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读李白,四十读王维,看完他们这两首,才明白什么叫做孤独

孤独,很多时候并不是思念一个人,而是因为自己的感情无法诉说,没有可以寄托的地方。每个人都会孤独,但是每个人对孤独的感受却又不一样。这种感情虽说是无处找寻的存在,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孤独的文字找到蛛丝马迹。李白和王维同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两个人的风格大有不同,而他们的孤独也是有着别样的特点,正所谓二十读李白,四十读王维,读了他们这两首孤独诗就能明白孤独了。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的诗歌是整个盛唐的形容,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当时时代的潇洒和文人的浪漫。狂妄不羁的李白,要“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李白,自信人生的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在某个无人的夜里也会沉吟不语,白天的豪情万丈似乎与他无关。

自己喜欢的月亮没有出来,手中的酒也变得苦涩不堪,只有孤独充斥在自己的细胞里。看着眼前的敬亭山,不再是白日眼中的大气磅礴。高大的敬亭山里和李白一样,也是顾影自怜,潇洒外表的背后尽是落寞孤独。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晚年的作品,763年,李白独自一人步履蹒跚的爬上敬亭山。此时的他已经年逾花甲,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曲折。此次登上也没有昔日朋友相伴的盛大场面,这是一种何等的孤独。

李白借着这种情感吟出了只有二十个字却是千古绝唱的诗歌。虽然写的是独游敬亭山的情趣,但是字里行间写的是自己的孤独,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两不厌”说明只有敬亭山能理解自己。这种浪漫主义手法写出了李白的怀才不遇,但也是李白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这就是李白独有的精神境界。

二十岁的孤独,是一种迷茫的孤独。虽说李白写这首诗也是垂垂老矣,但是二十岁的朝气需要李白的这种坚定,需要一种精神境界拨开自己的迷茫。所以二十读李白孤独不仅是找寻灵魂的共鸣,还是找寻生活的希望。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是公认的除去李白和杜甫外的又一位唐朝大诗人,他对古典诗歌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山水诗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诗歌里总是透露着一种禅意,一个人走在修行的路上,自然是孤独的。

但同时他对性格又要比李白委婉的多,他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由主义,但却有着静水流深的自然。他的孤独是性格和经历的产物,没有了李白的精神坚定,是融入到自然景物里。达到了一种两相忘的境界。

《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时候所作,王维因为信奉佛教,思想超脱。从40岁之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自己也说过,平生就喜欢一个“静”字,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关心。全诗写的就是王维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长啸高歌,没人知道王维身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陪伴静静照耀。

王维的这种清旷孤独是王维丰富的阅历和生活使然,是一种自得其乐的孤独。四十岁的人生, 早已经经历了大起大落,能够看透世间万物,这时候的孤独就是需要安抚心灵的孤独,不知不觉中王维就到了一种“无我”的境界。

二十读李白,四十读王维,他们两个的孤独各有境界,各有着不同年龄的不同意义。读这两首诗,能在孤独中感悟自己,体会着不一样的感受,在心中仿佛就有了一方明镜,照见了自己的孤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漂泊到安徽宣城,写一首著名的五绝,还将王维牵扯进一桩八卦
李白的这首诗只有4句,却把孤独写到了极致,无人能够超越!
李白一生七次来到敬亭山,还写下这首20字的小诗,是为了玉真公主吗?
做真实的自己——李白《独坐敬亭山》(国学咀华)
最安静的诗,短短四句,把内心孤独写得淋漓尽致,为五言绝品
唐代水平最高的100首诗歌,每一首都值得熟记(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