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5我国高校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
05我国高校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



“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转变,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而伴随这股扩招高峰的,则是高校大规模的扩建之风。为了吸引和容纳更多的学生,不少高校纷纷大兴土木,圈地造楼,甚至为了争相“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极尽奢华,各式的高楼大厦、宾馆、会议中心、假山、人工湖等,都成了各高校攀比的筹码。

  扩建自然需要资金。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由于这两项收入都相对有限,于是银行信贷成了高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不少地方高校目前都已是负债累累。重庆市各高校贷款总额为30多亿元,相当于高校年收入的1.5倍;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截至2005年5月,贷款余额75.4亿元,这些贷款仅利息就需要4.3亿元,而省政府对高校投入的增量每年只有1亿元。陷入财务窘境的不仅仅是各地方高校,一些中央直属“名校”也同样是债务缠身。今年3月29日,审计署公布的1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18所高校债务总额72.7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45%,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扩建带来的巨额贷款已成为困扰整个高校发展的一个严峻考验。一些业内人士声称: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

  “高校贷款的普遍心理是,学校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只要把银行借来的钱花在校园建设上,至于将来能否还上、谁来还似乎毋需考虑,反正都是国家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的李志仁研究员忧心忡忡地说,扩张建设成了高校非理性贷款的“东风”,而银行也乐观地认为“公办高校不会破产”,并有扩招收费的“生财之道”,因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未按商业贷款条件严格审查,也不设立担保或财产抵押,基本只是凭借学校信誉实行信誉贷款,最终造成贷款的随意性,推动了这场高校财务危机。

  “说高校盲目扩招其实并不准确,一下子闹出这么大的财务窟窿,它不多招生、高收费,拿什么填?”有人曾用“高校的收费只占其支出的四分之一,做高收费的托辞,可学生凭什么为学校的‘胡造’埋单?”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以讽刺的口吻说道,“如今我们的高校学费已经高到了让很多人上不起学的地步,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了一大社会问题,这财务危机自然迅速显象化。”

  把“包袱”丢给政府?

  高校的高额负债,不仅让高校自身陷入泥潭,运转艰难,同时也把银行带入巨大的投资风险中,并最终将风险转嫁至政府。由银行信贷危机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在我国早有先例。20世纪80年代,国家停止了对国企的拨款,为充实自身发展资金,国企开始向银行贷款,而银行认为“国企是国家的,出了问题也是国家承担”,因此对国企贷款“非常慷慨”,于是大批银行信贷资金源源不断涌入国企,最终因国企无力偿付贷款本息,造成大量银行贷款呆滞在国企,成为国家财政的巨大包袱。如今的高校贷款扩建热,与当初的国企贷款热非常相似:银行贷款风险高度集中,高校把银行贷款当成其扩大规模,渡过难关的“提款机”。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使高校走上盲目贷款→财务危机→不良贷款→财政负担的国企老路,甚至引发金融风险。

  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高教事业的公益性和高校的非盈利性,决定了政府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教育学专家、武汉大学教授肖昊也曾指出,如果不能警惕并及时遏制高校负债运行的趋势,会造成大量的社会后果:或者扰乱金融秩序,使公共财政不堪重负;或者使高校学费进一步提高或变相提高,加重公众负担。正是由于高校的所有权归属国家,而高等教育服务又属于一种公共产品,这使得高校的破产无法成为可能,政府无法将已经入学的大学生以“学校破产”为由遣送回家,所以只能对贷款高校进行救助,这就将高校的贷款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政府。因此,作为最终责任人的政府,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监控,合理控制高校贷款的规模,保证银行贷款的有效合理利用,防止和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避免高校重走国企旧路已是当务之急。

  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接连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并从2005年1月1日起,建立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其评审内容包括:贷款必要性;贷款预期用途的合理性和效果;分年度贷款计划和偿还计划的合理性;偿债能力;贷款风险程度等。

  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法规,对所属高校贷款进行约束监督。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由于高校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及高校发展建设贷款周期较长的特点,目前对高校贷款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评估认证体系,因而在评估高校贷款是否具有偿还能力时,依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校该走多元化筹资道路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增涨迅猛,从1996年到200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由1211.9亿元增长到4027.8亿元,年均递增16.2%;财政性教育经费由1654.2亿元增加到4465.9亿元,年均递增13.2%,均超过了同期GDP年均增长9.1%的水平。然而相对于扩招的速度,财政拨款的增加还是相对滞后,于是多数高校就将筹资的渠道放在银行身上,这在当今高校发展史上,尚属“中国特色的高校发展之路”。

  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一方面,高校主要办学经费来自政府资助、社会和个人捐赠以及学生的学费。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大都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校董事会和董事会领导下的基金会,通过董事会的筹资和基金会的运作,能为高校提供较为充足的办学经费,而高校使用这些经费,基本上没有成本,当然也就谈不上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国外大多数高校发展与扩张相当理性。其办学规模往往与社会需求和自身经济实力相适应。发达国家高校教职工的薪金水平、招生规模、基建规模增长有限,变化不多。因此,高校对资金的需求相对稳定,很少需要直接向银行贷款。

  那么如何来解决我国高校发展带来的资金瓶颈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陈汉生认为,目前国内的高校资金来源太过于依赖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其实高校资金筹措还有其他多种渠道,比如产业渠道、基金渠道、税收减免、收费渠道、科研渠道、社会投资和捐助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走多元化筹资道路。同时,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转换校办产业的经营机制,加快校办产业成果转化,使产学研实现良性结合;积极培养高校科研的领军人物,加大科研的团队建设,努力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促进校企、校地联合办学,既能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又能筹集建设资金,并采用BOT模式搞学生公寓等基本建设,合同期内由投资者进行经营和管理,合同期满移交学校。

  对于目前身陷债务泥潭的高校来说,走多元化筹资道路,合理筹集自身发展所需资金,不失为一条出头之路。另外,国家也应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以缓解高校贷款的压力。(何建红)

  来源:中国财经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校债务岂能一抹了之
高校负债
我国的九大金融风险
三到五年后不良贷款可能全面爆发
3到5年后不良贷款可能全面爆发
匪夷所思的去杠杆——东方园林之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