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味
1951年春节前夕,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合作社给职工们准备了充足的年货,工人和家属们纷纷赶来购买。(图片来源:人民画报社中国专题图库)

1951年春节前夕,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特等劳模刘德珍卖完年货回家了,满怀期待的妻子和女儿在门口高兴地迎接他。(图片来源:人民画报社中国专题图库)

1951年春节将至,河北省丰南县萤子营村农民王喜昌(右二)全家七口人共买了120斤面、12斤半猪肉、4斤鱼、5斤粉条、6斤花生油,还每人做了一套新衣服,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图片来源:人民画报社中国专题图库)

1954年春节前夕,北京温室生产合作社主任李墨林(右)和社员刘永福在整理刚从温室大棚摘下来的黄瓜和西红柿,准备运到北京市供销合作社的菜站去,让市民过年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图片来源:人民画报社中国专题图库)

在五六十年代,孩子对于某件礼物长久的期盼最有希望在春节时得到满足。这是1961年的北京,除夕前夕,商店有备足了孩子们喜爱的节日礼物。(图片来源:人民画报社中国专题图库)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春节的活动历代都会有些变化,但仍有一些风俗被沿袭至今,比如:除夕前人们便忙着扫庭院、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供鲜卉…… 1961年春节前夕,花店、家居装饰品店、民俗工艺品店里已是热闹非凡,人们来此采购五彩缤纷的纸花、绢花,用以装点房屋、美化生活。(组图摄影:李兰英/人民画报;图片来源:人民画报中国专题图库)

那年临近春节时,灯笼、对联等贺岁商品均已纷纷上市,市民们争相选购。这种纸灯非常巧妙,它既可以折叠起来放在手提包里,又可以罩在电灯上,同时还能够供孩子们玩耍,因此十分受欢迎。

北方人过年通常喜欢在窗户上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营造出浓浓的新年氛围。这是工艺品厂的女工们正在赶制大批剪纸,以供人们节日所需。

为喜迎春节,鲜花店也是顾客盈门,许多人希望把家布置得漂亮又有新意,于是买几盆一品红或腊梅摆在屋里,可以渲染出喜庆的佳节气氛。

在五六十年代,孩子对于某件礼物长久的期盼最有希望在春节时得到满足。这是1961年的北京,除夕前夕,商店有备足了孩子们喜爱的节日礼物,这些极具玩具民族特色(图片来源:人民画报社中国专题图库) 

爆竹产自中国,民间早有“开门爆竹”一说。意思是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用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春节期间,机关、企业、学校和居民院的门前,大都会悬挂这种象征喜庆的红色纱灯。走在街上,一串串的大红灯笼把整条街道装扮的红红火火。


上个世纪50 年代,京城百姓过年最大的乐子是逛庙会,尤其是厂甸庙会。摄影 吴寅伯(1953 年)

有几百年历史的厂甸庙会在那个年代最能烘托节日的气氛。摄影王复遵(1963 年)

庙会上嗒嗒作响的彩纸风车,嗡嗡旋转的空竹,还有或威武或滑稽的戏剧面具、花枪、风筝等,总能让大人小孩儿们心花怒放。摄影王复遵(1963 年)

冰糖葫芦是厂甸庙会上最具特色的小吃。红红的山楂串在荆条上,挂着一层晶莹的糖衣。摄影王复遵(1963 年)

那些年每逢春节,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总会见到带着厂甸庙会标志的路人。他们手持小吃盒、灯笼、玩具等自不必多说,仅那一米多长的糖葫芦串,就足够引人关注。摄影王复遵(1963 年)

穿新衣是那年代人们在过年时才有的福利,放鞭炮是不可或缺的节目。鞭炮炸响时,给节日带来的不仅是喧嚣,更是详和、喜庆与美好。摄影何世尧、任诗吟(1955 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报春节 | 那些年,我们过春节的标准姿势
厂甸庙会【转载】
老北京厂甸庙会(画)
去厂甸感受不一样的“文市”庙会
厂甸庙会剪影
鸡年~北京厂甸庙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