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女画家罗寒蕾《学画?涟漪》

美女画家罗寒蕾《学画?涟漪》  

   

美女画家罗寒蕾《学画?涟漪》

有时,不经意的小事能产生神奇效应。它就这样没有计划,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就像在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小石子,激起涟漪——因为它,生活泛起了生气,变幻出千般美丽。我八岁那年,父亲罗远潜到广州美院任教,把我和哥哥也接到美院。一到暑假,美院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少儿美术班,我闹着玩也报名去了。就是这样,绘画不经意地走进我的生活,从此,我的人生因为它折射出不一样的光彩。

从附中开始,我在广州美院接受了十年的美术训练,刘济荣、陈振国两位老师对我帮助最大。那个时候,学习要求非常明确,解决了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就会自动出现,循序渐进地把基础越垒越结实。研究生毕业后我到华南师范大学担任国画教学工作,常利用课余时间创作,我的一套传统工笔技法也日渐娴熟,但我却开始迷茫。再没有问题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需要解决,再没有明明白白的对与错。我的脚步不像以前那么坚定,面临种种选择,我反反复复问自己:是继续老歌新唱呢,还是开始谱写自己的曲调?是模仿造化呢,还是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能否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顾虑,令自己走得更加专注?广东有一种植物叫美人蕉,每次开完花都要把枝干砍掉,只保留健康的根系,才能重新发芽开花。学习成长过程应该也是这样的,我要弄个明白,什么是我该坚持的根,什么是可以勇敢割舍的枝节。

2005年,工笔重彩之风在全国挂得正热,一心求变的我报名参加了蒋采苹工笔重彩研修班。这个决定对我后来的成长影响很大。

记得我一到班上就兴奋地尝试各种新技法,揉纸、拓印、喷洒、用矾、漏纸、涂洒云母、涂粉等等,还有各种金属箔、粗颗粒矿物颜色。蒋老师了解我对线描的专注,我曾用两年时间把《八十七神仙卷》完整地临摹了四遍,对线条的热爱类似于宗教信徒的虔诚。她不同意我盲目地为变而变,认为我抛掉自己优势完全转向工笔重彩是错误的,还是应该坚持淡彩画法,继续在线描上下苦功,用创作实践带动技法材料研究。我开始苦苦思索如何把重彩技法更好地揉合在注重线描的淡彩画法里,还没找到头绪,一年课程却已经结束。

为了帮助我完成学业,蒋老师特意任我为下一年研修班的助教。我边教边学,渐渐明白对其他民族和画种的借鉴不能生吞活剥,还要符合传统审美,否则很容易走向极端,非但体现不出中国画的优势,还会使画面更显黯淡呆板。现代重彩画突破原有的表现手法,创出一条更自由更多元化的新路,它的创新之路不仅仅是开发新画法新材料,更是一个开拓思路的过程。在这种认识下,我逐步将一些传统技法进行解构重组,把重彩、淡彩、写意、没骨各种画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语言。并用水墨为主的颜色代替重彩材料,避免了色彩与线条之间的矛盾。我还割舍了原本非常习惯的渲染技法,运用点线排列形成的疏密对比去构成一种即抽象又真实的视觉效果。

蒋老师还指出我的创作意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我表现的人物之间没有情感交流,感觉很有隔膜。她认为情感是个永恒的话题,如果能从生活的细节片段里发现人性的美好,找到情感与形象的契合点,就是成功的一副创作。她还语重深长地跟我说:“要记住,你是一个真正的人,别总像个女人般考虑问题,太多的儿女情长,没有宏大崇高的情怀。”蒋老师的伟大人格和崇高抱负很令我敬佩,但我习惯了有异于男性的自在,始终爱关注一些普通细微的事物。从不相信宿命的我,却相信人性的美好,相信“好人有好报”,因为善良的眼睛才能看出这世界的美丽。善良不能直接带来好运,也不能改变生活中的无奈,却能令人懂得珍惜已有的幸福,同时收获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失去也是拥有,吃亏是对别人的施舍,挫折是对自己的磨练,惨痛的经历是成长的资历。善良的人活得真诚而实在,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可能令他创造辉煌,但也可能默默无闻了此一生。伟大或者平凡的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里的片片涟漪,短暂却值得尊重和珍惜。我开始懂得理解欣赏身边的亲人朋友,陆续画了一批人物肖像与创作。

除了创作上的收获,北上两年的学习生活也让我成长。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广州,和豪爽热情的北方人打交道,南北差异让我很不适应。北方人注重亲密的人际关系,我却习惯南方人“君子之交淡如水”、“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在广州,人们既没有遇到困难就向朋友求助的习惯,也不太容易引起争端。习惯呼朋唤友的北方人很难理解这种疏远的社会关系。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南方人的距离会造成冷漠但同时换来安全,北方人的亲密会造成伤害同时也换来帮助。在比较了解之后,我更无法分辨孰好孰坏,学会接受和适应,不再那么片面地考虑问题。比如在中国画的审美评判中,有几组概念常引发争辩:主旋律性与艺术性,符合主旋律的题材未必就是讨好与投机,画家关注民生、悲天悯人的情怀恰恰使其作品具有了艺术高度。艺术若只剩下高雅和自恋,那这种艺术只能越来越苍白无力。传统与创新,一个画种的传统是它独有的标识,没有创新的传统会很快成为过去,扎根传统的创新才更有底蕴、更加丰厚。写实技法与民族审美,中国画技法在写实能力上的发展是将其它画种语言进行吸纳消化,为我所用,并非违背民族审美。这几组概念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是可以和谐地互相依存的。

 回到广州,为了有更完整的画画时间,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教学岗位,调到广州画院工作。我的生活更有规律了,每天上午送女儿上学,八点左右回到画院,然后就是持续十一个小时的作画,下午七点回家,晚上准时九点半上床睡觉,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绘画已经彻底改变了我活泼好动的天性。我沉迷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忙得不亦乐乎。

2011年,我开始跟何家英老师学习,他指出我创作中的问题:本末倒置,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还要返朴归真,学会省略概括,把握“度”。我该到哪里找“度”?它隐藏在令人迷惑的表象里,是一种感觉,是一种随机应变,是整体操控能力,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绝不是绘画步骤、技法材料所能表达明白的。比如厨师公开自己的食谱,详细列举出原材料、配料、制作过程,甚至完整地拍摄下来,依然无法把“度”表述完整,我们无法学会厨师对各种火候的控制、主次味道的配搭等等,认真地照着做,也许能模仿出类似的菜式,但总学不会那种运用自如和精致讲究。对“度”的理解把握如此困难,弱点往往就隐藏在优势里。比如阅历丰富是老人的优势,过了就嫌世故,还要保持一点童真。温柔细腻是女人的优势,过了就嫌腻烦,还要带点干练。豪爽刚强是男人的优势,过了就嫌粗鲁,还要带点温柔。同样的道理,精美严谨是工笔画的优势,过了就会腻味、琐碎,还要简练概括。概括豪放是写意画的优势,过了就会粗燥、浅薄,还要讲究精准。

“度”究竟是什么,有没有精确的数据?何老师回答我说,创作最重要的就是去述说触动心灵的真实感受,“真善美”是衡量“度”的最高准则。他让我再回到传统,对线描更加重视;观察生活,勤练速写,用心思索就能寻找到“度”的正确答案。我开始放缓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尝试着用感恩的心去体会每一个平凡的生活小细节:路上遇到的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不知那里听来的只言片语……感恩是必然的,老师们的无私关爱给我温暖与力量,他们的崇高人格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同时我也应该回报,每年抽出点时间办办讲座、讲讲课,把学到的与他人分享。

学画的前路不好走,我要赶紧趁这小波澜有起伏的力量继续前行。

 

罗寒蕾人物肖像画

--------------------------------------------------------------------------------------

 

 

 

 

   

 

 

罗寒蕾工笔花鸟作品

-------------------------------------------------------------------------

 

 

 

 

罗寒蕾人物肖像(局部特写)

------------------------------------------------------------------------

 

  

 

 

 

 

 

   

 

 

 

 

 

罗寒蕾人物作品(局部特写)

------------------------------------------------------------------------------------

 

 

 

  

罗寒蕾临摹

-------------------------------------------------------------------------------------------------

 

罗寒蕾临摹《韩熙载夜宴图》 

 

 

 

 

1997年到2003年,我利用课余时间到广告公司画插图,主要是参与广告电视短片的前期方案插图工作,也就是广告分镜头的绘制。一群时尚新潮的广告朋友把我从校园拉进社会。我珍惜这段小插曲,它帮助我思考画家的角色定位。

电视广告属于集体创作,在导演的统筹指挥下,文案和分镜插图师完成创意方案,方案插图(分镜头)在广告片里的分量很轻,但却很关键。它就好比一张创作的小草图,决定了核心创意,直接影响结果。只有确定创意方向后,导演才开始挑选演员、摄影师、场记、灯光、美工等等完成制作。

而绘画作品通常属于个体创作,画家身兼数职。他首先是导演,把控全局。同时他又是文案,善于思考,在生活中挖掘独特创意,他还是摄影师、场记、灯光、美工,经得起技术能力的考验,更重要的是,他明确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演员、场景,帮助他更好地述说创意。

 

 

 

罗寒蕾工笔人物作品

--------------------------------------------------------------------------------

 

 

 

 

 

  

 

  

 

 

 

 

 

 

 

 

 

 

 

 

 罗寒蕾,生于广西合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广东省美协会员。广州市美协会员。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该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8年至今任教于华南师大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副教授。2005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蒋采苹工作室访问学者。2006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蒋采苹工作室班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采苹讲工笔重彩人物画技法与创作第1讲
蒋采苹主讲:工笔重彩人物画技法与创作第1讲
蒋采苹工笔重彩人物画技法与创作
工笔重彩人物画技法与创作-蒋采苹(第1讲)
蒋采苹工笔重彩人物画技法视频第一、二部分
[蒋采苹主讲:工笔重彩人物画技法与创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