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清玄回忆自己的人生滋味

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林清玄先生离开了我们。他用尽一生寻找安顿灵魂的方法,并且将所获的觉悟分享给喜爱他的读者们,让他们在滚滚红尘中,身体力行地去体会到清凉与美好——这种美好,存在于一山一水中,一草一木中,阳光的味道和饮者的醉与醒中……

17岁开始发表作品;走上文学之路。作品涵盖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30岁时获得了当时台湾的多数文学大奖;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35岁出山,四处参学,所著“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畅销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带动了佛教文学的发展,掀起学佛热潮。

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除富含佛理禅机的散文外,另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林清玄的多部作品还被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等地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享誉海内外的华语当代散文名家之一。

01 母亲教会我用幸福的眼睛看世界

林清玄八岁时,就立志将来要当一个成功、杰出、伟大的作家,每天这样都鼓励自己。有一天父亲问,你长大以后想要干什么?他就说,长大以后要当作家,写文章给人家看。父亲当时并不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林清玄说,作家就是坐下来,字写一写然后寄出去,别人就会把钱寄回来的。父亲听完说傻孩子,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因为家乡从没出过作家,林清玄的梦想自然被当成天方夜谭,但母亲却非常支持他。

小时候,林清玄一直蹲在家里祭拜祖先的桌子前面写作,母亲不时进来倒水给他。有一次,母亲问他,我看你整天都在写,是在写辛酸的故事呢?还是写一些趣味的故事?林清玄回答,心酸的也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母亲告诉他,辛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别人要来读你的文章,就是希望在你的文章里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正是因为这段对话,影响了林清玄以后的写作方向。他的文章十分优美,读起来也没有负担。

02 父亲的乐观主义浇灌着我的童年

父亲是影响林清玄最深的人。父亲的青壮年时代虽然受过不少打击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忧愁的样子。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者,再坏的环境也不皱一下眉头,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乐观与韧性大部分得自父亲的身教。由于他的乐观和理想主义,使他成为一个温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没有不能解决的事,就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也是个风趣的人,再坏的情况下,他也喜欢说笑,他从来不把痛苦给人,只为别人带来笑声。

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他也常叫我不要写政治文章,他说:“不是政治性格的人去写政治文章,就像种稻子的人去种槟榔一样,不但种不好,而且常会从槟榔树上摔下来。”他常教我多写些于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评骂人,他说:“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父亲的话中含有至理,但他生平并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他是用农夫的观点来看文章,每次都是一语中的,意味深长。

有一回我面临了创作上的瓶颈,回乡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恼说给父亲听。他笑着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呢?还是不种好?”我说:“您种了四十多年的香蕉,当然还要继续种呀!”

他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假如每个人写文章写不出来就不写了。那么,天下还有大作家吗?”

03 读者让我更加懂得爱与宽容

前几年,名列台湾“十大杀手”之首的死囚在临刑前,说他的最后一个心愿是见一见林清玄。这个故事一时成为台湾社会的美谈。

林清玄谈起这一件事时说,当监狱打电话告诉他,那个有名的杀手临刑前唯一的心愿,就是见一见林清玄时,自己觉得很感动,这位死囚在关押的时间里几乎读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并把生命里的最后一次机会给了一个陌生的作家,还对林清玄说:“在我的成长过程里,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是这么好的事情,会让人这么感动,我就不会成为一个杀手。

”林清玄说,他一直记着那个死囚读者的话,他说,当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内心是孤独的,但当作品完成以后,那种分享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一个作家的想象时,他又是快乐的。“他的死,给了我很多感悟,让我相信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给一些处在困境的人带来安慰,使一些无助的人得到力量。”

04 上帝让我失去和人争辩的兴趣

说道争辩,林清玄对我说有一位神父曾告诉他一件真实的事,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甚大。

他在神学院快毕业的时候,老师对他们说:“你们接受了几年神学的教育,对天堂的状况已经很了解了,在毕业之前,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轮流起来报告自己心目中的天堂。”这些即将作神父的学生,一一站起来报告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在报告的过程中,大家愈听愈惊慌,竟然没有两个人心目中的天堂是相同的。

等到学生全部报告完了,教室陷入一片完全的静默,因为没有一个人能确定自己的天堂才是对的。老师看到大家那么严肃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对学生说:“每个人心目中的天堂都不同,才是正常的,因为天堂是心的向往,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每个人心中的天堂都不一样了,何况是人间的事,因此,你们当了神父应该远离争辩,把重点放在唤起人的向往。”

神父说,听了这一段话,他从此失去和人争辩的兴趣。我听了神父的话,从此也不再和人争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的天堂虽然都不同,但心的向往是可以互相影响和循环的。

05 禅意让我以清净心看世界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

林老散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在生活中感悟禅机,在禅理中思考生活。

对于“禅”的理解,林老曾劝导我们打开公案、语录、乃至禅宗的整个历史,便会发现每一位禅师都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有原创性,都是活活泼泼、实实在在生活于大地的人,并且他们也都是乐观、进取、积极、奋发的人,几近于“快乐无忧”的。

在中国禅师里,我们从未看见过一个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人物,这对我们是多么伟大的身教,也是中国佛教文化最可珍贵的物质,它启示我们,如果不能先成为乐观、进取、积极、奋发的人,那么修行是很难成就的。

32岁的时候林清玄辞掉工作、斩断红尘联系,深入佛法经藏。35岁他下山归来,四处参学,笔耕不辍。他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将自己忙碌的生活与清净的禅意融为了一体,活出了别样精彩!于是便有了《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用禅意解读生活,为迷茫的世人剥开云雾,看到背后的宁静与真谛。

06 四十余年创作之路的智慧结晶

《禅意散文精选》是林清玄四十余年创作之路的智慧结晶,除了亲自作序推荐,表明写作的中心思想外,还增加了部分未曾发表的新作与有缘的朋友分享,这在所有的选集中是绝无仅有的。四册作品分别以“智慧”“自在”“清净”“慈悲”为主题,又分别以“不辩”“不看”“不闻”“不争”作答。让我们在迷茫困惑时静下心神,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在悲伤无助的时候重拾信心,成就泪水铸造的坚强;在孤独寂寞的时候再次欢笑,体悟喜怒哀乐的本真。祝先生来去自在,不枉人间潇洒一回。

“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

丨不争,是一种慈悲丨

君子不争,不与人好恶,不与人结党,不与人谈小,不与人评辨善恶,不与人争论是非,不与人夺名抢利,不与人攀位爬高。君子但求一心清净,不动如山,善从如水,恬淡如云。天下自是天下,是非自是是非,于己无干,何来一争?

“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丨不辨,是一种智慧丨

不争辩的人通常是以“海纳百川”般的胸怀做事待人,不拘泥于小节,看淡得与失,用“厚德载物”的心态面对一切。因此,这类人属于“大智若愚”的人。不争辩是一种处惊不变的心态,是一种成就大事的智慧,是一种包容万物的人格。

“眼不见,心为净;耳不听,心不烦。”

丨不看,是一种自在丨

很多人埋怨生活累,其实是我们的心累,而心累又源于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接收了外界太多纷扰的信息,从而影响了心情,破坏了安静自在的生活。其实,人生就那么简单。做个单纯的人,走一段幸福的路。

“耳不闻事,心不存事,则自然无事”

丨不闻,是一种清净丨

对于别人的过错,不但嘴里不能说,甚至耳朵都不应该听到。捏造的谣言,不但不应当写,而且不应当听,因为它只会损害身心、助长浮风。如果听到了,便会在清净的心田中,种下一颗不清净的种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清玄散文||《一生一会》朗诵:西部战士
散文品读-林清玄-以智慧香而自庄严
【西南作家•散文】初 八/从地狱到天堂,此时我正路过人间
林清玄的作品
天堂谷-静心天堂-林清玄散文
世上再无林清玄 一簇静莲处处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