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婉约词品读

 一 苏轼词虽以豪放名世,却以婉约居多

在一般的文学史教材中,苏轼都是以豪放词的开山之祖出现的。的确,苏轼的“三百多首《东坡乐府》一向被公认为词坛上的一座高峰。在词的创作上,他是一个新的流派的开创者;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更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沈祖棻《宋词赏析》)

“从绝对数量上讲,苏词还是以婉约之作为最多,这对于一个风格多样的大作家本不足怪,更何况苏轼是生活在婉约为宗的时代。”(赵仁珪《论宋六家词》)

王水照先生也说:“他所写的传统的爱情题材的创作,仍以婉约见长。他吸取了婉约派词人抒情的真挚和细腻,又显示出深沉、醇厚的自家面目。”(《苏轼》)

吴世昌先生说的更是直截了当:“苏轼的所谓豪放词,如'大江东去’、之类,在他全部词作中至多只有十来首,仅为全集的百分之三。旖旎风光的词占绝大多数。”“东坡有哪些'豪放词’于是翻开每一本文学史或词论,照例举出了'大江东去’、'老夫聊发少年狂’、'明月几时有’等几首……”“《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词中,专写女性美的(即所谓'绮罗香泽’)不下五十多首,而集中最多的是送别朋友,应酬官场的近百首小令,几乎每一手都要称赞歌女舞伎(“佳人”),所以在东坡全部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词超过一半以上。“(吴世昌《诗词论丛》)

综上所述,我并非想抹杀苏轼在词史上的历史地位或漠视他对宋词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而只是想证明一个事实:苏轼的婉约词占其全部词作的绝大部分比例,而所谓“豪放词”则不及十分之一。如果我们忽视或漠视这一事实,则会对苏词的研究流于片面或错误。

二 形成苏轼婉约词风的社会原因

我们评价一个人及其作品,最好是“知人论世”。对于苏轼及其婉约词,亦应如是观。

苏轼生逢北宋相对稳定的承平盛世。统治者雅好词乐。上自皇帝宰相,下至乐工歌伎,填词倚声,全是婉约一统天下。就连“太平宰相”晏殊、文坛宗师欧阳修均脱不了词必婉约的框子。

尽管范仲淹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豪放的调子,但因“曲高和寡”“势单力薄”,只是豪放词史上的一个引子而已。

北宋词上承南唐和西蜀两座词坛。

南唐“二主一宰相”均以婉约名世。

西蜀词坛,一部《花间》为宋词的繁荣提供了诸多借鉴,堪称“倚声填词之祖”(明汲古阁本《花间集》毛晋跋二)。至于《花间集》的内容,无非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欧阳炯《花间集序》加之柳永婉约慢词风靡朝野。所有这些对苏轼婉约词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 苏轼拓宽了婉约词的题材

有遗传就有变异,有继承就有创新。

在以婉约为正宗的北宋,要在婉约词中出人头地,别具一格,那是非常难的。可喜的是苏东坡做到了。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和内容。“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爱国热情,人生哲理等无不摄入笔端。(《论宋六家词》)所以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这话很有见地。赵仁珪先生说得更是中肯:“他的词再也不仅是'花间’式的绣幌绮筵,晏殊式的小园芳径,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同上)在苏轼众多的婉约词作中,最有特色且成就最大的要数言情词,怀古词和咏物词。

四 苏轼的言情词

词为“艳科”。言情最是婉约词人的传统题材。苏轼并非完全打破“诗庄词媚”的藩篱。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不但言情,而且抒情之直至,描写之细腻,已臻化境。如《蝶恋花》一词就很有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很明显,上片写景:花褪残红,青杏尚小,燕子双飞,绿水环绕,柳絮乱飘,凄凄芳草,一派暮春景象。下片写人:秋千架上,佳人欢笑;隔墙行人,驻足痴听;笑声渐悄,自生烦恼。小词幅短,情韵深长,描绘了一个热情美丽的“佳人”形象。词贵含蓄婉转。词人没有直白地刻画佳人形象,却用“墙里秋千”“墙外行人”两句对比映衬,尤其结句:(墙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多情却被无情恼。反衬出墙里佳人之美丽以及墙外行人之多情。未见其人,只闻其声;以声衬人,更显高明。正是苏词婉约笔法高妙之所在。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明为写景,其实含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其不仅仅伤春,亦“借佳人妖娆之态,抒人生失意之慨”。尤其“天涯何处无芳草”系化用屈原《离骚》中“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的句意,是“作者表示失望,甚至有点绝望的反语。那墙外多情而失意惆怅的行人正是作者自己”。(庆振轩《两宋党争与文学》)词语很有见地。王士祯评苏轼《蝶恋花》说:“恐柳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彼但解'大江东去’耶?”(《花草拾蒙》)

闺情、怨情,这是前人写烂了的题材,不是伤春,就是悲秋。苏轼也写过这类题材,但他写得“真挚、热烈、纯洁”,“读起来仍觉新鲜有味”。(曾枣庄《苏轼的婉约词》)请看他的《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是一首思妇念远词。不管“雪似杨花”,还是“杨花似雪”都是容易动人情思的意象。《诗经》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词人顺手拈来,妙加点化。不露痕迹而意境独特。“去年”“今年”点明时间相隔之久,尤其一“犹”字更突出了思妇盼归的急切心情。下片用烘托手法,以景言情:举杯邀明月,言良人不归;姮娥怜双燕,衬独守空房。写法上,有回环往复,有比喻衬托。抒发了思妇形单影只的苦闷。写得情意绵长,令人回肠荡气。

苏轼言情词写的最有名的要算那首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乙卯即一零七五年,是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的。十年死别,“不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其实太凄凉。“纵使”一句,简直令人不忍卒读:朝思暮想,竟“相逢应不识”,原因是“尘满面,鬓如霜”。下片写词人在梦中与亡妻相见:“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是字字血,声声泪,用“古之伤心人”来评价此词是最恰当不过了。

苏轼一生非常坎坷,数次遭贬,以其旷达之襟怀,尚能泰然处之。就如他在一首《定风波》词中写的那样:“竹杖芒鞋轻乘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坦荡、达观之胸怀,可窥一斑。在此悼亡词中,他未提一句仕途荣辱,身世谪迁。然而“尘满面,鬓如霜”“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语却字字千钧,声声浸泪,渗透了词人的“身世之感”,今天读它,犹觉“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五 苏轼的怀古词

古人习惯上对酒当歌,登临必赋。或咏史、或怀古,都是借古抒怀的。苏轼在徐州曾作《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相传盼盼是唐代张建封尚书的爱妾。张建封纳盼盼于燕子楼,三日乐不息;后又新筑燕子楼,专供盼盼居住。苏轼知徐州,遇特大洪水。他组织徐州人民抢险增筑徐州城堤。功成,在徐州东城上修建黄楼。《永遇乐》就是有感于张建丰建燕子楼和自己建黄楼而作的。(曾枣庄《苏轼的婉约词》亦可参阅王水照先生之《苏轼》及《中国古代文学家的故事·苏东坡的故事》,均有记载)苏轼因夜宿彭城燕子楼而想起了唐代名妓盼盼。物是人非,古今如梦。因而发出了“何曾梦觉”的喟叹。人生苦短。词人已厌倦了仕途宦旅,他已心系故土,向往田园,有“归欤”之感。苏轼曾作了数十首“和陶诗”,苏词中有一首檃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词——《哨遍》,足以佐证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是很深的。

苏轼的《洞仙歌》也是一首怀古词。写得清新婉丽,是一佳篇: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也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关于此词的写作缘起,东坡在词前小序中交代得很清楚:“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七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俱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上片写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弥满。绣帘半开,明月入窥。夜未央,人未寝。斜倚绣枕,钗横鬓乱。下片写她与孟昶在摩诃池纳凉:携素手,步中庭。疏星朗,银河垂。月色淡,玉绳转。但愿秋风吹来早,又恨流年暗偷换。由于天热盼天凉,凉天到时红颜淡。所以“人生不易,常是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的将来的美境;美境纵来,事亦随变;如此循环,永无止息。”因此“人宜把握现在”。(周汝昌语见《唐宋词鉴赏辞典》)全词虽是在言情,但却少了点“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凄婉悲凉,也一扫“人生如梦”当及时行乐的低沉悲观情绪。能撞击读者心灵的,是逆境中的奋争,坎坷中的豁达。周汝昌先生评论说:“坡公的词,手笔的高超,情思的深婉,使人陶然心醉,使人渊然以思,爽然而又怅然,一时莫名其故安在。继而再思,始觉他于不知不觉中将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已然提到了你的面前,使你如梦之冉冉惊觉,如茗之永永回甘,真词家之圣手,文事之神工,他人总无此境。”(同上)

六 苏轼的咏物词

苏轼对婉约词的又一大杰出贡献是创作出技巧高度成熟的咏物词。咏物词并非苏轼首创,“但词至东坡,咏物之作既多且好。”却是事实。赵仁珪先生说:“在三百多首东坡词中,咏物词大约有三十首。”(同前)苏轼的咏物词能做到“以形写神”“贵在寄托”。“他把自己的思想、性格、品质、情操,遭遇都凝结在所咏之物中,从而使这些'物’都成为具有深刻寄托的艺术形象。”请看这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关于此词,历来争论颇多。其实词人在题下自注说:“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要准确理解这首词,先要搞清楚“幽人”指谁,“孤鸿”喻何。据吴世昌先生考证苏诗传世之诗中,东坡自称“幽人”的例子有十多个。故知“幽人”系指苏轼本人。而“孤鸿”是用拟人的手法以寄托作者的抱负。苏轼当时遭贬黄州,心情极端苦闷,经常独自一人于月夜在江边散步,以排遣抑郁苦闷。作者在无人理解的情况下仍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就是苏轼真实的自我。对此,黄庭坚极力赞赏“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转引自《唐宋名家词选》)试再看一首苏轼著名的咏物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我认为《卜算子》咏孤鸿以物拟人。两词婉约蕴藉,各领风骚。上片以杨花比思妇,两物象“风马牛,不相及”相距甚远,没有相似点。怎么比?然而坡仙如椽大笔自有神来之处:作者把那悠悠荡荡,随风飘转的杨花比作思妇恍恍惚惚,来去无定的梦。这就找到了契合点。如同传统的中国画一样,其审美特质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间”。明了这一点,就会觉得刘熙载的评语“东坡《水龙吟》起调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句评语,盖不即不离也。”是恰如其分的。此词下片写杨花飞尽,万花纷谢,落红难缀。经一夜风雨,委身泥土,分付流水,杨花遗踪何处在?斑斑点点,恰似离人泪。多么凄惨的景象啊!读词贵在找“词眼”,如同读文找“文眼”一样。“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就是词眼。本词开篇“似花还似非花”起笔别致高妙,中间运笔流畅细腻,结尾画龙点睛。整个布局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张炎评得好:“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词源》卷下)近人王国维也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最工。”(《人间词话》)今人赵仁珪先生认为:“这首词的寄托之意并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高远,不过是借写杨花(即柳絮)来抒发惜春的心情,从中寄托着一些迟暮之感而已。它最大的优点是深得神似之美。”此评一语中的。

苏轼提高了婉约词的境界——兼与柳永、秦观之婉约词比较。

(一) 从格调上看,柳词格调较低;苏词品味高绝;秦词介于二者之间。

(二) 从风格上看,柳词俗;苏词旷;秦词婉。

(三) 从艺术手法上看,柳永“以赋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秦观“以词为词”。

(四) 从情景关系上看,柳词多秋景,善于景物铺叙,借景言情;苏词多“明月景”所抒多为旷达情;秦词景情皆凄凉,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 综上所比,苏词如大家闺秀,秦词如小家碧玉,柳词则“粗服乱头”。

五 结语:苏轼的婉约词不论在题材上,意境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大有创新,不愧为词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诗词赏析(九十)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宋】苏轼
千秋一寸心之13——说苏轼《蝶恋花 ——密州上元》
坡老词《永遇乐·明月如霜》赏析
关盼盼与燕子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