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论J波综合征与猝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指出,2011年3月美国Indianapolis的 Borys Surawicz教授和英国格拉斯哥的Peter W. Macfarlane教授联合撰写了“J波综合征、早复极,令人困惑的不恰当的心电学术语”一文,在JACC发表,引发了人们对J波综合征的深入思索。一石激起千层浪,“J波综合征”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严干新和Antzelevitch教授立即撰文予以回应,一时间双方论战针锋相对,使我们有机会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J波综合征”这一概念。
    J波或Osborn波,最早由Osbro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它是指体表心电图上紧随QRS波群之后的一个与R波同向的半圆形隆起。J波异常的临床意义一直被人们忽视,直到1996年,严干新和Antzelevitch等发表文章阐述J波的细胞学基础,其与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才重新被审视。2004年,二人首次提出了“J波综合征”的概念,认为J波是心外膜的Ito局限性电流增强所致,是复极离散度增大的心电图表现。J波综合征包括Brugada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低温性J波和ST段抬高型心梗相关的室颤。这几类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均相似:“心电图中出现J波,临床中发生室颤和猝死”。郭教授表示,除了原发性Brugada综合征,继发性Brugada综合征更应引起高度重视,由此引发的猝死更多见。心肌缺血、药物、发热是继发性Brugada综合征的病因。而高钙、低温、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时,J波增宽、增高,从而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称病理性J波。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传统观点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心电图现象,无需特殊关注和处理。近年来早复极综合征与特发性室颤或猝死的关系已经确定,亟需引起临床医生警惕,而且有关早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研究热点已从胸前导联转移至下壁导联。郭教授接着指出,现阶段,识别高危早复极综合征个体即潜在室颤风险者无疑是当务之急。
   既往研究证实,早复极综合征的传统危险分层指标:(1)J波高度,下壁导联J波抬高>0.2 mV;(2)J波导联,胸导+下壁导联,早复极图形几乎出现在全部导联;(3)J波变异,一过性J波骤然增大;(4)碎裂电位,R波降支有切迹或顿挫;(5)室早/室速起源,与早复极部位相同;(6)心室晚电位阳性;(7)电生理检查阳性;(8)病史如晕厥或猝死史,包括家族史。近期研究结果具有重要预后评估价值的新指标包括早复极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长间歇后J波振幅显著增大及新出现J波等。
    此外,郭教授对J波综合征的其他疾病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大家对J波综合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种特殊心电现象快速识别与处理
【心系列587】十种特殊心电现象快速识别与处理
注意: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
Brugada综合征
【郭继鸿教授心电系列之十一】Brugada综合征
QQ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