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北魏时期的佛塔

中国北魏时期的佛塔

 

  明信片部分的图文转录自七宝庄严的新浪博客

 

北魏是北朝历时最长的一个朝代,历经136年,先后十四位皇帝。其中除魏太武帝(424—452年)一度反对佛教外,其他诸帝都是信奉和支持佛教的。因此北魏时期的佛教,较之于南方各朝更盛。兴建众多的寺院佛塔和开凿了云冈石窟及龙门石窟,最著名的要数洛阳永明寺和永宁寺。而永宁寺塔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大的木塔,可惜建成19年后毁于大火。然而,我们从完全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中可看到多种石雕佛塔,如楼阁式塔、覆钵式塔等。另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在河南登封太室山山麓,建造的嵩岳寺塔,这可是国内唯一的一座十二角形的砖塔啊!

 

 云冈石窟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南面上层立佛  (2002年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出版的明信片)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5、6窟为北魏孝文帝迁洛阳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第六窟是一个中心塔柱式洞窟。高大的塔柱直通窟顶,占据窟内大部分空间。塔高 1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高约10米,上层高约5米。上图为中心塔柱的上层,四角各雕一座九层楼阁式塔柱,每层雕成屋形,层层出檐,四面开龛,内雕三座佛。每层四角雕一小万柱,第一层四角雕“窣屠婆”式小塔。塔柱雕于须弥山上,由巨象承驮。中心塔柱四面佛龛内各雕一立佛,胁侍菩萨侍立于四角塔柱内侧。

北魏早中期中心塔柱窟,其中心塔柱忠实模仿木结构楼阁式,就是当时楼阁式佛塔的缩影。说明古印度半圆形的“窣屠婆”一旦传入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而显赫的建筑形式——楼阁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另外,这个时期的佛寺,出于同样的宗教礼仪概念,也广泛采用中心塔式布局,所以中心塔石窟也是对于此式佛寺的模仿。云冈第6窟于此尤其明显,窟内绕中心塔柱在左、右、前3壁下部都浮雕出1圈廊庑,后壁为1佛龛,是佛寺周廊和塔后佛殿的表征。

 

 云冈石窟第51窟中心塔柱  (197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51窟开凿时间为北魏494—524年。晚期石窟形制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式样变化迅速,流行千佛洞、塔洞、三壁三龛式或四壁重龛式洞窟。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层塔结构的中心塔柱,方形塔基,塔身五层,由下至上收分明显,层层瓦垅屋顶出檐,檐下雕一斗三升人字栱,各层内容为五个造像龛。整个中心塔柱基本保存完好。此塔柱似乎将一个中国传统木结构阁楼式层塔原封不动地搬进了洞窟中,这种情况反映了云冈晚期石窟艺术中国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事实。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  (2000年河南周口邮政广告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  (1982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的嵩岳寺内,这里群山环抱、山林掩映、泉水淙淙、鸟语和鸣、景色清幽雅致,一派人间仙景。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  (1982年登封文物保管所出版的明信片)

 

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建造了嵩岳寺塔。隋文帝仁寿二年(601年)改名嵩岳寺,金元以后,嵩岳寺逐渐衰落。时至近代,主要建筑仅剩下嵩岳寺塔和建于清代的大雄宝殿。

嵩岳寺塔是用糯米汁拌黄泥做浆,小青砖垒砌的15层密檐式砖塔,外表呈米黄色,平面呈十二边形。总高37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塔身建于塔基之上,第一层塔身分为两段,没有任何装饰,叠涩出檐。第二层塔身各角施用倚柱,柱头做垂莲式。上段东西南北各面做“宝箧印经塔”式样。各券面砌出火焰形尖拱,再上砌出十五层塔檐,塔檐之间矮壁上砌出各式门窗492个。塔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塔心室为八角空筒状,塔顶相轮七层,冠以砖质宝刹。

嵩岳寺塔是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物,从整体造型到细部雕饰均有明确的宗教文化内涵,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演变在建筑上的重要体现。而且塔身各部做“宝箧印经塔”(阿育王塔)式样,明显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塔身上段的抛物线形轮廓,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壶门狮子的装饰等,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印度交流的产物。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 (198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副片)

 

祖师塔位于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之东南角,属亭阁式塔。关于此塔的建筑年代,无任何历史文献记载。一说建于北魏时期,还有一说是建于北齐。

祖师塔平面呈六角形,高约 8 米,全由青砖砌筑而成,表面涂以白色。外观分作两层,实际上只有下面一层有塔室,上部作为装饰性质。塔座由逐级收分的六层青砖砌筑,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三层。上置六角形塔身。下层塔身正面辟有扁平的拱卷门,顶上饰以莲瓣形的火焰。塔身其余五面均为素平,无任何装饰。第一层塔檐是由一层叠涩,一层砖砌斗拱,再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着的莲瓣及三层叠涩构成,檐顶再用反叠涩逐层收进,整个塔檐显得深远重厚,十分精彩。

    塔的第二层为一六角形小阁形式,先在第一层塔檐上做出简洁的须弥座,座下出方涩四层,上为每面九瓣之覆莲,束腰仿胡床形式,每面作壶门四间,转角置宝瓶角柱。束腰上又出莲瓣三重,以承托仿木结构的六角形的小阁。小阁开有火焰形的假券门,门扇相错,犹似半开之状;小阁上还开有直棂窗,并绘有木结构的额枋、短柱和补间辅作;小阁四角柱的上、中、下饰以捆束莲花。整个小阁的装饰带有印度风格和南北朝的遗风,塔刹也为砖制,下部是两层仰莲承托着六瓣形的宝瓶,宝瓶之上覆莲瓣两层,顶端再冠以宝珠。

    整座塔的造型与艺术独具风格,为古塔中所罕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佛塔之演变(2)
中国山西的塔林
佛塔 竟然这样演变
北朝中心柱窟形制发展脉络初探
北朝寺塔概述
建筑|细节不同,名字不同:怎样辨别长得差不多的古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