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乙峰「生命」用纪录片写生命_
《行者苦荼》:用纪录片写生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17:34 《纪录手册》
吴乙峰:用纪录片写生命
吴乙峰档案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台湾宜兰头城
年龄:45岁
学历:从逢甲大学企管系转学文化大学影剧系,本科毕业。
职业:纪录片创作者、培训者和推广者。
职位:全景映像工作室创始人、台南艺术学院音像纪录研究所副教授。
作品:《月亮的小孩》、《猪师父阿旭》、《范泽开》、《人间灯火》、《生活映像》、《李文淑和她的孩子》、《陈才根的邻居们》、《生命》
获奖:多次“金带奖”得主,多次入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影展,新近《生命》获山形纪录片影展优秀奖、法国南特影展观众票选最佳纪录片奖。
萧菊贞:寻找生命的出口
“9·21”大地震后,印象中就很少在台北见到吴乙峰。拍纪录片的人偶尔失踪一阵子本是没什么,每个人都有那样一条很漫长的路,忽然就从海边冲进山里头,要不就是翻山越岭踏进另一个群落,或者躲在都市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尤其对于吴乙峰。这次他去了震灾区,一去就是4年。
用摄影机纪录下灾区的故事,他说不只是一种见证,而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抗争;来自对自己生命的吶喊。几年过去,真实的已不再是灾难现场满目疮痍的伤痛,而是一场场在未来与现实之间的搏斗。重建过程中,脆弱的心灵、人性的欲望和政治的现实彼此摩擦碰撞,创伤却依旧血流不止。这些都凝聚在《生命》中。
问吴乙峰何苦把自己搞得这么累,他仍然会露出急切又愤慨的神情,感性地告诉你说:“我看见漂亮的人,漂亮的生命。电视里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政治人物丑陋的脸,而我在社会很多角落里见到许多默默耕耘的人,他们的生命在发光。”
早些年我经常不明白他为何那么强悍,容易激动,那么用力在走他的路。我们曾经为一个纪录片美学呈现的问题争执过,他焦急的说:“你太心软,这样没法拍纪录片的,你必须面对自己最脆弱的那个东西,面对它击倒它。”仍记得当时我不以为然的回了吴乙峰一句话:“我不是你,为什么我不能用纪录片写一首诗,写一篇散文。”当时我的确不够勇敢,但像他这样为一种坚持和理念冲到底的人,必然也是伤痕累累!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他显然得到很大的满足,如他自己说:“我一辈子就是想做那个打破权威的人。”他认为纪录片可以更平民化,每个人拿起摄影机都可能拍出一部生命史。于是他开始绕着台湾跑,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永不停歇。正是这样,吴乙峰才会丝毫不隐藏自己对被拍摄者的情感,跨越许多人对传统纪录片的“客观”要求。
可强悍和坚持背后隐藏着脆弱,关于生命。小时候的吴乙峰很爱哭,他说从小就感觉生命没一点意义,很多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快活不下去了:“那会我经常作梦,几乎每天都睡不好,后来我在书里读到费里尼的一句话——梦是唯一的现实,你知道我心里有多激动啊。而一直到走进纪录片创作后,我才找到生命中的那道出口……”
南方朔:我们必须给自己一个未来
吴乙峰是在用镜头去挖掘人的灵魂。《生命》是部有剧情的纪录片,它的剧情是灾难、创伤,还有人的自我拯救。在镜头摇曳、生命剥离的画面里,这部影片像说书人一样,倾吐出让人不得不为之落泪的故事;但它非关悲伤,而是感动。
进入灾区,吴乙峰不是要拍摄那些断垣残壁,而是要记录创伤的心灵。摄影机不再是客观冷静的观察眼睛,而成了一种作者把自己投入进去的悲伤与哀怜。那种平凡的哀伤,难以表述的心情,以及劫余者的挣扎,让人窥探到了生命最后的那一抹尊严。
“我们都有太多过去,我们必须给自己一个未来”,这是劫余者的心声。他们的生命注定被劫难的记忆所追逐,记忆不断增殖,最后把未来挤压得无踪无影。总得替自己留下些未来吧!
生命的灾难经常让人无言以对。一切的灾难,对别人或许只有统计上的概率意义,但对当事者和劫余者,却是一种绝对:绝对的生离死别,绝对的悲伤哀恸;时间无能冲淡,只有靠自己。《生命》用有情的镜头所挖掘和捕捉的,正是这个让人无言以对的问题。
吴乙峰在这部影片里改变了纪录片的拍摄、剪辑和叙述语法,用他自己的境遇来连结每个故事。都关于生命的创痛、绝望,以及挣扎求生、自我拯救,给自己一个未来,吴乙峰与镜头前的被摄者有了共同的调性。最后,每个劫余者都给死难的家人写了一封信,成为电影的句点。但从灾难心灵的复原角度而言,它是一种仪式,让死生各有所归,是一个起点,让未死者带着思念走向未来。
马秋蕖:只是灾区的生命独白
我喜欢吴乙峰的早期作品,因为他不存在。《生命》却打破这样的逻辑,吴乙峰出来了!与其说他在记录4个家庭的灾后创伤,不如说透过这4个家庭,他在反照自己的生命历程,吟诵着他的灾区独白。
“你痛苦吗?”“没梦到你的双亲?”吴乙峰问话的介入是一种干扰,仿如大众商业媒体的操作手法。他放进父亲,放进自己,以连接他与灾区居民共同面临的生命课题。这样个人化的手法,让记录中心偏移,那不是灾区记录。灾区成为一种生命背景,只属于吴乙峰。
失去场景,失去重心,只剩大量对话。面对如此灾难,我们都脆弱;对《生命》的阅读不缺乏感动。可纪录片更需要的是一种震动,却不再属于吴乙峰。(手册编辑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谷雨 | 为何获国际大奖的纪录片在国内销声匿迹二十年
生命的感动
==为雅安灾区人民祈福==
为云南地震灾区祈福!
凤凰涅槃——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祭
关于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的倡议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