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见过真正厉害的父母,都在培养孩子的“反脆弱”体质
青年文摘

作者:夏天

无意中看到了一段视频,让我回味了好几天。

一个仅有四五岁大的小女孩,对着镜子练习演讲:

“人们不需要喜欢你,不需要爱你,他们甚至不需要尊重你。”

“但是当你照镜子时,你要爱你看到的一切。”

“感谢那些批评我的人,谢谢你们。”

看着小女孩浑身散发的自信、骄傲,以及雄视一切的气势,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

正如网友评论的那样:

“不索取别人的喜欢,不索取别人的尊重,甚至还要感谢那些批评自己的人,拥有这样的心态,没有人能阻挡这个孩子的茁壮成长。”

深表赞同。

一个内心有力量、有弹性、有光亮的孩子,将来无论经历什么,都不会被轻易打败。

记得《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也曾说过:

“万事万物对外呈现三种状态:脆弱态,强韧态,反脆弱态。”

比如:

一个水晶球掉在地上很容易摔碎,那么它是脆弱的;

一个铁球掉在地上完好无损,它是强韧的;

但是一个雪球扔在地上,它反而会越滚越大,它就是反脆弱的。

一个人是否足够优秀与强大,不在于起点高低,而要看他是否拥有“反脆弱”体质。

“脆弱”体质与“反脆弱”体质的孩子

差别有多大?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新闻:

9岁娃因为算不出“1+0=?”被姑姑打骂后跳楼。

12岁女孩因为学习成绩的事被父母说了几句,跳楼身亡。

9岁男孩因为撞碎学校的玻璃,担心被惩罚,留下遗书后跳楼身亡。

…………

对于这些孩子的轻生行为,确实有不少父母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变成了孩子“过不去的坎儿”?

其实,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

“人类可以凭借改变内在的心态来改变他们外在的生活。”

也就是说:

压垮孩子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孩子对它的看法。

他们面对糟糕状况时的心态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一名成都男孩因为名字里带“坤”字,经常被同学调侃,以至于厌学,甚至抑郁自残。

与之对比的是一名16岁的女孩。

她因众筹50万登珠峰,不断地受到网络暴力攻击。

但是,女孩并没有因此而陷入自我怀疑,反而平和且清醒地对记者说:

“我已经16岁了,也是应该承担责任的年纪。众筹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理应承担后来的事情。如果听着世界的声音去活,那每个人可能都活不下去。”

她用云淡风轻的理智和坦荡,给那些网暴她的人一个漂亮的反击。

我表弟在初二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两根手指。

自此之后,表弟就变得敏感暴躁,他不敢去上学,不敢跟人接触,动不动就朝着家人大发脾气。

而跟他一样身有残疾的西藏女孩熊婉晴,却大不相同。

熊婉晴天生左手缺失,却从不避讳,也不自卑。

她像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生活,甚至还会做家务,包饺子、缝袜子、照顾妹妹……

有天真的小妹妹问她:

“姐姐,你的手怎么了?”

她大方坦然地回答说:

“这是天生的。”

遇到别人的异样眼光和恶意嘲讽,她会在心里开解自己:

“我们管不住别人的嘴,我们可以强大自己的心。大家会做的我也会,大家不会的我还会。”

王朔曾对自己的女儿说过:“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确实如此。

一个内心强大、拥有“反脆弱”体质的孩子,会坦然接受生活里的一切不如意。他们不会自暴自弃,不会限制自我,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被阴影笼罩,更不会走极端。

他们身上的乐观和从容、自信和勇敢,会帮助他们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如何培养孩子的“反脆弱”体质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长期实验发现:

“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弹性潜能,并且可以通过后天去习得和提升。”

也就是说:

一个人能否拥有“反脆弱”体质,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1. 把成长型思维刻进孩子的骨子里

很多国外的幼儿园和小学里,都挂着这样两张图。

第一张图上画着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他们总是这样看待问题:

我总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遇到困难,我能坚持。

我能从错误中学习。

我能去学任何我想学的东西。

别人的成功能给我带来启发。

我喜欢挑战。

另一张图上则画着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他们面对问题是这样想的:

我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个失败者。

我要么擅长一件事,要么就不会。

遇到困难我会选择放弃。

我不喜欢听批评。

我不喜欢挑战现有的能力界限。

失败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别人的成功会让我感到威胁。

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乐观、努力、能坚持;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消极、故步自封、不相信努力和坚持的意义。

有句话说:心态决定命运。

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采取的行动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思维导图之父尼伯赞上大二的时候,学习阻力很大。

他想要找到如何高效利用大脑的方法,翻遍了图书馆也没有找到。

他很沮丧,但他转念一想:既然没有书介绍如何使用大脑,那这个领域就有研究潜力。

于是他开始学习各种跟大脑有关的知识,终于找到了突破性解决方法——模拟大脑的发散结构,绘制思维导图。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成长型思维刻进孩子的骨子里。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才能像尼伯赞一样永远不会被困难吓倒,永远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化危机为转机。

2.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

孩子的鞋带开了,父母赶紧蹲下帮孩子系上;

孩子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了冲突,父母不问缘由,直接干涉调解;

孩子想要刷碗,父母担心孩子洗不干净或者把碗摔了,赶紧拦下。

父母总是喜欢替孩子解决问题,扫清障碍。殊不知,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

“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父母的包办和保护,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泰国广告片。

一位卖菠萝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不知道该怎么教好自己的女儿。

她唯一为女儿做的就是让女儿从生活中学习。

女儿不会切菠萝,她就演示给女儿看,让女儿试着自己切。

女儿想吃冰激凌,她没有钱买,就帮女儿制作了一个菠萝冰淇淋。

女儿没有把菠萝冰激凌卖出去,她就让女儿去菜市场学习如何卖菠萝。

女儿开心且满足地笑着,妈妈也欣慰地看着女儿从经验中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

儿童心理学家舒尔博士在他的研究中发现:

“那些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孩子,当事情不如愿时,更不容易发脾气,更快地主动思考找到解决办法,并且也更关心他人,更愿意分享,更遵守规则,也更能够交到朋友。”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远比父母想象的还要多。

如果父母总是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永远会有层出不穷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他们才能打消自己的依赖心理,不断独立,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

3. 常带孩子去爬山,去徒步,参加竞技比赛

比尔·盖茨曾对自己的女儿说过一句话:

“不论遇到先天的缺陷还是后天的挫折,都不要怜惜自己,而要咬紧牙关挺住,像狮子一样勇猛向前。”

遗憾的是,舒适的环境和愉悦的生活,很难让孩子长出坚强的意志。

如果想要磨练孩子的意志,不如多带孩子去爬山、徒步,多参加一些竞技比赛,让孩子在吃苦和挑战中感受苦痛,学会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坚持、如何拼搏、如何体面地输和赢。

80后爸爸张伟曾带着12岁的儿子图图,耗时50天徒步1700公里的川藏线。

图图在自己的日记中自豪地写道:

“从海拔4200米到600米,雪山、草地、雨林、瀑布、溪流、蓝天、白云,只有勇者能享受这一切。”

NBA球员詹金斯曾在采访中说过:

“我们必须学会从比赛中变得更好,逆境会激发出我们最好的一面。”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杨霞老师在《不抢跑也能超越》里说道:

“孩子不想做作业,让他去爬山。

“孩子遇到挫折了,让他去爬山。

“爬山不仅能够让脑力得到休息,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还能调节孩子的情绪。

“最重要的,爬山可以给孩子一个可视化的目标,待爬到山顶后,那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孩子收获的成就感、目标感,对自我肯定的价值观是无可替代的。”

一次磨练胜过10000次说教。

只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踏踏实实地突破,孩子才能不断强大内心,拥有战胜一切的信心和勇气。

4. 父母要正确定义成功和失败

贺岭峰老师做了一件让我特别佩服的事。

有一次,他的女儿数学考了59分,需要家长签字。

女儿不敢把成绩拿给妈妈看,就用手捂着成绩,让贺岭峰老师签字。

贺岭峰老师一眼就看穿了女儿的心思,但他没有强迫女儿把手拿开,而是温柔地跟女儿商量:

“这样吧,不管你的分数有多难看,爸爸保证不说你。”

女儿把手拿开后,贺岭峰老师一看59分,深吸一口气后,平静地问女儿:

“成绩最好的同学考了多少分?”

“100分。”

“有多少个100分?”

“好多个。”

听完女儿的话,贺岭峰老师没有责问女儿“为什么你只考这么点分数”,也没有骂女儿“不争气”,而是温和地给女儿做客观分析:

“考试分为选拔测验和诊断测验。中高考是选拔性测验,平时的考试都是诊断性测验。

“那些考100分的同学根本没有必要参加诊断性测验,因为他们没有诊断出任何问题。你就不一样了,你诊断出了41分的问题,你把这41分的问题找到,你就是这次考试最大的受益者。”

贺岭峰老师的话让我受益匪浅。

其实,父母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就是孩子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

父母一味地逼孩子成功,把成绩看得比努力重要,把成功看得比成长重要,孩子就会害怕失败,害怕挑战。

但如果父母先接受孩子的暂时失败,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失败,引导孩子把这次失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孩子就能在失败后拥有站起来的勇气和走向成功的动力。

写在最后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厘之差。关键在于,当遭遇前所未见、如同绝壁一般的巨大障碍时,在那一瞬间,能不能对自己说'一定能跨越’,并走出第一步。”

孩子的成长路,难免会有一些曲折和崎岖险阻。

如何面对这些曲折,决定了孩子未来人生的成败。

趁早培养孩子的“反脆弱”体质,让孩子学会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的面对未来,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地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为什么敏感脆弱?
​别再夸孩子聪明了!90%的父母都做错了这一点
22岁“巨婴”两年败光200万: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懂得适时放手
脆弱的孩子有问题?一味逼孩子坚强,才是教育最大的误区
儿童近视小测验
你抑郁的时候,并不孤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