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祖国风光(1537)青州古城

祖国风光(1537)青州古城

徜徉在青州古城的街道上,有一道靓丽的风景时常吸引着我的目光,那就是街道上一座接一座的古牌坊,如刘珝的柱国坊、大学士坊、石茂华的尚书里坊、一门科第坊、冯琦太子少保坊等。

       据记载,历史上的青州古城内牌坊众多,不下三十座,显示出当时青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物鼎盛的景象。这些牌坊,主要包括王府牌坊、文庙牌坊以及众多地方名人的恩荣坊、科第坊等。明清朝代,青州在朝廷任职的官员众多,府第、祠堂聚集城中,所立牌坊多在城区各街口、各府第附近。仅从南门大街向北至偶园街、北门大街,就矗立着二十几座牌坊,有时是十几步或几步就有一座,风格各异,蔚为壮观。因古城内牌坊众多且规格形式多种多样,均带有纪念性和很强的装饰风格,使古城的主要街道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这在其他古城中是极为少见的。

      在我国古代,牌坊主要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附属和标志;一种是用以旌表贤人名达或倡风导俗。我看了一下,青州古城街道中的牌坊基本属于旌表贤人名达的类型。而这些牌坊中又基本上都是明代的,我想这可能是由于明、清二代对于牌坊的不同态度所致。在明代,朝廷有规定,凡贡生、监生以上及举人、进士等获取了功名的人才,在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发给一定数额的建坊银,使之各自建立相应规格的牌坊。这一举措,使建坊之风风靡全国,多数有了功名的人为了光宗耀祖,均借机而行,但一般都要有朝廷圣旨恩准。而清朝的统治者就不提倡臣下个人建坊,所以青州清代的名人都没留下甚么牌坊。

       牌坊的体量相对于其他建筑物不算大,但其文化内涵是其他小型建筑无法取代的。如坊额及联句的题刻,多出自名人之手。其含义,其书法,各有千秋,既宣扬了名人的个人荣耀,又使人从中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观赏到书法名迹。此外,牌坊上的各类精美雕刻和建筑造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建筑水平和风格,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最生动直观的资料。对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游客来说,仔细品味这些牌坊的建筑风格、牌坊上的匾额及楹联的内容等,对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极有裨益的。

 

此为旌表青州人陈经所立的大宗伯坊,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2.2米,总高度10.1米。在青州古城的伙巷口,今偶园街北段,立于嘉靖年间。陈经,字伯常,号东渚,明正德九年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当年立此坊时,陈经担任礼部尚书,即“大宗伯”,故坊额中有“大宗伯”三字。此面的抱柱楹联上联是:立朝骨鲠,谠直敢言名已闻;下联:平居性澹,门无干谒廉有声。



顶额“聖旨”。题额:右边为“赐进士、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前兵科给事中、礼部侍郎、户部尚书、侍经筵、东渚陈经”,左边落款为“大明嘉靖乙巳孟春榖旦立”。


此面的抱柱楹联上联是:大臣气度,朝堂柄政扶社稷;下联是:名士风流,海岱会集留诗篇;

夜色中的大宗伯坊。


  这是冯琦太子太保坊,在卫街西本公祠堂门前,今城里东门大街西段。临朐籍而定居青州的冯氏世家共立有五座牌坊。分别为祖孙父子兄弟进士坊、一门科第坊、冯琦太子太保坊、三世天官学士坊和三世宗伯学士坊。冯琦,字用韫,号琢庵,万历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太保,谥文敏,谕葬于青州尧王山东麓。冯琦是明朝后期重臣、文学大家,是青州的精英人物。其事迹见于《明史》;其著作多部,均收录于《四库全书》。可惜,他英年早逝,卒于任上。他的业绩显著,卒后,朝廷仍封他为大学士。过去传有“死后入阁,冯琦一人”的美赞。

这幅抱柱联上联中的“援朝凯旋”可不是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我估计应该指的是明万历年间,明朝应朝鲜(当时还是中国的附属国)的请求发兵援助击退日本侵略的事件。明神宗果断出兵援助朝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冯琦也在此事上立有大功,故在此楹联上赞美了一番。


楹联的下联也是赞扬冯琦在朝鲜享有崇高的声誉。

牌坊这一面楹联的上联是:提封依旧三千里;下联是:社稷重新二百年。上、下联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太保坊上的题额。


  此为刘珝的柱国坊。刘珝,明代青州府寿光县人,正统十三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明朝的三朝元老、宰相级人物。明朝的官员有职官、散阶、文勋、加官上的级别。“柱国”是从一品勋阶。“柱国坊”是刘珝有“柱国”文勋封号之后所立的牌坊,其规格是相当高的。此牌坊四柱三门,中间之门宽阔,可以通车马。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走中间,平民百姓走两边的小门。刘珝于弘治三年卒时,弘治皇帝为之亲撰祭联,也就是现在这个牌坊南面的抱柱联,上联为“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下联为“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可见弘治皇帝对他评价相当高。

刘珝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明宪宗称其为“东刘先生”,并赐印“嘉猷赞翊”。此牌坊北面抱柱联对,上联为“忠廉立殿堂,史称贤相,功与云山并峙”,下联为“仁孝满乡里,世誉楷模,德同阳水共流。

此牌坊的顶额为“敕赠”,题额“柱国坊”,题额右边的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刘珝”。“柱国”是文勋封号。左边落款为“弘治辛酉榖旦”。

柱国坊夜景

此为翟銮的大学士坊,为旌表青州府诸城县人翟銮而立。该坊为复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5.94米,总高度12.65米。翟銮为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卒谥文懿。翟銮此坊立于嘉靖年间。当时他升为大学士,也是青州府的荣耀,因而官方为他在府城立坊。

  牌坊顶额为“御旨”二字,坊名“大学士”(因为翟銮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坊名右边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石门翟銮”,左边小字为“嘉靖癸卯季春吉旦”;此牌坊北面抱柱联上联为“体丽声清,廷对分差标法度”,下联为“心和意密,公裁明断顺朝纲”。

夜幕下的大学士坊。此为牌坊的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巡边防三万里,雄才大略固关塞”,下联为“秉阁政十余年,远虑深谋为栋梁”。


  一门科第坊,也是冯氏之坊,立于明万历年间。当时,青州的冯氏世家出了6位进士,3位举人,真是一门科第,很值得彰表荣耀。一门科第坊旌褒的是冯氏家族自始祖冯裕至四世冯琦这一时期的进士、举人。他们分别是进士:冯裕、冯惟重、冯惟讷、冯子履、冯琦、冯瑗。举人冯惟健、冯惟敏、冯子咸。冯氏家族是青州著名的科第望族,时称“北海世家”,科甲蝉联,闻人辈出,连续四代人中有进士6人,举人3人,以“父子进士”、“祖孙四代皆进士”等科举为佳话,享誉士林。冯氏家族还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闻名海内。自明代始,冯氏家族,祖孙绵延,家学相承,形成了深厚的家学积淀。有“彼父子质行齐鲁,诸儒莫及”之誉。

在过去,牌坊不是随便可以立的,是有明确规定和程序的。一门科第坊也是经过皇帝批准的。一门科第坊顶额有“圣旨”两个金字。提额:一门科第。右额:旌褒冯氏进士裕惟重惟讷子履琦瑗举人惟健惟敏子咸(将冯家的6位进士和3位举人的名字一一列出)。左额:大明工部奉敕立万历丙戍榖旦。

  一门科第坊是一座四柱三门式科第坊,它高11.8m.长13.52m,,底宽2.1m。南面抱柱联的上联是“科第连绵,彰显东州文运”,下联是“事功卓著,堪称北海世家;北面抱柱联的上联是“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下联是“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

  
此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的尚书里坊,立于明嘉靖年间。石茂华,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卒赠太子少保,谥恭襄。根据历史资料在原址复建。(自尚书里坊向北这几座牌坊,都是历史上就有的,基本上是按原样在原址复建。)该坊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3.8米,总高度11.48米。

  牌坊的题额是“尚书里坊”,南面抱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北面抱柱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可以说,这两幅对联是对石茂华政绩的高度概括。石茂华的事迹除见于史料记载外,还有许多故事和传说,如《聊斋志异》“谕鬼”一篇,说的是石茂华镇鬼的故事。石茂华曾任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声名卓著,连鬼都害怕。

 
此为海岱都会坊。是青州在历史上曾经为山东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见证。青州地处海(东海)岱(泰山)之间,历代为都会之地和军事重镇,曾长期作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贸发达,商贾辐辏,被誉为“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为彰显古代青州的历史地位,设立了这座牌坊,是青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该坊四柱三门式,总高度9.4米,总宽14.4米。中间之门宽阔,可以通车马。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走中间,平民百姓走两边的小门。

  
 北门裏坊为北门大街之地标性建筑,二柱带跨楼牌楼,高9.9米,总宽10.2米,主跨宽6.0米。坊额为“北门裏”,抱柱联为:“看似砖旧石残,想当年九州商贾纷至,甚是热闹;其实人杰地灵,见今朝世界宾朋沓来,尤为繁荣。 ”高度概括了青州当时繁荣景象和名人众多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城楹联书法赏析
青州古城名人牌坊实拍,柱国坊、大学士坊、一门科第坊见证历史!
游青州古城
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才华出众, 出的上联只有他自己能对出下联
潍坊青州景色 4
青州府题名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