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值得我们仰慕的幸福婚姻典范



  一个女王的婚姻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的婚姻是一个很成功的婚姻。

  她的丈夫亨利王子是一位法国贵族,在他结婚前是一位法国外交官。女王和她的丈夫是在1967年的夏天结婚的,那时她还没有登王位,身分尚是公主。在婚礼盛宴上,亨利王子站起来演讲。他用刚学的丹麦语向他的新婚太太做爱情宣誓:“玛格丽特,我会尽力使你快乐!”

  光阴飞逝,玛格丽特女王和亨利王子结婚为时已有30多载,两人也已踏进60大关,而且做了两个孙子的祖父母。

  回顾过去的30多年,亨利王子可做到了“我会尽力使你快乐”的那句新婚之夜的爱情誓言没有?答案最好是从他的太太—丹麦女王的身上去找。

  当亨利王子满65的那年,他自己本人是无意大事庆祝生日的,但女王坚持要替她的丈夫隆重做寿。在寿筵中女王做了一个很真诚、很动人的演说,感谢陪伴了她数十个寒暑的先生。下面仅引述女王演说词中最动人的几句话:

  “我们的婚姻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界,丰富了我的人生,超出了我对婚姻的一切期待。……你的太太不能缺少你!”

  在结婚三十多年后,能得到太太如此高度赞美的男人为数可能不多。由此也可见,女王对她的婚姻的评价是多么的高。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成功的婚姻从它的开端看起。

  在玛格丽特公主还没有遇到亨利之前,她已声明,她将来一定要为爱情而结婚,对象一定要是一位能全心全力支持她的男士,而且希望是男的主动追求和选择她为妻子。

  玛格丽特公主和亨利是在1965年伦敦的一位朋友家里认识的。多年后两人各自回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对对方的印象。玛格丽特公主说,她对身材高挺、相貌英俊、风度潇洒的亨利有很好的印象;但在她的眼中,后者只不过是条件好的男士群中的一位而已,她没有一见钟情的感受。亨利则说,玛格丽特公主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一个身材高大(她身高超过六尺),高贵、漂亮,但很怕羞的年轻女子。他对这位公主立刻有爱慕的心,但当时认为没有跟公主谈恋爱的可能性。这样,他们两人便分手了。

  次年的春天,玛格丽特公主到苏格兰去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在那里又碰到亨利。婚礼完了以后,他们一行年轻人同机飞回伦敦。在飞程中,一位同行的男士提议说:“我想带你们去参观伦敦的股票市场,然后请你们吃中饭。”

  亨利随声附和:“我同意,让我们好好利用这一天,晚上我请你们上夜总会,在那里我们可以吃饭,可以跳舞。”

  那个晚上是玛格丽特公主和亨利的爱情开端。在过后的数天,他们两人每天在伦敦见面,一块儿吃中饭,相谈投机,爱情的火花像打雷闪电般在他们之间燃烧起来。

  玛格丽特公主回到丹麦后和亨利用法文互通情信,秘密地进行这段恋爱,没有告诉她的父母亲。数星期后,公主的丹麦朋友在家里举行宴会,特请亨利从英国来参加。亨利抓着这个机会向公主求婚。很多年后,有记者问亨利王子,他怎么会有胆量向一位将来要做女王的公主求婚?他的回答是:“有了爱情的力量,就有胆量。”

  爱情成熟,公主才把她的未婚夫介绍给她的父母亲。丹麦国王和王后立刻真诚地接纳了这位女儿所爱的驸马爷。

  不赞成这段婚姻的倒是亨利的法国父亲。亨利的父亲莫柏桑伯爵以前在越南管理行政,回法国后经营他祖家的葡萄园事业。他是一个性格高傲、脾气猛烈的男人。他很生气,将来继承爵位的长子亨利竟然愿意放弃法国伯爵的名位去当外国王子,放弃法国国籍去做丹麦人,放弃天主教而改信奉丹麦的马丁路德教。亨利王子日后在他的自传上说:他的父亲为此有一段时间不跟他说话。

  玛格丽特公主和亨利王子结婚后,过了5年恬静的小家庭生活,生下两个儿子,命运便来拍门。丹麦国王突然因病逝世,32岁的玛格丽特公主在一夜之间成为女王。他们的婚姻也就进入被考验的阶段。

  丹麦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女王没有政治权力,但她是代表国家的一国之主,惟有她有资格说:“我是丹麦。”从此之后,亨利王子在任何公众场合都要跟在女王的后面两步,在任何公众场合他都是女王的配角。

  亨利王子虽然是一个沙文主义很重的法国男人,但他在公众场合悉心扮演女王的配角角色,支持他的太太做女王。女王对他的丈夫也非常体贴,在他们的私人生活里,丈夫是一家之主,从两个儿子的严谨教养到私人请客、国宴的菜单和酒单的挑选和安排均由丈夫一手负责。

  这样的分工合作非常适合他们夫妻两人的性格。他们两人都是多才多艺的人。女王在私人生活中是一位典型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她的正式教育是考古学,她精通多种语言、生性爱好画画、刺绣、艺术和芭蕾舞台服装设计、看书,但对运动、下厨烧菜、开车子等不感兴趣。丈夫则是能文能武的才子,善骑马、打猎、驾帆船、飞行、打网球、滑雪等运动,弹得一手好钢琴,能雕刻、好写诗,又爱下厨烧好菜。

  女王和丈夫在日常生活里分离的日子相当多。丈夫常单独出国替丹麦的企业界做推销大使;丈夫去打猎、参加驾驶帆船比赛,女王是不去参加的。女王每年冬天到挪威去度假,作步行式的滑雪,但丈夫认为这种步行式的滑雪太没意思,总是让女王单独去。

  这对王家夫妻很大方地让他们的配偶独自追求各自的嗜好,但是他们更重视培养共同的兴趣。他们所共同培养的兴趣相当多,最主要的是在下面所提的两方面。

  首先是,他们在艺术上合作。他们共同翻译了一本法文的哲学小说,用笔名共同出版,封面由女王设计,此书甚得丹麦文学界的好评。随着岁月的流转,女王成为一位造诣很高的画家,曾多次开画展。女王说丈夫是她最好的艺术批评者;但丈夫自己绝对不涉足画画,避

  免和太太争风头,他搞雕刻、作曲、写诗、弹钢琴娱乐太太。两人是没有竞争性的艺术家。

  他们的第二个合作是在法国南部,靠近丈夫的家乡那里买了一个葡萄园。初买下来的屋子仅是个废墟,他们每年夏天到那里度假,每年把房子修理一点,装修一下。过了十几年,他们把废墟似的房子建成一间如王宫一般华丽的屋宇,葡萄园也开始出产葡萄酒。女王的评语是:“我很高兴,能够替王子和跟王子一起建造这个葡萄园。”

  这个葡萄园是这对生活繁忙、公事责任重的王家夫妻感到最松弛悠闲的地方。他们一到,女王便开始画画、写生、刺绣;她惟一喜欢做的家务是像平民女子那样,拿着菜篮到该村的露天市场去买鲜菜。丈夫则每天下厨烧菜和照顾葡萄园。夫妇俩每天必手拉手地在葡萄园里散步一次,欣赏他们共同经营、共同建筑的好成果。

  而且,他们夫妻俩永远记得欣赏对方,当众称赞对方。

  玛格丽特女王二世是丹麦这个渊源一千年,从来没中断过的古老王国有史以来最受人民爱戴的君主,但她是一位为人谦虚的女王。她很敬佩丈夫,因为后者能做那么多她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在她多年前出版的自传里她又曾经这样形容亨利王子:

  “他是我的船锚。我们结婚已经二十多年……到今天,他还是能够随时支持我,激发我的灵感。当我情绪低落时,他鼓舞我。”

  亨利王子除了在国际记者团之前称赞女王是一位美丽的女人以外,他还说他最欣赏的是女王的温和性情:“在我们结婚那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女王真正的生气,大发脾气。在一个南欧人的眼中,这是一个极为难能可贵的美德!”

  最后,让我们听听女王和丈夫对婚姻的观点,可从中窥见他们婚姻成功的秘诀。

  女王对婚姻的观点是:“一个婚姻是由两个个人组成的。双方应该彼此尊敬对方对事物的不同看法,还要让对方有机会表达个人的本性。……但最重要的是,要对两人所共有的一切关心爱护。”

  最近,丹麦女王对前来访问她的英国记者坦白地评论她的婚姻:“我们的婚姻是成功的,因为我们给予对方行动的自由,我们给予对方空间。我们不在一起的时间很多;我们有好的时刻,也有不好的时刻,但这并不是婚姻的不成功。婚姻像天气那样,会改变的,不可能每一刻都十全十美。我的先生做我的丈夫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丈夫对婚姻的看法更是简单直接:“婚姻像一个花园,需要不断的照顾,不然婚姻便会衰萎。”

  可见,这个成功的婚姻并不是从天而降,自发自长的;婚姻的爱苗之所以能够生长几十年而不衰,是因为女王和丈夫两人长年的理智栽培。




  一个王子与“公主”的婚姻

  我亲爱的、我所爱的雅丽珊达:

  世人有言,人生是一个长的旅程。我曾多次问你,你愿意和我一起走尽人生的旅程吗?你今天再次答复我:你愿意。有你在我的身旁,有你的手握着我的手,我们可以共同去探测未知的将来。

  我们的旅程从今天开始了。你带领着我,我带领着你,这两件事情是我最愿意做的。我说我跟随你,那就是我支持你;当你遇到困难时,我援助你;当你做了决定时,我信任你的决定;当你做了选择时,我赞同你的选择;你需要任何的帮助,我都给予你。我们两人彼此给予和接受,把我们所学到的人生教训建立成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上面那段诚恳的演讲词是丹麦的约哈金王子跟有华人血统的香港女子结婚的那天晚上在喜筵席中当着满座嘉宾,向他的新娘所说的话。说话的时候他握着雅丽珊达的手,两眼真情流露地注视着后者。

  约哈金王子在演讲词中没有提过“我爱你”这三个字,但他的演说词是再真诚不过的爱之宣言;因为王子所许诺的,是以具体的行动去爱他的太太。这并非是每个男人都说得出来,更不是每个男人在婚后都能做得到的。

  时到今天,约哈金王子和雅丽珊达在婚姻的旅程上已走了快有十年的时间。从事实看来,这个北欧王子和东方平民女子的婚姻是非常成功的。且让我们在纸上把光阴倒过来,回到他们旅程的出发点。

  约哈金王子和雅丽珊达是在1994年的1月,在香港的一个晚宴上认识的。他们的相遇恰好是应验中国俗语所谓的有缘千里来相会。

  雅丽珊达是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女子,她的父亲是在上海出生和长大、中英血统各半的男子;日后雅丽珊达公主介绍她的父亲总是说:“我的父亲是上海人。”她的母亲是奥地利人。所以,雅丽珊达是一位中、英、奥的混血儿,她的血管里流着四分之一的华人血液。她长得比较像东方人,黑发棕眼,身段娇小苗条,皮肤细嫩,五官端正。她操一口英国上流社会口音的英语,也能说广东话、德语、法语和日本语;她曾留学英国,是一位职业心很重的强女子,外柔内刚,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在香港的金融界做事情。

  约哈金王子是年25岁,相貌英俊潇洒。在当今的欧洲,与他同辈的王子相当的多,个个长得英俊。但在相比之下,约哈金王子的气质、风度和气派都显得拔尖;他性格真诚、持重、严谨。年纪虽轻,但令人一看就觉得他是一个做王帝的材料。但他是丹麦女王的次子,将来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哥哥,所以他需要有一门手艺来谋生。

  在约哈金王子童年的时候,他的父母亲便替他准备好他的前途,让他做农庄的主人。丹麦有一位沙根伯爵,他的祖宗因帮助皇帝作战有功,被封爵位,得赐封地一千多顷,包括森林和农庄,在封地上又建了一座漂亮的宫堡,名为沙根堡。此堡世代相传,到了第十一代,当今的伯爵后继无人,按照传统规矩,封地便要归还皇室。丹麦女王便把沙根堡买回来,等次子约哈金王子成年后继承此农庄。

  约哈金王子从小便做了许多准备做农庄主人的工作,在大学里念的也是农科。继之,为了学习怎样经营一间大公司,他又加入丹麦最有名的航运公司,被派到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实习。

  这样,这一对背景截然不同的男女有机会在香港相遇。在相遇的晚宴席上两人之间立刻产生的化学作用。日后,王子追忆他和雅丽珊达初遇时的情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她,但当我见到她的时候,我真的是一见钟情。她是那么的娇媚迷人!”雅丽珊达也有同感:“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我心里不禁惊叹,他是我一生里遇到的最可爱的人。”

  相识不久,王子便下决心要娶雅丽珊达为他的妻子。但他先返回丹麦征求父母的同意。女王和亨利亲王对儿子只提了两个决定性的问题。一是:“你是否把这段婚姻彻底地考虑清楚?”二是:“你对婚姻的责任是不是已经有成熟的心理准备?”当他们听到儿子的肯定答复,两人便都欣喜地祝福他,并且愿意全心全力地支持他的婚事。

  王室在1995年5月31日发出通知:约哈金王子宣布订婚,当日下午在女王的夏天行宫向媒体介绍王子的未婚妻。这是一个很意外的消息,丹麦人只知道约哈金王子到远东去做事情,没有想到王子竟然在东方遇到意中人,甚至要订婚。丹麦的媒体完全被蒙在鼓里,于是好奇的记者一窝蜂地赶到行宫去一看究竟。

  在记者招待会上丹麦女王宣布,雅丽珊达在结婚后将得到公主的荣衔。丹麦政府也批准了这段婚姻(丹麦王室的直属人员结婚必须经过国会的投票通过),而且政府准备给予王子和公主一份年俸,让他们做代表国家的事情。

  可是,真正赢取丹麦人民的欢心的是雅丽珊达自己的表现。她曾两次面对丹麦所有的电视和报刊记者,透过电视荧幕向全国人民展现,她是否具备做公主的条件。她在电视访问和记者招待会上对答如流,但毫无轻浮的作风;她态度大方自然,说话有分寸;她衣着时髦,但绝对不是一只只会打扮得外貌漂亮,但脑袋空空的社交蝴蝶。她对记者所说的话充分显露了她高度的智慧、成熟的思想和诚恳的品格。她具有西洋人的绝对自信心,但仍然保存了东方人的谦虚态度。她有西方女子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又有东方女子那种温柔、娴雅的美德。

  雅丽珊达在电视上的两次“面试”都考了100分,赢得整个媒体的心,也获得全国人民的欣然接纳。举国上下一致认为,约哈金王子挑选了一位完美的女子做他的妻子。

  事后王子坦白承认,他订婚那天心里有点紧张。他心里紧张的原因不难了解:这是欧洲皇族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中国血统的融入;而且,雅丽珊达的年龄比他大5岁。但由于雅丽珊达的可爱,人们对以上两点没有提出半点抗议。

  约哈金王子和雅丽珊达的婚礼是在翌年冬天的一个大雪纷飞日子举行的。七百多名的外国记者从欧洲各国和远东纷纷前来采访。当雅丽珊达步出教堂时,香港平民身份的她已摇身一变而为公主。她和王子乘着一辆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皇家马车,从教堂回到当天晚上举行盛宴和舞会的皇宫去。此时,冬天的下午已黑幕低垂,大地铺着白雪的地毯。人们夹道欢呼,手中拿着火炬,把十多公里长的路变成一条火龙,护驾的骑兵打着鼓,吹着喇叭,向皇宫宣布新公主的到达。

  丹麦的宫务大臣对这次婚礼的评语是:“王室婚礼所以如此受世人注目,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婚姻与童话故事非常相似。”

  约哈金王子和雅丽珊达公主的婚姻虽然在外貌上有点像白马王子和公主的故事,但他们两人绝对不是单凭着盲目的爱情踏进婚姻去的;他们是一对成熟的人,带着理智的眼光来共同建立他们的婚姻。且让我们听听他们在婚前对婚姻的看法。

  记者问王子:“你们两位的背景是那么的不同,将来婚姻是否会发生问题?”

  王子回答道:“任何婚姻都会发生问题,只要双方有解决问题的愿望,问题必然可以得到解决。”

  雅丽珊达也同意:“任何问题都可以使用理智理性化地解决。婚姻中最重要的是夫妻两人有同等的尊敬和自尊心。”

  婚后,雅丽珊达做公主做得有声有色,连续两年被选为最受丹麦人民欢迎的人物,风头之盛远胜过她的王子丈夫。然而,约哈金王子一点也不嫉妒,他真心诚意地履行他新婚之夜的诺言,站在背景后支持、卫护、赞赏他的太太。他还说,他感到很高兴,事情发展得那么好。让他的太太站在镜头的焦点,他自己站得侧面一点,是他所喜欢的,因为他很为她的漂亮、大方、能干的太太而感到自豪。

  在他们的私人生活里,他们夫妻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什么事情都共同讨论,共同商量,然后共同去做。

  每天早上他们一起在农庄的办公室里处理农庄中的一切事情。

  他们农庄中的殿宇年久失修,当地居民捐了300万送给这对年轻夫妇做修屋之用。约哈金王子和雅丽珊达公主拿着几百年前的古老建筑蓝图,两人共同监督修复工作,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把一座破旧的殿宇从屋顶到地窖都修复一新,光彩明亮;又把杂乱的大花园修理得井井有条、园圃翠绿、美丽悦目,开放给游客观光。雅丽珊达又亲自做室内设计,把属于农庄的古老客栈改建成一家摩登、高雅的旅馆和餐厅,正式对外营业。

  约哈金王子坦白地说,他渴望要一个儿子,因为他希望他的沙根堡能代代相传下去,盼至少能传十三代。但是,雅丽珊达公主认为,她必须先把丹麦语学好,精通丹麦的历史和风土民情,她才能做一个好母亲,于是不准备一结婚就怀孕。王子支持太太的明智决定。当他们结婚两年,公主尚没有怀孕的消息,那些周刊画报的三姑六婆式的女记者便开始批评公主到了三十多岁还不赶快生孩子,每星期都刊登许多闲言闲语。但王子对他太太的支持永不动摇。

  在他们结婚后的第四年,雅丽珊达公主才生产一个儿子。当公主在医院分娩的时候,王子一夜陪伴在侧,替太太擦汗、按摩肌肉、拉着她的手给她打气。当他们的儿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王子感动得流下眼泪,亲手拿着剪刀替儿子剪断脐带。在过后的几天,王子搬进医院的病房去住,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他的爱妻和爱子。

  在抚养儿子方面,他们夫妻俩也是紧密地合作。半夜婴儿哭,两人必一齐起床。他们给予儿子至深的爱、最集中的注意力、最温柔的照顾、最得体的教养,的确是一对模范父母。

  当大儿子3岁、进入幼儿园的那年,雅丽珊达公主又产下第二个儿子,王子跟第一次一样,陪着太太分娩,亲自剪儿子的脐带,每天在医院陪着太太。

  最近,雅丽珊达的父母亲在香港退休,回到奥地利。雅丽珊达跟她的父母亲的感情很好,于是王子把岳父和岳母接到沙根堡长住,让他们能接近女儿和外孙。这又显出王子的大度和他对妻子的体贴。

  在结婚之前,约哈金王子曾对记者说:雅丽珊达所代表的一切他都欣赏。在共同生活了将近十年之后,王子毫不迟疑地向媒体说:他最欣赏他太太的性格;他不能想像到,世界上会有比雅丽珊达公主更好的母亲。由此可见王子对他的太太、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满意程度。

  这个从白马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般开始的婚姻,因为两个配偶除了有爱情的根基,他们也把婚姻的重量放在配偶的良好性格之上,从而能够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尊重和爱惜,彼此给予和接受,把他们的婚姻建造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石头的故事

  “石头的故事”是一位欧洲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他的越南爱妻所写的爱情故事,描写他们两人的相遇、他们为爱情所做的挣扎和他们对将来的憧憬。

  这是一篇私人文件,故事中的女主角是笔者的朋友,男主角则是一位欧洲政界名人,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把他们的身份尽量改头换面,只保持故事的核心。这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实在太稀罕,有非述不可的价值。

  “石头的故事”的英文原文长达9页。我仅把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摘要地译成中文。让我们先看了纸上的故事,然后再论述故事的实情。

  石头的故事。

  当你走在从吴塘到巧垄的那条路上,你便会远远看到一块石头,单独地伫立在山顶上。这块石头顽固得很,仿佛它不愿意从人的视线中消失。原因是,这块石头有一个故事要讲给人们听。

  在越南,住着一个美丽的女人,她有漆黑的头发,她的眼睛反映着她的灵魂,柔嫩一如她的皮肤。可是,她的脸上总是带着忧伤的表情,好像她在生命中缺少了一点什么似的。人们为她感到伤心,那么美丽的女人为什么会不快乐呢!

  假如人们晓得她的故事的话,他们会为她而流下眼泪。她受了那么多的痛苦,她要跟人世间那么多的恶力量拼斗。全靠她的勇气,她能够跟她的命运做斗争。她常祈求菩萨给她一点快乐,但菩萨没有回应,于是她认为她的今生受苦是还报前世的罪孽。

  一天,一个陌生的外国人从一个遥远的国度来到越南。他也是一个寂寞的人,快乐从未驾临他的家门。他的年纪已不轻,正在开始怀疑,他永远不会遇到那个能改变他的命运、能使他快乐的女人。

  当他的眼睛见到那位越南女子,他的耳朵听到她的声音,他的鼻子闻到她身体的香味,他不禁爱上了她。他跟着一团人和那位女子一起到湄公河三角洲去旅游,他的眼睛永远跟着她,她的声音好像电流通过他的身体一样。他心里肯定。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当他离开西贡的那一天,他对自己许下诺言,他会回来找这个女子。

  一天,他终于又回到西贡。他不知道会不会再见到她。正在等得绝望之时,背后传来他所等待的女子的声音,快乐和爱意顿时洋溢着他的心,使他有腾云驾雾般的感觉。

  一个下午,他们坐在沙滩上,两人两小时沉默不语,只听着海潮有如在吟诗般的声音。忽然天上打雷闪电,大雨滂沱。在那一刻,这两个寂寞的人,一个越南女子和一个从远方来的男子终于有勇气表达他们的爱,找到对方。他们两手相接,四目相投,澎湃的感情从他们的心里涌出来,冲破了理智堤坝的控制。最美丽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知道他们是要在这个尘世中共同生活的。

  但是,世界是那么的残酷。这对相爱的男女仍然被逼着要分离。她站在门边送他走,她的脸色苍白如一朵被沙漠的太阳晒干了的兰花,伤心地看着他慢步离去。他的心痛得有如刀割,心头的肉仿佛被撕开来,心血泉涌而出。

  当时,他们不知道将来是否有机会再见面!

  他在胸前挂着女的一撮头发,这是惟一属于他的东西。他常常把这撮头发拿出来看,抚摩它、吻它、闻它。他们两人相隔迢迢万里,但他们的思想飞越过千山万水前来相会,他们的心在遥遥对话。现实禁止他们结成夫妻,这样反而更增强、更增深了他们的爱。他们下了决心,要向外在环境的力量挑战,奋勇地争取他们的爱、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将来。

  时光飞逝,困难重重,枝节横生,但他们争取爱情的决心不移。天上的诸神终于被这对长年为爱情不屈不挠地斗争的男女感动了,认为他们通过了极为艰难的爱情考验,受苦也受够了。于是诸神同意帮助这对有情人,让他们结为夫妻。

  他们结婚后,生活快乐幸福。随着岁月的流转,他们都老了,已可隐约听到死亡的脚步声缓缓接近。他们不害怕死亡,只要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于是他们回到越南,回到他们当年定情的海滩上。像当年一样,他们的身体紧紧地拥抱着,两手紧紧地握着,四目相看着,等待死亡的到来,把他们的肉体从这个尘世带走。

  天上的诸神把这对多情的男女拥抱着的身体化为一块石头,把它竖立在山顶上,作为向世人展示的爱情象征。

  ……

  那位欧洲男士所写的“石头的故事”就是这样结尾的:他希望他和他的爱妻到死也不分离,要化成一块永恒地拥抱在一起的石头。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中观看,这对相爱的男女所吃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苦?他们为何要为他们的爱情做那么一段又长又艰难的斗争?

  在此替这对男女各取一个假名:把欧洲男士称为彼德,把越南女子叫做玉梅。

  玉梅是在越南的南部土生土长的女子,出身小康之家。当玉梅在大学念外文系二年级的时候,越战接近尾声,玉梅的父亲带着一家大小逃到乡间去躲避战争的风云。

  越战结束后,玉梅在乡间的小学夜校里担任义务教学工作。一个晚上,她在学校里被一个低级的干部强奸,又不幸因强奸而怀孕。男的拒绝跟玉梅结婚。

  玉梅为了不要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家耻,借口要到别处念书,瞒着她的父母亲,一个人跑到另外一个村落去躲起来。她尽量节衣缩食,省下钱来准备腹中的婴儿出生。

  玉梅产下一个儿子后,她的家人才知道这回事,于是由她的哥哥到男家去说服。结果那个强奸玉梅的男人勉强同意跟玉梅结婚。可是,男的有条件:结婚后,他自己留在城里工作,玉梅则要带着婴儿搬到家公家婆在乡下的家里去住,帮忙家务。

  玉梅的家公和家婆是务农的乡下人,把先产下了孩子才入门的媳妇看做是一个坏女人,对她刻薄万分。玉梅的丈夫也冷落她,在城里有很多别的女人。

  玉梅决心要跳出苦井,于是采取先缩后伸的办法。她一边忍耐地吃苦头,一边继续学习,改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家务的她,每天早上在天还未亮的时候便背着长竹竿,到河边去挑水回来浇菜田、喂猪、喂家禽,然后做早饭,服侍家公家婆和妯娌们。农务和家务都做完了,玉梅便步行入城去上学,继续中断了的大学学业,晚上又步行回家。

  她念书用功,大学毕业后,因为她的英文水平好,在旅行社找到一份导游的工作。有了独立谋生的能力,她鼓起勇气要求和丈夫分居,带着儿子回到西贡去过独立的生活。

  这样,玉梅过了十年刻苦辛劳的独立生活,把工作赚来的钱抚养儿子。在这些岁月里,她的先生根本不再理会他们母子俩。就在这时,玉梅在工作上遇到一位到越南来旅游的欧洲高级政治家。那是一个很特别的男士;他虽然事业显赫,有钱有势,但到了45岁还从未结过一次婚,因为他尚在找寻那位他能够真心爱的女子。当他遇到玉梅的时候,他心里肯定,后者就是他多年来踏破铁鞋在寻觅的女子。

  这位欧洲男士又再次到越南来,千方百计找到玉梅做他的导游。他多次向玉梅暗示他的爱,但玉梅的态度是若即若离,时冷时热。一天下午,他们坐在沙滩上听海潮,忽然天气突变,雷雨交加,骤然而来的大自然的暴力把他们两人之间的矜持藩篱冲走了。那是他们两人定情之时之地。

  玉梅是一个很诚实的女人,她把自己的一切不幸遭遇,包括被强奸在内,全盘告诉这位名叫彼德的欧洲显赫政治家。彼德对这一切不但不介意,反而产生怜香惜玉的感情,使得他的爱增长得更有力量、更为深厚。他要把玉梅救离苦海的决心变得坚如磐石。从此以后,他的人生使命是要使玉梅获得快乐。

  当彼德和玉梅决定了,要把两个人的生命连接起来,玉梅便要开始挣脱束缚着她的绳索,把它一圈一圈地解脱。那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她好像做跳栏赛跑般,要跃过好几道高栏障碍。

  要解脱的第一圈是离婚。玉梅办理离婚手续,她的丈夫故意诸多为难,还从中企图用奸计诬害玉梅。玉梅勇往直前,经过许多的困难和惊险,离婚手续才办好了。

  跟着,玉梅要争取儿子的抚养权,彼德在这方面也完全支持她。玉梅曾坦白告诉彼德,假如她被迫在彼德和她儿子之间只能选择其一,那她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儿子。彼德不但答应收养玉梅的儿子,而且自愿不要再生儿子,把所有的爱、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玉梅的儿子身上,把这孩子好好的教养成人。

  争取儿子的抚养权比申请离婚还困难,因为夫家力争孙子。玉梅跟丈夫打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终于获得儿子的抚养权,儿子在法律上归她所有。

  最后一道木栏障碍是向越南政府申请跟外国人结婚的批准。玉梅是属于第一批申请跟外国人结婚的越南女子之一,手续麻烦,等的时间长,而且批准不批准是个不定数。

  办理离婚、争取儿子、打了好几场官司、又申请结婚准许,这些事情一拖就拖了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中,彼德一有假期便到越南来,给予玉梅精神、心理和经济上的援助和支持。

  有一次,他又匆匆忙忙地来了,但只能逗留数天。想不到,他一下飞机,结婚批准书就忽然发下来。彼德不管三七二十一,连衣服也不换就立刻和玉梅赶到市政厅去公证结婚;同时他又坚持再做一个佛教的婚礼仪式,因为玉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们两人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接受和尚的祝福:今生白头皆老,来生再做夫妻。

  因为玉梅的丈夫是一位欧洲政界要人,他们的婚姻成了越南报界的头条新闻,也是街头巷尾被人讨论的事情。一天,玉梅跑进一家小商店去买东西,店主人问她:“你认识不认识那个跟外国高官结婚的女人?那个洋人有钱有地位,干吗要娶一个年纪那么大(玉梅当年35岁)、相貌平平、又结过婚带着个儿子嫁过去的太太呢?这个洋人的头脑有问题。”

  那个越南小店主人的看法代表一般越南人的客观看法。但是,透个彼德充满爱的主观看法:玉梅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勇敢、最坚强、最能干、最可爱的女人。

  光阴流转,玉梅和彼德结婚已经满了10年,玉梅很安慰地说:她前世所负的孽债已付清,最近的10年她在享福。她的婚姻生活非常的幸福,夫妻感情美好;她的先生在私生活里很罗曼蒂克,她自己则是脚踏实地。彼德在公务缠身、在欧洲各国的首府之间飞来飞去的繁忙日子之中,每天不忘写几行英文情诗给他的太太,在诗行中告诉玉梅:他多爱她、多欣赏她、多为她而感到骄傲,跟她在一起是多么的快乐……十年如一日,从无一天间断。

  玉梅把这些情诗都保存起来,在三千六百多首诗中没有两首的内容是重复的;如果不是出于真情,那脑汁都早已绞干了。

  在这个成功的婚姻里,玉梅对她先生的爱是一种感激的爱,一种报答的爱。她感激彼德把她从一个艰苦绝望的环境带到一个富裕明亮的世界;她感激彼德爱她的儿子如同己出;她以做一个悉心照顾丈夫的好妻子来报答彼德的无条件的爱;她不断地改进自己,让彼德能永远以她这位太太为荣。

  玉梅从一个东方的耕田婆一跃而为一位西方的高贵夫人;她摆脱了一个鄙视她、污辱她

  的丈夫,换来一位崇拜她、爱她如至宝的先生。她的故事岂不是比《灰姑娘》的童话故事更显得神奇吗?然而,这位“灰姑娘”是一位能伸能缩的大女子。现在,她有机会爬出以前困着她的贝壳,她便尽量伸展自己,把新故乡的语言、适应新环境的各种技能、做高贵夫人的技巧都学得精通谙练。但在自我伸展中,她保持她个人的内在精华:她仍然是以前那个善良、谦和、温柔、诚实、勇敢的女子。

  换句话说,玉梅有意识地把自己改造成更值得爱的女人;她在她先生的眼前慢慢蜕变,越来越光彩。这样,他们夫妻间的爱情不是一个湖水停滞的湖泊,而是一道清水长流的河川。日出日落,岁来岁去,他们的爱情永远保存新鲜的色彩。



  只知此君是好人

  早在30年前,我已经认识张教授。那时他在哥本哈根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当年的张教授年纪已过60,身材高高瘦瘦,文质彬彬。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性格正直、态度严肃、颇有中国儒家学者风度的君子。

  我每次与张教授见面,两人总是谈论中国文学,从来不提及彼此的私人生活,所以我对他的个人背景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以前是研究佛学的。

  一天,我上街购物巧遇张教授,他的身边有一位面容和善、态度和蔼、衣着朴素的丹麦女士。

  “这是我的太太。”张教授介绍。

  在这一刻,一个惊讶的念头不期然地掠过我的脑际:“真想不到,这位中国佛学家竟然娶了一位洋太太!”

  接着,我又惊奇地听到张太太用标准的中国话对我说:“您好!我很高兴认识您。”

  我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您的中国话说得那么标准!是在哪里学的?”

  “您太客气了!”张太太谦虚地说:“我的中国话是在中国学的,因为我以前在中国住过很多年。不过,还是说得不够好。”

  街上不是聊天之地,我们说了几句话便告别,各走各的路。

  过了不久,张教授从大学退休,从此隐居,我和他失去了联络。

  万想不到,在30年之后,我有缘分再见到张教授和张太太,而且是在他们的家里。

  一天,有一位刚从远方来的中国朋友打电话来,叫我陪她去探望一位93岁的中国老先生——张博士。

  “啊!这位张博士是我认识的!”我欢天喜地地说:“只是,他很可能已经记不得我了!”

  到了张博士的家,不出所料,张博士完全记不得我;与我只曾有一面之缘的张太太对我当然没有印象。

  30年的光阴并没有使张博士的外貌有太大的改变。他比以前稍为胖了一点,脸色红润,虽然已过90高龄,但面孔上没有皱纹;最显著的改变是,他以前的严肃态度完全消失了,好像冰山溶解般变成一潭清澈的湖水,里面荡漾着温柔、慈祥、善良的笑意。他的头脑仍然清醒灵活,老年给他的惟一累赘是两腿无力,走动不方便。

  张太太的岁数看起来比张博士小很多,一点老态都没有。她早已准备好咖啡,在桌上摆好杯碟,放满糖果和她亲手烤的蛋糕,热情地招呼我们这几位客人。

  在交谈中,张太太告诉我们,张博士和她刚好庆祝过50周年的金婚纪念。跟着,她把五个孙子和孙女的照片拿出来给我们看。最后,她用双手郑重地捧出来一个心脏形的小玻璃相框。

  “这是我们的三个儿女送给我们的金婚纪念礼物。”她说:“这张照片是我们五十多年前惟一的一张合照,本来是一张很多人的团体大合照。我们两个人的头小得不得了,儿女们把我们的小头剪出来再放大的。”她满脸爱意地端详着她和张博士年轻时的小合照。

  “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礼物。”我诚恳地说。接着,我抓住机会,请求张太太把她和张博士在年轻时怎样邂逅、怎样谈恋爱的故事告诉我。

  张太太首先征求张博士的同意,张博士笑着点头。

  张太太又说:“我的中国话实在不行,只能做普通的日常对话,有重要事情的时候,我总是用英文跟张博士讨论,因为他的丹麦文也不太好。那么,就让我用英文把我们的爱情故事说出来,大家都听得懂。”

  下面是张太太讲的故事。

  在上世纪40年代,我被丹麦的传教士组织派到香港去学中文,我们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学生都住在宿舍里,当年教我们中文的老师就是张博士。在学生中他对我特别有好印象,常对他的中国朋友说,在他的学生群中有一位金发的丹麦女郎,非常的可爱。

  那时,张博士还是一个单身汉,也住在宿舍里。他的房间刚好与我隔邻。宿舍的每一间房间都有一个阳台,阳台与阳台之间隔着一片玻璃墙。

  每天黄昏的时候,我坐在阳台上看日落,他也坐在阳台上看日落。两个人都在阳台上,隔着玻璃墙,他看到我,我看到他。可是我们都很害羞,拿不出勇气来交谈。

  于是,张博士开始每天黄昏在阳台上唱中国情歌给我听,我在玻璃墙的另一边听着,我的心在兴奋地跳着。这样,过了好几个星期,张博士终于鼓起勇气,把他的手从玻璃墙的另一边伸过来,我也伸出手去。我们两人的手一接触,有如触电,紧握起来。

  从那天开始,我们在黄昏时到附近的山上散步谈天。宿舍位于九龙的郊外。那时九龙的郊外尚未发展,仍是农村地带。我记得很清楚,在一个十分美丽的黄昏,张博士把我带到一个村落的祠堂。他向我解释,中国人结婚必在祠堂里拜祖宗的神主牌。我立即明白,那是张博士的含蓄求婚。于是,我俩合掌向祠堂的神主牌拜了几下。这样,我们私下里订了婚。

  我们两人谈恋爱谈得虽然是那么的沉默和含蓄,但还是被别人发觉。在那个时代,中外婚姻是不被社会接纳的,我所属的传教士组织不赞成我跟一个中国男人谈恋爱,于是把我远派到杭州去做传教工作,张博士则留在香港。他们希望,地理的距离和光阴的潮水会把我们的爱情冲洗掉。

  过了几年,中国的内战席卷全境。我没有法子离开大陆返回香港,和张博士也失去书信联络。

  可是,在一个天色阴霾霾的下午,张博士忽然站在我杭州住处的门外,他手提着一个小小的箱子。

  啊!他冒着战火的危险,跑到杭州来找我。我们默默地拥抱,感动的热泪从我们的脸颊流下来。

  我们在杭州结了婚,我改在一家中学里教英文,我们的三个孩子都是在杭州出生的。当年大家都穷,我们的住处很简陋,没有自来水,我每天到河边去挑水,张博士负责煮饭烧菜。我们虽然穷,但日子过得很快乐。

  这样,好几年又过去了。张博士患了相当严重的胃病,需要治疗。于是我们向官方要求,让我们一家人返回丹麦。起初,官方只批准我带着小孩子离开,张博士是中国人,要留在中国。可是,我拒绝走。我说:“我绝对不会放下我的中国丈夫,带着小孩子回丹麦。我要跟我的丈夫在一起,要走全家人一起走,要留全家人一起留。”

  我们继续多次申请。

  一天,我们9岁的大儿子飞奔进屋子,大声喊着:“妈妈,爸爸好开心,一路笑着回来呢!”

  使张博士那天笑得合不拢嘴的原因是,全家人终于获得返回丹麦的批准书。

  回到丹麦,张博士在大学找到教书的工作,我也外出做事情。我们积蓄够了钱,就买了这栋小屋子。当年这一带是荒凉的郊区,屋子便宜得很。后来,这地区慢慢发展,人们在我们屋子的四周建筑华贵的大房子。邻居们好像看不起我们这间小陋屋,认为它影响这个地区的屋价。

  地方政府福利部也有意把我们两人送进老人院。我对福利部的管理人说:“让我们俩老住在自己的屋子里,只要每两星期派人来替我们的花园铲草,别的事情我们还可以自己做,这样反而比送我们进老人院住要省钱得多。”

  现在,张博士仍然可以每天炒菜,我只要预先把东西切好。他每天练书法,我每天画水彩画,我们的生活过得很愉快。我们对人生也满足了。

  当张太太把她的故事讲完了。我朝屋子的四周打量,见屋子的布置简单而雅致。四周的墙壁上都挂着清爽悦目的风景画,原来都是张太太的杰作。在我的眼中,最精彩的画是挂在客厅中央的那副中国字画,白纸上用龙飞凤舞似的书法写着:“化道为身”四个字。这当然是张博士的手笔,也是他的人生哲学。

  在我离开张博士家之前,我忍不住要再问一句:

  “张太太,您跟一个中国男人结婚50多年,您对嫁中国男人有什么感想?”

  张太太无不迟疑地回答道:“我从来没有想到,他是哪一国人,我心中只知道,他是一个好人,一个非常好的人。我感到我是一个很幸运、很幸福的女人,因为我有这样好的运气,找到世界上最好、最善良的男人来做我的丈夫。”

  张太太的回答,使我感动得眼眶也湿起来。

  我们离去的时候,张太太扶着走路困难的张博士,走到屋外的园地上,向我们挥手道别。

  他们的屋子很特别,是挨着山坡而建的,屋子和花园都位于山坡的脚下。进屋要走下一段长长的弯曲石阶,出屋就要爬上那段弯曲的长石阶。我爬上石阶后,回头再向站在山坡下的他们挥手。

  俯视这对互相扶持的异国老夫妻,我心里又是一阵感动。他们不但种族不同,而且两人所信仰的宗教不一样;张博士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张太太是诚心的基督徒。然而,他们能够跨越种族的障碍,逾越宗教不同的鸿沟,做一对终生恩爱的夫妻。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患难与共、出生入死,不受世间的荣华富贵和艰苦清贫的影响,互相扶持、互相爱惜、互相照顾,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幸福和满足。

  张太太曾说,我们的屋子是一间陋屋,但在我回顾的时候,我觉得这小屋美极了,因为那是一栋有灵魂的屋子。屋子的灵魂就是这对异国夫妻的伟大的心灵之爱。

  此刻,我脑海里忽然出现一个幻象:隐居在这栋有灵魂的屋子里的一对男女主人翁是化道为身的人物,将来他们离开这个尘世的时候,他们又化身为道,像一阵清风那样,一起往天空飞逸而去。

  这是一对很成功的婚姻模范。它成功的秘诀何在?想来想去,觉得最恰当的解释还是那句不平凡的话。这对异国夫妻之间有伟大的心灵之爱:

  “莫问君是何国人,只知此君是好人。”





  两个平凡人的成功婚姻

  耶斯是一个六十多岁的丹麦男人,身材不高,衣着不讲究,脸上的五官粗陋,走起路来两腿弯弯的,讲不上有什么风度,一看就晓得他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在黄昏的时候,他走进哥本哈根的总火车站,朝卖丹麦热狗的摊子走去,打算在那里吃一个热狗、喝瓶啤酒便回家去看电视,省了在家里做晚餐,这早已是他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因为他是一个鳏夫,他的五个儿子都早已成家立业。他生性沉默寡言,不喜欢跟人打交道,

  也讨厌喧闹的家庭聚会,他习惯于孤单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独居的念头。

  耶斯平日本来是没有看女人的习惯,但不知今天是什么原因,他的视线忽然被一个女人吸引住了。这个女人的年纪大约40出头,样子长得很甜、很和蔼,她的身材丰满,身高跟耶斯差不多。她提着一个很重的箱子,困难地在人丛中挣扎而行。

  耶斯向来不在公共场合帮女人忙,或向女人献殷勤。可是今天他不知道受了什么外力的影响,使他破天荒地跑到那个女人的身边,说:“你的箱子那么重,让我帮你提,好吗?”

  那个女的正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认为这位前来帮忙的男士真有礼貌,满脸笑容地谢谢他。耶斯又破例邀请那位女士坐下来喝一杯咖啡。在他们交谈起来的时候,他们发觉彼此间有一种无可解释的吸引力。

  那位女的叫谷莉,也是一个独自生活了很多年的女人。她在很年轻的时候结过一次婚,结婚后才发觉,她的丈夫是一个酗酒之徒,每当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里就要显威风,对妻子拳打脚踢。谷莉终于忍受不了,离开丈夫。但她从此对婚姻不感兴趣,也没有孩子。她的职业是一个接生婆,收入足够她独立为生。

  耶斯和谷莉在认识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两人便结婚了。谷莉的家庭人丁少,对这段婚姻没有意见。但是,耶斯的五个儿子联合起来,竭力反对,指责谷莉要嫁给他们的老爹只是为了后者的钱。其实,耶斯一生经营一家修鞋店,退休后除了养老金,惟一的财产只不过是一栋小小的房子,那里算得上是有钱!

  耶斯跟他的儿子们的感情本来就不大好,现在他们竟然反对他再婚,于是他索性和五个儿子断绝关系,大家不相往来。从此之后,他生命中的轴心便是谷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谷莉。

  耶斯和谷莉的婚姻很成功,两人结婚后好像沙漠中因长期缺水而枯干的仙人掌,突然获得雨露的滋润,竟然都开了花。

  这个已接近老年的男人和那个中年女人的婚姻成功的基本原因是:他们第一次婚姻的配偶的恐怖使他们对婚姻产生了畏惧感;但他们第二次婚姻所选择的配偶的性格恰好是以前的配偶的反面,两次婚姻,有如天渊之别。

  耶斯年纪很轻便结婚,他的第一个太太是一个教育程度很低的女人,性情刚强如一把利刃,脾气暴烈如灼热的火焰,脸上从不露笑容,在家里,一切事情均由她发号施令。她从来不叫丈夫的名字耶斯,只叫丈夫的姓氏:“黑德门,你来干这个!”“黑德门,你去做那个!”

  耶斯整天被她的太太指东使西,但他不敢反抗,他怕自己的太太,因为只要他一开口表示反对,太太便破口大骂,他只好不声不响地接受太太的命令。

  耶斯的太太有先天性心脏病,情况愈来愈恶化。虽然太太的健康不好,他们仍然生下五个孩子,都是儿子,可见耶斯是个性欲很强的人。在这个家庭,耶斯的责任很重,除了赚钱养活一家七口,还要在家帮助有病的太太照顾孩子和做家务,做了还要挨骂。五个儿子都崇拜他们的母亲,对母亲惟命是听,母亲永远是对的。所以耶斯在儿子们那里也得不到同情和精神支持。

  这种没有点滴欢乐的婚姻,其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当耶斯的第一任太太五十多岁因心脏病逝世时,耶斯心里所感到的不是伤心,而是如卸重负。

  相反,耶斯跟他的第二个太太谷莉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却充满了无比的欢乐。谷莉像天使一样的温柔、甜蜜。无论耶斯做什么,谷莉都称赞他:“啊!小耶斯。你真是能干!这个你会做,那个你也会做,而且都做得那么好。没有你,我可怎么办呀!”

  耶斯的数学脑筋很棒,一大堆的数目他能够一下子就在脑子里加起来,总数永远没有差错。

  谷莉轻摸着耶斯的脸颊,脸上露出崇拜的表情,说:“耶斯,我的宝贝,你真是个数学天才!以后这些事情都由你来管吧!你做得比我好一百倍。”

  在第二次婚姻中,家里的大小事情都也由耶斯一手操办。但是,他是甘心情愿地去做,做的时候嘴角总是挂着笑容,做完了觉得心满意足,谷莉的称赞使他心花怒放。

  当这些事情传到耶斯的五个儿子的耳朵时,儿子们便窃窃私语,说老头子的头脑太简单,被懂得玩弄手段的谷莉牵着鼻子走,处处被利用。

  其实,耶斯儿子们的想法太冤枉谷莉了。谷莉真心欣赏耶斯的性格。他诚实、可靠、负责任、老实、不爱夸张、性情平和、不发脾气、没有酗酒抽烟的恶习、勤劳节俭,家中的大小粗细事务都会做。这一切的优点都是她在她的第一任丈夫的身上所找不到的;现在她在耶斯一个人的身上找到所有为她所梦寐以求的优点,她对之珍贵万分。

  除了他们在婚姻生活中相处和谐之外,他们的性生活也出乎意料的好。一直到耶斯八十多岁的时候,谷莉对心腹女朋友说:“我们还是每天晚上做爱的。”女朋友起先还以为谷莉在开玩笑,但谷莉正经地说:“那是真的!一点也没有假!”

  谷莉还把耶斯常去的狭小的空间扩大,带着耶斯一起去享受人生的一些高贵美丽的东西。

  哥本哈根电视台的管弦乐队每星期举办一次免费的音乐表演,市民皆可取免费的票去听演奏。谷莉喜欢音乐,于是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每星期必和耶斯到电视台去听演奏,风雨无阻。

  上世纪50年代,商业性的团体旅游尚未在丹麦兴起。活泼的谷莉想出妙计,她和耶斯骑脚踏车去旅行,从丹麦南下德国,沿着乡村小径,从北德走到南德,再进入奥地利。欧洲的乡村农户为了赚外快,喜欢在屋外挂一个有客房出租的牌子,让过路的旅客下榻。谷莉能说点德文,他们沿途在那些农户家里过夜,晚上吃一顿农妇做的丰富晚餐安睡,早上吃一顿可口的早餐上路,真是价廉物美,开心极了。

  谷莉和耶斯每年必做一次如此的长途旅行,一去便是两三个月。看尽湖光山色的美景,身体得到充分的运动,认识了许多外国朋友,但费用是那么的便宜。

  当这些消息给耶斯的五个儿子知道后,兄弟们在茶余饭后又拿老爹来嘲笑:“听说老头子现在神气得很,竟然打上了领带,还跟着那个女人去听听古典音乐!”

  “哈!哈!哈!对牛弹琴!”另一个儿子笑弯了腰。“老头子一定是在音乐厅里睡大觉。”

  “老头子现在被那个女人牵着鼻子,常到德国去。”又有一个儿子插嘴:“听说他还学了点德国话,逢人便说:可怜的老头子!”

  耶斯辛苦了一生,在老年时遇到一个适合他、爱他而又为他所爱的女人,两人在享受“夕阳无限好”的短暂好时光。

  后来,谷莉患了癌症,她并不把自己有绝症的消息告诉年已过九十的耶斯,因她不愿意耶斯为她担心,但她却劝耶斯跟儿子们和好。

  当谷莉去世后,耶斯对生活完全失去了兴趣,他忽然觉得自己好累,好累,在家里躺了两天,心脏便也停止了跳动。他去世的时候,儿子和孙子们是站在床边的。

  可是,在耶斯的眼中,几十年没有来往的儿子和孙子都是陌生人。临终时他看到的是谷莉。在他闭目之前,他含笑地说:“啊!谷莉,你来了,我们可以一起走了!”

  耶斯和谷莉都是很平凡的人物,但他们能够在平凡的环境中,在平凡的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甜蜜的婚姻,过一段甜蜜的日子。他们的第一次婚姻都充满痛苦,那次的恶劣经验使他们加倍珍惜第二次的幸运,在生命进入最后的阶段还能找到温暖的爱情。

  谁说爱情是年轻人的专利?事实是年纪越大的人越懂得爱情。最后一次的爱是最可贵、最坚忍、最甜蜜的。上面的平凡故事就是一个好例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丹麦女王突然取消4名孙子的王室头衔,香港前王妃表示震惊
世界各国王室婚恋大观(组图)
丹麦王室三大公主才是绝美
看多了英国王室萌娃,来看看丹麦有中国血统的小王子和他们的母亲
欧洲王室第一个亚裔王妃,两度离婚依然潇洒,儿子成最帅模特儿
她和儿子离婚,丹麦女王却心疼儿媳妇,这位港产王妃怎么这么厉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