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不可忽视的潘伯鹰一兼论当代二王书风



来源: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刊《中国书法报》2015年3月24日                         

 

                                  不可忽视的潘伯鹰 一 兼论当代王书风

                                                              作者:芶君

    启功先生是当代文人书风的代表人物,“透过刀锋看笔锋”,从而力主“师笔不师刀”,在逝世时都还在强调恢复纯正的“帖学”书风。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一代书风,王羲之被李世民封为“书圣”,二王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它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也是后世书法人期望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人们照着“二王”这面镜子,按照时代和自己的审美情趣,把他们的书风折射得五光十色。尽管帖学曾经清季哀败,金石碑派隆盛,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二王书风顶礼膜拜的虔诚心丝毫不减,二王书风的经典魅力依然夺人。然而,当我们今天面对二王书风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二王书风对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启迪何在,而析论潘伯鹰书法,这也许是我们学习二王书风最有益的探索。

   纵观当今二王书风的摹仿者不过停留在其形式上,人们从最为心仪的是手札一类的稿书,摹仿者为最多,发展到各种规格、各种形式,或累积数千字成一幅,写王字者多从此路入手。值得肯定的是:当今二王书风形式规格变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写王字写到头来,字是越写越小,形式上也是横式的居多,粗看是越写越精,细察则是越写越弱,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无生气。有个别天资较高者,王字写得非常精准,然而有不少是遗神取貌,细察每个字、每根线条,完全没有“魏晋风骨”,把线条写松、写细,结字写松视为学习二王途径,实乃南辕北辙也!而品读各种潘伯鹰书法集,确证实了王羲之常说“适我无非新”,或因求新而欲变,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潘伯鹰先生的勇气、理念、自信,在其创作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他的书法既要有经典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潘伯鹰先生作为二王书风大成者遗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目前出版的各种潘伯鹰诸艺书籍已达数十种,其中最大、最全的书法典籍是海派主要代表书法家丛书一[潘伯鹰],观其书法形式不外乎传统的式样:对联、中堂、单条、斗方、扇面、尺牍等,故主编李志贤钤印闲章“老实头”,作品粗看貌不惊人,细品韵味十足,字里行间风骨贯通,神采焕然。潘氏少年时在吴北江庭下习古文,曾经取名“伯英”仿效东汉张伯英(张芝),高二适《证草圣斋》之狷狂之士也!同为章士钊高足,潘在国共和谈时还是“四老”随行团秘书。沈尹默(1884-1971)年长潘伯鹰(1903--1966)二十岁,亦师亦友,潘书法经历与沈基本同轨迹,抗战流亡陪都重庆期间,他们在1940年和1943年共同发起成立《饮河社》、《中国书学会》,团结了一大批爱国知识份子,为保存民族文化薪火相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国后于1960年,又与沈尹默共同发起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书法协会即: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沈、潘担任正副主任委员,潘伯鹰在沈尹默的影响下,不断有书法新作和论文问世,如仿袁昂《古今书评》体例所成的《书评》一篇,沈尹默先生曾写百绝句赞之,著有《书法杂论》、《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从五十年代后期其书艺上达到了一生的巅峰,还与沈尹默共同出版了书法字帖。近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金运昌还重复时论“沈尹默、潘伯鹰、白蕉是二王书风三甲鼎立人物,从民国至今还难以企及!”然而潘公去逝太早,正如诗界宛息一样,外界流传作品不多,道中赏知者皆下世,幸有张荷君夫人和潘受、许伯建等挚友成批保存了潘公遗墨,余等才有幸拜观之!

潘伯鹰在吴北江先生习古文前,已经杂学唐宋诸家,犹喜欢东坡字,十六岁改临隶书,三年后收获不大,从二十岁开始习禇遂良的《倪宽赞》,三十岁学山谷《青源山诗》摩崖大字,始悟山谷何以独赞《瘞鹤铭》之故,由此可见潘公自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书艺秉持一生。抗战在重庆与诸老诗词晿和时,沈尹默曾经诗戒潘伯鹰以空对空,“余习倪宽赞少所得,或谓可习褚兰亭,沈监院云是以水济水也,曷取伊佛龛或云孟法师学之,乃习孟碑二十通,题其后以呈沈公。…”。学书人皆知褚遂良最近王字,潘公也不例外,何况取法乎上!其所临褚遂良诸法帖还有《阴符经》等,犹以《房梁公》形神兼具为最,由褚字上溯隋碑,参朗逸蕴含隶意为迹,然而遗传的褚字多为楷书,为了夯实晋唐人行草,由苏字而习颜,并遍临二王散帖和唐贤诸家如《书谱》等,下摹赵吴兴径迹,以松雪《千字文》精致为代表,并杂以宋贤东坡、山谷、海岳、君谟,我自拜识许伯建先生后,遵嘱一直关注潘公的艺事,观其毕生书迹庞杂,最后合和而化之。             

    “尹翁临孟法师碑见恵赋谢:砚池新浴莹如冻,挥洒霜毫观者众。晴窗风暖独坐时,为我临书意珍重。平生知己禇中令,韵若江海谱三弄。麝墨鼠尾南北禅,客慧狂花古今閧。妙将提按说点画,老以沉雄入飞动。敝庐它日要矜夸,更乞蛟龙缠屋栋。”潘伯鹰在沈尹默影响下,书入晋唐,这才真正称得上是登堂入室了!他已能把握其脉搏,撩动其骨肉,食化其法乳,突飞猛进而得力于勤,要与古人争一席位,沈潘二公在重庆是其书法转折的关键时期,二人书法都是一路的宗二王。沈尹默认为,褚遂良是唐代一位推陈出新、承上启下的书家,所以在褚字上下过很深的功夫。由于潘伯鹰比沈尹默年轻,身体力行,加之沈眼疾,他的褚字写得较沈更为洒脱,劲健处也在沈之上。

   “少年好涂抹,爱博情屡迁。颇来世俗誉,内省实多耻。中间倪宽赞,畏途几废迩。恳恳沈吴兴,戒我水济水。应从宽拙入,毋复求妍美。遂习静素碑,墨落笔拒纸。爽然愤其难,万世竭尺棰。力摹二十通,困学期胜己。甫窥河南真,乃今蹶然起。请从最初学,客慧譬昨死。往时颇狂夸,世变剧波诡。樗散天所全,无成更安毁。鼠尾劳骸筋,蜩翼苦丸累。臧穀均亡羊,天下一敝屣。病如嗜土灰,适意要可喜。禇公傥容追,一诗誓其始。”潘诗如是说。

   妙将提按说点画,沈、潘都熟悉书法史上大圣与小圣的笔法:内擫法与外拓法。唐以前没有高桌,人们都是悬腕,写小楷也是,这叫“八面出锋”,各个方向的笔都会用。隶书是用侧锋写的,不能用中锋,用中锋写一波三折很笨的,侧锋就是快速书写,用侧锋就不能长锋,不能长锋就缩短了书写时间,写字就变得很快。“二王”的字侧锋虽然多从隶书、章草或日常草书中发展而来,但是当时没有现在的桌子,他们的侧锋和现代的侧锋却不同。“二王”的楷书是一点即走,马上就行笔,所有的点画如高峰坠石,凡是王书的各种体——楷书、行书、草书,其点画是沾纸就提笔,用笔都非常自由。王羲之是侧锋写字、凌空取势,所以没有起止的痕迹。“妙在笔墨之外”,都在空中技巧,“二王”笔法中空中的部分是最要紧。有起笔就是在纸上平拖,没有起笔就是一拓直下,一拓直下的东西就空灵。凡是纸面没有起笔痕迹、直接打在纸上的东西,这种笔画就萧散渐远,就是空灵,空灵的东西就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姜夔《续书谱》讲“余尝历观古之各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从提按到笔法的延续,拨蹬法、捻管法、悬臂法等,那都是后来各时代对“二王书风”不同执笔的诠释。

   潘公在解放后五十年代作品沿续民国时期所形成的那种清新、爽健、古雅之外,其揉人章草对雄浑一路书风的开拓,老以沉雄入飞动,使他晚年的书风不同于早期,在生拙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对《岀师颂》《浦阁颂》等的临摹便是明证。潘公习书从《龙蔵寺》和褚字各碑帖入手,遍临禇、颜、苏、黄、赵家,再由此参实二王行草,诗界论其亦唐亦宋,非唐非宋,而观其翰墨定也是亦晋亦唐,非晋非唐,成为潘伯鹰式的二王书风,慰为大观也!

    论潘伯鹰在笔法和笔势上,不外乎沉着与痛快!侧锋的笔画不沉就飘,这是显而易见的。痛快就是实用造成的一种速度、一种笔势。我们在从事一件事情的时候,哪怕遇到任何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突然之间就觉得非常爽。写字也是这样,你哪一笔写好了、痛快了,就会觉得爽,精神爽,气息也爽。所以,最初的人书合一是:生理节奏和书写节奏的统一,从人书合一论天人合一,那都是哲学家后来不断去丰富和阐释的结果。沈尹默、潘伯鹰、白蕉三家帖系大字榜书都不见突出,沈、潘的正书功底却是唐人楷书的“平画宽结”,并全都化进了其行草书之中,白蕉的正书功底是那种“斜画紧结”的北碑雅化,唐人不是以魏晋楷书作为其行草书的基础,这样,在沈尹默、潘伯鹰二家,运笔提按和注重笔画两端的现象就成了必然。只有白蕉是更多地使用绞转笔法,这是他的高明之处,白蕉更加通透、闲适,或者说在风韵上白蕉更胜沈、潘一筹,但拿王羲之法帖和白蕉书法对比,虽然说,王羲之书法流美或妍美,但并不是一味地流畅,所以白蕉在笔法和笔势上较逊于沈、潘,沈、潘、白虽然同宗二王,但是三家各有特色。

    从董其昌对传统的独特和深刻认识,就能说明沈、潘、白三家的异同。董说:大慧禅师论参禅云:‘譬如有人具万万资,吾皆籍没尽,更与索债.’此语殊类书家关扳子。米元章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也。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什么虚空粉碎,始露全身?从此段论述中可以看出,董其昌以释家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的神话阐述其对传统的认识和态度.首先表达了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是建立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丰富传统之上的观点。接着又提出了“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精辟见解!秦以前之文敛气于骨,而汉以后之文则运骨于气。而所谓“魏晋风骨”者, 沈潘鲠笃而神合,白氏骨逸而神离。

    余缘自许伯建先生目睹二多百张潘公楮纸,绝大多数笔墨精良,笺谱精制,诗文典雅,每每诗叶署掌中抚摸,拱如珪璧,其中有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清朝五色云龙笺、故宫玉牒纸背、高丽纸、玄隐庐专用笺和吴宓等好友赠送的藏笺,抗战在巴蜀时尽用张大千画笺、诗婢家制笺等,笺谱图案往往与所书诗文内容相映对,潘公好赋禅诗,其供奉佛像图案是清末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制,所用上百枚印章皆为当时印坛巨手所治,从王福庵开始至他晚年因提携高式熊,嘱高为其治印,但他自认为乔大壮的印章,才能配得上他的字,乔大壮沉湖后就喜欢蒋维松为其治印,潘公虽不凑刀上石,但从遗留的有关论篆刻的诗中,可知其深谙此道!另外,于砚台和墨的品评也有详细的精论,所藏乾隆仿汉海天初月歙砚就赠送挚友许伯建先生,对笔墨工具的研究,潘公从不视为小道,然而我们现代人用化学工业生产的墨汁和羊毫,就能写来二王书风的韵致吗?。2004年10月上海《朵云轩》李志贤先生等,因编辑海派书家系列丛书《潘伯鹰书法集》,来渝寻访我交流,我才知许伯建先生仙逝后,所藏潘公遗墨绝大多数已散失四方,其中上海收购最多。

    那么析论潘伯鹰书法,我们当代书法又缺了什么?缺少文化的依托。书法家应该能写诗文,不要求写到什么高度,但至少能够应对,为写字而写字、为展览获奖而写字,那是不能为社会各阶层服务的,如果书法作品多次出现错别字,悬挂他的作品在社会或收藏界都受其耻!今天只有专家而没有文人,只有学者而没有文人。文人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综合体,他可能不代表某一个个体,但是作为文人群体是能文能武的。那个时候读书是不分家的,今天学术分科越来越细,如果你只有一种知识、很少很少的知识,还想学习经过陶冶培育具有无限象征意义的书法,大家想想有多么困难。

   苏东坡的见解就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潘伯鹰还是新中国第一代书画文物鉴赏家,而世人论潘氏艺事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小说第四,鉴赏第五,他是一位诸艺精通的多面手,我们今天不能像古人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潘伯鹰在其书斋就张有一纸“不读五千卷书,不得入此室”!王羲之那个时代是魏晋风度,更多的是社会的自然约束,今天的人们是法律的约束,潘伯鹰生活在社会动荡巨变的时代,他的遭遇比起古贤而过之。当时诗界认为潘诗都是“打口腔里出来的”,真正的书法要想做到人书合一,必须复原到一个自然人,你的喜怒哀乐通过毛笔传达出来,“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古人早就说过。晁补之也说过“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不是书法难,是你做人能不能做好的问题;先器识而后文艺,万物有灵,而是做心灵的主人,你有一个感受就马上用笔把它表达出来,这是书法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今天的人多聪明,不缺技法,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染色做旧”等,但是和潘伯鹰先生不可同日而语。他认为要老实笃学,就是从赵字也能上溯到二王,持万万笔而转化成一笔,“二王”书法是以风骨神采、笔势圆融见长!我们应借鉴潘公从宽拙入手的研习里程,溯源而上的垂典笔法范式,使其融化为真实原创的灵气,要把这些东西用活了,使笔下的点画都有生命力,每一个点画都是一个个活着的小精灵,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成功。倘只将作品视为外在形式和字形的组合,那该书法便是无“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家书法潘伯鹰:二王书风的积极追慕者
【大家书法】潘伯鹰:二王书风的积极追慕者
他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名家,“二王书风的追慕者”
行草书浏丽健劲、潇散超然,二王书风的积极追慕者!
“凫公”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二王风!
孤傲狂狷的潘伯鹰,他的书法较沈尹默更为洒脱,劲健处也在沈尹默之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