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0多年过去了,当年红军长征时那“吃人”的草地,如今怎么样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保存有生战力,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战略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此开始。

整个长征过程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艰苦异常,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还要面临酷暑寒冬、高山大川。

这一过程中最为艰难、环境最恶劣、造成我军牺牲人数最多的当属松潘草地,它也因此被称为“吃人”的草地。

那么松潘草地如何险恶?红军在经过此地时又遭遇了哪些困难?如今80多年过去了松潘草地又是何面目?

吃人魔毯

四川松潘县的元宝山是著名的风景区,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山川起伏、绿草如茵,是一片秀美之地。

此地耸立着一座高大巍峨的石碑,石碑呈立柱体上面镶有一个红星,碑顶矗立着一个战士雕像,手持花束与步枪,高举双臂。

碑座环绕汉白玉,碑体以金铜贴面,四周有绿树草坪环抱,阳光照射下显得璀璨耀眼,可谓步步皆是隽秀之景,隐隐可见浩然之气。

这便是被称为“中华第一金碑”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它是为纪念红军完成长征壮举,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流血牺牲的拼搏精神而建造的,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然而石碑所处的这片山川清秀之地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却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悲歌。

松潘草地又名川西北草原,其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绵延300余里,可以说是一眼望不到边。

虽然这里的自然风光旖旎,有着许多珍贵的植物资源。

但却人迹罕至,少有人敢于涉足,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死亡之地”,甚至有“吃人魔毯”之称。

虽然与那些高山险峰相比这里的地势相对平坦,理论上说行军难度会小一些。

但是松潘草地的地形和气候却极其复杂多变,这里大大小小的河道众多,可以说是纵横交错、百转千回。

因此几乎从未有人涉足,此处草势疯长,有些地方人一旦进入不消一刻便看不到踪影,踏入其中很难观察到脚下和周遭的情形。

松潘草地地形相对平坦,起伏较小,流经此地的河水无法形成落差造成流速缓慢,河水淤积。

长时间的淤积造成周边的野草浸水缺氧而腐烂,大量的植物遗骸淤积,以至湿土成泥,形成了大片的高位沼泽。

这就为人或动物的活动造成了巨大阻碍,因为遍地沼泽加上深草纵横,

如果一朝不慎人或马陷入沼泽地中,便相当于掉进了死亡陷阱。
泥浆极度松软,一旦脚或腿踏入其中便难以控制,假若挣扎会失去平衡越陷越深,直到全身力竭被沼泽吞没窒息而死。

也正因此,除了少数的动物外,这里可以说连飞鸟都很难见到。

除了大片吃人的沼泽以外,这里的湿度也非常高,大量草类的腐败,为细菌和霉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可以说是遍布瘴气。

人一旦吸入过多的瘴气便会感到身体不适,甚至侵入肺部,假若有伤口很容易被细菌入侵,造成感染。
与此同时因为细菌和霉菌的大量存在,这里虽然水源充沛,却很难达到饮用标准,虽然有很多的不知名的野果野草,但是许多都是剧毒之物,可以说食物和水都十分匮乏。

然而松潘草地的凶险可不单单在于地形和环境的严峻,这里的气候更是异常的复杂多变。

有时浓雾弥漫阴森可怖,有时烈焰当空酷热难当,有时气温又会急转直下让人只感冷气刺骨。

至于天气状况更是阴晴不定让人难以捉摸,有时会出现暴雨倾盆、水流如注,有时则是风雪交加、遍地雪霜,冰雹和雷电更是时常交替出现,仿若人间炼狱。

除此之外,红军还面临着来自其他方面的威胁,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布下了重重的封锁,对红军实施围剿策略。

红军在行军途中要时刻提防敌军的突袭,即使是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也可能时刻面临战斗,流血、负伤更是常有的事。

即便面临种种困难,可是红军部队已然是退无可退,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只能奋勇前行。

那么在横穿草原的过程中红军还遇到过哪些艰难险阻?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险象环生

党中央方面当然也知道此行的凶险和艰辛,为此也做了许多相应的准备。

他们提前进行储粮备粮工作,向当地的原住民了解松潘草地的情况,领导干部们也以身作则带头去做战士们的思想建设工作。

就这样,红军大军在毛主席的指挥和带领下浩浩荡荡的进入了会“吃人”的松潘草地,踏上一段前途未知的行程。

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真正踏入松潘草地的那一刻所有人才知道什么叫做与死神为伴。

草原的天空是昏暗的,狂风卷积着乌云,雨水顷刻而至,不只敲打着他们的面庞,也浸湿了他们的衣裳。

冒着电闪雷鸣,忍着暴雨狂风,大部队在藏族向导的指挥下前进,很快他们就路经了吃人沼泽。

此时雨势渐弱,逐渐转为淅淅沥沥的小雨。

可是雾气却在这片草原弥散开来,将士们只能看到眼前人的轮廓,周边都是一片云雾缭绕。

向导提醒将士们前方即将步入沼泽区域,一定要小心谨慎,踏着草甸前行,万万不可着急,一旦不慎落入沼泽千万不要乱动等待救援。

虽然战士们都纷纷点头,可是很快危机就不期而至。

当时除了行军的战士还有驮运粮食的骡马,很快前方便传出骡马的嘶吼声,原来是一只骡马不慎踏入沼泽,随着挣扎很快便越陷越深。

一旁的将士见状赶忙去救,因为当时虽然提前筹备了干粮,可是因为队伍人数众多,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

加上自清末以来战乱不止,百姓流离失所,良田多被炮火损毁,随着战争的进行人口也大量减少。

所以筹粮工作十分艰难,加上还有负重的问题以及对方的火力威胁,尽管组织上尽了最大的努力,可干粮还是十分紧缺。

为了保住骡马和干粮,战士拽着牵马的绳子就往外拉,想守护这一珍贵的战略物资。

可是没想到泥潭竟然这般凶险,因为用力过猛,救援的战士很快也被带了下来。

没有相关经历的他开始挣扎,很快就越陷越深。

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让旁边的战士也慌了神,为了拯救战友他也伸手去拉,结果双双跌入沼泽泥潭。

周围的战士把绑腿的带子解了下来想把他们救上来,可是此时淤泥已然淹没了战士的脖子,他已经毫无气力。

就这样一旁的将士虽然想尽了办法,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被吞没。

逐渐的,战友呼救声随着沼泽淹没了他的头顶也戛然而止,周边的战友们站在草甸上无法动弹,只能红着眼眶,默默地和战友道别。

有的战士甚至留下了眼泪,这两名和自己一起作战、一同杀敌的好兄弟,没有倒在战场上,却永远的安睡在了这片土地上,甚至遗体都难以找到。

很快朦胧的雾气再次扩散而来,遮住了所有人的视线,也淹没这片土地。

由于在草甸上跳跃行进本就艰难,加上不时而来的大雾和降雨,使原本就难以下脚的草甸变得更加的松软、湿滑。

长途的行径本就劳累,很多战士在行进中不慎摔倒跌入了沼泽被污泥吞没,还有一些战士不慎被石头或者树枝划伤。

在充满的细菌和霉菌的湿地中伤口很快就被感染,出现了严重的全身感染。

由于行军途中缺医少药,高烧不退,最后在这边草地永远的安眠。

松潘草地河道纵横,红军部队要想穿越这片土地势必要渡河。

因为河床错落,又充斥着泥污,根本看不清河水的深浅,于是就只得以身犯险,淌着水过河。

在大部队的行军过程中,后方的士兵正在渡河,突然天降暴雨,倾盆而下。

正在渡河的将士上岸不及,被上游倾泻而下的汹涌河水冲走,草地上的尸体不计其数。

由于路程危险而艰险,红军的部队行动缓慢,虽然他们尽量的缩衣节食,每天只靠着一点青稞维持生计。

但是粮食很快就耗尽了,为了生存和充饥他们只能找树皮、草根以此充饥。

因为实在饥饿难当,有些将士只能选择去挖野菜吃。

可是松潘草地遍地的毒草并且种类繁多,连当地的向导都很难分清楚,于是很快便出现中毒症状,开始上吐下泻。

因为长期的饥饿劳累,许多战士早已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加上中毒很快便身体虚脱永远地倒在了草地上。

后方的部队实在没有东西吃了,只得以吃排泄物维持生存,情况惨不忍睹。

草地的昼夜温差极大,加上到处都是湿地,运气好一点可以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就地休息下。

但是面对潮湿寒冷的湿地,战士们只得坐着睡觉。

夜晚的松潘草地只有零下10°,将士们衣物本就单薄,加上饥饿劳累,地下又是湿漉漉的湿地,很多都因此患病身亡。

每当遇见雨雪天气的时候则更加悲惨,等到第二天天亮,常常会发现有些战士脸无血色、全身冰凉,永远叫不起来了。

为了让战士们首先能够生存下去,彭德怀便下令将仅有的几只骡马宰杀,使将士们能够分得一些口粮。

除了食物外,水也是极其紧缺,由于草地的水遍布污泥细菌没法饮用。

他们只得找些树枝将水烧开,伴着泥浆一饮而尽,实在找不到树枝时只能强忍饥渴,等待天降甘霖,借以解渴。

在这缺水缺食,充斥细菌的环境下,很多战士因为体力不支相继倒下。

面对挑战红军战士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沧海桑田,如今的松潘草地又是怎样一番模样?

不朽丰碑

为了克服困难,红军战士们也是空前的团结,在草地呆的时间长了、经历的沼泽多了,他们也慢慢有了经验。

在不慎陷入沼泽时先稳住身体,然后尽可能地趴下,加大沼泽与身体的接触面积。

此刻战友就想法将带子系在追落队友的腰间慢慢地拉上来。

虽然有些战士因为救人也会跌入沼泽,但他们都会努力尝试,不放过一丝一毫可以拯救战友的机会。

晚上温度寒冷,他们就坐着地上相互倚靠,靠着战友的体温相互取暖。遇到有队友生病,队伍里的人会轮流照顾伤员,将仅剩的一些口粮都优先留给他们吃。

晚上实在是冷的睡不着时,他们就会聚在一起,讲一些革命的故事,一起唱歌,回忆以前抗击敌人时的点点滴滴,想象革命胜利的场景,时刻保持乐观精神,以此来转移注意力。

党组织的领导也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刘伯承、彭德怀、周恩来等人都会亲自看望伤员,甚至参与受伤生病战士的转运工作,帮忙一起抬担架。

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革命友谊、乐观的精神态度,使他们能够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突破和征服了这片有“吃人魔毯”之称的松潘草地,完成长征这一革命壮举。

1936年8月下旬,随着脚下的土地愈发干实、周遭的草丛愈发浅近、

前方的道路也愈发明亮。

伴随着虫鸣鸟叫、草长莺飞,红军的大军走出了这片凶险的草地,并朝着更远大的未来不断行进。

在草地的行进过程中,有一万多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被留存在了历史中。

为纪念这一历史壮举和革命丰碑,后来党中央在松潘县建立了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已经80余年,曾经的“吃人魔毯”松潘草地也发生了沧桑巨变。

由于气候变暖,这里的湿地逐渐变干,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对此地进行治理,在此修建水渠、改造河道、涵养水源、植树造林。

很快松潘草地变得焕然一新,成了许多珍贵动植物的栖息之地。

后来又随着公路的建通,这里也逐渐有了人气,但仍保持着优美的自然风光。

如今的松潘草地,碧空如洗的蓝天掩映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山川与峻岩交互、飞鸟与牛羊为伴。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仿若尘世净土、天堂人间。

结语

长征是党的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在此过程中党中央领导和战士们同仇敌忾、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渡大河,历经了千难万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非凡的贡献。长征精神也成为了激励无数中国人的红色基因、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朽丰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0多年过去,红军长征时“吃人”的草地,如今被整治成什么样了?
曾经牺牲2万多长征红军的松潘草地,如今怎么样了?
当年红军长征踏过的草地,如今是什么样子?
红军长征时度过的草地, 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现在是什么样了?
80多年过去了,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吃人”草地,如今怎么样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