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中商帮崛起的历程

 一、晋中商帮崛起的基本轨迹 
   
  清朝从顺治开始,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出现了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乾嘉盛世”的极盛时期。晋中商帮正是在这170多年中,借助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迅速崛起,跃居于晋商各路商帮之首。 
  在1725年(雍正三年),汾州府已经被认为是“山右殷富之乡,百姓颇有积蓄”(《皇清奏议》卷二十六:刘于义《敬筹晋省积贮疏》)。到1731年(雍正九年),山西全省106个州县中,征收商税、酒课、契税等两千两以上直到三四千两者,共有16个州县,其中属于晋中地区的就有介休、汾阳、榆次、平遥、交城、太谷、太原、阳曲等8县,占到一半,另外还有明代曾属于太原府的忻州和代州。其余6县,属于平阳府的有太平、曲沃、绛州,属于泽潞两府的有长治、凤台、高平。到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五二),其中大多数集中于晋中的富饶之区。徐珂《清稗类钞》所列光绪时“资产之七八百万两至三十万两者”,共14户,包括介休侯氏、冀氏,祁县乔氏、渠氏,太谷曹氏、刘氏、武氏、孟氏、杨氏,榆次常氏、侯氏、王氏、何氏、郝氏,集中于介、祁、太、榆4县。这些巨富,实际多数在乾隆、嘉庆年间已经以商致富。 
  在乾嘉年间已经大富的晋中商帮中的豪商巨贾,除少数如介休范家在清初已成官商大贾,太谷贠家在明末清初已富甲一方,灵石静升王家在明代已兼营商业之外,绝大多数是入清之后才涉足商业的。其早者始于清初顺治年间,如太谷曹家、介休冀家、榆次常家;稍迟者始于康熙、雍正年间,如介休侯家和创办大盛魁的太谷王相卿、祁县张杰、史大学;而祁县乔家和渠家,平遥达蒲李家,则更晚一些,始于乾隆年间。以上各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外出打工转向经商或通过小本经营、长途贩运发家的,而其中的多数,包括介休范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祁县渠家、乔家以及大盛魁等,又都是走东、西两口或下关东,在北部边地贸易中发展起来的。他们发家之后,又回归故乡,购置土地,建设豪宅(有很多大院、堡寨建于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设置总号,再向全国布设分号网点。 
  多数晋中巨商崛起的轨迹,基本上是这样一个三部曲:外出谋生,经商致富——回乡建宅,设置总号——走向全国,遍设网点。 
   
  二、清初巨富百年即衰的介休皇商范家 
   
  介休张原村范家由明入清,跨越两朝,清初已是大富。这在清代晋中巨商中极少,几乎属于特例。 
  范家明代时在张家口马市经商致富,从范至刚传到八世范永斗,终成为张家口最著名的八家商人之一。范永斗在清初被赐为隶籍内务府的皇商,起初只是为内务府购办供皇室使用的皮张等,同时继续从事边地贸易,经营绸布茶粮。范永斗传其子范三拔,再传三拔之子范毓(香宾)”,以承运采办军粮、洋铜和经营盐业而成为有名的大粮商、大盐商和洋铜商。这一时期的范家显赫一时,有财有势。范毓(香宾)兄弟及其子侄两辈有20人任有官职,如范毓(香宾)任布政司参政,范毓香覃任广东提督,此外还有员外郎、道员、知府、同知等,范永斗、范三拔也被追赠骠骑将军、资政大夫。此时范氏家族达到鼎盛。但在范家家业传到范毓(香宾)之子范清注、范清洪及侄范清济后,即陷入长期负债经营的困境中,终因拖欠内务府巨额官银,于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被查抄破产。此时距清初范永斗被赐皇商不过140年,距范家进入鼎盛期仅历60年。在清代前期晋中大贾中,如此显耀一时而又如此迅速惨败者,仅此一例。 
  范家承运和采办军粮,始于1721年(康熙六十年)朝廷再次西征准噶尔部时。范毓(香宾)请自出资本,承运军粮,每石只要当时官运价格120两白银的三分之一,即40两。由此开始,范毓(香宾)以“四品顶戴官”为清朝承运军粮,到1748年(乾隆十三年)止,前后长达28年之久。清军北征、西征,军粮一般起运于来远堡(即张家口上堡),先后运往察罕叟尔、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白格尔、扎克拜达里克、蒙古尔拖罗海、塔米尔、鄂尔坤推河三十三台、洪廓尔鄂伦等处。此外,在1748年(乾隆十三年)的四川大、小金川战役中,范毓香宾又曾助饷运粮。其间,仅1728年(雍正六年)到1737年(乾隆二年),“以上十年之内,运米至百万石,省运费至千万两”,极大地减轻了清朝的财政负担。雍正皇帝为此奖励范毓(香宾),“特赐太仆寺卿,章服同二品”(《清史稿》卷三一七)。范氏远途承运军粮,有利可图,也潜伏着极大的风险。1733年(雍正十一年),范氏随军运米于科布多,因大兵撤回,移驻于乌里雅苏台白格尔,大批粮米又只得从科布多返运于此。当时从内陆运米到科布多每石28两,运到白格尔每石19两。户部核销运费时,不但不追加由科布多返运白格尔的价银,反而只按从内陆运往白格尔计价,向范追交白格尔到科布多一段的运值(每石9两),范辩解说:“所受值,随手磬,改运已无力,况追所受值乎?”结果只能由他自己赔抵,“所应追者二百六十二万余两,先以历年应领半价九十万两扣抵,余立五限输户部”,抵扣后尚欠户部172万余两的巨额债务。 
  范家采办洋铜,始于1738年(乾隆三年)。范毓(香宾)“奉命采办洋铜,运京局,以抵分限应输之数”(徐珂《清稗类钞》),即以采办来的洋铜抵欠户部追缴粮食运值价款,具有偿债的性质,因此一开始是自备资本,1743年(乾隆八年)后改为向政府借帑办铜。约在1748年(乾隆十三年)之后,范氏办铜事宜,先后由范毓(香宾)子范清注、清洪和侄清济接替。去日本采办洋铜,每船运铜10万斤,每年去日本两次。范家拥有船最初是3只,最多时曾达7只。范氏每年所贩铜最少时60万斤,占清廷由日本进口铜的1/5;最多时140万斤,占清廷由日本进口铜的1/2多。由于官商是借帑办铜,比民商每百斤价格低20—24%(约3两5钱到4两白银),所贩洋铜又要全部交官,不准自销,条件甚为苛刻。范家负债经营,拖欠内务府大量官款,到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积欠和新借内务府银共达330万两。
  范家在采运粮、铜的同时,还在长芦和河东经营盐业。范氏持长芦盐引10718道,按每引200斤计,即2143600斤。在河东潞盐的池盐产业价值有20余万两,在破产处理时,需要6个殷实商人接充。此外,范家还在直隶、河南的20个州县设有盐店,在天津沧州有囤盐仓库。其资本据1755年(乾隆二十年)内务府查验,“所有盐业查明后估银百余万两”(《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书庆远等《清代著名皇商范氏的兴衰》)。

此外,范家还经营木材、人参、马匹、杂货、当铺。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清廷验其财产时,范家在北京有商店3座,在张家口有商店6座,在归化城有商店4座,在河南彰德府有当铺1座。此外,除介休老家外,范家分布于各地的房产近1000间,在张家口有土地106顷。另外,在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范氏还同美商签订过玻璃贸易合同。 
  范氏因官商而兴,又因官商而衰。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清廷以范氏“亏折日深,以至上年误运误课,拖欠官项累累”,“亏损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之多”,革除了范氏在内务府、户部等衙门的官职,着令严加审讯范家的主事范清济,并查封其家产。处理的结果是:“范清济自办理铜盐,二十年之久,尚拖欠官项银一百二三十万两,且将范毓(香宾)河东旧有盐池产业,变抵二十余万两外,实在抵消无几。”但清廷对范毓(香宾)却还眷念旧情,有所关照,下令让范清济拨还从前范毓 原产,“交与范毓(香宾)之嫡派长孙范重启收管”(《清高宗实录》一一七五、一七八四)。 
   
   三、闯关东、走口外起家的曹、常、乔、渠诸家 
   
  太谷北贠曹氏,一直以务农为生。清朝初年,十四世曹三喜年近50岁时,才离乡背井闯关东去谋生,落脚于一个叫“三座塔”的边防屯卫地(在今辽宁朝阳市),先做佣工,后当佃农,然后利用冬闲开豆腐坊。稍有积累之后,又开烧锅坊,兼种菜、养猪,陆续开了“三隆号”杂货店、三隆粮店、三太号饯铺、三隆永杂货店,生意逐渐兴隆起来。康熙年间,东北的生意由其子曹玉台、曹玉蕃继续经营,营业范围扩展到赤峰、四平、八沟、建昌、梨树、锦州等地,店铺遍布关外七厅。曹三喜本人年近七旬时返回故乡,在本村和太谷县城设立了多处商号,特别是设立了带有总号性质的运通五账庄,并开始在北贠村大兴土木,修筑宅院。乾隆年间,曹家又在东北和山西新增商号近20座,成为名震山西的商业大家族。1803年(嘉庆八年),曹兆远兄弟(曹三喜之孙)分家析产,成为东、西两门。东门曹兆远把财产分给7个儿子,除其中一子带产过继其弟外,其余6子各出资10万两白银,以股份制形式组成“六德公”,开始走向曹家的鼎盛时期。 
  榆次车辋村常氏,八世之前务农为生。清康熙年间,八世常威北上张家口贩卖布匹,由摊到铺,在1711年(康熙五十年)左右,租赁一处铺面,开了常家第一个商号——“常布铺”,所谓“苦劳经营,由是生理日盛,岁入倍常,事业之隆,肇基于此”,“清康熙间家始裕”(常赞春:《常氏家乘》)。雍正年间,常家的分号开始向张家口周边扩展。到乾隆初年,“常布铺”改称“大德玉”,后又设立“大德常”,以张家口为大本营,向多伦诺尔、归化、奉天、营口、北京等地发展,并在恰克图经营对俄贸易。这一时期,常氏还在家乡车辋村开始建筑“老院”。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常威之子常万玘、常万达分家析产,常万玘分得“大德常”和“老院”,堂名定为“世荣堂”,发展为“南常”内贸集团,同时大规模扩建豪宅;常万达分得“大德玉”,在村北购地另外新建豪宅,堂名定为“世德堂”,发展为“北常”外贸集团。常万达把主要精力和大部资金放在了对俄的茶叶贸易上,以张家口为大本营,在恰克图设庄,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北经张家口直到恰克图,绵延数千公里的“茶叶之路”。1785年(乾隆五十年),常万达由商界推荐出席了乾隆皇帝的“千叟宴”。1796年(嘉庆元年),常万达去世,其子常怀等继承父业,继续拓展,到道光年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祁县乔家堡乔贵发,因其父母双亡,早年常为人帮佣,是一个温饱无着的光棍汉。乾隆初年,他单身一人走西口,遇到徐沟县大来镇秦姓,二人一同在萨拉齐厅一店铺做伙计,稍有积蓄,便转到西脑包(即今包头)开草料铺,兼销豆腐、豆芽、切面及零星杂货。其间一度亏损,几乎歇业。乔回原籍种地,留秦守摊。由于生意有了转机,秦于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把乔从原籍叫来,共同经营,移到东前街开设了广盛公客货栈。到嘉庆年间,广盛公一度受挫,复兴后,二人便将店名改为复盛公,共投资白银3万两,经营粮油米面,兼营酒饭、衣服、钱铺,十分兴盛。乔氏自此起家,为道光年间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祁县城内渠家的渠同海,在乾隆初期走西口,经商致富,在包头置有10余顷土地,开设有长源厚字号,经营菜园、粮油、茶叶,兼作钱业生意。到乾隆后期和嘉庆年间,其子渠映璜继承父业,又增设长源川、长顺川两大茶庄,从两湖采办红茶,销往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国,已成祁县巨富。据渠家口碑相传,渠映璜去世时有银120万两,其子各分得60万两。为渠家在道光之后进入黄金时代铺平了道路。 
  不以东家而以字号闻名的归化城“大盛魁”,是太谷王相卿和祁县张杰、史大学3人在康熙年间创办的。他们3人由作肩挑担负的小贩开始,赚了一点钱,先在杀虎口开设吉盛隆号,后改大盛魁,移设归化城,最后发展为清代北方最大的旅蒙商。与大盛魁情况相似、位于阿拉善旗的“祥泰隆”,则创建年代更早。清顺治年间,几个肩挑背负与牧民贸易的平遥人,在阿拉善旗建房营业,设立“祥泰公”号。1723年(雍正元年),祥泰公改组为祥泰隆和定远堂。数年后,定远堂倒闭,祥泰隆有所发展,经营日杂、百货。1730年(雍正八年)新建定远城,阿拉善王府迁入,祥泰隆也随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垄断了阿拉善全旗的贸易。 
  在中国北部边疆地区,除走口外、闯关东发展起一批晋中商人之外,还有一些人往大西北、新疆去发展,时间在平定准噶尔之后。乾隆年间,祁县商人张云中随清军进入伊犁,在古城(奇台)设后站,迪化设中心站,伊宁设前站,经营茶叶绸缎。其后因时局动乱,曾与不少祁县乡亲避于伊宁县城东南一个墟子,形成“小祁县村”。 
  当然,在清初走口外、闯关东、跑新疆经商的晋中商人,并不都是常、曹、乔、渠这类白手起家或小本经营者,也有早已成为殷实商人者。如1733年(雍正十一年),汾阳人朱成龙就携带绸缎、黄烟、茶叶、布匹等货物20车,“由张家口出塞”,赴恰克图贸易(《清代中俄关系史档案资料选编》272页)。1736年(乾隆元年),汾阳人王庭荣投资白银4万两,在张家口开设了祥发永账局,是中国最早的一家账局。 
  到口外、关东、新疆经商者虽有殷实商人,但多数人,包括后来发展为大商人和中、小商人的,在商业店铺供职作掌柜、作伙计的,以至打工作佣的,原来在家乡都是比较贫困之人。他们起初多以务农为生,由于家境拮据,或遇灾荒饥馑,才外出另谋生路,或租地垦荒,或作佣工,或作伙计,或小本经营,其中一些经商者逐步成为中、小商人,有少数人成为宝塔尖上的富商巨子。生活在嘉庆、道光年间的山西著名学者徐继畲在叙述了内、外蒙古盟旗分布情况之后,指出,“承平日久,内陆无业之民,多负采租垦土地,服贾者亦时以百货往,车驼往来,殊无阻隔……三晋之人种地、服贾者尤多,往往赤手起家成素封(素封——无官爵封邑而和封君一样富有)”,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早在明代,有一位梅国祯就说得很清楚了,“富商大贾者操其厚资,孰肯远出塞上,寄迹穷荒,惟是机利雁民”,“市井无聊之辈,乃始称贷出息,跋涉山川,担负以与胡儿争杪忽之利,以为蔽体糊口之资”(《梅客生奏疏》卷一)。清代北部边疆地区虽无战事,但仍然是一条艰苦和危险的商旅之途。贫困之人为了谋生,远出经商,敢冒风险,不怕吃苦,抓住机遇,最后终于“赤手起家成素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四、贸迁四方发迹的贠、侯、王、冀、李家 
   
  清代前期,晋中最大的商旅队伍在北部边疆开拓,但也有一大批人奔波在全国各地,捕捉商机,苦心经营,其中成为商界巨族者有太谷沟子村贪家、介休北贾侯家、灵石静升王家、介休北辛武冀家、平遥达蒲李家。 
  太谷沟子村贠家,相传以卖豆腐、豆芽起家,在其棒槌楼上曾供奉着做豆腐、豆芽的全套用具。贠家在清初已号称“富甲一方”,家道富裕。康熙年间,曾与傅山有过来往的贠成望,经常来往于长沙、汉口、京都、沈阳,经销丝绸、茶叶、药材、杂货,1679年(康熙十八年)在太谷创办了“志成信”账局(道光后改票号),随即在北京开办了“义合昌”账庄和隆盛镖局,走向兴盛。 
  介休北贾村侯家,从十七世侯万瞻开始经商,在康熙时到苏杭一带跑单帮,贩绸缎,南贩北卖,获利起家。传到其孙侯兴域(约乾隆、嘉庆年间),已是外有生意几十处、内有房产土地的大财主,介休人称“侯百万”。侯兴域发展起来的商号,有设在平遥的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新泰义、蔚盛长,设在介休张兰镇的义顺桓、中义永,多为绸布杂货茶庄和钱铺;还有设在运城的六来信,经营河东池盐。 
  灵石静升王家,在明代已成本村大户,以农耕为主。从第十世起,有人开始经营棉花杂货和典当行业,但未形成主业。王家真正发展成巨商在清初康熙年间。当时,十三世王兴旺携同子侄,往返于冀、鲁等地贩卖牲畜,积累了一定资财。1673年(康熙十二年),在平定三藩之战中,王家兄弟将24匹良马献给正在紧急征调军马的平阳府,得到官府赏识,受命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大获其利。三藩平定之后,王氏兄弟曾受到朝廷表彰,借此势力,生意规模扩大。从康熙到嘉庆,王家经商的规模越来越大,后来重点转向经营两淮盐业。与此同时,通过捐纳和科举两途步入官场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大的官曾做到二品。发达之后,营造住宅的工程始终没有间断,从康熙年建义安院,雍正年建钟灵巷,乾隆年达到高潮,建红门堡、拱极堡、铁门院,直到嘉庆年还建了高家崖宅院。 
  介休北辛武冀家,大约发迹于乾隆年间。到嘉庆、道光年间,十七世冀国定经营的金融业、商业已相当可观。1805年(嘉庆十年),介休县遭灾,冀国定曾“发票济贫”。嘉庆末、道光初,冀氏总资产达300万银两,在湖北樊城、襄阳及平遥等地设有字号70多个,以当铺为主,资本在5万两以上的当铺有钟盛当、增盛当、世盛当、恒盛当、永盛当5家;兼营布匹、杂货、油坊等生意,以平遥谦盛亨布庄为最。 
  道光初开办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财东、平遥达蒲村李家,发迹晚于上述各家。李氏经商据说始于清雍正年间,第一家商号是在达蒲村开设的西裕成颜料庄,但到乾隆时还只是一个小康之家。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达蒲村重修东岳庙碑记载,当时富户郝家捐银54两,李大元、李大全兄弟二人各捐银只有6钱6分。在嘉庆年间,李家迅速致富。1813年(嘉庆十八年)平遥城《众善募化芳名碑记》记载,有700多家工商铺户捐银,其中李家的西裕成捐银24两,在7家颜料庄中捐银最多。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北京平遥颜料会馆碑刻记载,捐款者有在京颜料庄36家,西裕成捐银120两,列在碑首。这些情况说明,嘉庆年间,李家在平遥和在北京都设有西裕成颜料庄,而且在两地都是规模最大的。这就为李家后来创办票号、成为平遥首富打下了基础。 
  贠、侯、王、冀、李诸家,是在内陆、在京师、在南方发展起来的,与常、曹、乔、渠在北部边地起家者相比,属于晋中商帮崛起过程中的另一种类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商资料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山西省—-— 晋中市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
话说晋中人之一:平遥人,中国的吉普赛人
中国晋中市概况
晋.晋中.十一市县地名由来
舌尖上的山西(一)晋中篇,介绍一下各地美食,领略不一样的山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