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博物院(020)故宫竹木牙雕(一)

 故宫博物院(020)故宫竹木牙雕(一)

竹雕、木雕、象牙雕刻以及犀角雕刻,均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不同门类,但往往被合称为“竹木牙角雕”,有时甚至还将果核雕、匏器(葫芦)工艺等也囊括于内,成为在青铜、陶瓷、玉器、金银器等传统深厚影响巨大的工艺门类之外的各种工艺杂项的代名词。总体而言,这几种工艺确有共性。首先,它们的历史都极为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由于竹、木、匏、角等天然材质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比较轻易地直接获取,所以对这些材质的广泛利用显然早于青铜、陶瓷等人工材质,它们被制作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工具、乐器等。我们通过古代与器具有关的汉字,多从“木”从“竹”等,就不难想见,特别是零星的考古发现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其次,这几种工艺出现得较早,却一直与日用联系较密切,竹、木、匏等俯拾皆是,往往即取即用,难成重器,加之质地容易朽坏,所以留存实物与文献材料非常零散;象牙与犀角虽然比较珍罕,但又过于稀少,而且本身形态局限性很大,因此可资排比的资料也不多。可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们都没有形成稳定的工艺传统。直到明清时期,随着整个工艺美术领域的繁荣与发展,竹木牙角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法,留下了大量美轮美奂的作品,派生出全国闻名的地方物产,得到了上层社会的关注乃至亲身参与。再次,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众多著名匠师中,有很多兼能治竹木牙角者,他们在雕刻技法、器型设计、装饰意匠等方面,使各门类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而且,竹木牙角几乎都被用来制作小件的陈设品、文房用具、玩赏器物等,应用范围也很相似。当然,竹、木、牙、角雕在共性之外,更多独立的面貌,它们针对材质的不同属性,均具备一套完善而独特的雕刻技术,有自家传承有序的演生规律,更有许多姿态各异的作品传诸后世。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通高35.7cm。
  此像立姿,肩系葫芦,身着破衣,围百结叶裙,瘦骨嶙峋,虬髯连鬓,赤双足,一腿跛起,一腿直立,右腋下架有一拐,左臂抬起,手捏一只蜘蛛,在后衣裙下方刻有阴纹“至正二年制”隶书款。
  李铁拐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元代以后,对八仙的各种传说愈趋离奇,以八仙为题材的各种雕刻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也十分众多。
  这种绕腰络腋、横巾右袒、下体着短裙、外表注重肌肉的表现和偏重衣纹雕刻的键陀罗式艺术风格在唐代石刻中非常流行。光秃的前额凸起的形象也正是宋元时期雕刻和绘画中罗汉的主要特点。而明清时期用各种质地材料雕刻的李铁拐更是形态各异。此作品的作者以圆雕技法,以无须罗汉为本刻制出李铁拐像,同时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准确和肌肉的质感,对李铁拐的神情刻画极其细腻。虽然是相貌清癯穷困潦倒的乞丐外形,却丝毫不掩其仙风道骨,尤其是眯起的双眼带动了面部肌肉,表现出悲天悯人、超然物外的气概。刀法上舒畅健朗,镌刻技巧极精湛,为我们研究元代的小型木雕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朱三松竹雕和合二仙

 

竹雕和合二仙,明,朱三松制,高5.2cm。
  竹根圆雕二僧,乘于莲瓣舟上。一僧坐船头,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为桨。二僧满面笑容,憨态可掬。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依人物之装束、神态,可推知二僧乃唐贞观年间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据《宋高僧传》所载,二僧状若颠狂。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动辄“呼唤凌人”,“望空漫骂”;拾得曾以杖击伽蓝神像,有“呵佛骂祖”之风。传说中还有很多关于二人神迹的轶闻。民间造型艺术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谐“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赐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以示官府对民间信仰的认可。
  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甚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处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高手所不能为也。

 

 

 



 

竹根雕松树罗汉像

竹根雕松树罗汉像,明代,高12.7cm,底径16.1cm。清宫旧藏。
  此像以圆雕技法刻成,分底座与罗汉两部分。作者将一大节竹筒从中间截去一部分,留下底节和部分中节,刻成一棵松树和盘石座。座下奇石叠错,座上独松依石耸立,苍古遒劲,有如伞盖。树下座上,作者把一块竹根圆雕成一尊罗汉。罗汉庞目深眉,朵颐丰颡,双耳垂肩,左手撑地,右手抚膝,手中持一串念珠,袒肩露腹,盘膝曲肱席地而坐。他的右膝上有一小狮,昂首张口,蓬发翘尾,左足上举,按在罗汉的前胸上。罗汉目光下垂,观看小狮,神情慈祥。
  这件圆雕松树罗汉像雕刻的是十六罗汉中的第八尊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竹雕荷花香筒

竹雕荷花香筒,明代,通高23cm,底径5.1cm。
  器圆筒式,上下缘镶牛角,并有花梨木顶托。下端顶托有凸榫,与器身插接,上端顶托以蜡粘接。香筒满雕荷花,于方寸间经营安排,煞费苦心。花与叶的层次、位置、穿插、向背,繁而不乱,显示出高妙的匠意。踞于荷叶上的小小河蟹成为构图的点睛之笔,刻划生动细腻,增添了画面的趣味。筒身雕镂多至六重,与阴刻相配合,刀法圆熟,磨工精到,不露刀痕,具有明末竹刻的典型风格。此香筒的制作精益求精,却不流于琐碎卖弄,实为难能可贵。

 

 



 

 

犀角雕布袋僧

犀角雕布袋僧,高7.9cm,底径10-15.3cm。
  此像系用亚州犀牛额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浅。底凹洼处填有木板,以保护微薄的雕刻边角。作者以圆雕技法随犀角的形状进行刻制。僧像广袖长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撑地,仰首倚袋而坐。身前一童在其双足间抻他的腰带,另一童在拽布袋的绳。其肩上也有二小童,一个抓住他的大耳,替他掏耳,另一个双手持痒痒挠,坐在他的后衣领内给他抓痒。布袋僧缩颈耸肩,开口大笑,眼睛笑成一条缝,下颌重叠,脸上肉纹突起,肚皮鼓起,双足脚指内扣,动作滑稽,神情慈祥,憨态可掬。
  传说布袋僧是弥勒佛的化身,民间把他刻画为光首、笑口、肥头硕耳、大腹便便,即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弥勒佛形象。此件犀角布袋僧就是以这种民间题材刻制的。而在布袋和尚身上所表现的头大、耳大、肚大、手脚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征,代表着欢喜、长寿、福气、丰满、健康等意。
  这件犀角雕布袋僧把握住人物大笑时的神态而尽量夸张,眉眼、手足、衣纹刻画得微妙维肖,尤其是布袋和尚两腮上露出的笑靥,称得上是憨中显精、拙中见巧的绝佳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艺术(二) | 中国元素网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赏析18
雕刻艺术家许雄峰——竹木雕刻 镌心铭骨
李宓:竹语——话竹木文玩雕刻
明清竹木牙角器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明珠
器中珍宝犀牛角雕,不能碰的文玩珍品的前路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