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0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0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元年间(公元937年至943年),繁荣于明清两代。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村中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内自然村中实为罕见。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全村有914户,4290人,是一座风貌古朴、遗存厚重、个性鲜明的大村落。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元年间(937-943)建村,宋代以董氏科第而勃兴,明代又以经营竹木商贸而再次繁荣,是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历史上,全村出文、武两状元,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御史,下至主薄、教谕,超过百人,可谓科举昌盛、官宦如云。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赞叹曰:"其处 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五桂坊”指的是为纪念宋仁宗景佑元年董氏一家五人同科进士而建的牌坊,实在是难得的殊荣。村中现存的状元楼、翰林楼、“理学名家”宅、文馆等不少纪念性文化建筑和书院学馆,数目众多的匾额楹联和家藏文物,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多彩多姿的乡土文化,不公再现了古代流坑的辉煌景象,而且通过有形有形、历史与遗存的有机交融,展现了一个僻在乡间的村庄千年变迁的详细过程,使流坑古村成为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的的漫长岁月里,该村一直是一个董氏单姓聚居的血缘村落,他们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动 的遗存随处可见,特别是那版本众多的谱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的人文景观。现在仍保存有明万历十年族 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祠堂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7米的花岗岩石柱,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 "圆明园"
  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经过,形成了七横一竖八休街苍、族 人 按房派宗支分 巷居住、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整体布局 ,保存至仿,别具一格,堪称一 绝。村中 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 内自然村中 实为罕见。明代建筑怀德尝中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镶嵌的"麒麟望日"堆塑,堪称精品。大宾第等建筑群组,数幢建筑前后相,左右相通,曲折多变,出入是门,既珠联壁合,又独立成章,给人形成院内有院 、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令人吧为观止。这些传统建筑,具有浓厚 的江西地方特色,代表了赣式民居实用、典雅、朴素、大方的典型 风格,是江西本域保存最完整的赣式古代民居 的代表。流坑村汗味,古香古色,土里土气,给人以美的享受。古杜从选址到建设,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相互交融。民居建筑讲 究对 称的形式美,各种建筑设施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情境美,建筑装饰、书画匾联、家藏 文物、傩舞面具包含的工 艺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和谐关系营造的时代美 ,古樟树、古建筑、古巷道、新行活交织的色彩美,文化遗址、建筑废墟衬托的沉落美......。                    
作者:陈厚东

 

 

 

 

 

                    南行日记——

                                    进——流坑村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西南部的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现在,全村有1280户,5600人口,耕地3572亩,山地面积53400亩,村落面积约4平方公里,全村以董姓为主。

 

村口外 

 

 

 

   流坑村在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为之题书“千古第一村”。

  

进村 

村口路旁的“玉皇阁”,是古时文人聚会的地方 

 

 

路面是用方石铺就的

 

 

走进村子里 

 

 

 

 

                    俯瞰“流坑村”       

 

    “流坑村”这个近一千三百多户,六千多人口的大村子,犹如一个小  镇......

 

 

                 树精公公......

 

小学校后门的三棵大樟树

 

 

     

               “流坑村”的全貌

 

小学全貌.在那三棵大樟树的右侧。

 

 

乌江大桥

 

村落

爬山的路。

 

石拱桥

 

    

              清澈的乌江水绕村而过 

江边的洗衣女 

         

             提示:想看大图,点击一下鼠标。

 

 

 

                                         曾经的辉煌
 
 

              要想了解“流坑村”的历史,[流坑文物陈列馆]是必须要去的地方

 

   

                  馆内阴暗潮湿,破旧不堪。

 

 

房子的里有个大天井,风雨可以进来。

 

  

还好有几样文物是用玻璃罩子罩上的

 

 

流坑村以前的官老爷们,这些大堂上的牌子已看不清字了。

 

 

 

 

古戏台。

 

 

门口的两个石墩子。

 

 

分支家族中的祠堂吧。

 

房脊上的人形兽像,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大宗祠遗址

 

 

                 宋代。这也是“流坑村”的骄傲。

 

家族祭祖的地方。是家族的圣地。所有与荣耀、喜庆有关的仪式都要在这里举行。

 

 

             五根高8米、直径0 .7 米的花岗岩石柱, 傲视苍穹,堪为一绝,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祠堂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先贤祠和神祠是为了祭奠古代先贤和传说中的神仙而设立的。

        

 

               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看来以前也设立过学堂

 

 

虽然历史久远,也能看出当年的辉煌。

  

            祠堂一姓一祠,族规甚严,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

                         否则要受重罚,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祠堂是女人的禁地。
 

在祠堂最里面是供奉着的董仲舒石碑像

 

                    他们认为董仲舒是他们的祖宗 

 

 

 这也是棵树龄百年的大樟树,在“大宗祠遗址”院墙外。

    

 

 

 

                                   “旌表节孝坊”

 

 

             即“贞节牌坊”。清代晚期,流坑的张、陈两位贞节之妇所建。

 

 

 

             华丽气派的“旌表节孝坊”,似乎是为董氏门庭添加了光彩。其实,是封建社会

                  宗法统治之下女性苦难命运的见证物。 

 

     故事说的是;张氏为流坑董氏第二十九代孙的儿媳妇,陈氏为张氏的儿媳妇,也可谓名门之妇了。张氏23 岁时,丈夫即去世,因未生儿子,于是将次侄董金鳌作为继子。守寡孤独的张氏将其视为命根,细心周到,历尽艰辛。出于为夫家续香火、兴家业的迫切心情,在金鳌 16 岁时,张氏即让他娶本县东坑村儒士陈登瀛之女为妻。

     不久,金鳌获得了登仕郎的功名。看到金鳌成家立业,功成名就,张氏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喜悦。然而,在两年后,金鳌却一病不起命归黄泉。婆媳俩顿觉天昏地转,悲哀万状,相抱痛哭,就这样,未生下一男半女的儿媳妇陈氏也同婆婆一样成了年轻的寡妇。

     在当时封建宗法制度的严格束缚下,张氏和陈氏均出于名门的体面,矢志守节。两人相依为命,心气平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维艰。数十年风霜雪雨,凄苦的生活伴随着她们度过了凄戚哀凉的人生。

    村民们都为她们悲惨的遭遇深为叹惜和同情。婆媳俩“贞操贯日,克励终身”的品行更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于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经族中绅士推举,知县行文报请朝廷,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造此坊。整个牌坊显得华丽典雅,气派轩昂,正面上方嵌有红石“圣旨”竖匾。

    后来,又紧靠此坊建一住宅,以坊门作为正门,堂悬“本立堂”匾。

 

手法多样的石刻、堆塑、砖雕、彩绘、墨书等。 

 

其装饰图案丰富,有花卉、灵兽、祥禽、人物、诗文等。

 

 

 

“理学名家”

 

 

     明代建筑,为明代中宪大夫、刑部郎中董燧故居。木匾的落款为”明史部尚书曾同享“  宅屋门两旁曾挂有“理学常存德义门,名家自有儿孙福的楹联”。

    他61岁辞官归乡,后致力于流坑理学的振兴,成为明代后期的一位理学名士,亨誉为“理学名家”。“凡事要遵守规矩,不能随性办事” 的一种儒学思想。

      

门前是一对石狮子,我只拍照了一只。

 

再仔细看看,非常漂亮,是用红石雕刻的。

 

 

 

董燧

 

 

    董燧(1503—1586年),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代,明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历湖广枝江知县,福建建宁府同知,南京刑部郎中等职,至万历改元,诏赐四品服色,进阶中宪大夫。官至正四品的中宪大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副省长至省长间吧。

 

 

                 这是屋内映壁墙上的砖雕 ,如此珍贵难得的文物,周围堆满杂物,布满了灰尘。

 

一共是三幅,它两边各一幅,在它的前面就天井,依稀能看见射进的阳光。

 

 

 

 

 

 

 

 

                                            村中古建筑

 

 

 

                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流坑古村主要景点 穿梭此间历史
流坑村古建筑群——千古第一村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冯志亮教授谈董氏寻根:济宁市定陶县董姓发源地董父的封地
中国“千古第一村” 江西流坑
中华第一村“江西乐安县流坑村”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麻坑村陈强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