梁山移民中走出将军1名、厅级干部1名、正副县级干部50 余名、 科级干部600余名,普通干部则遍布整个林区。

    可以这样说,在伊春国营林区60 年开发建设中,有梁山移民浓重的一笔;在伊春为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中,凝聚着梁山人的贡献;在伊春精神、红松精神、马永顺精神这个伊春林区思想建设的宝库中,也有着梁山移民的精神。

 


(本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股脑接收3万“闯关东”的山东人,黑龙江这个城市“赚”大了
2006中国经济看点:伊春敲响林改第一槌
停伐后林都人该怎样过
伊春市沦陷时期日伪组织机构
对待生态如生命
生物质燃料推动伊春市烧柴革命—国际新能源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