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课本素材的运用要点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课本素材的运用要点

课本素材的综合性运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分析和开掘材料

学会分析和开掘材料,这是我们用好材料的前提。我们只有对课本素材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发现蕴含其中的多方面含义,才有可能找到课本素材与表达中心的关联点,我们分析得越透彻,从中发现的写作角度就越多,材料的利用率就越高。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中学课文中属于经典的范文,新课标很多版本的教材中都选有这首词,这首词意境高远、气势非凡,表现了革命领袖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和敢于激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如果善于分析和开掘材料,这则素材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适用于与“青春”“希望”“爱国”“责任”“胸怀”“理想”“英雄”“意气”等相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

经过分析和开掘,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以下几种写作角度:

思路一:阐述与“青春”“理想”相关的话题。《沁园春 长沙》一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青春旋律和绚丽多彩的生命歌唱。词句充满了青春奋发的精神,充满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样激流勇进的气概,如果没有这种青春的理想和精神成长,就不会有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

思路二:阐述与“责任”“使命”相关的话题。从《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感受到他决心“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思路三:阐述与“意气”“胸怀”“境界”相关的话题。文如其人,有什么样的胸怀、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文采、境界和气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魄宏伟的佳作,在当时,可能有很多人的文学功底都超过毛泽东,但是由于他们缺少毛泽东那样的胸怀、精神和气概,所以形不成毛诗词中的境界。

再比如,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高中许多版本的教材中都选有此文。文章所表现出的“自然与心灵的对话”和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一直是历届考生运用的首选素材。2010年高考辽宁卷《苏轼的选择》和2011年高考江西卷《我自坦荡荡,何患无乐?》等作文均运用此素材,表现出苏轼光明磊落、坦荡一生的自然之乐和作者的志趣与取舍,立意深远,引用名言与化用诗句更使全篇的语言锦上添花。均成为当时的满分佳作。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对那些哲理深刻,内涵丰富的素材来讲,它们在高考中的运用范围是无限广阔的,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分析和开掘材料的能力。

二、掌握素材转化的技巧

(1)将叙述类的具体型材料转化为议论文的论据

叙述类的材料往往有比较完整、比较详尽的要素,一般来说,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比较完整。这类材料的优势是便于“点”的叙述与描绘,具体生动、有感染力。可有时候,我们写的是议论文,调出来的却是叙述类材料,虽然感到材料与写作主题之间有某种共同点,但无法直接引用。这时候,我们要想办法把这类材料转化成议论文的论据。处理这种材料时要删去枝叶,突出主干,在关键处加以点染。

比如,有考生写作议论文时成功运用了课文中有关霍金的叙述型材料,表现了不怕摔跤,让梦想自由飞翔的主题。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人生有了梦想的翅膀,才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社会却用过分的保护筑起了一道道高墙,把青少年禁锢在狭小的圈子里。试想没有经历过风雨洗礼的我们怎能应对人生路上的突发事件和挫折呢?

请放手让我们一搏吧!让梦想插上腾飞的羽翼,前人已给我们开创了无数范例。半身瘫痪的霍金也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身体有缺陷的他,学校不接受其入学申请,连家人也不相信他能有所成就,但正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靠着自学,凭着坚强的意志,完成了巨著《时间简史》,直到他取得成功的那一刻,家人也不敢相信霍金创造了奇迹,生命就在梦想与拼搏中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中学语文教材中霍金的事例。本来,这个材料是叙述型的,篇幅很长,不适合做议论文的论据。作者对课本素材进行了文字方面的加工改造,删除了枝叶,突出了主干,将霍金的材料概括、压缩成了议论文的论据。

(2)将抽象的、概括型的课本素材转化成记叙类文章的事例

有时候,我们需要写的是记叙文,苦于手中没有典型的事例。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方面的加工整合,在突出主干的基础上增添枝叶,将那些概括型的材料转化为形象、生动、感人的记叙文的事例。

三、课本素材的梳理、整合和文字加工

对课本素材的引用往往不是单一的,有时候,我们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的课本素材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素材选自不同课文,这些课文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和文体,其中既有诗词名句、名人名言,又有谚语、术语、事例、观点,等等。这样的素材是无法直接引用的,需要归纳、整理、集中概括之后才能运用。这时,我们首先要找到课本素材与写作主题之间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上的加工整合,把不同类型的素材综合压缩成一个统一的材料。这个统一的材料往往是一个句群或段落,它要突出不同素材的关键内容,句式尽量要和谐一致,彼此照应。

请看下面的文字:

纳兰容若,这个生在贵胄之家的多才公子,一开始并没有接受妻子的悉心照顾,没有珍惜那“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寻常之乐,等妻子逝去之后却悔之晚矣,也只能“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一片痴情空留遗憾。同样,大文豪苏轼也不免为错过那“小轩窗,正梳妆”的寻常之乐而一生不安。相反,那吟诵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因为懂得了这平凡的母爱之乐,一生都乐在其中。

这是2011年高考江西卷满分作文《只道寻常亦为乐》中的一段文字,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课本中苏轼和孟郊的诗句,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上的加工整合,将这些课本素材改造成非常漂亮的文字,句式灵活,整散结合,语言流畅。

再看下面一段文字:

晋时,陶潜仕途不济,命运多舛,却也正因如此,他才为我们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王羲之学书于卫夫人,久无所成,但他临遍名帖,池水尽染,最终留下了千古奇帖《兰亭序》;文天祥命蹇时乖,生世正是“身世浮沉雨打萍”,却正是如此才成就了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赤诚。

为了表达“我们需要磨砺,在艰难中成就人生的观点”,作者在以上的文字中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和文天祥的诗句。由于作者抓住了课本素材和写作主题之间的共同点,突出了每个材料的关键内容,句式达到了和谐一致,这些素材就转化成了这篇文章中有机不可分割的部分。

素材加工改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法,是指把课本素材中的内容(比如事物、故事、传说、名言等) 移借到自己作品中的方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类型:

1.形式模仿:将原素材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移植入具体的写作中,实际上就是对原素材的形式模仿。

请看下面例文:

真正的对手

我走在黄泉路上,身旁是无数鬼魂。看着他们卑微的样子,我仰天苦笑。玉帝走过来,笑着问道:“还要试吗?”“对!”我咬牙切齿。

我骑着马,马鞭指向脚下,对他说:“过来给我牵马。”他颤抖着站起来,眼中写满了恐惧,说:“遵命。”我哈哈大笑:“勾践,越王,你也败在了我的手上,你只配留在这里养马!哈哈……”我大笑着离去,全然不顾劝我杀掉勾践的伍子胥。难道他还能反抗?越国已无兵甲,越王已无斗志,他只是一条卑微的虫子。

于是我抢了西施,坐在深宫自顾欢乐。

直到越国的兵士突临城下,我仍不敢相信他是勾践,那条虫子。

他骑在马上,眼中充满复仇的快意。

我站在城上仰天长叹,我的对手竟是他,那条虫子,那条给我牵马的虫子。

城破国亡……

我走在黄泉路上,身旁是无数鬼魂。看着他们卑微的样子,我仰天苦笑。玉帝走过来,笑着问道:“还要试吗?”“对!”我咬牙切齿。

我站在烽火台上,遥指对岸的“吕”字大旗对小儿说:“平儿,他就是我的对手,也只有他配做我的对手。”烽火台连绵数里围住荆州,一方有应,八方来救。我看着地图欣赏我的完美杰作。“荆州无危矣!”我自叹。

忽报新任大将陆逊送信道吕蒙已亡,陆逊接替并愿永结盟友。我仰天大笑:“我已无忧矣!”平儿问道:“父亲何不探询陆逊底细?”“不,一个黄毛书生有何作为,撤了烽火台!”

直到被押在吴军大营我才相信,是陆逊击败了我,是他成了我的对手。陆逊笑道:“关将军服否?”我悲痛至极,怒答道:“黄毛小儿,你若放我再战,我必胜你!”“不,你没有机会了!”

城破身亡……

我走在黄泉路上……

轮回,在骄傲之中,在轻敌之下。

我真正的对手——轻敌!

“我走在黄泉路上……”

这一表达形式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早已有之,作者对原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和叙述方式等进行模仿,让同一表达形式呈现出新的内容。

2.内涵移植:对原有素材的典型情节、思想意蕴进行移用。

如下面的文字:

“窝囊”说(节选)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将从容退让、宽宏大量、忍辱负重与“窝囊”混淆起来,认定忍受委屈就是窝囊,承担屈辱就是没有骨气,这是不对的。苏轼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远也。”无论是“引车避匿”的蔺相如、在下邳桥替黄石公拾鞋的留侯张良,还是脱衣露体迎接楚庄王的郑襄公,他们无不表现出一种常人所不能及的大气度,以小失换大得,我想,“将相”与“庸人”的区别也就在这儿了。而自叹怀才不遇的贾谊,不善于在逆境中生活,不懂得要成就大功业就必须忍耐,结果过分悲伤,英年早逝。两相对比,我们应该反对无能、怯懦而造成的窝囊,但应该学会以大局为重,并体现大智大勇的那种暂时的“窝囊”,以成就今后的大业。

这是一篇全国获奖作文的节选片段。文中引用了苏轼的话语,表达了怀大志而隐忍不是窝囊而是大智的观点,移植言语的同时实际上也就移植了思想;其后,对比移植了多个历史典故。全段浓缩了大量信息,可谓“文小而其旨极大”,而且远比直接阐述更有说服力。

(二)剪辑组合法

一棵树孤立地立着,它很可能只是一棵树;当多棵树按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时,它们更大可能地构置成了一种全新的风景。影视艺术的基础——蒙太奇,即通过剪辑组合,将一个个分割的相对独立的片段按一定意图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与原有镜头不同的含义。“蒙太奇手法”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中颇为常见,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将一个个孤立的事物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产生了大于这一个个孤立镜头的意境,使画面获得了极为丰富的意味,让读者浮想联翩。

剪辑组合法,即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素材中抽取出来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作品的创造法。运用素材组合策略时,要注意并提炼素材间的相关点,遵循服务主旨的原则,按一定规则加以排列组合;组合中还要注意素材间的连贯衔接,这就需要作者的评价或文中“我”的叙述的介入,使行文不至于出现随意的中断或太大的跳跃。

素材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功能,具体类别可分为以下三类:

1.同向强化组合

在写作中将观点相似的素材组合在一起,使阐述的观点得到强化。

2.异向强化组合

在写作中,取相反或相对素材组合,形成前后对比,呈现两种价值取向,突出强调其中一种,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力。

3.延伸强化组合

对相似素材以递进关系组合在一起,将情与理一步步引向深入。

(三)抽象概括法

有时候,我们找到的材料往往是一个比较完整、比较详尽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比较完整,这种素材的优势是长于“点”的叙述和描绘,具体、形象、生动、感染力强。但如果写议论类文章,这样的材料就需要加工改造,突出材料的主干,删去枝叶,让它们变得抽象和概括。

例如,一位学生在论述“抛却旧的习惯,进行不断探索的重要意义”时,用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爱迪生习惯了黑暗,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史蒂芬逊习惯了老牛破车,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老死不相往来;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了宽大的袍子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如果老祖宗猿人们不脱离爬行,也许人类还在住山洞穿树叶。啊,习惯,多么可怕的习惯啊!

以上的一段话包含了四个材料,每个材料都很短小,但概括性很强。但我们知道,这四个材料分别是由爱迪生发明电灯、史蒂文逊发明火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人类进化史等具体的故事和资料压缩、概括而成的。在加工改造过程中,作者省略了细节和情节,压缩了修饰词语,删除了枝叶,调整变换了句式,用排比的句式加以组合,表现了很强的概括力和表达气势。

(四)增添要素法

在叙述类文章和议论类文章中需要叙述的地方,我们可以运用增添要素法,借助想象力,使材料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完整化,添枝加叶,增加其叙述色彩,从而让抽象、概括的材料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和感人。如下面一段文字:

孙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师弟庞涓也很有才华,可庞涓妒才,总怕孙膑超过自己,于是想方设法在魏王面前诋毁他。后来魏王终于听信庞涓的谗言,对孙膑施以膑刑,使其成了废人。庞涓从此得意洋洋,自以为再不会有人超过自己。就在此时,孙膑到了齐国,受到齐王重用。最后,在马陵之战中,庞涓终因狂傲自大,未能识破孙膑减灶法而兵败自杀。可见诋毁他人往往就是自己失败的开始,因为在诋毁他人的同时,自己已止步不前,不思进取,甚至害人不成,自己反倒跌进泥潭。

这样的材料很形象很生动,很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高中学生从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有序训练
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
高三作文序列化训练方案
[转载]高考作文专项学案之议论文点题与素材运用_用户3308160863
高考作文要强化五种意识
【福利】高考作文冲破50分大关,秘诀就在这4个“套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