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简讲书法:九级真书篇16
userphoto

2023.02.10 江西

关注
L9-16真书的技法8
3.2节点的位置
上一课讲到,所谓调锋,表面上是调节笔锋,本质上是调节笔心的状态。什么地方最需要调节笔心呢?常见节点位置有三处:起笔、转折、收笔。原因很简单,「起笔」是为行笔做准备,所谓「锋不正不行」,锋面要对准行笔的方向,而取锋面是靠笔头内部之笔心来指挥的。其次是「转折」点,所谓「转折」就是改变方向,那就要「换笔心」,把笔心弓形改变方向。最后「收笔」是把笔心回复到原来状态,以便继续写下一笔,不是靠在砚台上掭笔。
文征明《游虎丘诗》
从理论上说,任何地方都可能产生节点,只要你动手腕,就会在纸上留下痕迹。文征明《游虎丘诗》中的「一」字,手腕动作是左-右-左-右-左,第一个节点是由两面换起笔产生的,最后一个节点是挫笔收﹝其实还加了一个换向动作﹞,而中间行笔不是平拖,手腕动了两次,所以多了两个暗节点,造成波动的效果。线条好像心电图,忠实地记录你心脏跳动的情况,在书法中,线条忠实地记录你手腕的动作。
3.3方折和圆转
什么是「方折」?大圈中线是折线。什么是「圆转」?大圈中线是弧线。折线有角位,角位上突然改变方向,如这个6-9-8折线,三根线段本身都是平直的,没有节点,改变方向发生在A和B这两点上,这时你要做一些动作,因此产生了节点,而且是明节点。弧线就不同了,弧线是逐渐改变方向,时时都在变,只是每一点改变的角度非常小,累积起来,就写成一根弧线。弧线把折线大角度转弯,分散成许许多多小角度转。
这里有个理论上的问题,既然改变方向就会产生节点,那麽这一条弧线,岂不是从头到尾都是节点?对,弧线任一点都有节点,但都是暗节点,正因为暗节点很密集,所以弧线看起来很光滑。
我们所关心的节点和手腕动作有关,我们知道,手腕有左中右三个位置,写这右半圈弧线,手腕动作是右-左。也就是说,虽然手腕时时在动,但写上面一半手腕都在右,下面一半手腕都在左,从「右」转变为「左」的关键一点,就是中间这个暗节点,所以标示这弧线的节点,只需标出这个关键节点就够了,如果把从头到尾所有的节点都标示出来,没有实际意义。在这个例子中,手腕经过「中」的时间非常短,霎那之间就过去了,在「中」这个位置没有行笔。
王献之《江州帖》
如果弧线很长,超过半圆,可以用三个动作来写,所谓三个动作,除了右-左,需要把「中」拉长。如王献之《江州帖》「汝」字,最后一笔就是长弧线,手腕在右写一段,接下来手腕在中写第二段,最后手腕在左写第三段,可以轻松写出来。在这例子中,手腕在「中」时,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节点,而是行走了一段距离,所以整根弧线分三段,产生两个暗节点。线条越长越难写,最好就是「化整为零」,「零」不是没有,大部队化整为零,是分为小队。整根长弧线分成三根短线,接续而成,短线当然容易多了,短线写完在暗节点上转换手腕,然后向前再写下一段,这就是「节节推进」的思想。
草书长弧线较多,真书较少,但有时候还会用到,如智永这个「吊」字,上面是竖笔势「口」,下面是马桩势「巾」,马桩势左右两笔,左边用折,右旁用转。我们先来读帖,把大圈中线画出来做对照。一折的起笔,跟上面「口」字横笔起法有点不一样,上面这横,起笔手腕动作是左-右,下面笔锋入纸后扭动了一下,是右-左-右,多一个动作,然后转入八号位写竖,竖笔手腕在左。
这个折,竖笔下来,先收,就是箭头所指地方,产生一个明节点,然后顺势写转,这条弧线跟王献之的差不多,手腕右-中-左顺次变换,就可以顺利写出。
这条线分几节呢?起笔动了手腕,产生第一个节点。6转8,向下行笔,第二个节点。竖笔写完收笔,这是第三个节点,记得「永」字八法原则,「笔笔断而后起」。顺势向右行笔,到达第四个节点,手腕改为中,八号位下,到第五个节点,手腕改为左,向左拖出。共六节,五个节点,逐节延伸。学真书先读帖,看懂了临池就不慌。
「方折」和「圆转」很容易转换。这里有一根折线,一根弧线,它们都有两个节点,把整根线分成三段,手腕动作都是右-中-左,符合曾国藩的三股绳理论。两根线主要不同,在于节点,折线用明节点,弧线用暗节点,节点一变,线条的形状也马上改变了。所以说,节点对线条形状有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节影响筋,小圈影响大圈。
书法史分为篆书时代和隶书时代,清·徐谦《笔法探微》说:「大抵篆笔有转而无折,而隶笔则有转有折,尤以折笔为多。」隶书变圆为方,真书也属于隶书系统。在真书中,可以看到方笔的增加,方笔即指起笔处呈方形,也指转弯带方角。魏碑尤其强调角位,后面讲清代书风会详细介绍,这样写法,通常归入方笔风格。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反过来,起收多圆形,转弯用圆角,通常归入圆笔风格,或说是带有篆法,如颜真卿经常写圆转的角,论者以为「篆法入真」。这是书法家为了创造自己的风格,巧妙地运用方圆转换,从技法角度说,其实只是把明节点改为暗节点。
3.4节点大小
请看《阴符经》7505「圣」字,第一笔横,这是尖锋线,但两头的节点远粗过行笔部分,这是调锋动作引起的。再看7404「圣」字,第一横
也是尖锋线,它有没有起笔和收笔的节点?当然有,没起笔,笔锋碰不到纸面,没收笔,笔锋离不开纸,起笔和收笔是必定有的。但我们看这条尖锋线,没有明显的节点。尖锋线起笔应该是驭锋,笔心直下,立即行笔,行笔时笔心稍呈弓形,到尾部只要衄锋把笔心推直即可,一头一尾,动作非常小,这是最小的节点。现在我想问问你,大节点好看还是小节点好看?
《阴符经》有八个「圣」字,第一笔都很细,而且很长,显然是作者的书写习惯,起笔和收笔两头节点比较大的只有一个,这就不能说是作者习惯了,只是偶然变化。钟繇、智永、虞世南等人的「圣」字,第一横不拖长,节点也不大,取向不同。
米芾评唐朝薛稷题「慧普寺」大字,说:
《海岳名言》
宋·米芾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蒸饼」就是馒头,米芾嘲笑薛稷的节点好像馒头,又如一个人伸开两臂,手握两拳而立,意思跟起收如馒头差不多,都是节点过大。不过请注意,大字动作多,笔锋铺得开,于是收笔就比较难,容易造成节点大。
清代徐用锡研究书法,也告诫学书者节点不要太大。徐用锡是乾隆的老师,他自己的老师是康熙重臣李光地。李光地是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所以徐用锡文章中称老师为「安溪师」。李光地对徐用锡讲过一个故事:
《字学扎记》
清·徐用锡
安溪师尝云:「乡前辈王耻古,初阅其公交车时窗课,极称工夫深到,但微不足,曰『骨节尚大』。
问曰:『骨节不得大乎?』曰:『大不得』。」
因思文家理脉不细,气魄不敛,字句不琢炼,便骨节易大。合而言之,生,故也。又思学书亦苦骨节大,不特点画要细处、小处学,即结字亦是,愈熟愈不相碍。
写文章也有气脉,有转折,文字功夫不到,囉囉嗦嗦,导致「骨节易大」,原因是生疏,书法也一样。点画要注意细处、小处,初学者往往不留心。结字也如此,熟练了基本功就路路通了。李光地考举人,小字虽然动作少,但讲究精细,如果节点大,一眼望去都是黑点,所以说,无论大小字,骨节过大都是缺点。
那麽,怎样算节点过大呢?没有绝对标准,只有相对标准,相对标准简单地说,节点看上去很触目,就是过大。真书初起,还不大会用笔,于是这种大节点很多,这里所举都是。一个字,大圈是主要的,小圈是辅助的,如果小圈比大圈瞩目,这叫喧宾夺主。
但节点过小,给学习者带来很多困惑。如虞世南,他的动作很小,以「虞」字为例,一横究竟如何下笔,初学者很难捉摸。最好有一本字帖,动作大点,清楚点,学习就容易。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阴符经》就清楚多了。
尤其是《阴符经》,经常把难写的节点放大,把表示走向的牵丝写粗,特别容易理解。你找不到第二本字帖有这样写的。所以我不把《阴符经》列为大节点一类,反而怀疑,这是不是专门写给学生用的。学《阴符经》的同学,将来出帖,自己挥写之时,可以把大节点缩小,会有一种新的面貌。
谢谢,下一课继续。
本节要点:
3.2,节点的位置。
3.3,方折和圆转。
3.4,节点大小。
复习思考:
《兰亭序》这个「一」字,起笔到哪里为止,然后转入行笔?请用细线画出分界。收笔从什么地方开始?如果一点本身是实笔,它就不是节点。颜真卿这个「之」字,中间一横两头各有一点,究竟是实笔还是节点?算不算米芾所言一个人伸出手臂,两手握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简讲书法:九级真书篇18-真书的技法10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41-45课)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41节点的种类
黄简讲书法.八级-行书009_《兰亭序》用字分析01
书法中的藏头是怎么用笔的
书法的笔法——运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