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

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

                                     

                                        

 

《台阶》中父亲的人生,乃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式的人生。《台阶》中的父亲倾其一生的心血建造一幢高台阶的房屋的追求其本质上是一次精神追求的冒险。在我看来,这筚路蓝缕的追求充满了神话式的传奇色彩和寓言式的精微深意。透视父亲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与命运的搏斗——在生存的困境面前,人的渴望超越而又必然的凝滞。这是父亲的尴尬,甚至也是个体生命乃至于群体生命的尴尬。

 

尴尬之一:“跨越式”的精神追求让人生的选择成为两难。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并且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依次是:生存和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
一般来说,人只有实现了基础层次的需要后,才有能力去追求下一个层次的需要。也只有如此,追求才可能成功。如果妄想超越的话,人生的尴尬就必然会出现。

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想要提升自己家庭的“地位”的追求按照这个理论来说,应该属于人的较高层次的追求——第四层“尊重的需要”。但是,父亲的尴尬也正在于此,因为前三个层次的需要父亲仅仅是勉强实现或者说还完全没有实现。

从《台阶》的字里行间看得出来,父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仅仅是“基本解决”而已,还远远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父亲造新屋的准备甚至比“愚公移山”还要艰难。如果说愚公尚且可以“振臂一呼”,号召家人邻里都来共同移山的话,父亲则完全是靠一个人一双手的努力。他的准备完全是“中国农民式”的,是从“一块砖、一片瓦、一张毛票”开始的。造房对在“小农经济”的模式下生存的中国农民来说毫无疑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除了赤手空拳外一无所有的父亲居然就有了如此“伟大的理想”,这除了让人觉得可敬外,也多少让人感觉到有近乎于冒险的悲凉的意味在里边。

至于“社交”,父亲更是几乎谈不上。在中国农村,“小国寡民”是常规的状态。虽还不至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从《台阶》的故事中我们确实很难看到父亲是真正的融入了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社交圈子”的。父亲的生活状态,基本上还是一种靠个人劳动自给自足的状态。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毫无经济基础,“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有人说过他有地位”“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地位”的父亲就偏偏“日夜盼望着,准备着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在家庭内部,父亲是拥有了尊重的。这从文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来。比如后文父亲闪了腰后,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是,“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其实。我和母亲在努力“保持”着的就是父亲的尊严,我们不希望父亲从我们的惊讶中看到自己的衰老。这样的尊重是非常深刻的。但是,父亲并不满足,他的理想是“家里的台阶要高”,家要有“地位”。在我看来,父亲潜意识中的“地位”还没有高到和平常我们理解的“地位”相同。这“地位”应该非常朴素,不过就是一种来自于家庭之外的“尊重”。

按马斯洛的理论来分析,父亲对“尊重”的追求是在其生存、安全、社交的需要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之前产生的,是缺乏坚实的底座的。父亲的追求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以这样的一种启示:人类,还潜藏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追求,那就是受到尊重。这种追求和人的生存需要一样,都是人最基本的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斯洛的理论是有缺陷的。

父亲当然不可能像哈姆雷特询问“生存还是死亡”一样提出“停滞还是发展”之类的问题。但我相信,在父亲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生命的力量是有过一番计算的。他最终决定建房,必然有过他中国农民式的挣扎。再愚钝的农民也能够预见自己的决定将为自我的生命带来的艰辛。但是,在两难选择面前他最终不能两难。

父亲的理想让我们看到了人的需求的复杂性。但是,借助于马斯洛的理论我们却可以清楚地预见到父亲悲剧性命运的必然。

 

 

尴尬之二: “跨越式”的追求不一定能够使人享受到相应的精神愉悦。

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准备造屋和造屋之中的千辛万苦父亲都“扛”下来了,而且还是幸福地“扛”下来了(这个话题后文还将提到),但是,想象中的幸福却没有来到。新屋反而成了父亲的负担。其集中体现为父亲失掉了“自信”。这个“自信”是方方面面的。

首先,新屋比旧房高大,但是父亲却反而“矮小”了。砌新台阶的时候,父亲“从老屋里拿出了四颗大鞭炮”,但是却“居然不敢放”,“我”把鞭炮放响了,“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在这盛大的喜庆面前,父亲不是扬眉吐气,神采飞扬,反而“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骻骨上也不是”。他“尽力地把胸挺得高些”,但是,他的“胸却无法挺得高”,于是,“明明该高兴的”父亲却露出了“尴尬的笑”。 这段描写耐人寻味。作者说父亲无法在新屋面前挺胸抬头是因为“他的背是驼惯了”,教参上说这是农民惯有的“谦卑”。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自信,那么他的驼背并不能影响他的意气风发。一个真正地感觉自己站在人生顶峰的人是不会表现出与生俱来的“谦卑”的。这提醒我们深思:父亲只是因为“背”驼惯了吗?他到底是什么“驼”惯了。答案并不难以解答,“驼惯”了的是父亲的精神,也就是前文所说到的“他从来没有觉得过自己有地位”。这一次比愚公移山艰难更甚的造屋事业最后虽然以成功结束,但是父亲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和提升。造屋的艰辛不仅悄悄地破坏了父亲的身体,其实也悄悄地损坏着父亲的心理健康,这种破坏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慢慢地表现出来。这就是父亲自信力丧失了第二个方面。

第二,新屋的造成要求父亲建设起新的生活方式,但是父亲却没有能力彻底告别旧有的生活方式。这给父亲带来的尴尬是更深一层的。在这个方面,作者写得非常隐晦但是足够引发人的联想。新屋的规矩多得多了:不能再在台阶上乱跳了,不能再在台阶上磕烟灰了,甚至连习惯于坐的地方也必须要改变了。父亲面对着这些改变是束手无策的。不能磕烟灰,父亲不习惯,只能“憋住”,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他甚至紧张得连回答别人吃饭的问题都回答错了。他为什么会“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呢,这仅仅是因为农民与生俱来的“谦卑”吗?不,这再一次展现了外在的物质条件的改变和内在的精神改变没有同步发展的矛盾带来的尴尬。这矛盾非常的尖锐,它暗喻着精神和物质之间可能存在的落差,这落差不仅会使人丧失原有的幸福感,而且还会让人产生更加深刻的自卑感。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当物质的城门洞开,而精神却依旧猥琐的时候,这落差大则破坏社会的和谐,小则损坏个人的尊严。人生之可悲不在于不拥有物质财富,而在于有了物质财富而没有享用的能力。这时,财富就不再是财富,而成了一种桎梏。《台阶》中的父亲或多或少就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吧。

第三,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新屋的造成彻底损坏了父亲的健康,新屋在展现财富的同时,也剥夺了父亲最为珍贵的也是唯一的最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劳动力。这对父亲的杀伤力之大足可以完全击倒父亲。得到和失去的对比就是这样的残酷。两相对照,我们怎能感觉不到人生之无奈与无所适从。

《台阶》之最感人之处就在于作者以非常动人的笔调描绘了父亲造屋的艰难。按理说,这艰难足可以让任何文字变成灰色。但是,作者偏偏没有这样处理。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劳动的美和劳动者的美。新屋造成之前,父亲是挺拔的,乐观的,自信的。请看,旧屋的青石板台阶一块就有三百来斤重,一来一去的山路居然磨破了父亲的一双麻筋草席,如此艰辛的活路,父亲没有喊苦,只是觉得鞋子“太可惜”了。此时的父亲,多么豪爽乐观!父亲的脚因为长年的劳作“裂着许多干沟”,于是每年过年时候的洗脚成了家里一项重大的喜事。不仅“母亲特别高兴”,父亲也用冒着“热气”的盆水很“耐心地洗”,此时此刻,这样的一双脚板后暗隐着的不是生活的艰难,而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洗干净了,父亲却反而说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这些轻松的调侃里边,含着多少劳动者的自豪和自信。深秋季节,父亲“浮在雾里”,“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踏好的黄泥“颜色似玉米面……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感受父亲的艰难,但更能够感受父亲的幸福,父亲正是在这样的艰辛的劳作中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体会到了人的幸福的。

但是,新屋却把这尊严和幸福彻底地带走了。这似乎也是一种隐喻。父亲是“一手按着腰”把旧屋的三块青石板抬起来作为作为新台阶的基石砌进土地。就是在这个时刻,“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老了”。父亲就是以这样的一种衰老的面貌使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希望把旧的生活方式埋葬了的。父亲的可悲还在于“他自己并没有真正觉得自己老”,父亲的糊涂为后面很快到来的他必须要面对和承认的现实埋下了惨痛的伏笔。没有多久,父亲的腰闪了!虽然他“很粗暴地推开我”,还倔强地嚷嚷着“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虽然我和母亲都“尽力地保持平静”想要维护父亲的尊严,但是,父亲依旧必然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老了,不能再劳动了!

就是这个现实彻底击垮了父亲。再艰辛的劳动没有击垮父亲,再清苦的生活没有击垮父亲,但是,“闲着没有什么事可做”击垮了父亲。腰闪了,成了父亲生活的转折点,他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一幅总是“若有所失”的模样,他那一辈子都不曾低下过的倔强的头颅终于低下了,甚而至于“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有动”。

高台阶的房屋造起来了,但父亲的人生并没有相应地上一个台阶。新屋建起来了,但父亲的一切都失去了:他的几十年来以此为享受的正常的生活状态,他的青春、他的人生目标、他的精神支柱、他的健康、他的幸福、他的尊严……按照马斯洛的理论,父亲将永远不可能再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了——那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父亲的生活不仅没有能够上一个台阶,相反,他甚至还不得已下了一个台阶。

每当读到这个地方,我总是忍不住地掩卷长叹:这就是人生吗?!

这是《台阶》中的父亲一生的筚路蓝缕的精神诉求的尴尬,这也是无数农民几千年来艰难命运的轮回。或者说,这也是我们这些平凡人必然要面对的人生难题。“父亲”只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例子,但是,我们何尝没有过这样的相类似的困惑呢?

当个体的力量还无法承担改变现实的重负时,我们往往依旧必须选择。

人生往往会为一个并不确定的目标去奋不顾身。

因为精神的质地无法承受物质改变后的分量,于是我们产生了价值迷失。

当愿望似乎已经实现了的时候,我们却突然发觉自己一无所有。

目标达成的一刻就是美好结束的一刻。

……

在学习《台阶》的最后,我们和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的付出值不值得?

大部分孩子的意见都非常坚定。他们最后反问我:如果父亲不去做这样的一番努力,他又会怎么样呢?

他人生的台阶会更低!

读《台阶》,我读出了人生的艰难。原来,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悖论。读《台阶》,我读出了人生的困境,读出了生命对于这人生困境的倔强超越与必然凝滞。

这是生命之苦,换一个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阶__李森祥
11.《台阶》教学设计2
初中语文试讲逐字稿面试19《台阶》资格证笔记
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11课《台阶》学习资料汇编(含精选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台阶——人生的超越
【课堂教学】【373】这样的父亲,你懂不懂? ——《台阶》文本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