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祖国风光(2919)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古镇,原是一个寨名,全寨现有1200户人家。这里东距省会贵阳60公里,贵黄高速公路、黔滇公路、贵昆铁路和正在修建的清黄高速公路均从寨边穿过,这里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也就是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这里仍是驻军重地。明朝时朱元璋在征服了南边的前朝梁王之后,为了长久的控制西南,在江浙广募兵士,让他们携妻带子远徙贵州,居住在各地卫所中,平日亦兵亦民,自己耕作土地,随时准备迎战,才有了屯堡。经过600多年的继承与发展,延续了近20代的屯堡逐渐演变成为了独特于周围众多民族(苗族、侗族等)的一种独特民俗文化。

    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本世纪初,天龙的几位有名乡儒感觉饭笼铺的“饭笼”二字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这就是天龙屯堡镇“天龙”二字的由来。



 

  历代的屯兵都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历史的遗迹,一下汽车,就见一个巨大的寨门,就像电视剧中古代屯兵山寨的大门。这也许就是告诉我们这里曾是屯兵之地吧。身着蓝色屯堡服饰的小导游前来迎接我们。早就听说,屯堡女人是屯堡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她们那一身奇异的“凤阳汉装”,一穿就是600多年。据说“文革”初期,有造反派来强迫她们卸去“奇装异服”,可他们一走,女人们照样又汉装穿上身。




  至今,屯堡女人们的正统装束还是戴银耳环,梳三绺头,也就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的发型。身着的蓝色长衣,衣襟与大袖口处,饰有好看的花边。年轻未婚女子包白帕,腰带系左侧;已婚妇女包青帕,腰带系在背后,黑色的,有很多穗穗的那种,就像拖了一条马尾巴。她们的鞋也极有讲究:布底、鞋帮呈月牙形,鞋尖翘起并饰有花鸟图案。这种地道的大明朝江南汉族女子装束,曾一度被误认为是“凤头苗”,甚至屯堡人还曾被当作少数民族而受到歧视。虽然如此,屯堡人依然保持着一种“汉族道统”的优越感,不仅不改服饰,而且严禁与本地人通婚,这又使得屯堡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至今。每当别人问起他们属于什么民族,他们会自豪的告诉你,他们是多数民族,是真正的汉族。确实,在别处,汉族的文化与生活习俗,早已在历史风雨的持续飘刷中,不断演化蜕变,经与其它民族甚至西方文化交融而渐渐淡化了自己的特质。但是,藏匿于喀斯特大山深处的屯堡文化,却一如6个多世纪以前,固守着原有的纯朴和风采,与当今的汉族文化形成鲜明反差。也许我们在这里才能看到真正汉文化的遗风吧。
  小导游普通话说的很好,给我们介绍的也很详细。她告诉我们,天龙屯堡是目前贵州最大的一个屯堡。明朝建屯大多选择在地域隐蔽、易守难攻的山间驻扎,而天龙屯在贵州众多屯堡中,地理位置相对平坦。天龙屯共有5000余人口,一条人工水渠贯村而过,村庄结构紧凑,共有16条石板巷,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坚实的城堡。
    我们就这样在导游的带领走进了有着奇特文化习俗的天龙屯堡古镇,踏着600年前铺就的石条子路,看着依然矗立的碉堡和家家户户还留着瞭望窗的住宅。走进寨子,满目皆石。用当地人的话说,即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石巷纵横交错,见一窄巷巷口书有“九道坎”三字,入巷登级而上,小路仅够两人擦肩而过,两边石墙上不时现出小窗,约12×25厘米,窗旁有门,仅只1.5米高。弯腰进去,发现房有两层,内部为木结构,而石墙厚达两尺,如同堡垒一般。

     听介绍这里的石屋已有600余年历史。当年,这儿的每一个窗口与大门,都可用来打仗,窗小易守难攻,门低矮,人要低头进,还不是跟关门打狗一般容易。在古镇中,可见巷道纵横交错,如不跟导游走,很快就会迷路的。遍布于巷道中的深邃枪眼,石拱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屯堡人武备的思想。






(导游也是当地人)


    欣赏着屯堡妇女穿戴着的明朝的服饰,感觉十分新鲜,你可以和她们照相,走时,前面出现了一个木质的亭子,这是一个茶驿,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年妇女在烧茶,这里的茶是她们自己用草药在一个巨大的瓦罐中熬制的,味道怪怪的,据说可以去火,走得又累又渴,刚好喝茶歇息茶是免费的。给这个妇女照张像,同时照下那双尖头的绣花鞋。屯堡妇女还有自己的绣坊,在一个不大的院落中,我们看到许多上年纪的妇女在一起绣鞋面、绣围裙,但是没有看到年轻的小姑娘,不知道这项手艺还能流传多久


  

    行走间,来到了一个搭有戏台的院落,这是看地戏的地方。“屯堡地戏”,是屯堡人在田间地头表演的戏,是大明军队进入贵州时带来的。它源于那时军队中用来振奋军威、恐吓敌人、保证出师顺利的军中傩仪。“傩”是驱鬼除疫的仪式,即面具舞。所以地戏在演出时都是带着面具的,只是这些面具不是戴在脸上,而是戴在额头上,脸上则照块黑布。据说因为过去演出的时候,人们都是站在高处观看,面具在头顶上更便于观看。屯堡地戏的内容都是小说演义,它被称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我们看得是三国戏“三英站吕布”。地戏表演都是古代战争的格斗和马战的动作,是对当年战争生活的一种模拟。动作唱词(有字幕,否则根本听不懂)都不复杂,轰轰烈烈,十分热闹,适合人们在田间地头取乐。我们后来在一个陈列室看到了陈列的面具。地戏面具(称为脸子)采用浅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刻工精细,造型繁复多变,形象生动诡秘,神态奇特夸张,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别以为这些军人的后裔是没有文化的,其实屯堡人重儒学,崇佛学,尚武功。我们参观的天龙小学则是贵州省内著名的乡村小学,你想象不出来,在那末偏僻的山村,居然有那样规模的小学,二层小楼的木质结构,有点像北京女子师范的旧校舍。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这里就建有图书室,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古镇的文化内涵。

     听介绍说,14世纪,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依旧盘踞在西南边陲。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南征将军,率军30万,兵分三路入云贵。在这支队伍中,有4位南京籍的官兵情同手足,盟誓结为异姓兄弟,并按年龄顺序统一改名为张征定、陈征定、沈征定、郑征定。平乱后,皇帝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四姓兄弟便一齐择地聚居。成为如今天龙“张、陈、沈、郑”四大姓的入黔始祖。当地人有时会诙谐的说“我们的祖先是第一批从事‘西部大开发’的人!”至今他们还把南京作为他们寻根的地方。

   正因为天龙人讲文化,重教育,六百余年,从大明朝到清朝,再到民国,历代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明代时,天龙四大姓都是世袭军队官职,统管咽喉重地;清朝时,天龙郑姓出了一门三举人、一进士、一大儒,其他三姓亦多俊杰;民国时天龙陈姓更是出了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等。后来又孕育出了多位黄埔、北大等名校精英。

    也许正是因为屯堡人的军旅出身,使得他们在宗教上也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在屯堡旁边有一天台山,天台山,以山形而得名。其山为石灰岩质的一座玲珑小山。山高60米左右,山势陡峭,如巨崖突立在四围高山峡谷之中,一面为古树枯藤掩映的蜿蜒小路,三面削壁而立,状如拾级登天之台,故名天台山。我们沿着山路,登上山顶见到了古寺庙建筑群,它是屯堡建筑的典范,也是佛道合一的寺庙,古镇上的三教寺是佛道儒三教齐奉的,应该说这里始终是和谐而团结的地方。建于山巅伍龙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崇祯和清康熙、乾隆、咸丰及民国等多次增修、扩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里边能容数千人,在这里驻守军队更是易守难攻的地势,所以这里为国内罕见的半军事化城堡式古刹,曾被我国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称誉为“中国古代山地石头建筑的一组绝唱。”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因古刹建筑时,山顶平地缺失一角,无法建筑一定规模的大殿,故从山下沿陡壁,用石块垒积直至山顶,累积的石头没有任何泥土粘合,却保存上百年不塌不倒。

    来到庙门,首先看到了镌刻的石联:“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山寺里看到的现存的两道山门、两重庙门和大佛殿、左右厢房、殿前倒座、玉皇阁等建筑。寺内建筑虽都是穿斗吊脚楼木结构,但山墙全用石块垒砌,窗户既小又少,与碉楼抢眼无异。后院建有坚固的石垣墙,墙上砌有用于军用目的的城垛,充分显示该庙的军事建设性格。相传当年吴三桂曾留宿于寺内,并将宝剑、象笏赠与该寺,在庙中保存着复制品。这也是伍龙寺出名的一个原因吧。藏经楼后侧之粮仓,犹如鹤立鸡群,俨然是座居高临下的石碉楼。这些建设特点,与附近“屯堡人”的建筑风格极为相似。寺下遍布称“碓窝”的石臼,这是战争年代的陈迹,表明曾作军事据点用。临壁俯瞰,不禁心惊胆颤,可以想见当年这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方方石头上,至今还留存着昔时金戈与硝烟留下的痕迹。

   来天台山。你还可以发现更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在路边有许多小棍棍挫在那里,询问当地人你会知道他们把这些木棍叫“将军柱”,把“将军柱”放在这里,代表要顶天立地做人,将来承担重任的意思。在上山的路上,沿途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小石窝,是当年打杖时用来舂火药的。石头上还留着痕迹斑驳。

    穿过山门,眼前是古老的驿道,拾级而上,长满青苔的墙壁,狭窄甬长的台阶,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提醒,你很难想象600年前这里曾经是固若金汤的城堡。

    其实,要说天台山伍龙寺的奇特之处,不是表现在建筑造型上,而是它蕴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虽名“伍龙寺”,但寺中建有宏伟的玉皇阁。这种佛道合流的宗教状态,在别处是很难见到的。充分说明了屯堡人各宗教和谐共存的状态。这座古建筑物,不仅具有宗教特征,还具有军事功能,是座亦文亦武、半军半教的城堡式古寺庙。







(图书馆)

  

    在天龙屯堡,男人们跳着地戏,妇女们身披一袭艳丽的明朝汉族服饰,操着一腔浓郁的江南口音,穿着翘头花鞋,老年妇女念着佛歌,寂静而朴素的古镇,巷道如故,堡垒矗立,石头垒房,低门小窗。让人感受到具有丰富屯堡文化内涵的天龙屯堡古镇。这并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你如同进入了时间隧道,重回了远离我们的明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明朝那些屯
贵州有座天台山,离天仅仅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天龙屯堡古镇
贵州游天龙屯堡,做一次穿越回明朝
贵州 平坝县 天龙屯堡古镇
(73)【贵州·安顺】追寻大明王朝遗落的历史足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