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最昂贵的十大名鱼!

#暑期创作大赛#1、黄唇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鱼类,体延长,侧扁,背部略隆起,腹部广圆;尾柄较细长。头中大,稍侧扁。吻钝尖,稍大于眼径。吻禧边缘完整,不分叶;吻上孔不显著,吻缘孔5个,中央孔圆形,位于吻缘上方,侧吻缘孔裂缝状。眼小,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较窄,小于眼径,中间略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较小,圆形;后鼻孔椭圆形。口前位,斜裂,口闭时上下颌约相等,口开时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上领外行牙较大,尖锥形,排列稀疏,口闭时大部暴露于外,上颌内行牙细小,列成牙带;下颌内行牙稍大,尖锐。因其唇黄而得名。

黄唇鱼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珠江口海域、浙江杭州湾舟山海域、福建闽江口泉州湾海域等江河出口海域。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生活在河口及附近沿岸,在水清时集群,水浊时分散。肉食性,成鱼以小型鱼类和虾、蟹等大型甲壳类为食,幼鱼以虾类为食。喜逆流浑水,厌强光。有集体产卵的习性,据统计,野生种群体重达15千克以上时,才有完全成熟的卵。卵巢重可达体重的20%,卵粒大小如鲤的卵,吸水后比原来大30%—50%,黏性卵。

黄唇鱼是中国特有种,为名贵珍惜鱼类,是体型最大的石首鱼科物种。因过度捕捞,数量不断下降,鱼体逐渐变小,当前已极为稀少,濒临灭绝。2005年中国广东省东莞市建立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驯养。现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鳌花鱼是鲈形目鮨科鳜鱼属鱼类,别称鳜鱼。体呈纺锤状。头大,下颌向上突出,口内有排列极密的牙齿;前鳃盖骨的后缘上有刺突;鳃盖发达;鳞片细小,侧线由背侧向尾柄部呈半月状的弯曲;各鳍皆大形;尾鳍圆形。体色背部为橄榄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及各奇鳍的鳍条部,皆有大形黑色斑点;由吻端穿过眼有一条黑纹。

鳌花鱼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各河湖中,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域。有在湖底下陷处躺卧的习性,夜间活动觅食。肉食性鱼类,体长超过60毫米后开始摄食。其食物主要是鲫、雅罗等鱼类,其次是虾类。除生殖季节外,夏季觅食强烈,冬季也不停食。进食时吞下鱼、虾后,会吐出鱼刺和虾壳,只把肉留在腹中,较为独特。生殖季节在5—7月,在河道或支流中产浮性卵。

鳌花鱼肉质细嫩、少刺,味鲜,堪称淡水鱼中的名贵种类,不仅是松花江中“三花五罗”之一,也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3、多鳞白甲鱼,也叫赤磷鱼,是鲤形目鲤科白甲鱼属鱼类。多鳞白甲鱼体稍狭长,侧扁。头短。吻钝,吻皮伸过吻端向后包至上唇基部。口下位,横裂,略呈新月形,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常具锐利的角质缘。下唇限于口角,唇后沟很短,左右间距很宽。须2对,吻须极细小。鳃耙短小,排列紧密。咽齿匙状。鳞中等大,胸部鳞小且埋在皮下。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较近于吻端,无硬刺,外缘微凹。尾鳍叉形。腹膜黑色。体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鳞片基部具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

多鳞白甲鱼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淮河、渭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与大清河。栖息在山溪流水中,为底层鱼类,喜在石边或乱石空隙活动。常借山涧熔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越冬,10月后入泉越冬,翌年4月中旬出泉,出泉时间多集中在下半夜,出泉时头朝下、尾向外,集群而出。杂食性,主要摄食体壁较薄的水生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也摄食藻类。取食砾石表面的藻类时,先用下颌猛铲,然后翻转身体,把食饵掰入口中。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7月下旬。最长寿命约20年。

多鳞白甲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 ver 3.1)—无危(LC)。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内陆鱼类)—易危(VU);《中国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多鳞白甲鱼野外种群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4、大黄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别名黄花鱼、黄鱼、大鲜、黄瓜。身体延长而侧扁;耳石略呈盾形;头和身体前部被圆鳞,身体后部被栉鳞;侧线完全;鳔大,两侧不突出形成侧囊;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1个深凹刻;尾柄细,尾鳍楔形。身体背部灰黄色;体侧下部各鳞片常有1个金黄色腺体而呈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其余鳍黄色。

大黄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软泥或泥沙底质海域,喜集群。食性广,主要以虾、蟹等甲壳动物和小鱼为食。春季繁殖,通常在河口、内湾、岛屿附近产卵。

大黄鱼为名贵的可食用经济鱼类,为中国传统四大海产渔业种类之一。由于过度捕捞,种群数量下降,目前已被IUCN列为极危(CR)物种。在山东、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人工养殖及增殖放流。

5、淮王鱼,学名长吻鮠,属鲶目鮠科鱼类。淮王鱼吻部特别肥厚并呈锥形突出,有口须四对,眼小,被皮膜覆盖,体长,腹部浑圆,尾部侧扁,肩胛骨显著突出;背鳍刺后缘锯齿较发达,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弱,左臀鳍上方有一肥大脂鳍,臀鳍14-18条,尾鳍分叉。体无鳞片,体色呈粉红,臂部略带灰色,腹部乳白色,各鳍灰黑色。

淮王鱼在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水系。淮王鱼生活于江河的底层,觅食时也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平时喜栖于深水潭石缝中或无淤泥坎上,群游时,常轮番回游、兜圈,冬季在多岩石的深水处越冬。此鱼为肉食性,幼鱼食水中昆虫、硅藻、绿藻和小鱼小虾,成鱼主要捕食小型鱼类、虾、蟹类等。淮王鱼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5龄,每年5-6月为繁殖季节。成熟的淮王鱼在底质多为砂、砾石的急流滩尾处产卵,卵粘附在砂石上解化成幼鱼。

淮王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鲜嫩肥美,红烧,清炖皆宜,尤以清炖为佳,“奶汁淮主鱼”则是一道名菜,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鱼肚,由于水质污染等原因,该鱼资源日趋减少。

6、鲥,是鲱形目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其体长椭圆形,头侧扁,前端钝,头背光滑,顶骨缘无细纹,少数顶骨缘或有很窄的细纹,吻圆钝,中等长,眼较小,体被圆鳞,不易脱落,背鳍始于体中央稍后的上方,体背部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鳍淡黄色,背、尾鳍边缘灰黑色。因每年初夏时方出,余时不复见,故名。

鲥分布于中国黄海、东海、南海沿岸和珠江、钱塘江、长江等水域,朝鲜半岛和菲律宾沿海及各通海江河亦有分布。栖息于海中,喜在水体中上层活动,为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兼食幼小鱼虾。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体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砂质底的江段繁殖。产卵时间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

鲥有温中益气、开胃醒脾、清热解毒、强体滋补等功效。鲥是中国名贵鱼类,也是长江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产量明显下降,除受海洋、长江自然条件影响外,还有人为过捕亲鱼和严重损害幼鱼。为保护鲥资源,中国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于1987年3月发布禁捕令,3年内禁止捕捞,199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国二级保护动物。从明代万历年间起,鲥作为名贵御膳,进入了紫禁皇城。元朝时期,韩奕所著《易牙遗意》中就有清蒸鲥鱼的详细做法。清代康熙年间,鲥被列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菜肴之物。鲥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鱼”。鲥与河豚、刀鱼齐名,被并称为“长江三鲜”。

7、大头鲤,别名江川大头鱼,是鲤形目鲤科鲤属脊索动物。体形像鲤;头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口大,端位,上下颌等长或下颌稍长;唇薄、无须、偶见在口角具一对领须,极细小;眼间较宽,间距大于尾柄高;下咽齿主行第1齿呈锥状,余皆呈白齿状;背鳍和臀鳍均具硬棘,棘后缘具锯齿;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尾鳍分叉,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黄绿色光泽;背鳍灰黑色,胸鳍、腹鳍和尾鳍淡黄色,尾鳍下叶稍带红色。

大头鲤仅分布于中国云南星云湖和杞湖等水域。栖息于湖泊的中央,水深而清的地方,不耐恶劣环境,离开水面或水混浊则易死亡;游动迅速,性活跃,是中上层鱼;食性较单纯,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要食料,也杂食数量较少的一些丝状藻和龟甲轮虫等;繁殖季节较长,从4-9月,集中于5-6月,产卵于有水草、水深1-2米的水域。

在20世纪50-60年代,大头鲤在当地渔产量中占有很大优势。70年代后数量锐减,原产地数量稀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7年,大头鲤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8、裂腹鱼是鲤形目鲤科鱼类,又名弓鱼、细甲鱼等。体延长,略侧扁,腹部圆;口下位、亚下位或端位,口裂呈马蹄形、弧形或横裂;下颌前缘有锐利角质,须两对;咽齿三行;体被细鳞;肛门和臀鳍基部各有一行大鳞,在两侧大鳞中间腹面形成一条裂缝,故名。

裂腹鱼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在中国见于云南、贵州、四川。适应于高原地区水体的生活环境,一般栖息于江河的上游,很少栖息于海拔较低的中、下游,个别在中游有分布的种类,也多局限在支流的上游生活。食物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着生藻类为主,极少数种类主食鱼类。性成熟较迟,一般要3—4龄性成熟,繁殖力低,一般4—6龄的雌鱼绝对怀卵量仅3000粒左右。每年4月或5月在河流冰层溶解后开始繁殖,产卵场一般位于流水砾石底质的河滩处。

裂腹鱼为亚洲高原特产中小型鱼类,是原始的鲃亚科鱼类,随着中国青藏高原的隆起、生活环境的变化逐步演变而来。其中,大理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重口裂腹鱼、拉萨裂腹鱼、塔里木裂腹鱼的野外种群和巨须裂腹鱼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9 、松江鲈是鲉形目杜父鱼科松江鲈属鱼类。成鱼通体前部平扁状,中部接近圆筒形,向后部逐渐变细侧扁;头大,宽而平扁;口宽大,端位;吻宽而圆钝,上颌骨伸达眼睛后缘下方;眼小,上侧位;鳃孔宽大,鳃膜连接于峡部;前鳃盖骨具4棘。通体灰黑色,成年期渐变为黄褐色,繁殖期体色鲜艳,其鳃盖、鳍基橘红色;体侧具有5—6条灰黑色横纹,鳃膜和臀鳍基底具橘红色条纹;尾鳍、臀鳍、背鳍和胸鳍均具褐色斑点,背鳍鳍棘前部具一黑色大斑,腹鳍白色;吻侧、眼下均有暗色条纹。

松江鲈分布于西太平洋的菲律宾、朝鲜和日本沿海。中国产于东海、黄海、渤海沿岸。栖息于浅海、河口和淡水的江河湖泊等多种水域。肉食性鱼类,浮游期,喜食桡足类、卤虫幼体、枝角类、虾类幼体等;底栖期转为摄食虾类、寡毛类、环节动物等;幼鱼和成鱼期,以虾类、小鱼为食。昼伏夜出。苗种阶段有相互蚕食现象,繁殖期雄性有相互角斗行为。降海洄游性鱼类。雌雄异体,配对穴居繁殖,1雄1雌或1雄多雌,雌体交配产卵后即离开洞穴,雄体护卵至鱼苗孵出。

70年代以来,由于工农业生产发展,污水增多,及水利设施大量兴建,造成洄游通道隔绝,松江鲈自然资源大量减少,濒临枯竭,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捞和销售。

10、鱇浪白鱼是鲤形目鲤科白鱼属鱼类,又称抗浪鱼。体细长而略侧扁,呈纺锤形;背部平直,呈暗绿色;腹缘呈浅弧形,银白色;头长吻尖似利箭,头部长度明显长于体高。体形与白条相似。

鱇浪白鱼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玉溪澄江抚仙湖。喜欢栖息于十分洁净的深水里。属上层鱼类,3厘米以下的幼鱼生活于风浪较小的湖湾浅水区,成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20米深的深水区表层。杂食性,主食浮游动物,如甲壳动物桡足类、枝角类;也兼食轮虫、鱼子、昆虫和一些藻类以及粮食类的细散粉饵。成熟期较短。雄鱼一冬龄即为成熟,雌鱼二冬龄成熟。繁殖期可达8-9个月之久。繁殖最盛期在每年5-7月,每条鱼产子量1000-5000粒。

鱇浪白鱼是中国云南四大名鱼之一。由于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其兴衰也是抚仙湖水质好坏的晴雨表,被视为抚仙湖的精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3
硬骨鱼纲
图解鲈鱼有几种:4种鲈鱼图片
中国常见淡水鱼名称对照,图文并茂教会你认识淡水鱼---1
鲴鱼钓法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