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感培育,最怕的是焦虑

曾经有一位女文青在当妈之后,深觉育儿过程之庸常琐碎,与自己以往的生活反差巨大,于是写了一篇 《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此文一出,迅速成为“爆款”,作者又出了一本同名的书。

我原来天真地以为,像我这样“钝感力发达”、生活粗线条的女人,肯定在养孩子这件事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啊。在度过了像照顾小动物一样的、以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为主的育儿阶段之后,我惊觉自己对孩子心智方面的教育已经力不从心。无论美感还是情感上的言传身教,我都不够合格———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我缺乏文艺素养。反观那些文青妈妈,绝对可以睥睨众生。

一位前同事,她的朋友圈简直就是一个线上亲子视觉艺术展馆。遛弯时无意中走到杭州大剧院旁边,“这建筑有股未来感,近看好像外星飞船落下来了。娃在旁边乱蹦跶,还有点像科幻电影海报了”;或者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空旷的旋转大楼梯上,灿烂笑脸的红衣小孩与灰白黑色调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国家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母子二人钻进斑驳的石墙里合影,开放式的教室与瓦片、藤蔓融为一体,“好像要被植物吞噬了一样”。她的朋友圈里,从来没有关于带娃太累、熊孩子太磨人之类的抱怨,只要孩子出镜,就是她的人间四月天。“娃带着面具,拖拽着小蛇在夜色里晃荡的样子,有点戴安·阿勃丝的感觉呢”;娃用几根绳子和几个旧塑料瓶胡乱穿搭在一起的装置,她认真地按照“装置、材料、作者、年龄”的顺序一一填写好,将之视为一个正式的展品;娃将一束仿真花和一幅他自己画的画打乱重组,拼贴在两件衣服上,她惊呼“小朋友都是大师啊!”

一位朋友爱书成痴。她曾在微博上介绍了自己是如何给孩子选书的。“小朋友现在正处于精神辅食期:没有完全达到成人的消化咀嚼力,又比幼儿的胃口和理解力好,所以,我找了一些成人作家的短浅作品给她入门。另外,遇到我自己也觉得好的长篇作品,我就挑出喜欢的段落,做出标识,然后标上数字,重新串联,自己动手改编成儿童版。”“很多写成人作品的大师,创作谱系很宽,他们也写童书———精神层面上,我常和皮穿亲子装:我们读同一个作家,但读不同的作品。比如:卡尔维诺,我读他的小说集,皮读他的意大利童话集;辛格,我读 《卢布林的魔术师》,皮读他的傻瓜城故事;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读《二手时间》,皮读 《妈妈,我还是很想你》;东野圭吾,我读 《彷徨之刃》,皮读他的 《圣诞妈妈》;c.s.路易斯,我读 《惊悦》,皮读 《给孩子们的信》。”在这位书迷妈妈的滋养下,孩子深爱着这世间美好的事物,并且能够用画笔或陶艺将之表达出来。她新书里的插图,就是孩子的画和手作。

一位同门师姐,育儿画风属于偏学院派的文艺。她参加复旦史地所的暑期学校,顺便也带着刚刚小学毕业的女儿去旁听。第一天,女儿陪妈妈上农学史的课:《稻花梅雨1608:江南稻作与环境》;她闺女一边接受着真实的历史学家的熏陶,一边静静地看课外书 《课堂上听不到的历史传奇———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并且绘制了包含姓名、年代、国家、主要事迹及作品等信息的表格形式的读书记录。第二天,妈妈陪女儿参观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此之前,闺女已经按照妈妈的要求对《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做了摘录笔记,其间,娘儿俩还对一些有趣的宝贝做了讨论。当然,作为一名从事学术工作的母亲,还希望自己孩子的知识结构能尽可能地实现完整、均衡,所以,仅有人文的滋养是不够的,还需要自然科学的浸润。于是,大英百物展的参观结束后,两人又直奔上海自然博物馆……

这些样板母亲让我生发出强烈的对孩子的愧疚感以及对“文艺生活”的向往,于是我也开始带孩子去博物馆。不知是因为娃太小还是我的热情不够,她对于参观的兴趣寥寥。哪怕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非洲动物迁徙之旅”的展厅,她都不愿意多做停留,反而是对展厅门口的那些纪念品驻足观望。临走时,她想要一只会发光的“小丑笔”(笔的末端有一个晃一晃就能发光的小球,球的外层包裹着塑料材质的小丑),“小丑”部分闻起来有一股诡异的香味,我略迟疑,最终还是买了一支。

回家后,我越想越不放心,于是开始查找相关的信息。“香味文具所含的芳香胺有可能会诱发白血病”,“国家制定的 《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文具中不得含有23种芳香胺”……我立刻把那支小丑笔的末端扔了,然后把香味文具的危害发到朋友圈。我甚至还想给博物馆写一封信,建议他们不要再售卖香味文具了……

我们的“博物馆亲子游”,就这样以一种毫不文艺、甚至还有些沮丧的方式结束了。我很困惑为什么自己做不了像朋友们那样的母亲,并因此更加对孩子心怀怜悯。

直到后来偶然看到林语堂谈读书的一段话:“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所以,我认为风味或者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话让我轻松了不少。这个时代,文科越来越受重视,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还是成人阅读市场,诗词、历史、博物等等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作为家长,我也不知不觉地紧张起来。于是,美学与游历这类闲情逸趣之事也被视为“奥数”那样的升学择校必备品;亲子之间的相处时光,也成了需要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投资项目;对孩子美学素养的启蒙和培养,也难免带有“军备竞赛”一般的焦虑心态。如此这般,岂止读书的乐趣丧失净尽,一切精神生活都索然无味了。

我想起李修文曾经写过的一个故事。一位从小就生了骨病、从未进过学校的孩子,与一位失业的岳老师同处一间病房,于是他们成为师生。岳老师什么都教给小病号,但是孩子生性顽劣,对学习并不上心,比如老师教他的“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无论怎么教,小病号都背不下来。他愤怒,厌学,她流泪,继续教他。后来小病号要转院了,岳老师为他编了一本教材。最后一天,小病号在病房给大家一一告别后,过了几分钟,有人听到小病号在楼下院子里的叫喊声,“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怕老师没听见,他喊了一遍又一遍……

一个孩子,对某个文艺作品生发兴趣,有所感悟,必须有相应的情感经验。如果剥离了日常生活而凭空塞给他们“纯粹的艺术”,往往会令他们感到困惑和无趣。所以,我决定不再东施效颦“文艺育儿”范。教孩子洗袜子,带孩子去野外搭帐篷,都是很有趣的事情呀。

有一天早上,我在缝扣子的时候,她忽然念了一句“慈母手中线”,那是一种与平时背诗时完全不同的语气。我很惊讶,忽然有所悟:也许最好的“文艺育儿”方式,就是像对待朋友那样。我们不会按照“必读经典书目”给朋友开书单,也不会以“让朋友长见识”为目的给他们安排参观流程;但是我们会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把一片金黄的秋叶与他们分享;会被特定的情境触动从而生发某种诗意的想象,并迫不及待地向友人表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儿美育如何启蒙,你真的知道吗?
读书笔记一〇二《如何培养美感》(一)先谈谈美育
国际博物馆日|孩子对博物馆不感兴趣?那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
趣画画公开课《美丽心灵,初待绽放——妈妈,如何成为儿童美术启蒙的第一任老师》
上海博物馆以现象级热展开启“大美育课堂”
认识真善美,守望真善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