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大学生离传统文化有多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那么当代大学生离传统文化有多远呢?为此我们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上海市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肯定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对其未来充满信心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他们拥有更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样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14.1%;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3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比较大”。大学生普遍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是否会主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50%的同学表示“肯定会学习”传统文化,有30%的同学表示“也许会学习”。大学生总体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选择“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的有42.7%,位居第一位,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会保持自身的内涵,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矛盾。

  (二)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单一且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育,获选率高达98.1%。这与中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在中学时代,作为承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语文和历史课是学生必修课,因此许多学生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获得了大量此类知识。同时,课外阅读、媒体等选项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与近年来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和课堂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另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学生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他们可以在网上获得相关知识。

  虽然课堂教育是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我们选取了三个历史典故——“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进行调查,有67.5%的同学仅仅是“了解一些”,还有16%的同学甚至“不了解”。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未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

  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仅11.5%的人“不感兴趣”或者“完全没有兴趣”。这就为大学生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大学生将这种兴趣化作动力,去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选择了传统文化典籍(以四大文学名著为例)、传统礼仪道德和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等三个方面来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对四大文学名著,“都没有看过”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而“多次看过”、“都看过”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比例分别有20.7%、31.5%、42.8%。这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典籍还是有较大兴趣。在大学生对传统礼仪道德认知的调查中,“自小耳濡目染”和“课外书上看过”的受访者分别占38%和40%,这一方面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日常交往中时时处处都受到中国传统礼仪道德的影响。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的调查中,有81.2%的大学生对戏曲不感兴趣。

  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感兴趣的,但这种兴趣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没有把兴趣内化为行动。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帮助一般”,认为“帮助很大”和“帮助比较大”的分别只有5.6%和9.4%,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可见,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和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民众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最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轻视传统文化,势必难以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传传统文化教育,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传统文化的风气。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还需要改革与创新

  缺乏大众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增加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尽量呈现生动的史实,避免将中学历史教材变成大学历史教材的压缩本,使之更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其次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材料,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并改革考试方式,使之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目的结合起来。

  第三,注重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

  从制度上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有助于增强公民和政府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感,并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制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驾。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给予传统文化普及成果以恰当的评价,并将其与其他科研成果等同视之,以使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得到承认,从而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生存状态,给予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者以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适度市场化的运作使他们获得一定回报。

  第四,重视传媒在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地担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新闻媒体要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要介绍和宣传一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速中国传统文化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转型。同时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在大学生中广泛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处都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韵味。

  第五,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要主动参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讲座、研讨会、文化沙龙、传统文化艺术展览、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此次调研,我们的初衷在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是看他手里有多少证书或掌握多少技术,一国的文明程度重要的也不光是看他们的经济有多发达,而是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一个开放自信的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绝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才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切实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大学生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国学教育:教什么?怎么教?谁教?教谁?
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今教育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期刊《山西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