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的文学渊源-声律源起
上文曾谈到,做诗更讲求节奏、语言更为浅近而接近南方民歌,有理由首推宋朝诗人鲍照和汤惠休。与此同时,由于乐府曲调的失传,更多地创作徒诗,南齐诗人们首先体验并发明了声律理论。
    当然,现存文献中第一个提到诗歌的音乐性的,仍然是刘宋的文人才士,著名南齐诗人谢眺的舅公范哗。范哗是史家,兼善诗文,晚年在《狱中与诸娃甥书》中曾批评“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的创作风气。说明在刘宋朝,考虑诗歌的韵脚,已经是做诗人的一门寻常功课。他又说自己“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颇以此而矜夸。这又说明当时对韵律,并无具体定规,诗家都只是凭着语感去做诗的。
    及至南齐水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好佛经,爱文学,一方面招集僧侣翻译佛经,一方面又广招文士。当时聚集在竟陵王藩邸的文士,以沈约、王融、谢眺、任防、陆锤、范云、萧深、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为首,前后不下三百余人。由于诗人们与僧侣们朝夕相处,现代学者陈寅格在著名的(四声三问》中,提出平上去入四声的发现,与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有很密切的关系。
    《南史·陆厥传》称,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WO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顺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徽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当首推谢脐为冠。谢跳曾经说过:“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这不但是指语言的温润圆熟,而且在宫商的清圆激厉。北宋苏轼《送欧阳弼》诗:“中有清圆句,铜丸飞拓弹。”就是以此语为典故人诗的,可见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谢眺的创作中带有民歌的气韵,似不是直接的模仿。而是化而用之。全篇既成,却又不像民欧那样浅显通俗,仍有一种清雅的风味:易阳春草出,rJ踢日已春。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江上曲)
    看得出此诗是自汉乐府《江南》小变而来。另外.如《玉阶怨》乐府的文人拟作虽自谢眺始,其实也是从吴声、西曲中蜕化而来:“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此诗比南方民歌,感情更细致,语言更精练,与唐诗中的五言绝句非常接近。或许说,这类诗篇,是文人绝句开始形成的标志?
    所谓“永明新体”,大率都是十句一首。如《游东田》:“戚戚苦无棕,携手共行乐。寻云涉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吁吁,生烟纷摸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春山郭。”使用很多叠音字(如“戚戚”、“漠漠”等),仍然有民欧的些许印痕,也有较为严密工整的对仗。而有些诗篇,则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评:“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臂如《奉和随王殿下》之十四:分悲玉瑟断,别绪金搏倾。风入芳帷散,缸华兰殷明。想折中园草,共知千里情。行云故乡色,赠此一离声。
    倘说它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律诗,恐怕还稍感勉强。套用宋人唐子西《语录》所言:“……诗至玄晖(即谢肌)语益工,然萧散自得之趣,亦复少减,渐有唐风矣。于此可以观世变。”正道出了诗歌渐变的迹象。
    从理论上来讲,对四声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沈约。
    沈约于齐梁诗坛,虽不能说是最杰出的诗人,却是当时对文学的发展最足具影响的人物。他历仕宋、齐、梁三朝,皆位居朝臣,晚年与梁武帝萧衍关系恶化,终至忧惧而死。沈约在南齐永明年间已然是文坛的领袖。钟嵘《诗品》说:“永明相王(指萧子良)爱文,王元长(融)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眺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人梁,依然保持一代宗师的身分,其对文坛影响.并不亚于萧衍。
    我国音韵之学可上溯三国时代。孙炎有《尔雅音义》创立反切之论,李登作《声类》,提出以宫、商、角、徽、羽五音分韵。南齐周顺撰写《四声切韵》,此书已亡佚。沈约总结时人的认识,作《四声谱》.是《梁书·沈约传》透露的消息:沈约“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拎,穷其妙旨,自谓人神之作”。将前人凭个人感觉而寻求韵脚的方法,加以理论化,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应用。沈约的得意,是有其理由的。
    《四声谱》已经失传(又一说(四声谱》后被唐朝时日本高僧遍照金刚辑人所著《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之中),沈约在他所撰《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曾概述了他的理论: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大致说来,沈约关于四声的要求,基本上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上文中“浮声”指平声字,“切响”指仄声字)。另外又提出要忌防“八病”,即平头(五言诗首句和次句的第一或第二字同声)、上尾(首句与次句的末一字同声)、蜂腰(一句中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鹤膝(第一句和第三句末字同声)、大韵(同一联中用了和所押之韵同一韵部的字)、小韵(同一联中有同韵部的两个字)、旁纽(一联有两宇叠韵)、正纽(一联有两字双声)。关于“八病”,另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解释。然而,它的要求过于苛刻,当时诗人包括沈约自己,也未能全免于“八病”。
    在创作上,沈约还可称作“宫体诗”的前驱。在热衷创作色彩稼艳,多写男女私情,风格趋向“俗艳“的诗歌中.他比同时代人走得更远。他的“闺怨”及描摹女性体态、举止之美的诗作,在同代人中数量最多,而且最露骨。而对自己提出的声韵理论来说,他的创作实践远远谈不上成功。所以明朝胡应麟(诗蔽》说:“休文四声八病,首发千古妙诊,其于近体,允谓千古之圣。而自运乃无一篇。诸作材力有余,风神全乏……”
    关于永明诗人对四声的了解,钟嵘《诗品下序》中有一段很值得提的话:“齐有王元长(即王融)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惟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缪;惟见范哗、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王元长创其首,谢眺、沈约扬其波”又称“蜂腰鹤膝,间里已具”。这些记载与上引《南史·陆厥传》等所述大同小异。都说明在南齐永明间,诗歌的四声理论实际上传播已广,熟习己久,从文人学士到平民百姓,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它,或了解了它。
    及至梁简文帝、元帝及陈后主宫体集团,在声病的运用上更加走上了极端。当时著名的文人,如徐摘、徐陵父子与庚肩吾、庚信父子及王褒等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隋代的文人也不能例外。王通《中说·天地篇》有载:“伯药见子而论诗(指南北朝诗),子不答。伯药退谓薛收日:‘吾上陈应(喝)、刘(祯),下述沈(约)、谢(眺),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音若埙ot,而夫子不应,我其未达钦?”可见对声病的重视。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初武则天朝。《新唐书·宋之问传》说:“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哆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拴期、宋之问虽对五律的形成有殊功,然而他们的声律理论主要是继承齐梁诗而来,这是很明显的。他们的所谓“律诗”,与唐诗成熟时期的律诗,还是有些差别的,其特征在于回忌声病,浮切不差。要验证这一点很容易。《新唐书·杜甫赞》说: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俭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元棋《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也曾论述过这一点:
    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官,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救莫备。
    虽然都是含有批评的意味,实际上都透薄了初唐诗歌,对齐梁诗与“宫体诗”有承袭的关系。因此,作为诗歌流变的环环相扣的链环来说.对齐梁诗与“宫体诗”的过分贬低,甚至有一点儿不公允的评价,都是无益的;相反,论述唐诗的渊源或研究唐诗,而舍弃言齐梁体诗、“宫体诗”对唐诗发展的铺垫作用,那么,这样的论述或研究都不全面,并有严重缺憾。这一点,单从齐梁以来的声病理论对唐诗的重要意义,便可证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五章 “永明体”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习笔记:“永明体”与齐梁诗人集团
一场诗歌史上格律引发的大辩论(兼评论)
唐诗诗病举隅(5):孤平
传统诗词理论学习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