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35)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35)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中心村是个规划概念,被认为是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的完善。...此说中心村,由适中镇所属22个行政村中若干村构成。

    适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素称文化之乡,历史上有“白云钟鼓,长塔薰风、上方晴雪、蔡坑春树、龙埔夜月、虎岭松涛、屏山夕照、柳驷晓烟”等适中八景。2003年1月,适中镇被列为第二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12月,集镇所在地中心村被列为第五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由200多座三层以上的方形土楼组成的适中土楼群气势雄伟,堪称中国民居之魂宝,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保存完整的方形“土楼王”典常楼(瑞云楼)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高五层、总高17.8米的庆云楼(五层楼)和建于南宋、已有880多年历史的古丰楼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屹立在仁和、白叶两村交界处的文明塔,已有800余年历史,被古建筑研究专家称为“中国第一土塔”,现已列入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古塔遥遥相对的魁楼,象征适中是人才荟萃的文明之乡。此外,还有丞相垒、白云堂等文物保护单位。更使人流涟忘返。适中镇特有的民俗活动--盂兰盆盛会,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适中“楼王”典常楼

                  




    

      近年随着永定土楼旅游的升温,与永定毗邻的龙岩适中镇土楼群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参观,而当地土楼中最完善、最华丽,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典常楼,以其独特的风格、雍容雅致的布局受到游客们的青睐,今年1-5月份共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

   适中的土楼历经了宋、元、明、清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土楼文化,不但建筑年代久远、数量多、规模大、楼层高,而且汇聚了明清的建筑艺术、宫廷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神,清代雍正、乾隆、嘉庆期间(1723-1820年)为适中建土楼最盛时期,达300余座,全境现存的土楼共有228座,是名符其实的土楼群。

   在土楼群中,典常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可谓是土楼群的楼王,它是福建土楼中最完善最华丽的建筑之一,远望典常楼可见分前楼、主楼两部分,为内包外联式四层方形土楼,占地约2800多平方米,雄姿耸立、大气磅礴,建筑面积2526.71平方米。走近土楼,内部的宫殿建筑的形式、耕读两用的设计、雍容雅致的布局、富丽堂皇的装饰,更是令人惊叹不已,目不暇接。

    典常楼楼中设上、中、下三堂,中堂为过厅式酒楼, 中轴线上的三堂屋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是公共活动的场所。两侧以门联系,中堂前后环以廊屋,形成前大后小、前方后扁的小庭院。中堂二侧院中,置纵、横的厨房小屋,分隔成两纵四横的小庭院,是各户生活的小天地.每院中心各设水井一眼,共六眼。主楼内设楼梯六部,可通四层,每层均有木质通廊相通。主楼共有房间125间。巧妙的设计,体现大局中有小局, 充分考虑各户差异需求。

   2001年典常楼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愧为福建土楼中最完善最华丽的建筑之一。

  

                    适中镇土楼

                          方形土楼是适中土楼群的特色

 



 

                                                      龙岩适中土楼

 

 福建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了。人们知道最多的是永定客家土楼,以后南靖书洋一带的土楼也出名了。其实,福建土楼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龙岩适中的土楼。

    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用“福建土楼”为名是对的。因为,据我所知,土楼的确是福建“特产”,但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闽西南客家人聚居地才有的(南靖田螺坑一带也是讲客家话的)。闽中地区的沙县就有很像样的土楼,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还在沙县富口乡的一个土楼里住过。当时我听说这里曾经驻过一个营的兵,很为惊奇。沙县的另一个乡-大洛乡,也有一个很大的土楼。这里的土楼和永定、南靖的土楼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都是方形的罢了。

    我以为,土楼的特点并不在于方形或圆形。永定和南靖的土楼其实也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土楼,之所以成为“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它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而且现在越来越少,成了需要我们保护的“文物”。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迁,“土楼时代”应该已经永远过去。我们现在参观土楼、研究土楼无非是追寻历史和研究它内在的文化。

    土楼也好,其他“古民居”也好,其真正的价值应该是历史文化价值,而不是一些人说的如何抗震、如何“东暖夏凉”等科学价值。

    如果我们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来认识土楼评价土楼,龙岩适中土楼是不会逊色于任何地方的土楼的。

    适中土楼,早已有专家学者对它进行研究和有过很高的评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带领几十位师生来这里进行测绘,编印了一本厚厚的测绘图集。我还在龙岩市建委大楼听过他关于土楼的学术讲座,其激动的讲话和对包括适中土楼在内的福建土楼和其他传统民居的极高评价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他引用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的一首诗则至今记得:

    仿佛仙山入梦初,

自怜老眼未模糊。

流风已随宋元逝,

如此搂台岂易图。

著名的古建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教授也对适中的土楼、古塔给予极高评价。他以八十五岁的高龄来到适中,并携老伴登上“文明塔”。题诗一首:

步步相携不畏难,

相依相伴共登攀。

斜阳晚照文明塔,

装点山河更好看。

给适中镇的题词是:

适中古镇好

    适中土楼如何能得到专家学者的极高评价?因为这里的土楼和其他地方的土楼有共同的特点,虽然以方形为主,但也有圆形的。这里的土楼数量多、规模大,只不过适中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乡镇,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很快,新房子多了,土楼等传统建筑就不那么显眼罢了。而适中土楼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记载了南宋以后、明清及民国初年时期福建山区经济发展史,也记载了这里的人民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争斗的历史。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知道先人创业、生活的艰难,才会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适中位于龙岩南端,与南靖、永定是毗邻的。但它地势平坦,自然环境比相邻的乡镇好得多,是个好地方。历史上的适中也是相对比较富裕、人口较多、经济繁荣的乡镇。南宋时期,适中人即已在这里扎根。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烟草自南洋传入,适中和永定的一些乡镇成了种植烟叶、加工烟丝的基地,适中的“条丝烟”畅销全国。烟草种植、加工和贸易又使适中积累了大量财富,适中的经济状况就更好了。清“康乾盛世”,这里的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几百座土楼(1992年同济大学调查时保存较好的还有两百多座),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建起来的。

    为什么建的是土楼而不是其他的传统建筑?我的看法大概是这样的:

    一、土楼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形,它和其他“围”式建筑如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天井式住宅、广东的围珑屋是一脉相承的。它也适应延续千年的宗族社会形态、“聚族而居”的居住形式。

    二、社会环境当时较为复杂,盗匪较多。防卫功能成为主要需求,而土楼这种建筑形式即能最大程度的达到防卫的目的。这也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难的明证。

三、因为周围(相邻的南靖、永定等地)都有建造土楼的“风气”,互相影响,同时也有熟练的工匠和土楼施工技术。

    建筑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适中土楼和其他土楼一样,就这样产生了。但是,由于历史和经济力量的条件较为独特,因此它也有其特色。试举数例:

    典常楼,位于适中中心村北,又名瑞云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为四层方形土楼。楼主谢典常是靠经营烟丝发财致富的。典常楼的特点是四周围护的楼房中间,有一座十分华丽的二层中堂,中堂与主楼的上下堂呼应,巧妙地形成完整的三堂屋。中堂二层是一个公共活动空间,除了华丽外还很有文化品位。堂屋至今保存有许多精细的木雕等装饰,使人感受到当年的豪华和主人的富有。典常楼是福建土楼中最为华丽的土楼之一,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庆云楼,位于适中仁和村,占地1700多平方米,楼内有大小房间110间,四角顶层有悬挑一米多的类似阳台的角楼,是很有特色的。该楼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是五层方形土楼。庆云楼楼高达17.45米,是福建现存最高、最完整的方形土楼。

    古丰楼,也是一座四层土楼。据专家考证,该楼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是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土楼之一。

    还有各种不同特点的土楼,不一一列出。

    适中土楼在福建土楼中,有最华丽之一、有最古老之一、有最高的方形土楼。适中土楼由于分散,不十分显眼,但统计起来竟有两百多座之多!适中土楼从南宋到民国初年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是闽西南人民在这里创业、奋斗的真实记录,是活的“史书”……

    适中土楼是福建土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开发旅游、宣传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别忘了福建土楼中独具特色的适中土楼!

 

 

 

 

  

                              适中镇仁和村文明塔

     位于适中镇仁和村西五公里龙岩、永定、南靖三县交界处荒塘坪山之巅,又称长塔或白叶塔。明代建,为宋代风格空心楼阁式塔,塔八角原九层,目前还较好保存了七层,高约四十米,隔层拱门同位,塔檐砖垒叠五层,每层依次收分。原有木梯可至顶层。底层内径四点九五米,底层周长二十五点七米,墙厚一点六五米。门顶正中石碑阴刻“文明塔”三字依稀可辨,传说是宋代朱熹所书。其基座塔身七层均为生土夯成,与土楼建筑工艺同出一辙,仅塔顶为砖石砌成,以抗雨水侵蚀。传说适中镇形如一艘船,船头向着闽南大海,为拴住这艘巨轮,特在高山之巅建塔。该塔至今已经在风雨中屹立八百余年,一九五八年遭雷击,塔刹无存,塔身斑驳。

中国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日前到闽西考时发现建在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的“文明塔”,为中国第一土塔。

  中国为万塔之国,砖塔、石塔、木塔、陶塔应有尽有,但用生土夯成的土塔却凤毛麟角。建在闽西龙岩市适中镇仁和村的荒塘坪山之巅的“文明塔”,为宋代风格的楼阁式塔,塔高十三层,其基座塔身七层为生土夯成,与闽西土楼建筑工艺同出一辙,仅塔顶为砖石砌成,以抗雨水侵蚀。传说适中镇形如一艘船,船头向着闽南大海,当年老百姓为栓住这艘巨轮,特在高山之巅兴建此塔。

  此塔至今已经在风雨中屹立了八百余年,一九五八年遭雷击,塔刹无存,塔身斑驳,仅余九层,但“文明塔”三字依稀可辨,传说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建土楼:建于元末明初,目前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园楼裕昌楼
福建古楼导游词3篇
中国建筑史的奇观——田螺坑的“四菜一汤”
土楼风情
福建南靖:土楼与古田会址
「福建」全览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的46座土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