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络与经方之间的关系
userphoto

2022.05.20 内蒙古

关注

人体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组成了人体大框架,经是主干,络是支节叶蔓,人体整个是被经络包围穿插组合起来的一个整体。

我们都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的概念很复杂,我们姑且放下不说。但是谁都知道,气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表现,而经络则是气在人体内的的运行通道。这个通道不是微观物理的管道概念,而是一种神秘力量规范指导下的特定通道。生命还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人断气了,经络也就消失了,看不见找不到了。

所以,西医解剖尸体根本找不到经络,只有大活人自己才能感受到经络的存在,连医生也感觉不到经络,医生掌握的是经验。针灸大夫会边下针边问患者:“感觉到了吗?感觉到了吗?”这一点足以证明中国人的学问基本都是建立在人文实践基础上得到的。

经络是一切中医活动的源泉,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待拆的零部件。

中医讲究整体观,在辨证施治的行医过程中,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中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它抓住了经络这个源泉。

人体所有的疾病,都是发生在经络所循行关联和功能之上的。所谓的“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辞,而是经方中医的根。“六经”、“经络”、“经方”这三个名词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看《伤寒论》在辨六经病的症状上,几乎都是体现在经络循行所主的范围,很多人之所以学伤寒入门很困难,就是因为经络知识的严重匮乏。这就是为什么从药学入手学伤寒就非常难,从针灸入手学伤寒就比较容易,关键一点就是在经络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上。

阿乐在这里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常说的急性、慢性咽炎,喉咙痛,扁桃体发炎等等疾病,很多时方中医就爱用一个发炎来含混辨证。但是咽喉的疾病到底归谁所管,六经如何辨证?(一个中医大夫,整天嘴上这个发炎那个发炎的,拿一个西医概念来做中医辨证,真不嫌丢人啊,去翻翻老祖宗的医书,你能从清朝之前的医书上找到发炎二字吗?)

从药学入手的中医们一定会用清热解毒,来辨证施治的,基本都是在用上火理论辨证治疗。可是如果你有一点基础的经络知识,就会发现,经过人体喉咙部位的是肾经和肝经的经别所主。

肾经“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又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肝经是“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显然肝经的所主部位仅仅是在喉咙之后,所主的范围有限,而肾经是沿着喉咙两侧循行,一直到舌根下的,两个支别所主的面积非常大。如果你对伤寒条文也比较熟悉的话,在伤寒条文所牵扯到喉咙方面的症状,基本都是集中在肾经以及和肾经为夫妻经的太阳经上面。

太阳篇29条:“脉浮,自汗出……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咳喘虽说也是咽喉这个部位的症状,但是明显发病根源不在咽喉。而太阳病更多的是咳喘、喘满的症状居多,真正咽喉疼痛的条文是在少阴经条文里面。

少阴篇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阿乐把这些列出来,只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理解伤寒论行文的规律,便于理解学习。

我们熟读伤寒论条文,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条文都是在用十二正经所主部位来归纳的,仲景先师排列条文的顺序,也显然是在按照人体发病的部位逐一推进、排列、叙述。那么认真的学习和熟悉十二正经的循行部位和所主范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万物疗法提示经络之间也是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比如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脾经与胃经相表里、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肝经与胆经相表里。如果不了解这些经络的表里关系,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变。清代俞嘉言说得好:“如果不了解脏腑的经络,一开口,一动手,便会出错。”

中医的核心是阴阳,经络是阴阳之气在体内运行的通道。说简单,中医就这么简单,大写意,大抽象,这就是中医。

但是写意和抽象难道就意味着不严谨太简单吗?显然不是的。一个阴阳五行,一个经络气血,说得复杂一些,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你花费一生的精力去体悟。古人讲“皓首穷经”,我这里借用一下,将“经”解释为经络,这就是说你从少年就开始一直研究到头发变白,也不一定能搞明白经络。

还是那个中国人独有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任何事物都有道器体用两层含义组成的,面对形而上学的概念,必须依靠“悟”才能掌握。我们不能因为人体解剖找不到经络就否认它的存在。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就是人的生命,经络就是人体生命的律动,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只有存在的生命才具有完备的概念。

中医强调“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是形而上的概念。人的精、气、神的表现,就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的功能实现的,这就难怪西医的解剖学就是找不到它们。

形是什么?

形是有形的东西,即使人死了也可以在解剖中找到,还能放在药瓶中保存。如果有人不相信人体内有阴阳之气,可以闭上双眼体会一下。只要你真正地静下心来,就一定会感觉到体内有一股气在游走,这就是《内经》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当然这个静不是任何人都能体验到的。)

如果你心不静,总想着股票的涨涨跌跌、生意的曲曲折折、仕途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是是非非……那么,你肯定感觉不到真气的存在。练习太极拳的高手都知道,练到一定程度时便有腹鸣、指麻等行气现象,这就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这个感受同样不可言传。只有练习者自己能体会到。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的精、气、神运转正常,人就很健康;精、气、神消失了,生命也就终结了。这三个概念整合在一起,就可以用一个真气来概括。所以,一定不要忽视了自己体内的真气是否在“从之”。如果你不关心它,护佑它,重视它,它就会发脾气,就会报复你,让你疾病缠身。它会让你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总之,你哪儿最薄弱,它就在哪儿兴风作浪。如果你真心地呵护它,像恋人一样关爱它,它就会对你百般温柔,极尽体贴。风寒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赶走它。”暑热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保护你。”

“上工守神”,就是要守住人体阴阳之气的变化。要了解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就要了解经络,因为气就在经络里!

上面谈到,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干线,络脉是支线。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它们分别与脏腑相连接,十二经脉与无数络脉相连,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立体的大网络,大网络上还分布着三百六十多个穴位。

打个形象的比喻,经络就像遍布城乡的手机信号网,虽然用肉眼看不到,却无处不在;穴位则像信号发射塔。如果某个地区的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太差,我们通过调整发射塔就可以解决问题。同理,身体上的任何部位的病变,都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推拿、导引、按跷、针灸、药石)来刺激经络上相应的穴位来治疗。

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没有经络,就是死脏腑,不管泡在什么液体里都是死的。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经络本是阴阳之气的运行通道,可为什么十二经络的名称里都含有一个脏腑的名字呢?这就是因为中医从不将脏腑视为死的东西,也从不将人体视为一堆零部件的组合。

人体十二经络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搭配,就是每一条阳经都有一条阴经与之相表里,从而形成了阴与阳的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仔细玩味,你会发现这两句话意义深远。阴在人体内,她守候着阳;阳在人体表面,他是阴派出去的士兵。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人体内的道理如此,天地之道无不如此。比如一个家庭,男人的职责是在外边遮风挡雨,为的是家中妻儿的安康;女人则在家中守候自己的男人,为他营造一个温暖的港湾。如果阴阳失调,家中的妻子不再守候外出的丈夫,这个家就会后院起火;如果外出的男人不再为家人忙碌,而是另有新欢,这个家(人)就会分崩离析。可见,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领悟了《内经》不仅可以学好中医,也可以搞好家庭关系。

十二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如下: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的运行路线是这样的:

手三阴经从胸到手,由内而外,手三阳经从手到头,由下而上;足三阳经从头到足,由上而下,足三阴经由足到腹,由下而上。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人体经气的运行与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十分相似。

地上的水,由于阳光的照晒,变成了清阳之气,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这就是我们经方中医谈到的,阴阳气机升降的“升”。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气,化而为雨,又会从天空降落在地面,这就是“降”,这就是气在自然界中的升降循环。

有了这个循环,自然界就有了生机;没有这个循环,自然界就会是一潭死水。尽管气的运行变化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清阳之气上升,重浊之气下降,同时,阴气生发而为阳,阳气潜降终化阴。

人体之气的运行与天地之气的运行一样,清阳之气上出于眼、耳、口、鼻等孔窍;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这又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出”。浊阴之气下出于前阴、后阴二孔窍。浊阳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这就是“入”。

在自然界,一旦这种运动平衡被破坏了,天地之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大地就会出现干旱和洪灾。同样,如果人体的平衡被打破了,阴阳之气的升降宣发受阻,人就会疾病缠身,正所谓《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的运行是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纲纪的,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所以,古代的圣人先贤才会上效法天之清阳以养头,下效法地之浊阴以养足,中效法人间之事以养五脏。看到了吧!什么是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这就是。中医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运行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所以,不了解经络,不了解人体之气的运行规律,根本就无法了解五脏六腑,就会“开口动手便是错”。

所以,学习中医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经络,不懂经络寸步难行;只有了解经络,才能守神,成为中医里的上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是六个生理系统 - 中医基础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 爱爱医医学网
汉传学术的根本源于阴阳理论
张英栋——从“欲解时”谈“六病”本质
中医知要----中医不传之秘,能得多少全凭个人领悟
【中正解经】了解六经辨证,中医小白秒变中医内行
《伤寒杂病论》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虽为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