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 流芳百世(1)

 一代名医张仲景对于中国医学的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医学,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张仲景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就是现在医学界所说的辨证论治。为什么有时候同样的病证要用不同的药方,而有时候不同的病证却会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呢?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没有多少临床经验。我自己给人看病看了三个月,没有一个病人说,吃了你的药真痛快,吃了你的药我的病就好了。我觉得我这么干下去不行,提高不了疗效,就跟领导说,我能不能现在不看病,我去给老师们、老前辈们抄抄方?我们院长特别重视培养年轻人,他就让我给一个老大夫抄方,跟着老大夫学习。


  一天,来了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从“五一”开始喘,从“五一”到“十一”这段时间,他这病经常急性发作,用什么药都不能让他一点不喘,到了“十一”的时候他就不喘了,因为天越热他才越喘,就这样一直喘了三年。我的老师就问,你这个病怎么得的?小伙子说,别提了,三年前,因为过“五一”,有个大的活动,那天我是走得又热又累、又渴又饿,就喝了一肚子凉水,又吃了一肚子冷的干粮,结果这个活动没有结束我就开始胸闷,就开始喘,从那以后,只要天一热我就喘。我们老师想了很长时间,给他开了两味药。第一味药是焦山栀,15克;第二味药,淡豆豉,就是豆豉,15克。我们老师就把这个方子给小伙子了。小伙子拿着这个方子说,老大夫,我在您的医院里已经看了三年的病了,别的大夫都把方子写得满满的,您就给我写两味药,能行吗?我们这位老师的临床经验特别丰富,可是他说话北方人听不懂,所以他很少说话,也基本不讲课。我们老师说,试试吧,试试吧。就让他去试试。他不把话说满,他绝对不说我包你好,打包票的都不是严谨的大夫。小伙子无可奈何地把方子拿走了。过了一个多小时,小伙子又回来了。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时候包药没有塑料袋,就是拿纸包上药之后拿个纸绳系上。他拿两个手指头提着七包药,每一包都很小,就这么拎着,说,老大夫,我找您看病不容易,您给我七包像茶叶一样的东西,能治好我的病吗?人家别的大夫都是七大包,我都得拿大包提啊。我们老师还是说,试试吧,试试吧。小伙子无可奈何地走了。


  一个星期之后,小伙子回来了。我就问他,小伙子,怎么样啊?小伙子说,不怎么样,该喘还喘。我说那再让老师看看,老师看完之后还开的是这两味药: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小伙子说,老大夫,我上次吃了您这七包药没感觉,该喘还是喘,您能不能给我换换方啊?我们老师还是那几个字,试试吧,试试吧。小伙子走了。第三次又来了,我说,怎么样啊?他说,你跟你们老师说说,给我换换方,我吃了还是喘。结果我们老师还是开这两味药,从此小伙子就不再来了。我想这老师也够执着的,这两味药不治喘啊,而且小伙子三次都说没有特别明显的疗效,为什么还开这个方呢?从此我就没再见到这个小伙子。


  一年以后,我在我们医院的楼道里走着,突然看见那个小伙子在前面一瘸一拐地走路。我说,小伙子,你怎么样啊,还喘不喘?因为我一直记着这个小伙子。他回头看见是我,说,我不喘了。我说,谁给你治好的?他说,你怎么还问我啊?不就是那个老大夫吗?你还在旁边抄方。我问,你不是说看了三回没有效果吗?你怎么后来就不来了呢?他说,开始是没有效果,后来我发现就吃他这两味药,逐渐胸口不烦了,不闷了,以后即使发作,也发作得轻了,也不用西药临时止喘了。就是那年夏天,我把这两味药吃了两个月,我就好了。今年夏天已经过去了,没再犯。我说,你后来为什么不再来看了呢?他说,我还用去看吗?这两味药我记住了: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我拿纸写上,我们村就有药店。我到那儿一买,吃了药病就好了。后来我们村的人都知道了,就这两味药治好了我的喘,他们都以为这是特别好的方子,都抄,他们都喝。我说,他们都好了吗?他说,他们的病没有一个好的。


  这说明这个方子只适合这个小伙子。所以说,中医药这些东西,你不能大样本群体地去用,因为中医采用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个小伙子的病情很特殊,他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身体内部发生了变化才出现过敏性哮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用清肺热的方法治疗。


  回家以后,我觉得这个病例特别有意思,因为老师抓住了发病的原理,因为病人是在又热又渴又累的时候喝了凉水,吃了大量冷的东西,把热郁在胸中了,所以老师用清宣郁热的方法就达到了疗效。那个时候我很年轻,我父亲和我哥哥都是中医大夫,回到家里以后,我就给他们讲这个病例。我父亲和我哥哥说,这真是出奇制胜啊,以后要遇到类似的病人,咱们也用用这个方子。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谁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病例。所以中医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辨证论治。


  老大夫用一个简单的药方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但这个药方,对于其他看似同一类病的病人却不起任何作用。开创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正是张仲景对于中国医学的一大贡献。


  有一年夏天北京很热,我的一个中学同班同学,在外地一个避暑胜地做领导,他给我打来长途电话,他说,北京要是热的话,你就来我们这儿避暑吧。我就去了,到那儿之后,他说,我舅舅腿疼,疼了十多年了,一直拄着拐杖走不了路,你能不能给他看看?我心想,腿疼不是风湿就是类风湿,或者是痛风,这都是比较难治的顽固病,况且都十几年了。我不知道能不能给他治好。后来他舅舅来了,真是拄着个拐杖。我说,你是关节疼吗?有没有红肿?他说,我关节不疼,关节也没有红肿变形。可见不是风湿,不是类风湿,也不是痛风。我说,那你到底是怎么疼?他说,我这个腿抽筋,一受凉就抽筋,一活动就抽筋,一活动、一走路、一负重,腿就抽筋,抽筋疼得我走不了路。晚上一夜一夜地抽筋,睡到半夜就抽醒了。我说,那补点钙啊。他说,钙片我不知道吃了多少了,就是不管用。


  于是,我就想到了,一受凉他的腿就抽筋,这不是有寒吗?中医有驱寒的、助阳的药啊。还有,一活动他就抽筋,而他的皮肤很干燥,皮肤又瘙痒,这不是阴血不足吗?咱用点养血的药,松解肌肉痉挛的药,正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有个方子,叫“芍药甘草附子汤”,这个附子和甘草相配是助阳的,芍药和甘草相配是养阴血、松解筋脉拘挛的。芍药、甘草相配非常有意思,后来的医生就把芍药、甘草相配叫做“去杖汤”。中医有个药叫木瓜,实际上木瓜也是食品。中医的很多药都是药食同源,既是药又是食品。木瓜是松解肌肉痉挛的,所以我把它加进去了。还有个药叫伸筋草,听这个名字不就是松解肌肉的吗?也加进去了。这个老先生长期不能干活,走路不便,腿疼拄个拐杖,心情郁闷,常常感觉胸闷,我就加了一个宽胸理气的药,叫苏梗。就开了这么一个小方。我心想,很难取得疗效,他拄拐杖都拄了十多年了,怎么能有效呢?反正你让我开方我就开个方吧。我开了三服,我说,老先生,您要是吃着有效,又没有什么副作用,您就多吃几服,没效您就另请高明。


  过了两三年,我又到了这个地方。这都是很早以前了,那个地方当时还比较落后,自来水不是接到每个人家里,而是在街道上,人们挑着桶去接水。我在街上走着,有个老先生挑着一桶水过来了,一看见我,就把水桶放下跟我打招呼说,郝医生,你来了。我说,您是……?他说,我是谁谁的舅舅。他说的是我同学的小名,那个同学已经是县长了。他说,你怎么不认识我了,几年前你给我看病,我腿疼,拄了十几年的拐杖,吃了你的药就好了,你看我现在居然能挑水了。我说,我给你开了什么药?因为开完方我不觉得它会有多大的疗效,我就忘了。我真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方子?疗效这么好。


  他挑着水,我就跟着到他家里去了。他拿出一张纸来,纸后面贴了好几层纸,拿糨糊粘着,成了厚厚的一个纸板,上面是我拿钢笔写的字,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附子、白芍药、甘草、木瓜、伸筋草,还有苏梗,当然还有个药,川牛膝,是引药下行的。他说,我就吃你这个方子吃了六十多服,从此我的腿就不再抽筋了。你看我现在,不但可以走路,而且可以挑水了。我说,你为什么把这个方子糊这么厚啊?他说,我们这儿的人都知道我拄了十几年的拐杖,都知道吃了这个方子之后我的腿好了,所以腿疼的病人都来求我要这个方子。我就给他们看,看的人多了就把这个方子揉烂了,所以我就贴了一层又一层。我说,他们吃了有效吗?他说,大多数没效。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这个方子本来就不是治这些病的,是治阳虚、筋脉失温、阴血不足、经脉失养的。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当听说别人用某个方子治好某个病的时候,不要把这个方子拿来直接吃,它不一定适合你。这就是说,医生给他开的方子是针对他个人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张仲景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那么,我们今天的中医界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叫做什么呢?叫做“辨证论治”。这个“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症状,比如病人肚子疼,咳嗽,这就是症状。体征,如医生按按病人的肚子,一按就疼,抬起手来也疼,一摸肚子非常硬,这就是体征。辨证论治就是医生通过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然后用中医的理论进行分析。分析什么呢?分析这个病变部位在哪儿,是在脏,还是在腑?是在哪个脏?是在哪个部位?分析了它的病位,然后再分析它的性质,是寒证还是热证?再分析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


  我们普通人可能不知道正气和邪气是什么意思。正气是什么意思呢?正气包括一个人的生理活动能力。比如有的小伙子吃饭多,消化得好,他消化系统的机能好,这就是生理活动能力,说明他的消化系统的正气壮盛。有的人,吃一点点都消化不了,说明他消化系统机能差,正气比较薄弱,这是正气不足。正气也包括抗病能力。流感来了,很多人都传染上了,同样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某同事就不得流感,这就说明他抗病能力强。还有得病以后的恢复能力:大家都得感冒了,人家喝点姜糖水,出一点汗,一宿就好了。可是有的人,七天不好,拖了十四天。一个人好得快,就说明他正气强盛,好得慢就说明他正气薄弱。所以,正气是人的生理活动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总称,我们保持正气的强盛就会少得病,得了病也会好得快。邪气是什么呢?所有的致病的因素,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因素都可以叫邪气。


  中医在分析的过程中,用中医的理论来分析,得病以后正、邪的关系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包括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关系,然后针对这种情况再去治疗,这就叫“辨证论治”。但同一个病,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以后在治疗上就用不同的方子。我们今天的人就把这叫做“同病异治”。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给后来的医生另外一个启示,叫做“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却可以用同一种方法,甚至用同一个方子来治疗。


  张仲景当时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在古代,医学分科比较粗,只把病分了两大类,一类是外来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暑(热)湿燥火这些邪气,包括一些传染性的致病因素所造成的病证都叫“伤寒”。那么除了这类的病证之外,剩下的像七情六欲所导致的,饮食不调所导致的病证,都叫“杂病”。那时候分得很简单。而张仲景呢,他外感病也治,杂病也治,所以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郝万山临证体悟《伤寒论》智慧
郝万山:辨证论治— 一种优化的选择
我用两味药治好小伙三年的过敏性哮喘,越发崇敬张仲景的辨证理论
选择中医系列之--中医看高血脂
中医如何理解高血脂?
中医不能仅强调辨证论治,还要大力提倡专方专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