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绿色指标测试复习整理1
一、默写
题弟侄书堂   唐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
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
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
莫笑光阴惰寸功。
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春夜喜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论语八则  春秋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天时不如地利   战国 孟子(轲)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古诗欣赏
1春夜喜雨
词语解释: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1、《春夜喜雨》的作者是 _______代 杜甫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_______”,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唐代三大诗人。这是一首___________诗,诗中没有一个“  _________ ”字,却体现出诗人的______________之情。
2、解释下列词语:
乃:______________    发生:________________    潜:____________
野径:______________  花重: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情?(     )
A初春          B暮春        C盛夏        D金秋
4、品词析句。
(1)、首联“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 __________这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这个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联运用了___________修辞方法,从________这个字可以看出来。
(2)、颔联“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春雨的可喜,诗人用“潜”字写____________的情景;用”细”字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形象的写出春雨随着和风在夜间悄然而来,无声的滋润万物的自然景象。
(3)、颈联“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春雨中的夜色。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________________图。这句中诗人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黑”与“明”。二字,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句是在写作者的____________; 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一夜春雨过后,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几个成语)的景象。
(5)、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中你认为“________”个词用得好,因为这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6、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春雨及时降临,“知”字用得极妙,把春雨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细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五、六句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写出了乌云密布、雨意正浓的景物特点。
D.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甸甸的鲜花。
7、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雨仿佛知道农时,应时而来。
B.颔联和颈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好雨”润物之功,表明了诗人喜雨的原因。
C.尾联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处处落英缤纷。
D. 全诗全无一个喜字,但爱雨之心体现的淋漓尽致。
8、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也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 诗中“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紧扣诗题。
C. “随风潜入夜”两句写出春雨随着夜色悄悄洒向大地的情景。
D. “野径云俱黑”写天气非常恶劣,周围又很黑,反映了诗人焦急不安的心情。
9、这首诗布局是严谨的,从顺序上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领悟主题思想及诗人的情感。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____________的诗,“_________”字统摄全篇,表现作者因雨下得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____________,给人们带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诗句写的是哪个季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 (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12、请写出与下列事物相关联的诗句。
(1)、梅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   B
8   D
9、它从夜晚写到晓,从物写到花,又从听觉写到视觉,从实景写到虚景,步步移动,层层深入。
10、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喜”字统摄全篇,表现作者因雨下得及时而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11、秋  春  冬   夏  秋
12、(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儿东西南北风。
(3)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
2江南春
词语解释:
啼:叫。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选取了莺歌,红花,绿柳,水乡,洒店,小旗,寺庙,春雨。
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或局部景致与概括描写结合)等多种方法。
3.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字,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要不要将“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不要。本诗题为“江南春”,用“千里”二字既切合题意,且照应题中的“江南”二字。全诗泛写江南春色,所写之景并不限于一处,即使改成“十里”,“莺啼绿红”也未必能听得见、看得着;而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加开阔,全诗诗味也更加浓郁;
“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是艺术创作虚实结合的方法。
4.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3月下独酌
译文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既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我唱歌的时候月亮在我身边徘徊,我跳舞时影子随着我一起跳舞。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相约到遥远的银河再见面!
词语解释:
2.独酌:酌,饮酒。指独自饮酒。
3.三人:指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一说月亮、作者及其身影恰恰合成三人。
4.对:朝着
5. 不解:不懂,不理解。不解饮:不会喝酒。
6. 徒:徒然,白白地。
7.将:和。
8 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9 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0.相期:相约会。
11. 邈(miao第三声):遥远。
12.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13.徒:徒然,白白的。
14.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15.无情: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谊。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16.云汉:银河。
1、请赏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独”字的表达作用。
“独”是孤独、独自的意思。春天幽静的月夜,月色溶溶,花香袭人,令人惋惜的是诗人自饮自酌,竟无一人陪诗人共饮。诗人下笔点题,突出一个“独”字。使环境的优美与人心的寂寞相对照,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寂。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独酌”。“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3、请赏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邀”字的表达作用。
“邀”是“邀请”的意思,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4、“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怀畅饮,体现了他善于自我排遣寂寞的超脱旷达情怀。
5、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6、、“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钱塘湖:浙江杭州西湖。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 指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 衔取。
乱花:纷繁的花。
渐: 渐渐的。
欲:  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 遮没,盖没。
行不足:百游不厌。(不足,不够)
足: 满足.
阴: 同“荫”,指树阴。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白居易在任杭州所筑白是另一条)
【主题】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点,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
【赏析】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欲,将要。“没马蹄”三字,既写出草浅,也体现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的风俗。才能,刚刚能够,没,遮住。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指观赏不够,是喜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5 黄鹤楼·崔颢
崔颢,唐朝诗人。
一:一经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旺盛;
乡关:故乡;
空1:只,仅
空2:白白地,
悠悠:悠闲自在的状态;
晴川: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内容与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楼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感伤和思乡愁绪,及对世事苍茫、岁月易逝的感慨。
选择判断
项目
判断
1
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2错误
2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2错误
3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1正确
4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2错误
5
A.首联先借传说落笔,写仙人乘鹤离去,于景物描绘中,含蓄表现自己不满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情怀。
2错误
6
B.颔联写“黄鹤一去”之后便踪迹全无,唯有几朵白云在天际悠然飘荡。“空悠悠”的一个“空”宇,含不尽感慨于言外。
1正确
7
C.前两联不避用词重复,读来有一种脱口而出、一气呵成的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1正确
8
D.颈联笔锋陡转,诗人极目远眺,但见“晴川历历”,林木如绘;“芳草萋萋”,坦荡如茵。为尾联抒情作了铺垫。
1正确
9
A.全诗写楼的实景,再由楼的传说引出吊古伤今的感慨。
2错误
10
B.作者由登临所见引出无限乡愁,诗歌充满了一种朦胧的伤感意境。
1正确
11
D.此诗三四两句,似对非对,但读来依然音韵流畅,并不拗口。
1正确
12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点明黄鹤楼的景色特点,表达作者登临仙境而难寻仙迹的感叹。
2错误
13
B.颔联表现了黄鹤楼的壮观景色,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其中“空”字集中表达了落寞之感。
2错误
14
C.颈联采用叠词写出了江上的美景,而这美丽的景色,自然引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1正确
15
D.尾联将近景与远景融为一体,在低吟徘徊中,展现出朦胧的江上晚景和愁苦漠然的心境。
2错误
16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1正确
17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话中的 “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写出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2错误
18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楼中所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1正确
19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
1正确
20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1正确
21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1正确
22
C、颈联采用叠词描绘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1正确
23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             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            的伤感与        的情怀。
1正确
24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1正确
25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2错误
26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1正确
27
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1正确
28
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
2错误
29
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1正确
30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
1正确
31
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2错误
32
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
2错误
33
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了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
2错误
34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2错误
35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1正确
36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2错误
37
D.尾联表达了诗人无奈的思乡之情。
2错误
38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茫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1正确
39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1正确
6 山居秋暝   王维
[唐]王维,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上成就巨大。苏轼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暝:傍晚,夜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清幽人少的山林或山区)
晚来:有傍晚到天全黑
新: 刚刚。
秋:秋天(兼有有秋爽之义)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洗衣服。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下渔舟:渔船沿水下行。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
王孙(注意此处用典):此指作者本人;留:居。
典故: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主题】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明快、清新、恬静的景象,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选择判断:
项目
判断
1
主题:描写了秋天山林雨后美好、清幽、恬静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恬静、淡泊、高洁的人生志趣和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1正确
2
1.本诗作者是     朝         。宋朝的苏轼曾评价他的诗“             ,             ”。
1正确
3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一种积极入世的心志。
2错误
4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是以静写动的名句
1正确
5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2错误
6
B.“空山”是王维诗中一个特殊的意象,寄托着诗人心灵的空寂与超脱。
1正确
7
C.尾联集中抒情,情由景生,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
2错误
8
D.“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是泛指兼自谦。
1正确
9
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
2错误
10
B.“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2错误
11
D.七八句点明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
2错误
12
D.全诗反映诗人恬淡无为的生活理想。
2错误
13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错误
14
C.“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二句反映了王孙们贪图安逸的生活态度。
2错误
15
D.诗歌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1正确
7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为 诗仙。
⑴郭:古代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一经(汉典)
为别:分别,作别
孤蓬:又名“飞蓬”,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征:远征,远行。
浮云:飘动的云.
故人:老朋友,此指此指诗人自己。(“落日故人情”含义: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自兹去:从此离开。
兹:   此,现在。
萧萧:马的嘶叫声。
班:  分开,分别。
班马: 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主题】这是李白被贬官后和朋友倾诉、离别时所写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通过青山的的静态和白水的动态点明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以清丽如画之景渲染了美好的送别气氛,表现了诗人珍惜友情、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名句赏析】“浮云”与“落日”对仗工整,“游子意”“故人情”暗含深情。此句巧妙用浮云、落日作比,表明心意,隐喻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
选择判断:
项目
判断
1
主题: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诗人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正确
2
A.诗的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一山,一水,一动,一静,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送别场面。
1正确
3
B.联中,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形象生动写出了即将远行的朋友像随风旋转的蓬草,漂泊不定。
1正确
4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句交代分别的时间、地点
2错误
5
C.“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1正确
6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送上祝福,远处马鸣声似谙人性将不舍之情拉得很长很长。
1正确
7
C.“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嘶鸣写出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欢快心情。
2错误
8
“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嘶鸣写出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悲伤心情。
2错误
9
D.“萧萧班马鸣”是指征马迫不及待想离去,朋友间只得分别。
2错误
10
2.本诗要表达的是作者         依依惜别                   之情。
1正确
11
A.首联交代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隐含着别时的依依之情。
1正确
12
B.颔联点明友人别后踪迹难寻,抒发了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不舍。
2错误
13
C.颈联以“浮云”、“落日”喻游子的漂泊,既是对友人的关切,也暗含友人的行踪不定,抒发了内心孤寂。
2错误
14
D.“萧萧班马鸣”一句是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
1正确
15
1.本诗中“游子”的意思是      离家远游他乡的人                   。
1正确
16
A、首联“青山”“白水”描摹了送别的凄凉场面。  B、颔联用“孤蓬”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关怀。
2错误
17
D、尾联借“班马” 萧萧长鸣体现诗人不忍离别。
2错误
18
B.“浮云”“落日”既是眼前之景,也比喻诗人自己。
2错误
19
1.“自兹去”的意思是        从此离开                              。
1正确
20
A.首联交代离别地点,描绘了清冷凄凉的送别场面。
2错误
21
D.全诗声色俱佳,带有浓浓的哀伤情调。
2错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格律古诗汇集
19【部编版】2018年八上语文: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练习
初二语文上册:​古诗文考点归纳
11.10号语文作业
唐诗60首
八年级上诗歌鉴赏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