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照片:1956~1978陈宗烈镜头下的西藏变迁【7】

老照片:1956~1978陈宗烈镜头下的西藏变迁【7】


  1963年,昌都少女。
据北京周报网:雍西原是西藏昌都地区民间歌手,上世纪60年代参军,成为西藏军区文工团和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的歌唱演员;她还是当今著名女歌手韩红的生母。



1963年,聂荣县牧女购买氆氇。

聂荣县牧女次仁桑姆,积极劳动生产,牧业有了发展,收入增长很快。这年夏天,她不远千里来到拉萨观光,同时在市场购买生活必需用品。


 1963年,珞巴族老人达东。珞巴族聚居之地,位于藏东南,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珞巴族聚居之地, 位于藏东南,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语言属藏汉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



1963年,民主改革,使人从低贱无奈到自由自尊,这也是翻身农奴在民主改革中赢得生命尊严而斗争的历程。曲水县农民扎西旺堆参加普选人民代表,这是他翻身后第一次行使当家作的政治权利。

 1963年,牧民格桑。他是那曲县牧业生产劳动模范、强玛互助组组长。但是,他对旧社会的苦难永远不会忘记。幼时,他是个孤儿,从8岁起就开始日出放牧,夜宿畜圈,为牧主支付各种无偿劳役,受尽饥寒欺凌。直到民主改革,他才获得解放。

 1963年,帕里翻身农奴喜获丰收。

  1963年,帕里姑娘收青稞.

1963年,察隅水乡。

 1963年,山南农民六弦琴手。

 1963年,西藏翻身农奴的好榜样——乃东县结巴乡“朗生互助组”。

     1961年,西藏农民为发展生产,纷纷组织互助组。但是,在乃东县桑嘎村的十一户“朗生”,却被排斥在互助组之外。为什么没有人要呢?原因是太穷。过去,“朗生”是温谿(庄园)领主的“家奴”,他们做佣人,当马夫、放牧牛羊,纺线织布、打扫洗涤作杂务,农忙时分担粗活、重活,却不懂农业生产技术。民主改革,虽分得了土地和房子,但生活仍然贫穷,又缺乏耕牛、农具,甚至还缺种子、口粮。村民在“自愿结合”组织互助组时,偏向“门当户对”,有人对他们要求入组存在顾虑,怕他们会成为互助组的“包袱”。于是,被撇在一边的“朗生”,犹如“弃儿”,伤感而无奈。朗生强巴叹气道:“会跑能飞的都入组了,只有过去住马厩的人剩下了。”不过,他的妻子次仁拉姆(左一)却是个很有主见的女子,她劝慰强巴别难过,主张“朗生”们单独办组。她说:“单家独户有困难,团结互助有力量,不会种田可以学,只要勤奋劳动,就一定会把庄稼种好,过上幸福的日子。”在她的鼓励和带领下,桑嘎村成立了第二个互助组—“朗生互助组”。他们认真学务农,掌握了一整套庄稼活。经过三年艰苦奋斗,这些“朗生”们终于取得了农业和牧业生产双丰收,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了贫困,实现了丰衣足食。后来,这个“朗生互助组”被西藏自治区评为先进集体,誉称“百万翻身农奴的好榜样”;而那位坚强自信的女子次仁拉姆,还光荣地当上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1963年。林芝农家的小木屋。

 1963年。珞巴族猎手。

1965年9月,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师范学院教室.

  1965年,昔日农奴今日当上了人民代表。

  1965年,全国人民代表、门巴族妇女措姆。

 1971年,易贡姑娘采春茶。


  1972年,易贡湖畔。

 1973年,安多县牧女挤牛奶。

  1973年,察隅县僜巴妇女织锦忙。

 1973年,金色的拉萨河谷。

  1973年,林周。欣欣向荣的牧场。绵羊改良。

 1973年,沛隆河溜索。

1973年,西藏彭波县是拉萨河谷著名的肥沃农区,民主改革后,老农平措旺杰家的粮油作物连年丰产,他喜不自禁,畅饮美酒庆贺大好年景。

 1973年,羊八井地热井喷.

 1973年,雪后布达拉宫。

 1974年,安多县达玛乡,打酥油。

 1974年,昌都伸臂桥。

 1974年,夏尔巴青年强巴平措,强巴平措是西藏南部樟木口岸雪布岗村夏尔巴农民。“夏尔巴”,藏语是“东方人”之意,分布在中国—尼泊尔边境一带,约有居民200余户, 1800多人。他们有自已的语言,无文字,通用藏语藏文。人名与藏族相似,为求吉祥平安,常择神灵之名为本人之名。

  1974年,一对年轻的夏尔巴夫妇。






  1974年摄于波密松宗。藏南春来早

  1978年,《四部医典》唐卡:骨骼图。

1978年,唐卡:日、月、星辰天体运行图。



  1978年,藏戏女艺人的风采。传统藏戏《朗萨姑娘》女主角



  1978年,哲蚌寺僧舍。

摄于1978年。楚布寺——噶举派噶玛噶举支系的主寺。噶玛噶举支系首领都松钦巴,在堆龙地区修建了这座寺庙,并以此作为他的教派基地。不久后,噶玛噶举支系又分成两个派系,一个叫红帽系,一个叫黑帽系,他们在首领继承方式上,前后都采用了活佛转世的方式。

 摄于1978年。格鲁派在西藏的四大寺院之一:哲蚌寺。

 摄于1978年。图为布达拉宫珍藏的银铸《白度母》造像。

高原先民经历过刀耕火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炼就了勤劳、智慧,藏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西藏的造型艺术,诸如雕塑、壁画、唐卡等,描绘了许多佛像、历史人物的故事,生动地记载了西藏历史发展和文化艺术的发展,用形象印证并补充了文字记载的史实。

  1978年,拉萨新建的居民小区。


 鸟瞰“吉雪沃塘”(拉萨河谷平原)。(1978)

 拉萨河原名“吉曲”,藏语意为“欢乐之水”,“吉雪沃塘”,也就是“欢乐之水的肥沃平原”之意。公元七世纪时,正是西藏英雄史诗般的岁月。藏王松赞干布起兵一统了雪域大地。当年他与大臣商量,要从一些城镇中,选出一个都城,哪儿合适呢?最后选定了拉萨这块宝地。当时,此地森林茂密,河流四溢,水草丰富,是一处农耕牧猎的开阔沃野,还可用作屯兵训练的营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的拉萨新貌
1955—1965,《人民画报》珍存的西藏人民生活记忆
[纪录片]西藏往事:回顾百年西藏农奴血泪史
腾讯新闻
闲思|旧西藏那些农奴制度下的骇人故事
西藏各地纪念百万农奴解放61周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