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投资高手 | 熊市高手刘明达





明达资产的回报率和私募一哥徐翔比确实有点距离,但明达资产投资回报非常稳健,从上图我们可看到明达基金10年平均回报率保持在20.25%,能长期实现这个回报得益于公司的运营结构相当规范:拥有近30人的团队,投资、研发、客服等部门一应俱全。公司总部设在深圳,并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不断增长的客户群,明达资产管理公司还专门从银行聘请客户经理来完善客户服务系统。


在国内私募基金良莠不齐、欲说还休的势态下,明达资产管理公司无疑是最阳光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私募基金一直是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业,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刘明达就是这家资产管理机构的灵魂。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并非一日成就,而是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以下我们将介绍刘明达的个人投资经历、投资理念、投资风格等,以期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参照。


之一:初识门道



1993年,刘明达第一次接触到股票。而是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脑,对股票有着浓厚兴趣的刘明达获得了一个深圳朋友的小小的、持续的帮助,这个朋友定期把财经报纸、杂志寄给刘明达,证券信息、上市公司是他主要的研究对象。

  

这样刘明达与股市隔城相望持续了3年。也正是这3年,大众对股市暴富的热情一路推高股市,在这3年期间,刘明达因为工作不久,积蓄有限,而且从事的外贸工作相当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炒股。

  

而且,在1993年之前,学化学工程出身的刘明达对于证券投资几乎是一片空白,但由于对证券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刘明达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全部用于学习证券投资,由于无法真切接触、买卖股票,刘明达试图对股票的机理掌握更透彻些,于是他开始研究宏观经济、研究上市公司,这种学习习惯一直保持至今,直到现在,刘明达仍是最勤于上市公司调研的私募基金经理之一。

  

从1993年到1996年间,中国股市由最初的疯狂上涨回落,渐次进入了多个投机、行情、政策交织的牛熊转换,股指从1000多点跌到几百点,然后再从几百点拉升至1000多点,股市扩容、政策面、国债期货关闭引发股指暴跌、垃圾股满天飞、遍地的庄家、长虹和深发展成为白马股等等。对于这些现象,刘明达都在观察,体会其间市场的波动、周折。

  

这段经历对刘明达的证券投资经历影响甚大,不断学习是刘明达投资获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而特殊的经历让刘明达可以在股市喧嚣之时保持冷静。

  

直到1996年,刘明达才开始了真正炒股。而正是这一年股市再次赢来了一轮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高位,从512点重回1510点。

  

1996年的这一轮牛市拉开了一定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序幕,市场终于开始重视上市公司本身,开始重视绩优的公司。当时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话”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而这一点,坚持公司价值研究的刘明达显得恰适其时。

  

刘明达1996年移居深圳,此时他的工作仍然是做外贸。1996年央行第一次减息时,刘明达根据对经济学的一些了解,认为减息对上市公司应该是利好,于是买入他投资生涯中的第一只股票。刚入市一周左右,就赚了约20%,但很快又跌了下去,半个月后,刘明达买股票的利润一下子被跌没了。第一次的实际操作,使刘明达明白了一个入门级的常识:“股票没有只涨不跌的,即便是牛市,买什么样的公司也是最重要的。”

  

随后,刘明达开始认真研究个股。也是在1996年,刘明达买了深科技。而正是因为这一次买深科技,让刘明达发现了一个与证券投资密切关联的生意机会,最终由这个生意机会而全身心地进入证券投资行业。

  

由于第一次买股票的经历,刘明达已经意识到买的上市公司的素质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买深科技时,刘明达不再像第一次那么随意了。但作为初入股市之人,刘明达与普通投资者并无二致,这次买入深科技就是因为刘明达一个朋友的推荐。

  

刘明达这个朋友是学计算机的,在1996年时,计算机刚刚进入中国的经济社会,这个朋友认为计算机一定会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与计算机相关部件的制造一定会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推动相关上市公司的成长,于是刘明达就在20多元的价位买了深科技。

  

虽然看好深科技这个企业,但给刘明达带来的收益却出乎意料。

  

在买入深科技之后,一方面,刘明达从各处收集深科技的相关信息,以真实、准确了解这家公司的运营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外贸工作相当繁忙,刘明达也没有时间每天紧盯股票的波动,而且当时,刘明达的投资额也相对较小。因此这只股票在刘明达的股票账户上一放就是一年。

  

一年后,当刘明达准备卖出深科技,其已涨到70元,为他带来了近3倍的收益。

  

现在想来,刘明达依然认为当时的投资是很盲目的。因为刘明达买入之时,深科技已经从3元涨到20多元了,已经涨了六七倍了,以其现在的投资理念,是肯定不会买这只股票的。

  

之二:借道股市

  

1997年,刘明达开始了其职业的投资生涯,期间他甚至开始为客户理财。但由一个初入市的股民变成专业理财人士之前,刘明达有一段“借道”股市的经历。

  

也是在刘明达买入了深科技之后,他发现,在当时条件之下,投资者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清晰了解一个公司的基本信息。

  

对于目前的投资者来说,你可能从来不会为搜集不到一个上市公司的信息而犯愁,互联网、电脑的普及,让你在网上、股票操作系统中随便敲一个键,就可以获得公司管理层、行业、财务摘要、研究报告、市场信息及媒体报道等丰富而翔实的资讯。

  

但在1996年,使用股票操作系统来查看行情的投资者已经走在了潮流的最前端,但即使股票操作系统,除了股票的图形、交易状况,在公司信息里就是只有几个字,如公司叫什么名字,什么代码,其余的什么都没有。此前一直依靠投资学书籍、证券报纸、杂志详细研究公司的刘明达感觉到,获知一个上市公司的信息真是相当不便。

  

正是这种不便,让刘明达看到了商机。有关上市公司的诸多方面的信息是投资、炒股的一个必要资讯,投资、炒股不可能永远依靠一个代码、一个公司名称加上简单的概念作支撑。而那个时候由于软件系统技术非常落后,证券公司的各项服务亦有待发展。刘明达也对一些投资者做了调查,他们的确希望了解有关上市公司更多的资讯。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向投资者提供相关上市公司资讯呢?

  

是时深圳,是一代人创业的高峰。几个人合伙,拉起架子就成立公司,然后开始茫茫不可知的创业之旅。刘明达也加入了创业的队伍中。

  

1997年,刘明达辞去了当时收入颇高的外贸工作,和另外两个朋友合伙,招了几个人,租了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开始做证券资讯服务,向证券公司及一些大户提供证券征询系统。

  

最初刘明达的证券征询系统还很简单,主要是针对一家家上市公司,将其公开信息、交易所的公告以及财经媒体的报道做汇编整理。随后,因为对一家家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越来越了解,他们开始写一些热门公司的股评,作为提供给客户的附加价值。

  

在当时的中国,在证券行业,依靠资讯来赚钱是有相当难度的。市场仍然沉浸在内幕消息、跟庄等赚钱方式上。不过,由于刘明达的公司对上市公司的资讯整理相对比较完善,而且,其附加的股评与投资建议也获得了市场部分验证,因此他们也获得了几家客户,每户报价2万~3万,实际成交每户2万元。

  

虽然有了部分收入,但这些远远不足以支撑几个创业伙伴继续在这个业务上有更大的发展。由于看不到赚钱的前景,而且伴随着1997年A股熊市来临,证券市场前景更加惨淡,两个合伙人相继离去,转回到他们以前的本职工作,于是刘明达第一个公司只好关闭。

  

忆及当初,刘明达放弃收入不错的外贸工作,是出于对证券投资行业浓厚的兴趣。刘明达认为,他一直有着一种偏执,认为既然自己对证券投资行业有着如此高的热情,即便再艰难也要干出一番事业。而这种背水一战的决心也一直贯穿了刘明达十多年的投资生涯。


之三:独立投资人

  

有幸的是,虽然刘明达第一个资讯公司关闭了,但在运营公司的过程中,有一些投资者对刘明达还是非常信赖的,尤其对刘明达对上市公司的详细研究十分欣赏。

  

于是,在公司关闭后不久,刘明达开始了一位独立投资人的职业生涯,帮助客户管理资产。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段经历看做是今天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前身。

  

1997年到2005年,成为了历练刘明达的8年。在这8年中,刘明达一直专注于证券投资,心无旁骛,期间多有波折、艰难,这8年也成为刘明达近两年暴发式增长的基础。

  

当时,刘明达还有其他的选择。一家颇具规模的证券公司的老总看好刘明达的研究潜力,力邀刘明达加盟到证券公司,但是刘明达委婉地拒绝了那位老总的好意。

  

回忆当初,刘明达认为当时自己的决定是一种出于本性的职业偏好——他喜欢自由、自主地做投资。

  

即便获得了几个客户,在外界看来,刘明达的证券投资前景依然暗淡。当时客户的资金远不如现在的资金量大,而且,做独立投资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至少在两个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要么是有较深厚的投资经验,并且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然后才能在代客理财的同时,自己慢慢做得更大;要么具有很好的人脉关系资源,能拉到更多的、更大的客户。但是这两点,当时的刘明达都不具备。所以外界对刘明达抱以悲观的看法,不足为奇。

  

其实,虽然做了独立投资人,刘明达也明白自己有很多不足,他仍然形容自己当时仍像一个“书生”,而不是生意人。他并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去拉客户,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埋头做研究,做上市公司分析。1999年~2003年刘明达积累了数十本笔记,笔记中记满了对公司的分析、公司的经营情况、公司的价值判断等等。由于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即便在自己的经济相当拮据之下,作为独立投资人的刘明达还是聘请了一个助手。

  

市场也没有给刘明达好的脸色。在刘明达做独立投资人、并代客理财的最初两年间,正是熊市正盛之际。由于上一轮对长虹、深发展等白马股的过度投机,绩优股被充分炒作,另外,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使股指再度跌回1000点附近。从1997年5月12日直到1999年中国证券史上著名的5·19行情发动为止,熊市持续了两年。

  

持续的熊市令刘明达的收益相当艰难。忆及当初,刘明达对自己的家人心存感激,感谢自己的太太在自己艰难时刻的默默支持。

  

市场仍在不断轮回,转机已在隐约出现,时间点是1999年7月。

  

之四:抓住网络股浪潮



  

经过多年对股市的观望,并且在上一轮牛市中成功投资了深科技,之后又经历了1997年后持续两年的熊市,刘明达的证券智识不断见长。在中国证券史上著名的5·19行情来临之前,刘明达有了先见之明的清晰判断,而正是因为这种判断,刘明达成功地抓住了随之而来波澜壮阔的5·19行情,并在这阶段获得了更多的市场认可,获得了更多的客户。

  

1999年春节,刘明达给一批客户、朋友,包括一些证券公司高管发邮件(在1999年,电子邮件已经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在邮件中,刘明达主要谈到了自己对市场的看法,重点是对即将可能启动的牛市的展望。并且,刘明达明确提出,支撑牛市的将主要是科技股,及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产业。

  

这一预测被证明是相当准确的。3个月后,1999年5月19日,波澜壮阔的5·19行情启动,很多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从1000点附近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这一轮牛市一直持续到2001年6月。

  

虽然预测准确,但一个独立投资人向外界宣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大胆对未来市场做出预测,最初并没有多少人相信。只是到了当年7月,当行情全面启动之后,很多人才回想起几个月前刘明达的判断,于是很多人开始回头找刘明达,刘明达由此赢得了其职业投资生涯以来较为重要的一批客户。

  

为什么刘明达能够对牛市做出预判?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经济与政策面开始出现好的迹象:从1998年开始,央行多次降息;一批弄虚作假的垃圾股企业逐渐曝光;管理层加紧了对公司的监管;美国持续8年的大牛市刺激了中国出口逐年高速增长。另一个原因来自于全球网络股的高增长,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正处于风云正起之时。中国股市需要新的增长动力,以反映实体经济层面这种深刻的变化。因此,刘明达果断地选择了投资于网络股,包抱东方明珠、中信国安、山东海龙。

  

东方明珠,因为能够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加上人们对有线电视价值的认识,当时与互联网结合最紧密的是有线电视。1999年股市核心就是互联网与科技股。尽管当时东方明珠的利润总体都不乐观,事实上当时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利润都不乐观,但是全球互联网的巨大浪潮,也足以支撑国内互联网概念股有极高的上升空间。刘明达从1999年开始投资于东方明珠,直到2001年才退出,收益接近5倍。中信国安、山江海龙亦各有特色,尽管没有东方明珠的上涨幅度来得强,收益亦甚为可观。

  

在1999年网络股高潮期,刘明达还曾一次对一个小波段的预判,显示了他已经有了良好的市场感觉。

  

5·19行情启动后,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到1999年6月下旬,上证指数已上涨近70%,涨至1700点附近。各种层面的信息开始支持这种非理性的上涨。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6月25日,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两市成交量竟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但这时,当刘明达看到市场上几百只股票都在整体上涨,他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了非理性的狂热阶段。

  

6月下旬,刘明达到一家证券公司去讲课,他提出,短期内股市可能有个重挫,以令狂热的市场有所警惕。果然,不出一周,1999年7月1日,《证券法》正式实施,沪深股市以大幅下挫的方式来迎接中国证券业的第一部立法。

  

而值得一提的是,刘明达在网络股高潮中隐退,2001年初全身而退,避免深陷于即将到来的长达5年的熊市,而这轮熊市尤其是给网络概念股以致命的打击。而这种全身而退的先见之明,充分显示了刘明达基于多年研究、实战经验所历练的市场感觉。


之五:在熊市中寻找机会

  

5·19行情结束于2001年6月14日,当天媒体刊登国务院《坚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当天大盘冲高到2245.44点,之后开始一路调整。

  

这是一轮长达5年的熊市调整,政策层面的股权分置成为市场普遍认为的利空因素,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股市难有抬头之日。作为一个职业投资人,在熊市中摸爬滚打最是难熬,但刘明达却以独特的韧性在其中寻找机会。

  

自2001年股市开始调整后,各方面开始聚焦中国股市历史遗留的股权分置的结构性问题,对中国股市内在性结构问题开始争论、辩证、提出解决办法。虽然大家对证券市场还在不断关注,但其中的喧嚣却在一点点在消退,二级市场迎来了平淡、漫长的向下调整期,到2001年10月19日,上证指数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已经下跌到了998点。

  

悲观情绪开始在中国股市里漫延,一些人认为股权分置问题可能几十年也解决不了,他们纷纷离开了市场,而更多的私募资金则将投资对象瞄准了海外市场。

  

市场中永远有一些人能够比其他人更为敏感地把握投资机会。这些先知先觉者关注到:“中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都处在经营结构转型期。”而中长期支撑中国股市可能走出低迷的因素,除了股权分置改革在渐近推展之外,中国经济整体持续、稳健的高增长也为今后可能到来的新高度酝酿着力量。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调整来自于中国经济自身自我改进、自我进取的力量。结果,一直被各种概念所掩盖的内需增长对中国经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了极强的爆发力。

  

刘明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2001年果断将研究、投资的方向转向享受内需增长带出巨大推动力的上市公司,尤其是以内需消费型公司为其主要研究、投资对象。而且,随着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公司越来越多,刘明达将主要的精力投向香港市场。

  

刘明达2003年在香港市场投资的同仁堂科技,就是这类品种之一。为什么偏爱这家公司,刘明达的看法是,同仁堂做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处方药,是基础消费品,而且客户群广大,并且同仁堂每年有8%的分红,有持续可靠的现金流(对现金流的重视是刘明达从网络股爆炒后反思得来,上一轮暴涨的网络股多有概念,但现金流、盈利能力很差)。除了上述因素,同仁堂还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品牌,当时同仁堂二级市场价格只有4元多,于是刘明达坚决买入同仁堂。

  

2003年,香港仍然在努力摆脱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影响,这些经济问题导致香港股市也非常清淡。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当时刘明达投资香港股市采用汇丰的交易系统,这个系统与国内的交易系统有个区别,如果你下单委托,就可以一直放在那,你今天下了单,如果不撤单,一年之内都有效。即便如此,有时候下了单子,一个星期都成交不了,所以可以想象当时那个市场的清淡程度。那次刘明达买了300万股同仁堂,也是花了很久才最终成交。

  

透过清淡的交易,刘明达也看到了香港市场的进步。香港市场的投资客并不像国内市场的股民那样频繁做交易,而是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值得持有,那就一直持有,直到有合适的价格、机会才会出手。

  

虽然买进了同仁堂,但按照当时刘明达的想法,并没有期望在这只股票上获得暴利,买进时想法十分简单,就是认为只要股价足够便宜,肯定会有所回报。本来刘明达买入同仁堂时每年只想赚8%,但是市场给了他这次正确投资以高回报,进入2004年,同仁堂一路上涨到8元多,一年左右的时间翻了一倍,这在当时的熊市中是非常难得的。就在这个价格区间,刘明达毫不犹豫卖掉了所有的同仁堂。在刘明达卖掉的价位上又涨了一倍多。就这一案例,以今天刘明达的投资视角而言,并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但事后刘明达并没有后悔。刘明达认为,没有人买进股票后就准备持有3年、5年、10年甚至一辈子,那肯定是骗人的,即便巴菲特也不会如此操作的。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广为人所知的一大事件是,2007年10月巴菲特卖掉了持有一年的中石油,赚了约20亿,但巴菲特卖出后,中石油继续大涨,有人就说“股神错了”。

  

刘明达是这么理解长线持有的:只有当一个投资者持有一个股票2年赚了2倍,持有5年赚了10倍之后,这种刺激、经验才会在投资者的投资经验上形成自我加强。例如在熊市中,因为集体性恐惧,很多有价值的股票就会被低估,这时候是买入便宜货的好时机。同仁堂就是一个熊市中好公司被低估的例子。但股价便宜、价值被低估依然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尺度,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公司区别对待。

  

马钢是刘明达在香港市场操作的另外一个案例,刘明达买入马钢时其股价只有3毛钱,而是时,马钢的每股净资产就有2元钱。刘明达认为,当时马钢的股价的确很低,因为钢铁是周期性行业,市盈率低,股价低是经常的现象。而刘明达在买入马钢时,只是认为因为价格超低而风险较小,但并不期望马钢能从3毛钱涨到超过2元钱。在刘明达买入马钢半年后,马钢股价一度涨到1元钱左右,近3倍的收益,刘明达毫不犹豫出手了。而此后不久,马钢又从1元钱跌回3毛钱。

  

从一个案例中,刘明达得出结论,公司的净资产不足以评估一个公司的价值,包括股价。而事实上,直到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依然以净资产作为评价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刘明达认为,这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

  

“判断一个公司的价值,最核心的是要看这个公司给股东带来多少回报。比如,你花了巨额投资,在南极建一个高楼大厦,或者建个别墅,建这些别墅会花很多钱,但它们有商业价值吗?没有,赚不到钱,从投资角度这个投资很失败,即便你投了10亿,现在5亿卖出也没人要。所以,以公司净资产来评价股价高低是很荒唐的。”刘明达说。

  

刘明达认为,真正的价值投资是要有长期股东回报的积累。同仁堂有良好的持续经营记录,股东回报也很稳定,而马钢由于周期性原因做不到这一点。

  

选股上的经验也可以延伸到整个中国经济,刘明达认为,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阶段,内需增长既是政策面的需求,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而且也是实际市场的潜在动力所在。中国本土的消费型企业也必将随着中国国民的消费升级而不断壮大。否则,全球500强企业为何纷抢中国市场?

  

事实上,此时,刘明达已经形成了自己选股的三个基本点:一是寻找被市场低估的成长型公司,尤其是消费类为主;二是公司必须有良好的持续经营记录,并能持续给股东良好的回报,并处在不断的改善发展过程之中;三是这个公司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持续壮大,而且这个公司也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在不断深化、变革,市值、市场占有率、盈利水平会不断提升。

  

根据上述投资理念可见,即便是在熊市,市场上总是存在相当数量值得投资的公司,而且越是在熊市,这些公司的价值被低估得更多。

  

在这一投资理念的指导之下,作为一个独立投资人,刘明达开始有了更高理想,他希望不断扩大其资产管理的规模。于是,在2003年春节,刘明达印制了精美的研究报告,选择了国内数十家符合上述标准的公司,提供给一大批客户参考。他推荐的公司中包括茅台、雅戈尔,甚至在2004年春节,刘明达在向客户推荐时就曾预测,茅台会涨到100元(当时茅台的价格在20元左右)。现在看来,刘明达的先见之明如此不凡,但在当时却并未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通过对刘明达投资经历的简要介绍,刘明达的投资理念已经非常清晰。


刘明达的投资理念包含了三层递进的内涵:一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企业长期增长的环境,中国必将产生一大批新蓝筹公司,带动中国经济迈向更高的台阶。这一判断应该是全球市场公认的。其二,刘明达对于中国消费类企业的增长情有独钟,因为中国未来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具备培育伟大的消费类企业的环境。当然,刘明达对消费类公司的偏爱,并不表明其他行业、产业不能产生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也不表明刘明达的投资局限于消费类企业,本篇的着重介绍是希望缩小聚焦圈,以使普通投资者更易于理清刘明达的投资思路。其三,投资垄断或寡头公司,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将使行业发展趋向垄断,而垄断或寡头公司将会占据行业80%以上的利润,选择它们让你的收益会更高。

  

以上的三个内涵做一个交集,你会很快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投资指导原则,然后,你要做的事就是选出你要投资的具体公司,仔细研究,再做一些调研以确认自己的判断。最后你要做的事就是下单,然后去等待,时间会让你分享这些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傻瓜投资组合"照样赚大钱
股票不是赌博的筹码,而是你买入“生意”的凭证
在平常的市道里培养逆向投资的能力
《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
[专业投资原理]参悟道氏理论
《聪明的投资者》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