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37)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37)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芷溪村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的芷溪村是一个客家万人古村落,共有芷溪、芷红、芷星、芷民、芷联和坪头等6个自然村。聚居着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以黄、杨两姓居多。

  芷溪历史悠久,因古时村边溪流两岸长满芷草而得名。

  芷溪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繁荣达到鼎盛。特别是清康熙时期,至潮州的航运开通后,一方面芷溪当地拱桥店、凉棚街、三角坪和十字街等街道兴建起来,另一方面外出经商的人也逐渐多起来。芷溪的繁荣使其成为连南一带的商业中心之一,每月逢五逢十的墟市至今不衰,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商客。

  芷溪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过去曾为连城、上杭、长汀一带的文化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出了文进士4人,武进士2人,举人20多人,秀才300多人,赴外国留学4人。明朝中叶创立了首家书院“桃源精舍”,至清朝康乾盛世,陆续创建种石山房、琢玉山房、蹑云山房、北溪草堂、仙高岽书院等多家书院和10多家私塾。

  芷溪居民重视宗祠建筑,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明清以来,芷溪先民先后建了74座古宗祠,138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被客家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门。这些古建筑除一部分是专门作祭祖联宗用外,其他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门庐威严,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美轮美奂。其内不仅有黄庭坚、何绍基、邱振芳、孟超然、伊秉绶、廖怀清、林则徐等名贤墨宝,而且有众多朝廷所赐的功德牌匾。这些古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庚福公祠、龟山公祠、杨辉公祠、峻亭公祠、澄川公祠、翠畴公祠、孝友祠、孔怀堂公祠、华岳公祠、隐轩公祠、耀南公祠、渔溪公屋、培兰堂、余庆堂、永裕堂、万斯堂等。

  芷溪的民俗文化也独具特色。农历正月有出游花灯、红龙缠柱、犁春牛十番音乐、走古事、汉剧演出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芷溪花灯,由苏州引进,迄今已有三百年历史。芷溪花灯以官灯为主灯,外围配上花篮、纱灯、牡丹灯、鳌鱼灯,再画上字画或装制罗汉、古装人物等,共由99盏小灯组合而成。点灯用特制玻璃杯装蒸过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晒精选的灯芯。点上火时,色彩斑斓、美轮美奂,被称为“纸包火”的奇迹。

 

  

                             芷溪古村黄家宗祠

 

  

    黄氏家庙座落于茶山口寨上山麓,是纪念芷溪黄姓开基始祖庚福公而建造的祖祠,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落成,历时36年,并于嘉庆元年重修。

      祠堂坐东向西,分上、下两厅,上厅略高,左右厢房略低,左右回廊各有门通外;祠堂长27.17米,宽21米,建筑面积779.25平方米。厅背后及两边围墙内有草坪、厨房共1320平方米;厅前有宇坪和月池。总占地面积达3021.5平方米。

        黄氏家庙总体建筑宏伟壮观,讲究空间环境科学设计,通风采光好。文化气息浓厚,饰金牌匾、雕梁画栋、壁画雕塑,对联书法等应有尽有。

 

      

              

 

    神龛两边壁画有凤凰牡丹图,画面富丽堂皇,优美光华,充满祥和喜气的气氛;上厅柱上的书法联文是: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烈;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先贤。据说此联文原系宋代黄庭坚为江西分宁江夏堂所撰,系族人移用于此祠的;字为乾隆时吏部尚书黄锦所书。上厅左、右木屏壁上书有忠孝廉节四字,字大150公分,系临摹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字体。整个厅堂由60多根梁柱构成,其中上厅两根大柱周长3.9尺,下厅两根大柱周长3.6尺,四根大柱支撑着整个祠堂的屋梁。上、下厅的天花板呈穹形建构。上、下厅之间是一个大天井供采光。下厅大门前是一长廊,长廊天花板正中绘双凤朝阳图,左、右两边天花板绘大小雄狮相戏,图象毕真,栩栩如生。长廊外侧设木板箭栏,廊外门左右有一对石雕狮子和石鼓。宇坪南面是外大门,门楼为小型石牌楼,朝南。宇坪西面是月池,池中种莲,荷叶田田,荷花艳艳。祠堂内的所有地板都由三合土(沙、石灰、红糖)铺打成,与大理石铺砌的地板有异曲同工之妙,光滑、坚硬,耐久,可保持数百年不破。

    至今,祠内仍保存着多块古牌匾,其中文魁匾四块,州司马三块,父子乡宾明经亚魁选魁等牌匾各一块,还有三块缙绅名录匾。显示了黄氏族人人才倍出的兴盛历史。

 

 

 

                   芷溪建筑艺术

 

    芷溪祠居建筑不仅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也充满艺术韵味。这些民居装饰华丽,工艺精致,有精美的古雕,壁画、嵌瓷,培兰堂是芷溪民居建筑的装饰精品。
 
 


 

   培兰堂门楼色彩斑斓,砖雕、石雕十分精美,配上彩色的瓷花窗,气派又显优雅。


   雨亭下的瓷花窗

 

   门楼前的砖雕壁墙刻着优美图案
                



   堂内有一屏风建筑将天井分为两半,屏风带有清真建筑的拱形,两边通透视窗安放着两排水瓶雕塑,象征着主人未来生活平平安安。

 

               



                   墙壁镶嵌着泥刻和瓷花窗

               

  

                 内廷建筑也处处体现艺术性,其中木雕工艺令人叫绝


 









 

  除了木雕,砖雕和壁画艺术也随处可见,细看这座门楼,砖雕、泥雕、壁画、嵌瓷样样都有,




   泥雕和瓷花窗


   泥雕和嵌瓷




   雨亭下的壁画虽已陈旧,但人物形态十分生动。







  石雕门楼

 

                

 

                     人物生动,油彩未脱




              

 

   穿行在村中小巷,看到的都是充满艺术气息的民居,整个村庄笼罩着浓浓的艺术氛围。


   

  村民看到我们对这些门楼很感兴趣,热情地招呼进入他家参观。

 

   向我们介绍艺术品的各个细节



 

   可见栩栩如生的人物情态和细节


 

  屋檐架上的木雕工艺十分精细




  一对藏在檐架下的泥雕狮子



 

   在芷溪,不管是内庭或在室外,到处都充满艺术意味。

 



 


 

   感受芷溪的建筑装饰艺术,无论你是走马观花还是啧啧细品,均别有风味,让人称奇叫绝。

 

  

芷溪花灯

闽西作为客家人的祖地之一,有着独特的风土民情。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的闹花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芷溪村位于连城南部,聚居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以黄、杨两姓居多。芷溪居民重视宗祠建筑,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这些明清时候的古建筑除一部分是专门作祭祖联宗用外,其他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门庐威严,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仑美奂。明清以来,芷溪先民先后建了六十八座古祠,一百三十八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被客家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门”。

据记载,清康熙年间芷溪杨姓十六世祖燕山公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5年)由太学生入京考授州同(州同、州判均为知州佐官,分管一州钱粮、水利、海防诸务),任职苏州,娶苏州女子吴二姑为妻。二姑思乡念切,尤喜苏州美艳绝伦的花灯。于是燕山公携妻回乡时,就将苏州花灯的制作技艺传入芷溪,迄今已近有三百年历史。

 

 

 

 

 

芷溪古村落与素有“客家大宅门”之称的祠堂

 

芷溪花灯由一百零八个(也有九十六个的)各式各样的小花灯组合而成。有宫灯式的纱灯和象征动物花卉的鲤鱼灯、牡丹灯。花灯分二层,下层是主体灯,由一串串小花灯组合而成。小纱灯的制作是用竹篾做骨架,再粘上各色各样的图案花边制作而成。中间装上耐热的玻璃杯,杯中盛上茶油,中央是灯芯草做的大芯,点亮芯火便显得透剔玲珑分外好看。六个小纱灯上下连成一串,在纱灯串与纱灯串之间又是一串串的牡丹或花篮灯。牡丹灯、花篮灯的制作别具一格,它是用泰国、缅甸出产的通草纸粘在竹篾上制作而成的。通草纸三寸见方,乍看似纸,细看似泡膜又不是泡膜,是从碗口粗的通草千茎上用锋利的刀一层一层剥下来的,它有千百万个微孔俨然如纱又似泡膜,再染上颜色。用这种通草纸制作的花灯,点上火以后,通明透亮。一串串的花篮灯或牡丹灯与小纱灯相间组成圆形的大花灯,芷溪人叫它做“花篮吊筒,纱灯衬孔。”大花灯直径二点二尺,高约四尺,中间是洁白宣纸做的大花瓶。花瓶中插上各种鲜艳的绸花、塑料花,花枝上有姿态各异的小鸟,把人们引入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境界中去。花瓶上面是一个深红色丝绸凉伞,点亮火时,深红、浅绿、淡红、金黄,红绿相间,素中衬艳,浓淡相宜,动静搭配,在灯光中,交相辉映。主体灯的上层是宝盖头,分内外两层,中间是走马灯。外层形似公园中的八角亭。角与角之间有六个门。其中又有内层门和外层门。门与门之间装有潮州制作的生、旦、丑、净等各种脸谱造型的人物,打扮成各种历史故事戏剧情节,诸如“西厢记”、“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等。园门上书写着“春王正月”、“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通人和”、“年胜一年”、“万事如意”等人们祝愿来年丰收、国泰民安的吉祥话。

通过两重门,里面是走马灯。走马灯上绘有“天女散花”、孙悟空等人物。点燃走马灯,由于空气受热上升冲动上面螺旋桨的科学原理,走马灯便不断转动,十分引人注目和猜想。外层宝盖上有十六个鲤鱼灯凤凰灯。每只凤凰口含三串绿豆大的彩色玻璃珠。凤凰头顶上有三根钢丝,钢丝上端有三个红黄绿三色的绒球。它展开翅膀,临风颤动,栩栩如生,配合走马灯不断旋转,十分逗人。

花灯队伍大约由三十至三十五人组成,从正月初一开始,几户人合一个花灯轮流出游,到正月十一日或元宵节。到正月二十(当地称是日为“百花生日”)就随意游了。芷溪黄、杨、邱、华四姓轮流为头出花灯;黄姓人数最多,花灯也最多。据说八十多年前芷溪花灯胜会最热闹的一次曾经出过一百零六个花灯。以一个花灯队三十至三十五人计算,一百零六个花灯就得出动三千至三千八百人,再加上舞龙灯、走古事(当地俗称“飞标”),以芷溪一万人口计算,出动了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其队伍之庞大和热闹的情况可想而知。正月十一日这天为“正日”,全部花灯都得出游,一个个花灯争奇斗艳,花灯、龙灯、飞标一个接一个,络绎不绝,锣鼓声不绝于耳,笙歌迎风飞扬,直上云霄。人们登高远眺,从村之头到村之尾,三四里长的庞大花灯队伍有如蛟龙在汪洋大海中,姿意遨游,簇簇花灯象是万颗明星缀满人间天上。看戏的、看灯的,人山人海,场面着实壮观。

 

 


 

 

闽西连城县豪华、庞大、富丽的芷溪花灯

 

    芷溪游花灯叫“出案”,轮到某姓游花灯就叫某姓“出案”。轮到“出案”的姓氏,其裔孙以房族为单位由几户人合出一个花灯。出花灯的具体日子,一般是九天,多数是一户负责一天,也有负责两天。凡参与出花灯的都是灯主,在前一年正月,准备好三牲祭品招到洪福公王神坛前“起神”,口头禀报各户主姓名,祀求老幼平安、人丁两旺、五谷丰登,然后抓阉定夺。用红纸写上出灯的日期,揉成纸团,放在米筒(俗称“米升”)里,由各户用竹筷夹出,谁拈到那一天,都没二活,大家认为这是神认定的。

日子确定了,就向花灯匠定制。一是花篮配牡丹,一是花篮配沙灯,由灯主选定,一座花灯要四五百元,其它配件如玻璃杯,锣鼓、附属装饰由灯主自己负责,大约还要一千元左右,按户分摊,各房人数多寡不同,所以各房的花灯数也不一,凡是家庭生活过得去的,却愿意负担一个晚上的费用。

一般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六日,主要是敬奉洪福公王及天后圣母,花灯只要擎到两处神座就行。正月初七日为“齐灯日”,这天上午,要备好三牲、香、烛、纸、炮到洪福公王神座前敬奉,所有花灯都要出游。正月初五为月忌日,只这天不游花灯。

 

 

 

 

正月初七“齐灯日”、正月十一“正日”芷溪花灯“出案”大巡游情景

 

正月初八以前都可以吃荤,初九到十二为“案日”,参加游灯的人一律吃斋,斋戒很严格,表示对神佛的虔诚。因为安民庵已开始设经坛,请和尚诵经礼佛,祀求菩萨保佑全乡人四季平安,财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四天花灯要游四方。下午五点,各执事人员都要作好准备。草草吃完晚餐,先派一人到各姓祖祠、庵、庙烧香,表示敬意,因为花灯到各神座前只是打拱作揖后转身就擎走,不能久留,因为是“纸包火”,停久了容易失火。擎花灯的主力约十人,洗完脸后,穿上新鞋,束上腰带,肩上披一条毛巾(用于突然出现小花灯失火或玻璃杯破裂,则可用毛巾包着摘去),将每个玻璃杯内火蕊点燃,先观察各个火舌是否整齐,然后迅速地先里后外逐个放花灯内,“上火”完毕,擎起花灯在神像前作个揖,游花灯的队伍就在爆竹声中出发了。

花灯队伍的前面,由两个机灵的小伙子清道,防止闲人闯入路线。接着是两个提灯笼的人,红提灯上,一面写姓氏,一面写屋堂名,使人一望而知是那一房族的花灯。接着是锣鼓队,由一面鼓,两面锣,及大钹、小钹、碗锣、铜钟、苏锣等组成;整个乐队由鼓点指挥。锣鼓队后面就是花灯,擎花灯的个个精神抖擞。前面一人蹲腿、挫腰、挺胸,眼望前面,双手上下擎着花灯,走着碎步,徐徐前行,使花灯稳定地行进。其他人簇拥在花灯后面跟进护卫。大约走五、七十米,就得换一人,花灯虽只二十来斤,但体积大,擎花灯的人精神要非常集中。为防风雨,一人拿草席,一人拿特制的灯伞,最后一人提着一篮备用的玻璃灯,如有小花灯内的火熄了,可以很快换上。这样一个花灯至少要动用三十余人。

 

 

 

 

  

上图:正月初一到初六日各房族花灯自行前往敬奉洪福公王及天后圣母

左下图:客家老艺人正在制作芷溪花灯  右下图:芷溪花灯祭先祖图像

 

游灯时夜幕已降临,花灯如火树银花,五光十色,摇曳多姿。九十多个小花灯通明透亮,互相辉映;宝盖头上的凤凰灯,展翅欲飞,咀上的细串珠子晃来晃去;鱼噩鱼灯张开大咀好象在企盼什么;走马灯不断旋转,使人眼花缭乱;还有小木偶装扮的各个剧中人物栩栩如生,有的笑脸迎人,有的仪态庄严,姿态各异,情趣横生,动静相配,红绿相间,素中衬艳,浓淡相宜。远观近看,各有情趣。有的花灯之前还有四面牌板灯,写上这家上祖的官衔,如“XX县正堂”、“进士及第”之类,这叫“牌板花灯”。也有在花灯后面还有凉伞灯的,就象皇帝出巡时用的凉伞,高约一米,也是用竹蔑做骨架,外饰蜘蛛纱,画上花鸟人物,周围用小木偶装扮剧中人物,里面点上烛光,一人擎着,双手不断转动,别具风味,这叫“凉伞灯”。花灯队伍加上这些摆设,更是庄严。

游花灯时以唢呐、横笛为主,仿汉剧曲调互相对答。回家坐奏时,加上洋琴、大锣、大钹、小筒。小筒形如唢呐,但一节一节套起来,拉长时有五、六尺长,因而要中气充足艺人才能吹奏,音调润滑,与唢呐一起担负主乐器职能。鼓吹队得到宾客的红包越多,演奏越起劲,往往闹到深夜,大家才兴尽而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建芷溪古村镇
祠堂: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天下第一村-流坑
三 洲 往 事
「组图」咱家添丁了!小编带你去看原汁原味的武平“闹灯”!
客家升灯仪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