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贾堃:胰腺癌证治

胰腺癌,中医学称为 “伏梁”,一般起于胰管、腺泡和胰岛三个部位。

起于腺管的较多见,位于胰头部,由胰管上皮柱状细胞组成,浸润性强,容易阻塞胰管,使胰腺肿大,产生纤维化病变,质地坚硬,属硬化型癌,称胰腺癌。起于胰泡者由球状细胞组成,质地柔软,较少见,属肉质型癌,称腺泡癌。

胰岛细胞癌很坚韧,能增生,并保持其结构特征。鳞状上皮细胞癌亦少见。

胰腺癌生长迅速,常早期转移。胰头癌可直接蔓延,常累及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使胆道扩大,胆囊、肝脏肿大,并出现阻塞性黄疸。胰体和胰尾部癌常向前蔓延至腹膜部位。胰腺癌易淋巴转移,胰头癌先转移至胃幽门下或肠系膜上动脉附近淋巴结,再至腹腔淋巴结;体部或尾部癌早期转移至脾门,或直接侵至腹腔淋巴结;胰岛癌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及肝脏。胰腺癌亦可经血液转移至肝脏、肺、胸、腹、脊椎等。

胰腺癌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常为31。发生在胰腺头颈部的约占80%,称胰头癌,在体部的称胰体癌,在尾部的称胰尾癌。

【症状】一般为上腹部疼痛,黄疸,体重减轻。胰头癌黄疸出现较早,程度较深,常是绿黄或灰黄色,为持续性及进行性,常伴皮肤瘙痒。尿色深黄,粪便多是白陶土色。

胰体和胰尾癌,早期上腹部闷胀,或隐痛,有时可出现剧烈疼痛,并延至背部及放射至肩部,屈腰起坐可减轻疼痛。胰腺癌的主要症状:上腹部胀痛牵引背部,平卧时痛剧,屈腰时痛减;或上腹部灼痛,泛酸,有时伴有顽固性腹泻。若伴发胰管梗阻,则引起胰腺肿大,或形成潴留性囊肿,或化脓性炎症,前挤脾脏,后迫腰椎,病人不能平卧,平卧腹痛,状似伏梁。

肝脏肿大,胆囊肿大。严重时,上腹部可摸到不规则结节状肿块,腹水征阳性。

【检查】舌象: 舌红或绛紫,有瘀斑。舌苔白或厚腻。

脉象: 脉弦缓,或弦数。

化验:粪便含有不消化的肌肉纤维和脂肪。血胆红素升高,一般不超过15毫克%。血淀粉酶有时增高。胰岛细胞如损,可有血糖过高和尿糖。CT检查胰腺有包块。

十二指肠引流液中,隐血阳性或有鲜血,涂片找到癌细胞,则可确诊。

【论治】胰腺癌 (包括胰脏部位的各种癌瘤)宜疏肝利胆,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理气止痛,软坚散结。

1.初起,病人精神疲倦,食纳呆滞,有时恶心,呕逆。

舌苔白,脉弦缓。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软坚散结,可用柴姜汤与平消片。

柴姜汤:柴胡12克 白术20克 茯苓15克 郁金15克 白芍20克 蜂房10克全蝎10克 瓦楞子30克 山豆根10克 索罗子15克 生甘草3克 料姜石60克煎服法: 一剂药煎2遍,合在一起,分2次服。

方义: 本方用柴胡、索罗子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料姜石、瓦楞子、白术、生甘草降逆镇冲,和胃止呕,软坚散结; 茯苓、郁金、白芍利水消胀,解郁利胆;蜂房、山豆根、全蝎清热解毒。诸药综合配伍,有疏肝利胆、理气止痛、降逆镇冲、健脾和胃、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效。

2.病情发展,黄疸出现,疼痛加重,包块明显。舌红,有瘀斑,苔白,脉弦细。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可用豆莪汤加减与平消片。

豆莪汤:三棱10克 莪术10克 白芍15克 当归15克 柴胡12克 龟板20克鳖甲20克 郁金15克 山豆根10克佛手15克煎服法: 同柴姜汤。

方义: 本方用三棱、当归、莪术活血化瘀; 柴胡、佛手、白芍、郁金疏肝解郁,解热止痛;龟板、鳖甲、山豆根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十味药合在一起,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之功效。

3.病情进一步发展,黄疸加深,包块坚硬,疼痛剧烈。

舌红绛,有瘀斑,苔白,或苔黄腻,脉弦。治宜攻坚破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利胆退黄,可用茵硝丸与平消片,或秦茵汤与平消片。

茵硝丸:硇砂 (水飞) 9克 白矾45克 郁金30克 滑石30克 茵陈60克黄芩30克 火硝30克 炒谷芽30克 生甘草30克制服法:共研为细粉,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3~6克,1日3次,温开水送下。

方义: 本方用硇砂消坚破积; 白矾、郁金、火硝疏肝解郁,软坚散结;滑石、生甘草、黄芩泄热消炎,消肿止痛;茵陈利胆退黄;炒谷芽和胃健脾,助消化。九味药配伍,有攻坚破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利胆退黄、消炎消肿、疏肝健脾之功效。

秦茵汤:秦艽15克 茵陈60克 半枝莲60克 全蝎10克 蜂房10克 山豆根10克金钱草30克 生黄芪60克 大枣6枚 料姜石60克煎服法: 同柴姜汤。

方义: 本方用秦艽、茵陈、金钱草利胆退黄; 蜂房、全蝎、山豆根清热解毒;半枝莲利水消胀;生黄芪、大枣、料姜石健脾和胃,补气扶正。十味药配在一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胆退黄、软坚散结、健脾和胃之功效。

【典型病例】杨某,男,45岁,某部队干部。

初诊: 1981年11月21日。

主诉: 上腹部疼痛、纳呆半年。

现病史:1981年6月感上腹部疼痛,纳呆,两胁胀,身困乏力,在第一附属医院行剖腹探查诊为胰头癌。病理报告:高分化腺癌。由于粘连无法手术,且胆汁排泄不畅,置T形引流管,并进行化疗。

现症:腹胀,纳差,乏力,两肩背沉困,出虚汗,气短。大便稀糊状,一日2~3次,呈灰白色,小便黄。引流物每天600毫升左右。

舌象: 舌体胖,有瘀斑。

脉象: 脉弦细数。

辨证: 肝郁脾虚,瘀痰结聚。

治法: 疏肝健脾,软坚散结。

方药:(1) 柴胡10克 白术20克 白芍15克 云苓15克郁金15克 瓦楞子30克山豆根10克 索罗子15克 蜂房10克 全蝎10克 生甘草3克 料姜石60克煎服法: 一剂药煎2遍,合在一起,分2次服。

(2) 平消片: 每次服8片,1日3次,温开水送下。

复诊 (11月30日): 症状有所减轻。舌脉同上。

方药: 原方继服。

三诊 (12月21日): 仍感两肩沉困,口干,乏力,出虚汗多,大便不成形。

舌象: 舌质绛,舌苔花剥。

脉象: 脉沉细。

辨证: 中气虚弱,胃阴不足。

方药: 上方加黄芪60克,玉竹30克。

煎服法: 同前。

四诊 (1982年1月10日):服上药诸症减轻,但仍有口干,少气,乏力。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加人参10克。

煎服法: 同前。

五诊 (9月6日):服上方百余剂,平消片一直服用,腹痛、口干、两肩沉困等症状已消除,惟动作出虚汗,有时腹胀。

舌象: 舌苔白。

脉象: 脉弦细。

方药: 上方加麻黄根12克。

煎服法: 同前。

六诊 (9月15日): 药后汗出已少。舌脉同上。

方药: 原方继服。

七诊 (9月29日): 停药1周,两胁不舒,少腹结滞。

舌象: 舌有瘀斑,舌苔白。

脉象: 脉弦细。

方药: 上方加川楝子15克。

煎服法: 同前。

八诊(10月11日): 药后上述症状消失,但有时头晕,耳鸣,目涩。舌脉同上。

辨证: 肝阴不足,虚阳上浮。

方药: 初诊时方加川楝子15克,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菊花30克。

煎服法: 同前。

九至十三诊(10月20日~12月6日):相继来诊5次,连服汤剂30剂,症状缓解。舌脉同上。

方药: 原方继服。

十四诊(12月15日):纳差,腹胀,少气,乏力,仍有耳鸣,出虚汗近1周。大便稀,1日3次。

舌象: 舌质红,舌苔白。

脉象: 脉沉涩。

辨证: 脾胃虚弱。

方药:黄芪60克 白术12克 云苓15克 白芍15克 郁金15克 柴胡10克瓦楞子30克 蜈蚣2条 山豆根10克料姜石60克 红参10克煎服法: 同前。

十五诊(12月20日):药后精神较佳。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加野菊花30克。

煎服法: 同前。

十六诊(12月25日): 纳差脘痞,身困倦怠,大便仍稀,1日3次。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加薏苡仁30克。

煎服法: 同前。

十七至十八诊 (1983年1月5日~1月10日):服上药后,大便已正常。仍出虚汗,肌肉酸困。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加麻黄根15克。

煎服法: 同前。

十九至二十六诊 (1月19日~3月12日):服上方后,精神好转。胆汁引流不畅。现大便白色,小便黄。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去红参,加茵陈60克,金钱草30克。

煎服法: 同前。

二十七诊 (3月16日):服汤剂48剂。近日夜间低热,体温37.3左右,身困乏力,纳差,时有盗汗。

舌象: 舌质红。

脉象: 脉弦细而数。

辨证: 湿郁化热。

方药: 上方加大青叶30克,败酱草30克。

煎服法: 同前。

二十八至三十诊 (4月4日~4月15日): 来诊3次,症状减轻。舌脉同上。

方药: 原方继服。

三十一至三十四诊 (4月20日~5月16日):来诊4次,低热消除,饮食增加。仅引流伤口处疼痛。舌脉同上。

方药: 初诊时方加元胡15克,重楼10克,板蓝根30克。

煎服法: 同前。

三十五诊 (5月23日): 近来眠差,腰痛,出虚汗,身困。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加夜交藤30克。

煎服法: 同前。

三十六诊 (6月4日): 前症好转。近来恶心,大便稀糊状。

舌象: 舌质绛。

脉象: 脉细缓。

方药: 上方中料姜石量加至100克。

煎服法: 同前。

三十七诊 (6月13日): 近日饮食减退,乏力。大便稀,1日2~3次。

舌象: 舌苔白。

脉象: 脉细缓。

化验: 大便有粘液,脓球少许。

方药: 上方加焦山楂30克,石榴皮30克,诃子肉15克。

煎服法: 同前。

三十八至四十诊 (6月20日~7月8日):来诊3次,服汤剂18剂后,症状好转。舌脉同上。

方药: 原方继服。

四十一诊 (7月12日): 恶心,呃逆,两胁不舒,腹胀。

舌象: 舌质红,舌苔白。

脉象: 脉弦细。

方药: 初诊时方加半夏15克,桑椹30克,人参10克。

煎服法: 同前。

四十二诊 (7月23日): 引流管处疼痛,有时恶心。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加三七6克。

煎服法: 同前。

四十三至五十二诊 (9月5日~10月31日):来诊10次,服药后诸症好转。舌脉同上。

方药: 原方继服。

五十三诊 (11月5日): 耳鸣,腰酸,下肢酸困。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加石决明30克,杜仲20克。

煎服法: 同前。

五十四至七十七诊(11月26日~1984年6月10日):来诊24次,仍有耳鸣、腰痛。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加补骨脂30克,生地30克。

煎服法: 同前。

七十八诊 (10月24日):上药服140余剂,症状减轻,精神恢复。患者6月中旬去北京首都医院复查,肿块较前明显缩小,予手术切除。病理报告:高分化腺癌。术后恢复较好,10月份返回西安。现腰痛,耳鸣,小便频数,伤口处隐隐作痛,大便初干后稀。

舌象: 舌质绛,舌苔白。

脉象: 脉虚细。

辨证: 脾肾亏虚。

治法: 补益脾肾。

方药:补骨脂30克 生地30克 枸杞30克 白术20克 茯苓15克 白芍15克柴胡10克 瓦楞子30克 蜂房10克 全蝎10克 山豆根10克 料姜石60克 生甘草3克煎服法: 同前。

七十九诊 (11月5日): 乏力,身困。舌脉同上。

方药: 原方继服。

八十至八十七诊 (11月17日~1985年2月15日):来诊8次,近来纳差。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加山楂30克,太子参30克。

煎服法: 同前。

八十八诊 (3月6日): 伤口处作痛,睡眠差,时有腹胀。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加三七6克,没药10克,枳壳10克。

煎服法: 同前。

八十九至一百零四诊 (4月1日至10月30日):来诊15次,服上药后症状逐渐减轻。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继服。

一百零五诊 (11月6日): 近日又有低热,左腹部时痛。大便正常。

舌象: 舌苔白。

脉象: 脉弦细。

方药: 上方加野菊花30克,大青叶30克。

煎服法: 同前。

一百零六诊 (11月13日): 热退,身困,纳差。舌脉同上。

方药: 上方去大青叶,加紫苏10克。

煎服法: 同前。

一百零七至一百三十诊 (1986年1月6日~12月29日):治疗历时1年,B超复查多次,无复发迹象。舌脉同上。

方药:白术20克 黄芪60克 补骨脂30克 郁金15克 半夏15克 佛手15克瓦楞子30克 薏苡仁30克 白芍15克 蜂房10克 全蝎10克 丹参30克 料姜石60克煎服法: 同前。

患者连续来诊23次,现已上班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胰腺癌
补肾消癥方药130次复诊,治愈胰腺癌医者许鹏飞 特效药方大公开
舌象、治法、方药
舌象 治法 方药
任之堂主人之脉法感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