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学案

第一专题   诗歌形象的把握和鉴赏

复习目标:
  1、要学会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 
  2、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形象和意象。 
  3、掌握出题的角度。 
   如:人物形象的特点,形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景物的特点和塑造的方法或角度(近远、动静、色彩、各感官、大小等),景物的层次和作用,意象的含义和深层含义,意象组合而表现出来的意境

典题精练

人物形象

考点精析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就是一个年老色衰、委身商贾、寂寞孤独的艺伎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真题感知

 

(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常遵循的步骤:

    第一步: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例如本题鉴赏的对象是

诗人自己;鉴赏要求为简要概括,这就说明不需要结合相关内容进

行详细分析和论述。

第二步:读文,根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要概括诗人的形象,需要根据诗人的事迹和情感态度来推测诗人的心理,继而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比如,诗句中的“睡起”见“苕溪”,“诗卷”中度“光阴”,能看出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情趣。而自己怀念的朋友是西庵“多病”的禅伯和北栅“固穷”的儒先,结合注释可以看出此二人特点,进而推断出诗人的性格特点。 

    第三步:整合,将信息进行分类,然后合并和概括。提炼出核心信息,最后缀词成句,连句成章。

 

现场答案展示

 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在二月春风里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得失分分析

 ①内容过详,不符合?°简要概括?±的要求。失1分。②内容概括不全,没有在?°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外表描绘中点出?°风流飘逸?±的特点。失1分。实际得分:1分。

阅卷人点评:

审题不细心,没有抓住?°简要概括?±的要求,叙述性文字过多,答之过详。没有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仅凭诗句表面的词语整合答案,导致失误丢分。做此类题目要明白?°形象?±主要是人的性格特点,不是相貌衣着。记住:明确题干要求,点出实质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请你组织答案

满分答案: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方法归纳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托物言志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怀天经、智老,因访之》,抓住“诗卷”“纶巾鹤氅”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步骤】

找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析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联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明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命题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它们往往承载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景物,因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以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因此在鉴赏景物形象时,常常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3分)

 

【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分析归纳,

解答这类题要重点分析写景的句子,特别是那些体现景物特征的关键词,关键词的冷暖色很重要,显示的景物特点也很重要。本诗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狐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

 

现场答案展示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旌旗招展,战鼓声声的场面。

得失分分析

 ①没有抓住答题关键,题目要求分析边塞环境,而该考生着重分析了战斗场面。因审题出现失误导致答案出现偏差,失2分。②答出“雨雪交加”得1分。实际得分:1分。

 阅卷人点评:

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导致审题不清,出现方向性失误,不能按要求组织答案,造成大的失分。另外,整合答案后缺少验证的环节,使内容要点有遗漏。

    审题是关键。临场考试,应该冷静沉着去审读题目的要求。

 

满分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我来阅卷和点评】

现场答案展示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旌旗招展,阴云低沉的场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我的分析:

 我的点评:

参考答案:

我的分析:①答案概括不全,因忽视“绕阵看狐迹”和“天寒旗彩坏”等重要信息,漏掉“荒凉苦寒”这个主要特点,失1分。②答案中的“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属于描写这种环境的作用,题干中没有要求回答作用,赘余,失1分。该答案得1分。

我的点评:审题要细心,按要求答题,不能漏答,但是也不能多答。考生在做题时,不要一味按答题模式回答,要根据题目要求,灵活机动,该简略则简略,该详细则详细。

方法归纳

1.缘景明情,探知诗人的感情

    古代许多写景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如赏析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材料《雨雪曲》只要抓住“寒”“暗”等词语,就能品味出诗中的凄凉。   

2.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境是诗词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是诗词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探知诗人感情的重要途径。在意境的创设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蕴涵着不同的情感,现举几例予以说明:

 

风  格         例  句                        情  感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奇伟瑰丽的塞外风光衬出    

                                  作者的博大胸怀。

      

 幽清明净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反映 

                                  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

      

沉郁孤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面对此景,诗人那羁旅惆怅、仕

                                 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

                                 万绪,纷至沓来,涌上心头。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二次创造。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概括氛围特点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概括时只需要关注一下修饰词,如数词、量词、颜色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解答,切忌仅套用术语,游离诗歌内容之外。如组织答案时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一般可用的术语有: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之情等。

事物形象

1.内涵

    有些诗歌在描写形象时,将事物人格化,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又称物象。

    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如明朝诗人于谦借石灰这一常见的物品,表达了自己清白刚正、不畏邪恶、不怕牺牲的高尚节操。

2.目的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分析归纳,解答这类题要有整体意识,先仔细审读题目,然后重点分析所写事物的象征意义。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但是阮籍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凤凰羽毛已为秋风所伤,无法飞翔。联系到阮籍的生平,可以知道阮籍一生志向远大,并且才能出众,可是因为他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所以壮志难酬,极度忧愤。诗人表面写凤凰,实际借凤凰写自己。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一、解题方法

    1.审读题目,由“咏怀”可知本诗是借物咏怀。

    2.联想阮籍的生平和凤凰的象征意义。

    3.明白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借凤凰抒情,是间接抒情,是托物言志。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细读全诗,在诗句“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的

字下面做标注。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凤凰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

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的特点。

    第三步,整合、优化答案。

    三、答案模式

    体现了“凤凰××××××的品性”。

 

现场答案展示

超然脱俗,心忧天下,壮志难酬。

得失分分析

 ①答出“超然脱俗”得1分。②没有分析凤凰的象征意义,而是在概括阮籍的形象,混淆了分析对象的类型,失2分。实际得分:1分。 

阅卷人点评:

对诗歌的知识点把握不准确,弄不清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区别。审题不细心,没有理解题目的要求,不能按题目要求答题,不很明白诗人将凤凰人格化,把自己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的写法。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方法归纳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赏析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中凤凰的形象就要结合凤凰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一诗中的“商风”就是秋风,它给人的就是凄清、肃杀和悲凉的感觉。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如刘羽的《白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附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再三叮嘱

 

默读提供的诗歌材料,默读三遍后从以下几点入手答题:

 1.三看一标:看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看作者是否熟悉,再看注释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标出关键词句。

2.审读题目,看是简单概括还是结合诗句分析,一定弄懂题目要求,按要求答题。

3.注意引用原诗的关键词句。答案要有条理,不要颠三倒四。

对点演练

(一)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山 坡 羊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注]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注】瓜田: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

请简要分析这首曲中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直接考查学生对古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是: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句,结合诗句简析形象的意义。

答案:

一个身游宦海、倦于仕途,转而心系田园、难舍书琴且满心苦楚难言的封建官吏的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 莲 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 莲 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二)景物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③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营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表达了一种凄惶惆怅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景物构成可从诗中词语“桥、水、村、岸、浮萍、人、藕花、门”等展开想象概括出“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人家、荷花、庭院”等景物。描绘的画面可通过以上景物及“人不到”三个字概括出“清幽恬静”的特点。

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人家、荷花、庭院等景物。

 

(三)事物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 里 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③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品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第二专题    诗歌语言鉴赏

1、炼字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古往今来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往往一句诗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样的字(或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整首词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宋?¤华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解题点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对诗歌炼字艺术的鉴赏。解答时首先要字不离句。任何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可一旦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就会显示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所谓某字用得好,是说该字在某句中作用发挥得好。其次是联系句子分析。正因为字不离句,所以,要鉴赏某个字的妙处,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应句子来分析。正如本题,联系全诗,可知“卷”“吼”两个字都是写雨势的,“卷”“吼”为动词,在诗句中实施者是“雨”,而“卷”侧重表现雨的“迅猛态势”,“吼”则侧重表现雨的“声势之大”。两个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雨势的大。

 

 

现场答案展示

写出了雨势之大。

得失分分析  

没有抓住题目之中的?°结合诗句简析?±的要求,没有结合?°卷?±?°吼?±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过于简略。失1分。实际得分:1分。 

阅卷人点评:

审题不细心,没有抓住题干要求,导致答案笼统,无针对性而丢分。记住:做此类题,要从表达方式、效果方面着手,分析也要结合前后诗句。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方法归纳

1.选准关键词(或“诗眼”)

 把该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有哪些字词最为传神。

【特别提醒】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四种词语中,且每种词语因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用。

 

2.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方法。回答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

【答题步骤】

1.“炼字型”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释义析理,字不离词。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此时最忌讳只解释字典义而忽视语境义,要结合诗句解释其含

义;

    第二步:还原画面,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再简要把含有该字词的诗句解释或翻译一下;

    第三步:明确重心,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有什么样的妙处。这一步是重点环节,是得分点,回答时一定要准确简练。

 

2.“诗眼型”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分析该字(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答题模板】

    解释+描述+作用

一般模式:

    这个字的意思是(   )(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形象(景色),烘托了(   )意境,表达了(   )情感。

赏析炼句

考点精析

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话就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赏析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概括时一定要提炼句意,找出共性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不能照抄,更不能简单翻译。本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地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描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至此颔联的妙处也就揭晓了。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做这道题,可从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等三方面入手。

    第一步,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细读这两句诗,可明确“天色”是从色的角度描写山泉的情态,“雨声”是从声的角度描写。

    第二步,联想与想象,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

    通过这两句的意象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山泉平缓流淌时,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此处关键点是想象。

第三步,点明作用。分析这两句在整首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通过品读全诗可知,作者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山中”两句写山泉不知名,极力表现山泉的平淡无奇,为抑。颔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山泉的清澈和流淌的声韵之美,是扬。站在整首诗的角度看待这两句,其重要作用是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从结构上分析诗句的作用也是应考时考生最易忽略的内容。

 

现场答案展示

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山泉的情态。?°映地为天色?±可看出山泉的清澈。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山泉可见天的颜色展示其清澈的特点。?°飞空作雨声?±写山泉由静到动的过程,飞流而下的山泉发出风雨之声,可见其活泼。这两句通过多角度描绘展示了山泉的特点

得失分分析

①能够从?°声?±和?°色?±这两个角度分析作者描写山泉的角度,且能够点出其效果。得2分。②在分析过程中,考生视野较窄,没有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颔联的作用和地位。失2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

回答问题和赏析语言艺术特色时,赏析视野要广阔,不能仅拘囿于词句本身,要放眼全诗去赏析,否则一些要点会遗失。注意:做此类题首先要点明关键词句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其在艺术效果、谋篇布局或展示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满分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方法归纳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义。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

    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第四步,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答题模板】

    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结构和主旨)

【特别提醒】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致、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

3 、赏析语言风格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新丽”是“新颖明丽”的意思,“新丽”一般体现在绮丽的辞藻、巧妙的修辞、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等方面。这首词比喻生动有奇闻,用词也十分秀丽。词人把明澈的江水喻为美人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眉眼盈盈处”一句,既指江南的青山秀水,又暗示那儿有自己盼见的人,一语双关,贴切巧妙。下片“送春归”与“君归去”连接,用拟人手法将春写活,风趣俏皮,极富奇思妙趣。解题时要紧扣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修辞手法,山水的清新秀丽都应分析到。

 

现场答案展示

 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得失分分析

  ①没有点明拟人的修辞手法,失1分。②没有结合“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眉眼盈盈处”等具体词句简要分析。失1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

答案组织的重心很准确,抓住了“新丽”这个特点并能简要分析,故能得2分。但是没有重点分析诗歌语言的修辞特点。分析时亦没结合具体词句或词语,故丢分。请记住:鉴赏语言风格,分析语言特色是重点。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结合表现手法和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满分答案:

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②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我来阅卷和点评】

现场答案展示

这首诗语言新颖明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浙东山水的喜爱之情。

 我的分析:

我的点评:

参考答案:

我的分析:①对?°想象?±这一手法没有直接点明,答案有遗漏,同时没有答出?°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失1分。②答案中的?°抒发了对浙东山水的喜爱之情?±属于作者的思想感情,题干中没有要求回答,赘余,失1分。该答案得2分。

我的点评:审题要细心,按要求答题,不遗漏也不赘余。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必须紧扣原诗词的字词句,不能空洞抽象地分析。题目没有要求回答的内容,也不能多答。如本题考生答案中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多余,既浪费时间,又不得分,甚至失分。请记住:题目不要求回答的内容,不要回答。

方法归纳

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具体诗句+作者情趣

一般模式:

    本诗的语言具有(   )的特点,本诗通过(   )的描写(刻画、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点),写出了(   )(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口诀:

诗歌语言最凝练,鉴赏可要读百遍。特殊用法绘景象,古人炼字胡须断。看懂内容不容易,指出诗眼更困难。表情达意关键字,结构主旨皆关联。统领全篇是线索,评析比较看题干。语言风格有术语,作品不同特色变。

再三叮嘱

 1.要以诗人的眼光鉴赏诗歌的语言,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

    2.拿不准哪个词是?°诗眼?±,不要急躁,可以标出几个重要的字词,反复比较。也可以试着去换字词,哪个字不能替换,就是关键词。

    3.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词语,如叠词、拟声词、意象名词罗列等,常能表现出特殊的表达效果。可以联想到这些词在散文中的用法和作用。

对点演练

(一)炼字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雨

                 万俟(mò q¨a)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空”字的表达作用属于炼字方面的技巧,应从描写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两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

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出“雨”字,却“雨”贯全篇,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该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上阕“一声声”写雨稠密,“一更更”写雨下个不停,“窗外芭蕉”写雨打芭蕉,“此时无限情”情因雨生;下阕“梦难成,恨难平”雨夜难眠,“不道愁人不喜听”雨不解人意,“滴到明”彻夜不停。

答案:

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彻夜不停。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二)炼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 平 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作铺垫。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新脱冬衣体乍轻”这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炼句”。本诗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而需要赏析的这一句则写了换衣服的动作和心情,诗句中“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冬去春来,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人的轻松感受。回答该题,一定注意题目要求,重点分析该诗句是如何表现生活情趣的。 

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三)语言风格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题。答题时,宜先点明语言特色,再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杨万里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人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用活泼的语言把亲身的感受生动而巧妙地表现出来。

答案: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如第二、三句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峰是静的,云是动的,而作者却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

第三专题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选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鉴赏表达技巧

辨识诗歌中各种表达技巧的使用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情感主旨的作用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赏析表达方式】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解题点拨】这道题的第二问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细读全诗,可发现本诗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写了素蝶的活动,如追随着蜜蜂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飞起,和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诗句从远近高低不同方位描写,并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整合答案时,要先写出素蝶的活动,然后点明描写方法。第一问只需具体描述,

难度较低;第二问首先判断作者描写素蝶时使用的表达方式,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现场答案展示

①这首诗描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②写素蝶,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得失分分析

①没有结合诗句写出素蝶随蜜蜂飞,遇黄雀而躲藏……顺着绿叶飞翔的具体活动,内容过于简略,失1分。②没有点明诗人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写素蝶的活动的,失1分。实际得分:1分。

阅卷人点评:

没有真正理解题干中?°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的含意,导致答题时没有结合诗句点出素蝶的具体活动,答案过于笼统,无实质性内容。这首诗歌的描写方式主要是细节描写,答案却忽视了这个重点。从中体现出该考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醒广大考生记住:做这类题,分析表达方式,首先要明确作者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具体描写了哪些内容,有时还需要点出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①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②写素蝶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的方式,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赏析修辞方式】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该题结合赏析炼句进行考查,设题相当开放,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可以,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答题。解答时首先熟读全诗,然后重点分析“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这两句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这两句是写景名句,从

表达技巧的角度看,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以动有声对淡无影。通过各种意象的选择和组合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解答此题,可遵循以下思维轨迹:

点明使用的修辞手法 --------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具体运用--------点明使用效果

 

现场答案展示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声觉和视觉结合写景物。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以“动有声”对“淡无影”。

得失分分析

考生能有条理并全面地说出用了什么手法和技巧,也结合诗句分析了这些手法的运用。得2分。但没有分析为什么运用这些手法。失1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

解答表达技巧题目,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更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总结这种手法的作用。指出此手法的作用是关键之一。我们分析要深刻到位才行。

 

满分答案: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我来阅卷和点评】

现场答案展示

①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②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

我的分析  

我的点评:

参考答案:

我的分析:答案按要求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但是没有分析?°有声?±与?°无影?±的对比,失1分。该答案得2分。

我的点评:赏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入手。选准切入口后,必须紧扣原诗词的字词句,不能空洞抽象地分析。一句诗或一首诗词往往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考生往往答上这一种而忽视了另一种,如本题考生答案就遗漏了?°对比?±这种表达技巧。请记住:答案要全面,不要有遗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赏析表现手法】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通读全诗圈定景物---分析景物归纳特点--依景品情据情赏景---判断情与景的关系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第一步:理解诗歌,分析景情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首怀古诗,从诗人选取的景物看,有远村、古碑、残阳、黄沙、积雪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荒凉、衰颓。从诗人直接描写的词语看,有?°消魂?±?°不堪?±等,两相联系,基本能够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第二步: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思路。

    分析诗歌的目的是回答问题,所以对题干的分析尤为重要。题干要求从写作的角度分析诗人处理景、情的技巧。一般的答题思路就是确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比如是衬托还是借景抒情,是以哀景衬托哀情还是以乐景衬托哀情。比如本诗,很明显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的选择中,本来作者很苦闷,意欲一望荒郊消魂,孰知哀愁的双眼扫描的都是荒凉的事物:春草已尽,古碑已破,残阳斜照,烟笼绿树,客路黄沙。如此颓败的景象更加重了诗人苍凉的情感。情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第三步:确定关系,以恰当的术语进行总结和归纳。如本题,点出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

 

现场答案展示

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行客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怀古伤今的慨叹。

得失分分析

该考生能抓住具体景物准确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景物总结全面,情感把握准确到位。得5分。但没能提炼成简洁凝练的语言点明本诗对于情与景的处理方法。失1分。实际得分:5分。

阅卷人点评:

答案要点要明晰,形式清晰。这样能让阅卷者迅速捕捉住采分点。此外,提醒考生注意,答案如用叙述性语言表述,那么一定把要点放在醒目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 河 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赏析结构】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4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提示要从两阕的首句看,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通过仔细揣摩上阕的首句“渐向暝”和下阕的首句“更深人去”,很容易看出这首词的线索是时间。词的上阕写“渐向暝”时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寒声”“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在“更深人去”之时借酒浇愁,谁知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准确点名线索+具体诗句的分析

 

现场答案展示

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得失分分析

①点明了这首词的线索,得2分。②没有简要分析上阕写的日间“渐向暝”的情景,失1分。③没有简要分析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失1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

直接点明了这首词的线索,但是审题不细心,没有按题目的要求去?°简要说明?±,导致答案不完整。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和重点,是考生应该养成的应考素养之一,也是我们常忽视的一点。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方法归纳

 

一、掌握类型,熟记术语

   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较严重的一类考题,相关鉴赏知识的匮乏是失分的直接原因。因此,做好相关鉴赏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的答题角度和术语应是解答这类题的前提和关键。应认真归纳分类,熟悉掌握。

   二、联系课文诗词,挖掘源头活水

    1.夯实教材:品读课内诗词,打基础

    高考古诗鉴赏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

 

2.内勾外连:赏析课外诗词,求迁移

    高考中的诗词阅读材料一般都是课外的,在鉴赏时我们如果联系教材中已有的表达技巧相同的篇目,赏析的难度就会降低了,方向也就明确了,准确率就大大提升了。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课内勾连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事半功倍。

 

三、探究高考设题题型,寻求答题启示

    在高考中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

     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9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题干中明确要求考生从情与景的角度鉴赏。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9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题干明确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 

    答题时不能泛化内容,随意鉴赏,我们只要根据题干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即可。  

2.“大角度”设题

“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2011年高考天津卷古诗词鉴赏第(2)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2011年高考湖南卷古代诗歌鉴赏只设一题,即: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此类题目比上一类型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做这种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平时复习时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归纳高考设题的特点、答题的模式、切入的方式、语言的组织等。二是答题时抓住重要的、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表达技巧,只要看准就深入挖掘分析。寻找切入口是关键,最忌答非所问。

 

解答这类题可遵循以下几步:

     第一步:品读全诗,品味诗意,揣摩该诗(句)最突出的表达技巧是哪种。

     第二步:结合内容分析该技巧的运用过程及诗人运用该技巧的目的。

     第三步:依据内容和目的赏析该技巧最终达到的效果。

     第四步:根据要求答题,分析时不必面面俱到,但必须重点突出。

四、立足诗词整体,联系思想内容

     综观近几年高考诗词考查题目,虽然着眼于具体词句的鉴赏评价,但局部分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的是,表达技巧只是形式上的讲究,艺术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全面把握诗词的内容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如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回答这类问题,必须立足诗歌内容,从描写的具体场面、情节上探寻表达的艺术技巧,推断戍卒内心的心理感受和思想情感。  

【想一想】赏析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方式方法还有很多,除了赏析的角度,还有其他方面要注意的。结合自己的经验,想想还有哪些?

 

 

【拓展延伸】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角度,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最后,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说,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即回答是什么。

    第二步:分说,结合作品具体诗句分析为什么用了这种方法。即回答为什么。

    第三步:小结,该方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回答怎么样。 

【答题模板】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述(描写)+叙述(描写)什么+抒怎样的情

赏析修辞手法:解释手法+分析表达的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附口诀:

记叙议论有区别,描写抒情是重点。修辞手法真美妙,运用过程要呈现。

表现手法经常考,托物言志加用典。象征抑扬虚与实,借景抒怀真情见。

理清结构找线索,内容概括应全面。作用效果必分析,仔细审题是关键。

再三叮嘱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是高考中对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热点之一。可提醒学生在赏析时,注意以下两点:

  1.细致审题,强化四个留意。

    ①细读题干,留意赏析范围和对象。

    ②留意鉴赏表达技巧必须与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

③留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诗词会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的表达技巧作答。

    ④留意回答表达技巧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只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2.规范答题意识,严谨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要规范严谨,表意完整全面。如可按照“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的思路组织答案。

 

 

对点演练

(一)赏析表达方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姑苏①怀古

                         许 浑②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鹥占浅莎③。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

【注】①姑苏,即姑苏台,夫差曾在台上备宫妓千人,又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②许浑,晚唐诗人。③莎,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诗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色?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由直接抒情过渡到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世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感慨,给人无限联想和想象。

 

(二)赏析修辞手法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山房春事》共两首,作于安史之乱后。这是第二首。梁园,汉梁孝王的宫苑。

诗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细读全诗,可发现“庭树不知人去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庭树以人的感情,伤感之情跃然纸上。“旧时花”反衬“极目萧条”的梁园,采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慨叹梁园萧条衰败。

答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庭树的无知,寄寓了作者的伤时感慨。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情。

 

(三)赏析表现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本词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词通过今昔元宵节的对比,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天涯海角悲凉地——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元宵,只能令人心酸。下片紧接上片的思路: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这就是变乱前“全盛时”的情形。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连结全词的关键: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

 

答案:

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   应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词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词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另外,这首词还运用了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也可选择一种进行分析。

答案:

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愁怨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士兵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四)赏析结构方式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被贬到极为偏远的峰州,此诗是他被贬途中所作。

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景,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出来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回答该题,按题目要求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不必分析反衬、对比的手法。

 

答案:

这是全诗的中心,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后一句望江水北流而叹,都是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第四专题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诗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从整体上把握、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解题点拨】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该题,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句的关键性词语,联系全诗,整体把握。由“几问津”“忙于我”可知作者奔波忙碌;由“客愁”“孤枕”可知作者孤身在外;由“乡国梦”可知作者思念家乡,由“交游落落”可知作者朋友很少。抓住以上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情感,那么“客愁”的内容自然能够抓住。

 

现场答案展示

 天天忙碌,一生奔波。朋友稀少,无处游玩。

 得失分分析

没有概括出作者“孤身在外”这一点,忽视题干中“客愁”这一关键信息。进而没能点出客愁另一个方面的展示“思念家乡”。失2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

审题不细心,没抓住?°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关键信息,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在具体解答时没有结合诗中词语分析?°客愁?±的具体展现。没有结合诗词的内容分析,使得分析成为无源之水。此为答题大忌,需注意。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方法归纳
一、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
    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降宋前   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生活。 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快乐。作品香艳柔媚。

 降宋后     李煜过着“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 作品以抒写故园之思、亡国之痛为主。作品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 

 

二、结合时代特点,洞察作品中所表现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打上印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宋诗、宋词和明末清初诗歌,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再如,同样是离别之作,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一种离别的哀怨,而盛唐送别诗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三、利用暗示信息,聚焦诗歌创作的微环境,探寻蕴涵在诗歌中的情感态度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
    ①暗示信息的范围:

    别人的评价、诗歌的标题、诗前的小序、诗后的注释。

    ②暗示信息的作用:

    这些内容,有的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信息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解读诗歌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认定诗歌题材,整体把握内容。如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咏物寄兴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为“××句(联)写了××”。

    第三步,揭示主旨或诗人的感情。

【答题模板】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评价。

 

  分析思想情感

分析思想情感就是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 河 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应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整体把握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能看到作者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从下阕“寂静”“孤灯”“酒醒”“夜永”能看到作者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答题思维轨迹:

读全词找意象---析意象找修饰语--总结特点品味情感--结合注释深化理解---结合内容分析鉴赏

 

现场答案展示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孤寂心情。

得失分分析  

考生能整体把握作者寄寓在词中的思想感情。得3分。但解答时没有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来分析。失2分。实际得分:3分。

 阅卷人点评:

在做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等类型的题目时,应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来具体分析。否则会导致架空分析,有空洞之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满分答案: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现场答案展示

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表现出词人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下阕的“寂静”“孤灯”“酒醒”表现了词人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我的分析:

我的点评:

参考答案:

我的分析:该考生能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来分析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情感。得4分。但在组织答案时没能扣住问题来回答,因为问的是作者心情,应先总结出心情,再具体分析。该答案得分:4分。

我的点评:组织答案时应该扣住问题来回答。目的明确,问的是什么内容,应先总结出来,再具体分析。不要架空分析,力避空洞。

方法归纳

一、把握内容和观点态度的“三抓”

    抓关键内容,主要抓诗题、抓关键词语和题材等。

    (1)抓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词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题材

    古诗按题材分成若干类,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思乡诗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别诗写离愁别绪,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咏史诗则借古人写己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熟悉了古诗的题材,便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品味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

     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三、剖析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

 

四、借助背景、动机,把握诗人的内在情感

    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五、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直接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列表如下:

 

【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诗句的描绘,分析所涉及的诗句或词语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揭示情感。

    第三步,挖掘出深层内涵。

 

  评价观点态度    

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在把握诗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主要包括:

                      对事件、人物的态度

                      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

                      对人生的感悟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全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答题思维轨迹:

整体感知寻背景词句==结合诗人生平志向想原因==联系注释明背景晓原因==结合诗句分条剖析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第一步:整体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岁尾年末,杜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偏偏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饱经战乱的人民再一次遭受战乱之苦。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用“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犯”“动”暗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情况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和悲愤。自己为朝廷所弃,作客他乡,报国无门,但作者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壮心惊”的心情。

 

第二步:知人论世,结合注释和典故,品味作者的情感。

    结合注释,可知作者作本诗时,雪岭临近三州已被吐蕃攻占,当时杜甫客居阆州。这样就明白了国家时局艰危,杜甫是客居他乡,孤独寂寞。“请缨”,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而关心国家的人却被弃置不用。寂寞之情,壮心无处可报,怎能不心惊!

    第三步:结合上述分析,将概括内容梳理成完整答案。

 

现场答案展示

 西南边境发生战争,朝中无忠臣良将为国分忧;国家多难,自己报国无门,寂寞忧愁。  

得失分分析

①分析了“寂寞壮心惊”的外因且内容较全面,得2分。②没有分析内因,失1分。③没有点出作者的情感,如“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等,失1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

只分析了?°寂寞壮心惊?±的外因,即社会原因,没有结合全诗分析内因,即作者的个人原因,挖掘不深,遗漏了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记住:做这类题,要结合诗词,重点分析、评价作者的个人原因。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方法归纳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杜甫居成都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生,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六。

     要正确地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所表露的对生活的态度,即思想感情,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思想感情是欣喜的。因为诗的注释给我们提供了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特定背景——诗人“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联系这一背景,再结合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意境,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

 

2.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这样的诗词,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如赵翼的《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用简略的文字“万口传”来描述了李杜诗作的魅力及影响,然后又通过后面的两句诗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愿望与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两个理趣句,它隐含的意义是深刻的。理解了这一层,那么对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愿望与主张也就明确了,即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创作应超越前人的愿望,表现出文学创作要创新发展的主张。

 

3.从诗的意境着手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泳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如:

    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天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中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红树”、“青山”、“绿草”、“落花”构成暮春既缠绵又酣畅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眷恋春景的情感,从这组意境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4.借助诗歌中典故,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诗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5.准确概括,全面归纳,不挂一漏万

    对诗词作品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归纳要全面。

    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6.恰当评价,因事论诗,不机械套用

    评价观点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

    如有的同学一提到辛弃疾,马上就想到抗金报国、收复失地、怀才不遇,如果在分析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时,也用这个观点去套,就会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分析:概括诗人的观点态度,结合相关的诗句或词语具体分析。

    第二步客观评价:用历史的眼光去客观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

附口诀:

概括内容评主旨,人物事件不可缺。诗人语言有特色,表达技巧要结合。

标题序言和注释,暗示信息分外多。整体阅读抓背景,知人论世多揣摩。

不夸大来不缩小,恰当评价才准确。表面意思分析到,深层内涵再挖掘。

整合答案有步骤,盲目套用也不可。

【想一想】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交流一下吧!

 

【拓展延伸】

    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第二,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

    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再三叮嘱

1.概括内容要全面,一定根据题目要求答题,不要有遗漏。

    2.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评价,不要离开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

    3.在头脑中理清答案后,再去阅读原诗,重新审读诗歌的标题、小序、注释等暗示信息。最后再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4.答案要有条理,如果是结合表达技巧综合考查,要先分析表达技巧,后概括内容,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对点演练

(一)概括内容主旨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主要看意象和关键词,由前四句的“峥嵘”“幽篁”“阿童”“老觳觫”等意象可知前四句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为第一层次;由第三联关键词语“爱”可知,全诗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了对感想的抒发,后四句可为第二层次。

答案: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阙 

                             唐?¤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刘眘(shèn)虚:生卒年不详,江东人。

浅析本首诗歌的旨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主旨的能力。回答这道题,主要看本诗描绘了哪些内容,品味词语的冷暖色彩。从“春” “香”“幽”“清”等词语的暖色上可以看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从“闲”“深”“幽”等词语中可以看到此居处的恬静、幽雅。居住在恬静、幽雅的山水之间,情趣当然高洁。

答案:

这首诗写深山居处的恬静、幽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歌句句写景,而情寓景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生活情趣。

 

(二)分析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

  【注】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根据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这道题,先要结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去理解全词,如“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怨。“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其次结合对古诗词语言的赏析去分析,如“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中的“凄凉”表现了作者的厌倦、孤寂。

 

答案:

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作者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

 

4.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塞 下 曲

                   李 益

   伏波①惟愿裹尸还,定远②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注】①伏波: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为抵御北方民族的侵犯,宁肯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而还。②定远:东汉定远侯班超年迈时曾在西域上书皇帝,说“但愿生入玉门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马援、班超等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

 

(三)评价观点态度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偶 

                                      萧立之

雨妬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

有人说这首诗的主题是斥责朱门大户只知享乐,不顾民生疾苦,你认为呢?结合最后两句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干已给出了作者的态度,要求结合后两句分析说明。解题时,先判定是否,再抓住最后两句中“城中岂识”“却恨悭晴”以及“农耕好”“放纸鸢”等关键词语理解、分析。原句意思为“下雨了,城中的人不懂得农家盼雨之情,只恨没有晴天,放不了风筝。”句中“岂识”“却恨”形成对比,写出了人们对雨的不同态度,从而突现了主题。

答案:

同意这种说法。从诗的最后两句看,农人对雨急切盼望,下雨了好去耕田;而城中富贵人家却恨老天吝啬晴天,耽误了他们去放风筝。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斥责了那些只知玩乐,不识农时,不顾民生疾苦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
高考易错题解题方法(5)古诗鉴赏答题技巧规律总结
诗歌鉴赏 第 3 节 鉴赏表达技巧 板块(考题)精练
2020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模拟题汇编
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难点突破:古代诗歌鉴赏(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