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土战国竹书礼类文献的价值

出土战国竹书礼类文献的价值


    曹建墩   文汇报2015-01-30第21版

    上世纪20年代,史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指出,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建国以来,竹简帛书的出土层出不穷,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如火如荼,今日已形成了专门的学问——“简帛学”。其中儒家文献更是占据出土竹简的大宗。

    郭店楚墓出土儒家著作有十一种十四篇,即《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各一篇,《语丛》四篇。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竹简已经出版公布了九册,内中儒家文献也是蔚为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公布的战国儒家竹书中,礼类文献占有较大分量,内容涉及先秦礼制和儒家礼学,大部分篇章与今本大小戴《礼记》内容、文献性质相同或相类。

    从内容上看,涉及儒家礼学的竹书文献可分为三类:一是思辨性的理论篇章,主要内容是阐述礼论或治国之道,如郭店简《五行》《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上博简《性情论》《民之父母》等篇均属此类;二是有关礼仪制度的记载,如上博简《昔者君老》《天子建州》《内礼》等篇;三是曲礼性质的文字,散见于许多竹书篇章中。

    出土楚简礼学文献大大拓宽了礼学研究的视域。概括而言,战国竹书对先秦礼学研究的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具有证经补史的意义,对于复原、补充印证传世文献记载的先秦礼仪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竹书儒学文献除了一部分是专门的礼论外,其他多与大小戴《礼记》内容相近,思辨性理论性较强,礼制内容则羼杂其间。

    比如郭店简《六德》篇的内容重点是论述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伦理,其中掺杂有关于丧服的论述。上博简中有多篇是专门论述礼仪问题。《昔者君老》是一篇记载礼仪的简文,有学者提出该篇或许是《礼记·文王世子》的佚文,属于“世子法”。《天子建州》是一篇重要的礼学文献,部分内容与《礼记》记载的礼仪制度相近,对于深入考察先秦礼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容礼、曲礼等问题是以往礼学研究所不太重视的,竹书中有一些文字材料专门论述礼容,也有一些篇章的内容与《礼记·曲礼》部分内容相近,应属于曲礼类的记载,这些材料使我们对儒家的容礼、曲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出土楚简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提供了新资料,一些篇章虽残缺不全,但吉光片羽,弥显珍贵。

    

二,深化对儒家礼学思想的研究,填补了孔孟之间礼学思想研究的空白。

    《韩非子·显学》曾提出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有“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子思(名伋)乃孔子之孙,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故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在思想上比较接近。自古相传《中庸》乃子思所作,但无确证。由于《子思子》在北宋以后即亡佚,因此学界对子思学派的思想,以及子思到孟子之间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一直不太清楚。

    郭店楚简的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庞朴先生在《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中指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内部性情的流露,“礼”是外部行为的规范。孔门弟子对“仁爱”的解释有两派:一派向外探索,认为人的善性继阴阳之道而成,人间社会的尊卑贵贱完全脱胎于天地、效法于自然,从宇宙本体推演到社会功利,即由“天”而及“人”;另一派向内求索,抓住“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明心见性。

    后一派的发展脉络,由子思而孟子而《中庸》,郭店楚简正是反映从孔子向孟子过渡时期儒学发展状况的学术资料,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家向内求索的为学之路。

    儒家礼学以孔子为发端,他对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作出哲学上的重新阐释,以仁释礼,将“仁”作为礼乐文化的内在精神,赋予外在的礼仪规范以内在情感之内涵。据楚简看,儒门后学沿此理路深入人心、性情来诠释礼的合理性与价值,儒家之礼从外在的礼仪规范转为个体内在情性的自我修养。

    郭店简《性自命出》提出“道始于情”,并指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其意是说人的本然之情来自于天性,而天性来自于天命之下贯,如此则人情有天然的正当性,是天然合理的。《性自命出》简文认为仁爱乃是生于人之天性,它是人内在自然真情的自然流露,是亲、忠等伦理的基础。所谓“道始于情”,是说人类社会的人伦道德价值、社会关系皆是以情为基点。儒家认为,人的情虽然具有合理性,但若不加以节制则容易导致走向邪途,因此主张以礼来节制外发之情以使人回复到人性之正,从而形成“礼以节情”、“礼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乐者,礼之深泽”等礼学命题。

    从礼学角度看,所谓“儒分为八”,主要是指儒门后学在礼学思想观念上产生的不同,如对礼合理性的理论论证,或外向求索,或内向人心、性情来诠释礼的存在价值。而在具体的礼仪制度方面,各派的诠释或践履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各派的差别亦在所难免,然这恐非划分儒门各派的唯一依据。

    

三,竹书礼类文献促进了大小戴《礼记》《孔子家语》等儒家文献的文献学研究,并提供了重要的较为可靠的原始文本。

    大小戴《礼记》由于其编纂成书年代较晚,其各篇的编纂年代与流传问题,一直都存在很多争议。战国竹书的出土,为学界认识和研究大小戴《礼记》的形成、流传、文献性质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汉初,高堂生在鲁地讲授《士礼》十七篇,即今天所谓的《仪礼》,汉代直接称《礼》,或称《礼经》。同时,儒家经师解释《礼》的“记”,历经秦火后在西汉也重新出现,其数量多,内容杂,且其出现也没有统一的篇次,许多还是单篇流传,戴德、戴圣先后对这些文章加以编次,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大小戴《礼记》。至于小戴《礼记》各篇章,古今学者多笼统地说是七十子后学陆续撰作。

    依赖郭店简与上博简,基本上可以确定如《孔子闲居》《缁衣》等部分篇章源自先秦,另如《曲礼》《郊特牲》《礼器》等篇章的部分文字与竹书相同或相近,也说明其有更早的来源。彭林先生认为,《礼记》中传经诸篇和通论诸篇成书于战国,至于其他篇章也应为先秦作品。该书尽管是西汉时期辑录成书,其文字和个别篇章经过改动,但大部分篇章可以认为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的著述。

    至于《大戴礼记》一书,以往学者对其多不重视,由于上博简《武王践阼》《内礼》的公布,使得学界重新认识《大戴礼记》的学术价值及其部分篇章的成书年代。尤其是上博简《内礼》一篇与《曾子立孝》、《曾子立事》内容相近,为深入考察《大戴礼记》中几篇有关曾子篇章的成书年代以及思想、学派归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传世文献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字讹误,文句颠倒,篇章脱漏增益等现象,而竹书文献由于长期深埋地下,较好地保持了古书原貌,有助于对传世古籍的校读。

    譬如,郭店简及上博简《缁衣》和今本《礼记·缁衣》,上博简《民之父母》和今本《礼记·孔子闲居》,上博楚简《武王践阼》与今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都可以相对读来解决经学上的一些难题。

    竹书文献可以校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脱文等,如今本《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篇有一句作“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清代很多学者怀疑“无私乐”后脱漏“无私忧”三字,因为这样读起来句式更整齐,内容更完整,但一直苦于没有证据,上博简《内礼》中一文句作“君子事父母,无私乐,无私忧。父母所乐乐之,父母所忧忧之”,正解决了这一难题。

    另外,学界多注意到,从楚简《缁衣》《民之父母》等篇章看,《礼记》在流传中,不仅文字异文较多,而且篇章的次序、文句的意思,甚至文本思想均与竹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明今本《礼记》中的一些篇章在流传中或出于种种目的曾被纂改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儒家遗忘的经典,《逸周书》及其时代沿革
杜泽逊:文献与文献学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三十六)
杨博:出土简牍与西汉中期以前流传的“礼”书形态
《礼记》与现代精神文明
《礼记》导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